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讯息,就是通知蒋,他和僚属以及其他人将前往印度。蒋大为震惊,他写下,史迪威“竟于脱离我军,擅赴印度之时,只来此电作为通报,不知军纪何在”③。
① 同上注,pp。135…136。
② 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and His Diary as a Historical Source (Armonk; N。Y。: M。E。Sharpe; 1996); part 2; p。19。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y 7; 1942; box 42; folder 10。
孙立人和他纪律严明的新38师,既遵循委员长也遵循史迪威的命令,他们沿着较史迪威路线稍南的一条路直接前往印度。史迪威在日记里数度记述他往北撤退的经过;他自称“居于中国大军和……大洪流(指他的撤退部队)之前不远”。同时,第5军的第22师和第96师,以及数万难民走一条险恶的小径前往密支那。日军的飞机和有敌意的当地人,截杀不少向北逃亡的队伍。第96师脱了队,靠美军空投粮食补给,不可思议地退回中国,不过留下沿路洗劫、掠夺的不良纪录。精锐的第200师,虽然师长阵亡,竟也以一个师团的姿态成功回国。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651390。jpg〃/''/p'
驻云南昆明的飞虎队
西翼方面,杜聿明率第22师抵达密支那,他估计无法依委员长之命,从密支那退到中国边境,因为萨尔温江(怒江)上的渡船已被日军控制住。于是蒋批准杜聿明和罗卓英退到印度,但是杜不久便回报说,日军的前锋部队沿着丛林小径伏击他的部队。更糟的是,疟疾、痢疾肆虐。同时,在东翼方面,自负的第6军有两个师被打得支离破碎;许多三两成群的官兵们遁入山区。从当地缅甸人的夹击中杀出重围后,他们零散地回到国内。飞虎队也被迫在撤守之前,在缅甸东北部把22架受损的P…40飞机付诸一炬。
值此同时,日军方面在腊戍稍做逗留后就直扑中国边境,一度攻进云南省。委员长高度关切日军动态,担心在缅甸大胜之后,皇军会试图歼灭国军势力①。马歇尔也很紧张,深怕日军甚至会威胁到重庆。但是,国军在云南的6个师奉蒋之令发动强力反攻,昆明的驻云南的飞虎队也加入作战。随后丛林恢复平静。日军参谋本部暂时满足于占领3/4的缅甸领土,确保未来通往中国的陆路补给线将无限期封闭②。
① 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part 1; p。21。
② Romanus and Sund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141; 143…146; Chennault; Way of a Fighter; p。161。
拖泥带水的史迪威一行人,在让人窒息的高温下走了3个星期,先是溯江而上,接着又徒步爬过陆峭的那加丘陵(Naga Hills)。史迪威戴着一次世界大战的童军帽、身穿蓬松的衬衫和长裤、卷起袖子,通常一马当先地走在众人前头。这趟著名的“出走”留下许多纪录。80人队伍里有几位底片充足的美国陆军摄影师。史迪威的友人贝尔登(Jack Beden)也在队伍中,后来以此次历险为题,替《时代》周刊撰写专文,以及一本叫《与史迪威一起撤退》的书(Retreat with Stilwell)①。
① Jack Belden; Retreat with Stiwell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49)。
这一趟行程走得很辛苦,但没有重大伤亡、没跟敌军发生遭遇战,甚至也没和当地人发生冲突。事实上和大部分中国远征军——仍归他指挥——那“炼狱”般、路途更长、伤亡更惨重的撤退相比,他们的撤退简直就是散步。除了几名中国卫士之外,史迪威没带任何部队脱险,却被美国媒体和民众当作英雄事迹吹捧。亚历山大率领的狼狈败军,大约在同一时候出现在印度,同样被伦敦电台赞扬为“打了一场伟大的防御战役”①。
① Stilwell; Papers; p。109。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651685。jpg〃/''/p'
史迪威到了印度,在记者会上说:“我承认我们被打得很惨……我们逃出缅甸,真是奇耻大辱。我觉得,我们必须找出原因,打回去、抢回来。”①马歇尔显然不满意,但还是传令褒扬。罗斯福表示“非常满意史迪威对整个情况的处理”。就连蒋夫人也拍电报给罗斯福的代表居里,向罗斯福重申委员长对史迪威有“完全的信心”②。但是,蒋在日记中说,史迪威“弃部队于不顾”显示他“缺乏为将之德与识”③。
① Lathrop; 〃Employ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t Troops;〃 pp。421…423。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139。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y 4; 1942; box 42; folder 10。
