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议照原定计划如期展开缅北作战,但不执行两栖登陆(不过美、英承诺仍会控制住孟加拉湾);不然就延迟到11月,届时即可执行大型两栖登陆作战。同时,美方将加强扩充飞越驼峰的空中运输,载运补给给中国的空、陆部队①。

  ① Herbert Feis; The China Tangle: The American Effort in China from Pearl Harbor to the Marshall Miss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3); p。120。

  这个转变并没有让蒋非常惊讶;11月30日他在日记中曾说,考虑到英国人的狡诈,他不会对罗斯福有关海上优势的“承诺”“太认真”。甚且,他明智地写下,他不会“说除非英国投入其海军力量,不然我们不会投入我们的步兵,以免给英国人任何藉口”。他说,重要的是,如果原来承诺的海军没办法来,缅甸战役就要延后——罗斯福建议蒋采用的替代方案之一①。这个时候,蒋若是表示对美国领导人此一转变至为震惊和遗憾,但又不在此一脉络下要求其他援助,他就有可能站上有利的政治位置。而如果单纯接受延迟战役的方案,蒋可能会激怒史迪威,但就战略或其他方面,这么做对蒋本身并没什么不好。可是,蒋高估自己的外交手腕,也高估罗斯福对自己食言的愧疚感,走向了更机会主义的途径。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bember 30 and 31(月反省录),1943; box 43; folder 10。

  他回信给罗斯福,笔调平静,但表示很担心盟国食言对中国军民的影响。他又旧调重弹,提起“整个中国前线突然崩溃”的可能性。他甚至宣称,除非采取重大措施展现“您(罗斯福)对中国战区的真诚关心”(意即蒋氏夫妇认为罗斯福在开罗所给的承诺),否则“我们不可能再撑过6个月”。委员长建议美方提供10亿美元贷款,给中国的飞机加倍(即把承诺提高为1000架),驼峰运载量增加到每月2万吨。他在结语又警告说,日本人一旦察觉美国将忙着准备大举入侵欧洲,将会发动全面攻势终结中国的抗战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74; Feis; China Tangle; pp。120…121。

  等了2个多星期没等到回音,蒋在12月17日发出另一封比较收敛的信函,终于接受罗斯福的“建议”,同意把缅甸战役延迟到次年11月。他又再请求援助,但不再提及先前所说的威胁。蒋可能意识到第一封信的伤害性,次日,他赋予史迪威全权,让他可调度印度境内国军部队,以及已在缅甸胡康河谷作战的国军部队,并正式同意在西线战场(印度)立刻展开作战。史迪威力促华府要求委员长也派云南境内的Y部队在东线跨越萨尔温江。

  罗斯福无疑受到霍浦金斯的影响,也确实因为食言而感到不好意思,他对蒋氏12月分两次来函的初步回应相当拘谨,只说针对中国军事和经济问题最好的答案,是尽速打开一条通往中国的陆路。他希望委员长能执行他这部分的任务以夺回缅甸,但没提到作战延期的消息,还说财政部正在研议其贷款要求①。蒋这次的回信比第一次复信更耸动、更愚蠢。他告诉罗斯福,如果贷款不下来,美国政府应开始支付驻华美军的一切开销(以20元法币兑1美元的官方汇率为准),包括成都附近已动工的B…29机场。他又吓唬罗斯福3月1日之后,“中国对(驻华)美军任何的计划,都无法提供物质或财务协助”,他写道,中国将持续奋战直到“军、民皆无可避免地崩溃”,然后再“视情况发挥所能”②。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79…80。

  ② 蒋介石1944年1月16日致函给罗斯福,White Paper; pp。492…493; Archur N。Young; China's Wartime Finance and Infl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p。283。

  孔祥熙和蒋的美国财政顾问杨格都试图说服他,把这封信的措辞改得温和些,但都不成功①。蒋觉得罗斯福的信语带威胁,因此自己回信的口吻与内容也无不妥。他主要是想争取一些具体的让步,他认为中国应得的让步;他也觉得有必要挽回他和中国的尊严②。但是,蒋的威胁在华府许多人看来像“怒火蒙蔽了理智”,正好让史迪威和战争部拿来利用。索摩维尔甚至建议美军停止在中国建造机场,“从别的方向进攻日本”。不过最后胜出的是理性派,职业外交官洪贝克(Stanley Hornbeck)当时担任国务院远东处处长,他分发备忘录强调,了解对蒋的回应有哪些风险之重要性,以及展现“政治家最高精神”之必要性。国务卿赫尔支持洪贝克,罗斯福遂摒弃战争部对固执的蒋下达最后通牒之建议③。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Arthur N。Young; China and the Helping Hand; 1937…194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p。400。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January 15; 1944; box 43; folder 13。

