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数百辆坦克车和装甲载兵车,从已修好的桥梁跨越黄河,驶过平坦的河南麦田。他们的目标是扫荡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国军部队,清空平汉铁路③。汤恩伯第一战区的杂牌部队溃败四散,但是第28、31集团军保住了洛阳重镇。委员长透过电话亲自指挥洛阳防卫战,这不知是好是坏。蒋向他的参谋长史迪威请求从B…29仓库拨500吨汽油,供陈纳德部队支援洛阳守军。史迪威拒绝了,他认为委员长是自作自受。

  ① 同上注,pp。312…314。

  ② 同上注,p。322。

  ③ 同上注,p。319。

  河南国军没多少大炮、3名士兵只有2支旧国造步枪,仍然英勇奋战。在中国的国军唯一的军事优势,是由陈纳德14航空队约90架飞机所提供的战术掩护。洛阳守军在接到蒋的撤退令前,已抵抗了15天,共牺牲2。1万名官兵①。

  ① Hsi…hseng Ch'i(齐锡生),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pp。75…76;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314; 323; 325; 326。 14航空队另有200架飞机负责防卫成都的B…29,还有150架飞机支援萨尔温江作战。见Chennault; The Way of a Fighter; p。290; and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370。 14航空队总共500架飞机(至1944年底为900架),与美国在大战期间提供给苏联21000架飞机、1800万吨补给品一比,简直就少得可怜。

  二

  5月11日夜里,河南陷入溃败,而7。2万名Y部队从滇西跨过萨尔温江,设法与史迪威部队会师。根据美国联络官的说法,中国远征军有精良的器械和充分的空中战略支援,英勇作战、表现亮眼。小区域的骤雨很快就演变成绵绵不绝的季节雨。但是美国飞机仍空投补给与弹药,国军亦全力杀敌。同时,史迪威率领的国军部队和梅瑞尔的美军特种部队在泥淖与大水中挣扎前进,抵达密支那郊区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254。

  尽管雨势滂沱,史迪威相信他率领的5个国军师团,很快就能和东侧、由卫立煌所领的12个师的Y部队会合。可是6月中旬,卫立煌企图攻占日军在萨尔温江防线的重镇龙陵,不料遭到反攻,1500名日军就击退了1万名国军将士。蒋盛怒,令卫立煌竭尽全力重新发动攻击,务必攻克龙陵。蒋又从华北调2个军加入卫立煌在缅甸的远征军。这些部队是第9、第4军区迎战日军下一波攻势所需的重要兵力。把这些兵力南调,再次显示蒋对盟国在缅甸求胜的坚定意志①。

  ① 同上注,pp。355…360。Chennault; The Way of a Fighter; p。275。

  美国飞行员不断回报,日军精锐部队持续从满洲沿新占领的铁路线往武汉集结。陈纳德再次吁请史迪威运用他的紧急权限,调动补给、运输装备以及B…29的作战单位,支援华东紧急局势。史迪威答复说:“在紧急状况证实无误之前,不能贸然做决定。”两天后,日军第6军团从武汉攻入湖南,另一些较小的部队则从广州和越南北上。“一号作战”的第二波攻势颇有夺占湖南大部分地区之可能,而湖南正是自由中国主要的米仓;另外它也威胁到14航空队在湖南、江西和广西的基地。陈纳德的第23大队飞行员每天在不良天候下出3、4次任务。他们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本身亦损失惨重——和欧洲战场美军轰炸机群的损失同等,甚至更多。这个大队的3个中队,有近半数的飞行员在那个夏天阵亡或被俘,其中还有三个是中队长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363…364; Chennault; The Way of a Fighter; pp。287…288; 292。

  史迪威从缅甸丛林口述电报给马歇尔,坚持主张驻印度的英军司令部若不全面改组,1944年秋天从印度攻打缅甸的战役,便没有成功的机会。这等于是建议撤换他的顶头上司蒙巴顿。(史迪威为了保住职位,最近才向蒙巴顿当面“认错”,保证专业上的效忠!)史迪威又说,同样的道理,有鉴于“目前中国的最高统帅”(意即蒋介石)的状况,缅甸战役最好的进攻结果顶多是占领、坚守密支那空军基地。他的结语是,要想打通直抵中国的陆上供应线,动用一个美国兵团是必须的。言下之意,缅甸作战进度迟缓,全是蒙巴顿和蒋介石的错,和史迪威本人与蒙巴顿过分低估敌军实力,全无干系。

  胡康河谷这头的胜负并非缅甸争夺战的关键,在印度东北部那头的激战才是决定性战役——日军在此地投入12万名最精良的部队。到了5月初,蒙巴顿已获得重大胜利,突破日军对英帕尔和科希马这两个印度重镇的包围。英国皇家空军载运、空投了1。9万吨的补给以及1。2万名的援军,也对敌军发动2。9万次的空中攻击。英军如此惊人、成效卓越的空中武力执行,远非陈纳德和中国人的空军所能比拟。日军在7月开始全面撤退,成了日本陆军迄今最大的败绩——伤亡高达5。5万人,其中13500人阵亡。