第一次缅甸战役真的是一场十足的大灾祸。英、印部队约有3600人阵亡、7000人负伤。中国军队整体折损约2。5万名精兵,其中8、9000人阵亡。国军有些师团折损了1/3的兵员,中国部队仅存的几门加农炮、几辆卡车,多数都报销了。相形之下,日军在陌生的国度采取攻势作战,却只有4500人伤亡。史迪威把平蛮之役战败的责任推给中国将领及最高统帅蒋介石。英国人怪史迪威和中国人。蒋则怪英国人和史迪威①。三方都不无道理,但是这次战败,主要是史迪威严重低估日军实力的后果。
① Lathrop; 〃Employ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t Troops;〃 pp。431; 432。
如果盟军在1942年一开始就采取蒋的防御战略,在缅甸全力守住瓦城或密支那,躲开平蛮一役是可能的,而且他们就有相当的机会成功。再者,即令防御战略失败,也可以比较有秩序的撤退,而中国本身——以及美中关系——在未来近4年的战争期间也会更强壮些。如今战役失利,蒋在全球同盟的地位,以及在国内对政、军联合政体的领导地位,都大受伤害。滇缅公路一丢,现在中国的海上、陆地供应线全断,只剩下穿越苏联沙漠与草原的漫长路途。国人与军队的士气皆受到沉重打击。此役一败,国军将领和蒋介石又更着重防御的观点了。它也使蒋、史两人倔强的敌对关系从此没有挽回的余地。
蒋最气不过的是,他认为史迪威弃他的部队于不顾,使大军无主帅;但在马歇尔、罗斯福以及美国新闻界一片赞扬声中,史迪威无意安抚、更不会向蒋道歉。由史迪威负责的国军训练,即将在印度中部蓝伽的军事基地展开,但是,他在6月2日先飞回重庆。
一
盟军在缅甸溃败之际,中国的另一个灾祸正在酝酿成形——美国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乘载著名的杜立德轰炸机群,预备展开空袭东京的任务。基于安全理由,华府直到任务即将展开的前一个星期才告知蒋介石。史迪威也只被交代要整备机场,以便多引擎飞机可能在浙江省国府控制地区降落。16架B…25轰炸机在东京上空完成投弹任务后,将迳自飞往中国降落在这些停机坪。
获悉空袭东京任务即将展开,蒋强烈反对,认为此举将会激怒日军攻占浙东的机场。他吁请华府至少暂时延搁空袭任务,让他的地面部队强化机场周遭的防戍。华府告诉他,太迟了,但是也承诺出任务的这16架轰炸机,将成为派到中国战区的美国空军之一个中队。这个承诺后来变得毫无意义。4月18日,它们燃料耗尽,除了一架飞到海参崴之外,杜立德率领的轰炸机群不是遭击落、就是在中国迫降。
空袭东京之后,蒋拍发电报给马歇尔,愤怒地指出日军为了报复而攻打中国沿海地区,因为当地居民拯救美军飞行员,“日本人杀光了当地所有的男人、女人和孩童——我再重复一次,所有的男人、女人和孩童。”①接下来在浙江、江西的作战,蒋投入34个师的兵力对抗日军,造成30000人伤亡。陈纳德在华东地区的机场全部遭到摧毁②。杜立德率队空袭东京固然十分英勇,对东京却没造成重大伤害,只是如蒋所担心的对中国造成严重伤害。然而,空袭对美国人的士气有极大的鼓舞;罗斯福颁发荣誉勋章给杜立德。
① Carrol V。Clines; Doolittle's Tokyo Raiders (Princeton; N。J。: D。Van Nostrand; 1964); p。6。
② Haruo Tohmatsu; 〃The Strategic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no…Japanese and Pacific Wars;〃 paper present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rtime China; Maui; January 2004; p。6。
6月4日;蒋委员长和夫人接见史迪威,史因痢疾和黄疸,十分虚弱,看起来格外憔悴。蒋氏夫妇“都很愉快”,还邀请史迪威那个周末留在黄山官邸作客。不过,史婉拒了。根据史迪威自己的说法,他“向他们完整地报告”缅甸战役的始末,“毫不手软、直接点名”他想送交军法审判或枪毙的将领①。然而,根据中方此次会议的纪录誊本,蒋一开头就问史,在缅甸是否接到他的讯息,史从没直接回答。史迪威解释由于某些错误(大概是指编码和解码),无法读懂讯息。他把缅甸失利归因于“敌军优于我方”,并列举从后勤、空中掩护到情报等缺失。蒋又问史是否记得,早先他曾经说过中国入缅部队不容伤损。史答说,是的,他记得,但是他认为“采取攻击的折损,会比采取防守来得小”,而且倘若平蛮一役能如他所计划地得胜,结局就会不一样。史迪威旋即向蒋氏夫妇递上他对国军彻底改组的建议书,例如淘汰无能的将校,统合战场权力,让一名指挥官针对所有军种享有全盘的战术指挥权②。宋美龄说:“德国顾问就是这么向他建议的!”③可是后来她说,必须要实际点,“头不能砍,否则就什么都不剩了。”④
① Stilwell; Papers; p。121。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153…154。
③ Stilwell; Papers; p。121。
④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154。