  ③ 罗斯福1944年1月15日电报,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312。Tuchman; Sand; pp。412…413; Young; China and the Helping Hand; pp。284…285;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298。

  因此,罗斯福温和地告诉委员长,由于地理的阻隔他们都冒着风险,在未针对共同问题达成协议前,就匆匆“做出不符任何一方人民利益的决定”。他告诉蒋,财政部不认为蒋所要求的贷款是必须的,但建议中国派代表到华府商谈汇率议题。然后是一段强硬的声明:此后美军在中国的开销,将限制在每个月2500万美元以内。因此,该额度所能换得的中国货币,就是在华美军全部的消费支出。蒋的回信重申只要盟国答应的两栖登陆作战一发动,或者X部队夺回密支那或腊戍,他就会派出云南的Y部队。此信一出,蒋为求平息风波,指示孔祥熙预付150亿元(中国货币)给史迪威总部,做为今后3个月的开支经费。孔接着衔命飞往华府,终于在货币议题上达成共识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300…301; Feis; China Tangle; p。127。

  同时,戴笠报告日军最高司令部正从东北及华北抽调15万名部队南下,并重建一条跨越黄河的大桥。研判这些部队移防是要加入未来几个月内,将在华中、华东地区发动的一项重要攻势。这项“一号作战”后来一共动员50万名武装精良的日军,是日本有史以来动员最多的一场战役①。

  ① 许朗轩、张明凯合著,《中日战史》,pp。416…417;蒋介石1944年2月22日电报,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327。Hara Takeshi(原武史),〃The Ichigo Offensive: The Circumstances Leading to Its Execution and Its Results;〃 paper present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rtime China; Maui; January 2004; pp。1; 7。

  日本发动“一号作战”的原因是日本商船船队已经少到战前水平的77%,导致日本从东南亚引进原料受到严重局限。东京的战略家希望藉由打造一个从朝鲜、满洲,一路穿越华北、华中、华南到中南半岛,然后再经泰国、马来亚到新加坡为止的日本占领区陆路走廊,以解决此一危机。要串起这条走廊,必须控制从河内到北平、大连的铁路。这个计划将导致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朝西方和西南方扩展,确保帝国后翼,使原料(如石油、矿物、食粮等)及部队能从中国和东南亚运送到朝鲜半岛釜山港,再通过狭窄的对马海峡到日本。这项计划所要求的大面积土地占领,也会摧毁陈纳德的新机场。4月6日,蒋接到情报,指出日本的目标不仅是要摧毁最东边的机场,还要打开大连至河内的“大亚洲铁路”①。

  ① Hara Takeshi(原武史),〃Ichigo Offensive;〃 pp。1…7; Wang Qisheng; 〃The Hunan Battle: The Chinese Military Response to the Japanese 'Battle no。1;'〃 paper present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rtime China; Maui; January 2004; p。3。

  换句话说,当德军从欧洲各战场撤退、日军在太平洋也节节失利时,日本皇军却计划在中国发动其最大规模的攻势,大过麦克阿瑟所遭遇的任何攻势。在重庆以及其他盟国首都,关于希特勒政权可能在1944年内崩溃的讨论越来越活络。盟国虽并未告知蒋,但他猜想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应已同意德国投降后,就会让苏联加入对日作战。蒋认为苏联一旦控制了东北、甚至北平、天津,将立场转硬,要求成立(由中共主导的)区域政府和区域自治。但是目前他也无法对此做些什么①。延安方面,中共党内主张和国民党合作的这一派,彻底失去仅存的势力。12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周恩来再次承认犯了“投降主义”(即亲国民党)的错误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rch 12; 1944; box 43; folder 15。

  ② Peter Vladimirov; The Vladimirov Diaries (New York: Doubleday; 1975); p。184。

  同时,在史迪威印度总部工作的戴维思,已就中国国内局势向霍浦金斯呈报不少噩耗。1945年2月,他建议派美国军事及其他观察团到中共基地,以减低中共倾向苏联的可能性,也牵制蒋想要消灭毛的势力之念头。2月9日,罗斯福正式要求蒋准许美国观察团到延安。蒋在日记中叹息“为共匪宣传所迷惑,急欲往延安明了共匪情性,而其在华一般幼稚武官,中毒更深”,但更严重的是,“(华府的)上级官吏”也是如此①。蒋拒绝此一请求,但表示美国代表团可参访华北任何一个接受中央政府号令的地方。罗斯福感谢委员长的回复,表示他将在近期内派出访问团,忽略了蒋的限制②。后来,蒋为了安抚美国人,批准一群西方记者到延安做首次访问。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February 13; 1944; box 43; folder 14。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300…304;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1944年2月13、22日,pp。2322; 2327。