  三

  史迪威对盟军赢得缅甸战役的悲观看法,可能影响了马歇尔和参谋本部的新决定,他们试图不靠在亚洲大陆发动大战来击败日本;5月27日回信给史迪威时,马歇尔告诉他这个新的大方向。此后,美国在中国、缅甸的最高优先是增强空中战力,并基于此一目的增加驼峰空运运载量——与陈纳德主张的战略颇为接近。更值得注意的是,美方似乎并没有和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讨论这件事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362…364。

  马歇尔的信抵达的当天,国军部队和美国特种部队终于在史迪威的指挥下占领密支那的机场。日军兵力虽仅3500至4000人左右,却负隅顽抗,坚守密支那3个月之久。史迪威和他的国军部队官兵(包括未接受美式训练、但已配备美制新武器者)英勇作战、坚忍不拔,恐怕没有任何一位美国领像比史迪威在壕沟中待的更久了。这是一场比较小规模的战役。相较之下,中、日双方在华东的百万人激战,以及中、印边境的战斗都比密支那的规模大上许多——也是较为重要的战役。可是,美国新闻界对密支那之役(和史迪威)的注意,却远超过长沙或英帕尔。当数千名日军死守的密支那终于攻克,马歇尔称誉史迪威“赢的漂亮”①。

  ① 特种部队及其指挥官们提供17000名英国、库尔勒、奈及利亚和缅甸特战部队参战,越来越不满史迪威,认为密支那之役根本就大错特错,败得糊里糊涂。史迪威的情报称城里头只有350名日军。见Shelford Bidwell; The Chindit War (New York: Macmillan; 1979); p。280。

  同一天,史迪威抽空发电报给马歇尔,要求解除陈纳德的14航空队指挥官职务,理由是“抗命”!陈纳德违反史迪威的命令,向蒋介石通报日军准备在华东、华南发动巨大攻势。美国战争部——肯定就是马歇尔本人——回复说,在可预期的国军华东大溃败之前罢黜陈纳德,会使史迪威成为众矢之的。蒋介石认为“自抗战7年以来,军事局势之严重,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他亲自吁请罗斯福增加每个月给14航空队的补给,并把位于成都的所有美国战术军机和飞机都派给陈纳德调度;他也请罗斯福提供8000具火箭筒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y 28; 1944; box 43; folder 17;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365。

  隔了一星期,史迪威接到窦恩一份报告,指出有7000万发子弹交给国军,现在下落不明;若干反坦克步枪和无线电显然仍在重庆;中国人在昆明的炮和补给足供5个野战炮营之用。这些抱怨和实情有所出入。事实上,除了投入缅甸战役的X、Y部队,美国的军事器械或弹药很少交到国军手中。例如云南的这批炮,几乎肯定就是配给Y部队的军火。

  根据中国军政部的数字,自从仰光沦陷以来,从1942年5月至1944年9月,98%飞越驼峰运来的军援,是交给14航空队——军政部还可以补充是交给B…29之作战使用,以及维持越来越多的大量驻华美军人员之用。美国总共只供给X、Y部队以外的200万国军,351挺机关枪、96门山炮、618支反坦克步枪、28门反坦克炮、5000万发步枪子弹。这些项目当中,只有60门炮、50支反坦克步枪和3000万发子弹是在1944年6月之前运交;其余是之后才运交的①。甚且,美国 ,将由美国重整编训、装备,新组的国军30师Z部队(这是罗斯福答应替中国装训90个师的其中第二批部队),只会得到租借法案配给中国物资总数的一成。负责装训的美国小组估计,如果把这些军火分配到30个师去,每个师所得到的“几乎是零”②。

  ① 1944年9月20日何应钦接受中央通讯社访问,《中央社新闻》1944年10月7日,秦孝仪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台北:国民党党史会),卷一,pp。512…514。中国从1941年5月至1942年4月滇缅公路中断前,从租借法案得到,经军政部分配或存储的物资,包括飞机1;657吨;军械(包括生产武器的设备及材料)24;000吨;车辆29;000吨;炮弹11;000吨;武器1;300吨;弹药8;700吨;造路设备19;000吨。Charles F。Romanus and Riley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to China (1952; Washington; D。C。: U。S。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2002); p。49。 如果不是“滴水”,以当时的情势来讲,这当然数量极少。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p。321; 322。

  史迪威没找蒋说明这些盘点不到的军火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迳自采信窦恩的报告,便决意不拨大量补给给国军地面部队,也拒绝针对日军在湖南的攻势采取紧急措施。6月初,史迪威回到重庆和蒋讨论军事危机,后来又到昆明和陈纳德商讨。蒋、陈均重提早先的要求,希望出动B…29轰炸武汉的日军库房。史迪威答应向华府转呈此一请求,但是当战争部回答说不行时,他简短回复华府说:“已明白指示,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委员长向我施压,我才会发出上述请求。”和陈纳德商讨后,史迪威也是一个转身就忘了陈的要求。陈纳德要求把14航空队派去保护B…29轰炸机的200架战斗机,调派到华东对付日军即将发动的攻势①。