两星期后,宋子文从华府向蒋报告,又有一位美国人想知道蒋对史迪威的表现有何评价。宋子文说,陆军部长史汀生告诉他,如果蒋认为史不适任,美国会考虑换人。两天前,史汀生和马歇尔曾发信给史迪威,重申对他的支持,并表示如果他在华工作的情况没有改进,他们会派他到可以发挥长才的地方①。马歇尔和史汀生在当时和后来都没说出口,但是他们对缅甸失利,以及史迪威在呈到华府的报告中斥责其战区统帅,都有些吃惊。这些口信似乎替辞退史迪威开了不错的头。
① 同上注,p。152。
蒋立刻回复他的大舅子,列举一大堆对史的不满,如“战略之失败”,组织技巧欠佳,不熟悉参谋长的职责,以及未经上级准许就擅离职守前往印度。可是,他对宋子文说,“我为保全友邦荣誉计,不愿多言。”蒋一向重视“面子”,怕若要史迪威解职会使全体美国军官蒙羞,严重伤害蒋与罗斯福、马歇尔之间的关系。他表示,美国领导人总有一天会了解我们(对史迪威)的看法①。
① 蒋1942年6月18日给宋之电报,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p。1952…1953。
蒋一再替史迪威背书,显然消除了马歇尔和史汀生对史是否适任的疑虑。此后,他们俩坚定地和史迪威站在同一阵线反对蒋,甚至到了不顾中美盟谊也要支持“酸醋乔”的地步。蒋却似乎以为,他还是可以让史迪威了解、接受他的行事方法。他再一次告诉史迪威,要重视了解中国人的心态。他解释说:“你如果跟着我多几个月,就会了解中国军官的心理,我可以告诉你更多他们的特性”——显然指的是忠诚、面子和荣誉等等的重要性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157。
那一个月,美国海军以仅剩的3艘主力航空母舰,在中途岛战役击败日本的主力作战舰队,击沉了全部4艘日本航母。日本势力的巔峰已过。可是欧洲方面,德国国防军正包围苏联的席瓦斯特堡(Sevastopol)和罗斯托夫(Rosov);北非战场,隆美尔将军的坦克兵团在比尔哈肯(Bir Hacheim)击败英军,向托布鲁克(Tobruk)、开罗和苏伊士运河推进。6月26日,史迪威告诉蒋委员长,被派到中国战区的美国空军第10大队的B…17重型轰炸机,要从印度调到埃及去参加运河争夺战。
蒋闻言大怒。他告诉史迪威,中国的战情和中东的战场一样吃紧。英国有数千架的飞机,而盟国还要从归他统辖的中国战区抽调轰炸机?他问,做这样的决定怎么没先通知他?史迪威同意由于华府官员的“无知”,这个决定确实有欠妥当。蒋要他去问问罗斯福:“美国是否还有意维持中国战区?”蒋夫人更生气,出言挑衅:“中国还需要继续作战吗!”然后又意有所指地加了一句:“(国民党内的)亲日分子可是很活跃的。”蒋又说,宋子文曾经报告,华府正在等候史迪威就应否运交给中国空军先前承诺的500架飞机一案做出建议。蒋夫人气冲冲地问:“你为什么还不答复呢?”①
① 同上注,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p。1957…1959;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part 1; p。26。
罗斯福很快就针对蒋的抱怨做出答复,保证未来一定支持重庆,也说明情势告急不得已必须抽调这批轰炸机。蒋以一份备忘录回答华府,标题是“维持中国战区的三项最低要求”。这些“要求”包括:遵守1941年7月的承诺,派驻500架飞机到中国;每个月飞越驼峰(喜马拉雅山)空运5000吨物资;派遣三个美国师团到印度。
早先,史迪威几乎支持所有的“要求”(他只要求派一个美军师团)。但是,现在他呈给华府的报告,却把蒋的声明形容为“最后通牒”——除非所求援助都到位,否则“中国将另有安排”。史迪威暗示,意即中国将与日本单独媾和①。蒋再度祭出中国要崩盘的威胁故技,因为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① Stilwell; Papers; p。128。
然而,很清楚地,蒋并无意主动向日本求和,也不会允许别人谋和。他为了洗刷“倭寇”对中国的羞辱,已经努力了11年。他试图在历史留下的形象——同样重要地,也是他深铸的自我形象——建立在以儒将的身分力挫中国的敌人、恢复国家的光荣。批蒋不遗余力,也是史迪威好朋友的白修德,在1942年自重庆发出的报导中即说:“蒋只有一个感情:中国。”①此外,蒋彻头彻尾地相信美国必会胜过日本,抛弃盟国是最愚不可及的事。再者,史迪威本人也表示,任何单独媾和之举——也就是背弃盟国——对蒋而言等同自杀;他好不容易拼凑组成的联合政府一定反对②。可是,史迪威根本没向华府表示,蒋的威胁有可能不是真的。
① 见Theodore White(白修德)1942年3月2日发表在《生活》杂志(Life)上的文章,收在Edward T。Thompson; ed。 Theodore H。White at Large (New York: Pantheon; 1992); p。36。
② Stilwell; Papers; pp。131…132。
仰光失守,依据租借法案要给中国的美援物资堆积如山——14。9万吨囤在美国、4。5万吨堆在印度。因此,美国的联邦军火分配委员会(U。S。Munitions Assignments Board)开始回收中国的储备物资,并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