  1月间,史迪威率缅境中国部队(现在编号新一军)继续在胡康河谷缓慢推进,另有一支英军从印度南下往阿肯(Arakan)海岸推进。但是,蒙巴顿总部突然建议盟军放弃打通通往中国的补给线,改在苏门答腊建立根据地。史迪威大怒,立刻派波特纳将军至华府极力反对这个计划。蒙巴顿得知此事后,指控史迪威抗命犯上,要求将他解职。史迪威接到马歇尔的指示前往拜谒蒙巴顿,向蒙巴顿“认错”就像对蒋一样。两人表面上修好,心里头都希望除掉对方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162…163; 180…171。

  盟国领袖没接受蒙巴顿的方案,缅甸战役继续进行。然后3月8日,日本3个师团只带着1个月的补给猛扑英军前线,出乎盟国之意料。不到几个星期,日军已包围6万名英、印部队,以及他们在英帕尔平原的仓库,并且攻打边城科希马(Kohima)——这是一个隘口,扼守通往阿萨姆河谷的路和执行驼峰运输任务的美国空军基地。日军转眼已抵达距加尔各答-阿萨姆铁路线不到20英里处,史迪威的中、美部队即将被切断。史迪威和英军再次严重低估日军实力。他写说:“这是个机会,我们将完成光辉的春季攻势。”①史迪威急电马歇尔,要他向委员长施压、派出Y部队,并急派国军另一个师支援胡康河谷的新一军。他给马歇尔的电文说:“如果我需要援助,那就是现在!现在!”蒙巴顿也向伦敦的上级求救,以“极其紧急”向蒋做同样“建议”②。

  ① Churchill; Second Wrold War; pp。825…826; Stilwell; Papers; p。265。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176…177; 180; 304; Tuchman(杜希曼),Sand; p。439。

  罗斯福遂急电委员长,表示希望他命令Y部队指挥官合作,参与此“伟大的机会”(他故意不说是大危机)。蒋答说,中国若是不自量力,只会自怡伊戚;因此,除非英国发动两栖作战,Y部队不可能投入攻击。不过,蒋同意即时从云南派国军14、50两师去增援史迪威在缅甸的阵地。这些部队以破纪录的速度,在8天之内飞越驼峰,抵达阿萨姆①。

  ① Roma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and Problems; pp。305; 307…308; Tuchman(杜希曼),Sand; p。441。

  蒋氏虽仅部分回应盟国的请求,仍有其重要性,而在史迪威的日记或是他给华府的报告中,却都没被提到。相反的,史迪威在3月30日的讯息中,预测盟国在缅甸将会被彻底击败,以说服罗斯福改采严厉言词诘问委员长。罗斯福在4月3日拍发给蒋的电文中说,缅甸战役的唯一目的就是打开通往中国的补给线,而“拿美式装备的Y部队,竟无法出动对付日本第56师团,这点是不被接受的”。罗斯福又说:“如果Y部队没用在此一共同目标,那么装备、训练他们的意义就全然不存在。”这封电文以老式的委婉用词作结:“我希望你能有所行动。”蒋决定暂不回答,“应忍耐暂不置复,以观其后也”①。于是史迪威把原定要拨给云南Y部队的一切驼峰物资,统统转拨给支援缅甸作战的第14航空队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April 5; 1944; box 43; folder 16。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310。 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345。

  蒋氏迫不得已,接受一速计的巧妙脱困法,以保留颜面。4月14日,何应钦致电马歇尔,声称鉴于战略及战术的考量,中国决定派Y部队横渡萨尔温江,迎战日军。蒋氏勉强解释此一痛苦、政治代价极高的暂缓出兵之策,是针对盟国打破在开罗对他的承诺、逼不得已的某种反抗①。他给Y部队司令官卫立煌下了一道指示:“不成功、即成仁!”②史迪威旋即恢复对Y部队供应补给,把给14航空队的补给降回原来的水准。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April 5; 1944; box 43; folder 16。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313…314; 329; 340…341。

  陈纳德强烈反对渡萨尔温江作战的方案,他警告蒋,日军在华中的大攻势迫在眉睫,而且势必延伸到湖南和广西。他认为,需要借重Y部队来抵御日军大举进犯。史迪威一再出错的重庆情报处表达其“坚定的异议”,不认为日军会发动大规模攻势。史迪威告诉陈纳德,“当前在印度(英帕尔)的危机”才是第一优先,他命令这位空军将领不得向委员长提出中国境内“军事情势紧迫的评估”①。一直到陈纳德的飞行员侦察到239节火车车厢运载日军往南、往西移动,史迪威的重庆总部才认为日军的大规模攻击确实迫在眉睫②。4月17日,日军第37师团数百辆坦克车和装甲载兵车,从已修好的桥梁跨越黄河,驶过平坦的河南麦田。他们的目标是扫荡黄河和长江之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