  ① 同上注,p。369;Alsop; The Best; p。235。

  根据史迪威的说法,6月5日在重庆,蒋告诉他“华东情势”(日军即将发动的湖南攻势)可以靠空中攻击来解决,并要求他“暂停飞越驼峰的武器和弹药运载”,以便全力运载燃料、零件和武器给第14航空队。史迪威答应蒋,他会确保14航空队每个月收到1万吨补给,但是他似乎也把蒋的指示解读为,命令他别使用美军运输从任何地方载送军火给在华东抗击日军的任何国军部队①。蒋是否真如史迪威所说地断言,单凭空中力量就可“解决情势”是很值得怀疑的;史迪威也没引用任何蒋说美、中军火都不必送给华东国军部队的话。蒋在他的日记中只记下,“下午参事汇报后召见史迪威,尚能如余意办理空运油料事,其态度如常。”②实际上,美国军火交到无关缅甸战役之国军手上的仅有“涓滴”,但蒋认为他有很好的理由去控制、甚至停止美国往后对其华东指挥官的任何武器援助。这时候,第9战区(湖南)司令长官薛岳,和第4战区(广东、广西)司令长官张发奎,越来越有不忠的嫌疑——史迪威的总部相信此一传闻是正确的。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368。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ne 5; 1944; box 43; folder 18。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838966。jpg〃/''/p'

  第9战区司令薛岳(左)与第4战区司令张发奎(右)因传闻遭蒋介石质疑忠诚度,被蒋阻断军火补给,也种下长沙沦陷之果

  蒋不仅明白指示驼峰物资集中供应给14航空队,而且不坚持美方载送军火给湖南的国军(特别是受到威胁的长沙和衡阳),这显示他对部属将领忠诚度的重视大过好好捍卫这些城市。蒋的日记已明白揭示,他有极大的政治和军事动机在这些城市击败日军——他晓得若能战胜,必可争取到美国及国人对他的支持。因此,他必将采用强力措施试图在湖南击败日军。可是,深怕补给落到薛岳手里的他显然不会让14航空队空投军火给守军,就算是土制军火也不行。蒋也不跟陈纳德讨论空中补给事宜①。

  ① 中国有些小型兵工厂可以自制武器、弹药。根据魏德迈总部后来的调查,从1941年3月至1945年6月,中国兵工厂——显然得到美国供应非铁金属之助——得以制造出263;000支步枪、44;000挺机关枪、10;000门臼炮、1600万枚手榴弹和6。1亿发各种口径的子弹。以国军人数之多、作战之频和蒙受损失之重而论,除了手榴弹之外,这只是小量补充武器、弹药罢了。即使如此,蒋可能对这些国产物资仍有足够的备量,可以提供给长沙和衡阳,但陈纳德需要史迪威同意才能进行空投作业。6月7日,蒋派驻华府的中国战区代表报告,美国联参首长已同意使用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重型轰炸机到中国战区空投2000至2500吨物资,可是蒋和史迪威都没有接受此案。驻华府商震将军1944年6月7日的报告,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374。

  陈纳德很气蒋不帮助薛岳,但他没跟蒋争,显然认为说了也是白说。但是,反对蒋氏决定一向毫无犹豫的史迪威,在解读蒋的命令时如果对其判断有任何疑问,大可以寻求解释或敦促蒋重新考虑;至少就纪录而言是好事一桩。可是,史就像蒋一样,在做这些决定时也有自己的政治盘算。我们将会看到,接下来的2个月里,史迪威明显希望蒋在长沙或华东其他地方遭到重挫,介以增加自己接管整个中国部队指挥权的机会。蒋、史两人对后来长沙、衡阳的败仗都难辞其咎①。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蒋事后在日记中也没为这些败绩责怪史迪威。

  ① 蒋明显地扣住对薛岳的一些或甚至全部弹械空投运补,但近年来对一号作战的一些研究,都没提到中方对这方面的反应,或许代表它对长沙、衡阳之役的结果并非重要影响因素。这些作品包括:北京研究此一战役的学者王奇生;当年的国军军官、著名的华裔美国历史学家黄仁宇,和日本学者原武史等人。薛岳倒是直接从美方得到一些榴弹炮;Romanus and Sunde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372。

  薛岳的总部离长沙有一段距离,当日军缩紧包围时,蒋正集中心力在协助与指挥负责守城的第4军军长张德能。蒋继续争取14航空队的后勤支援,对来袭日军及其补给线的进行更多攻击,同时又从其他4个战区急调6支军队驰赴湖南。当情势显示援军不可能及时抵达、长沙将会沦陷后,张德能于6月26日擅自率4000兵士,以及据说满载他个人财物的卡车弃城。虽然张是蒋的爱将之一,蒋仍下令将他枪毙①。长沙终于难逃沦陷的命运,日军占领了一片焦土之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