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道教-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衷谝牙拇晌拇ǖ澜痰闹饕杀稹
据《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载,有龙门第十一代道士曾一贯,于康熙间入广东罗浮山。任冲虚观住持。其徒柯阳桂(1619~1671),度弟子百余人。清末,有儒士陈铭珪(1824~?)嗣其传,派名教友,住持罗浮山酥醪观。撰有《长春道教源流》八卷,收集全真道史料颇富,为研究全真道史的重要资料。其卷七云:〃今粤东罗浮及会城诸道观,询其派,又皆全真也。〃
在西北地区,有龙门派第十一代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山西曲沃(今闻喜县东北)人。出家后,云游晋、陕、川、甘一带,遇龛谷老人传丹术以后,隐甘肃榆中县牺云山修炼,并著书立说,所写丹书被辑为《道书十二种》,流传颇广,成为清代内丹学一大家。
在云南,还有被称为〃龙门西竺心宗〃的特殊支派。据《金盖心灯》所述,该派祖师鸡足道者,自云月支国人,名野怛婆阇,自印度来华,居鸡足山修炼。顺治十六年(1659),赴京师谒王常月,受其戒法,赠名黄守中,为龙门第八代。该派以鸡足山为活动中心,下传管天仙(派名太清)、大脚仙(王太原)。再传金怀怀(王清楚)、白马李等。
此外,湖北武昌长春观,在清末,〃著屋千间,道友万数〃,⑤与西安八仙庵、成都二仙庵等并称天下龙门大丛林。山东福山县道士张宗璿,为龙门派第二十三代,于光绪十年(1884)赴白云观传法,开霍山派。又有龙门派第八代徐守诚(1632~1692),于清初去江西南昌西山,兼传净明道,成为当时净明道的重要传人。
综上可见,自清初王常月先后在北京白云观,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以后,龙门派确有很大的发展。发展中心在江、浙,遍及全国许多省区。尤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为最盛。其间支派繁衍,不少支系更流传至近现代。因此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别,几乎成为全真道的代表。其盛况与佛教禅宗五家中的临济宗相类似,故世有〃临济、龙门半天下〃之说。
龙门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余绪,以精于内丹学著称于世。
其门下拥有许多著名内丹理论家,如伍守阳、谢凝素、柳华阳、刘一明、闵一得,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所著的内丹书,较其前辈,有承袭,也有发展,总的特点是功法更细致,更浅明。
龙门派传播的中心在江南(与初期全真道在北方不同),不能不受南方本位道教正一道的影响,表现出与正一道融合的倾向。如铁竹道人施亮,本从王常月受戒,为龙门第八代,后改宗正一,启苏州穹窿山支派。八代孙守一门下阎晓峰,住茅山乾元观,其所传后人改皈茅山派。八代徐守诚,参礼南昌西山净明道士孔玄微,兼传净明道,其徒张太玄亦兼师净明道士周德峰。十代王洞阳晚住余杭大涤山,济人作福无虚日,延请祈祷无不立应,《金盖心灯》谓其〃名誉籍甚〃。十一代徐嶐岩,后归正一道,法名汉臣,精于道法,其徒蒋雨庵、陈樵云、朱春阳,皆得正一法,蒋雨庵并传承正一派。其后还有沈一炳、闵一得、曾一贯、王来因、陈来干等等。至清末,各地全真派龙门道士,大都兼行祈禳斋醮,以香火收入为谋生之一途,全真与正一在宗教行持方面渐无多大区别。
注:
①《道藏》第34册48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金盖心灯》卷一:《周大拙律师传》
③同上书《沈顿空宗师传》
④《白云观志》卷四:《昆阳王真人道行碑》
⑤《长春观志》卷一

概述 
中国道教在一千八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杰出道士和道教学者(大多也是道士)。他们有的是道派的创立者;有的从事道教方术(包括医药、养生、炼丹及其他)的研究;有的则致力于道教教理的阐述;有的还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因此,张陵、张鲁、张角、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邱处机以及魏伯阳、葛洪、孙思邈、司马承祯、吴筠、成玄英、王玄览、谭峭、陈抟、俞琰、雷思齐、杜道坚、李道纯等,皆名著道教史册,成为道教史上的中坚人物。 
中国道教初创时,主要流行于民间,曾同当时的农民起义相结合。东汉灵帝时(168~188),太平道创始人张角,利用太平道教义发动黄巾起义;张鲁也利用五斗米道与封建王朝相抗衡,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近三十年之久;东晋孙恩、卢循的起义,义军十余万众,转战沿海南北十余年;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封建王朝的统治。魏晋以后,一部分道教徒因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扶植和利用,使道教趋于上层化,有时并或多或少地卷入宫迁政治,而使一批道士以见知时主而闻名于当世。如齐梁道士陶弘景是茅山宗的创始人,深受梁武帝萧衍的尊崇,〃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之山中宰相〃。隋唐道士王远知,以曾向唐高祖李渊密告符命,深得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尊礼。其后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亦因受高宗、玄宗的尊礼而名闻天下。宋、元、明各代受尊崇的道士也很多。
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又与儒、释相互斗争、相互融合。
绝大多数道士皆在不同程度上融合儒、释,唐宋以后道士更为普遍。但也有少数道士以和佛徒争论而著称于世。如齐梁时之顾欢、孟景翼、孟智周,隋唐时之刘进喜、李仲卿、李荣等。他们都在道教理论上有建树,但又以与佛徒辩论而知名。
道士们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许多人还致力于研究某些问题(如道教理论、方术等),其实际效果却超出了道教范围,而涉及许多学科领域,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对那些领域都或多或少地作出了贡献。举其大者,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中国哲学。道教十分重视《老子》和《易经》,以之作为阐发教义、制定方术的理论基础。道教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无不植根于此。故历代有很多道士致力于此二书的研究与阐发。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所列唐前《老子》注疏六十余家中,即有道士三十六家。《易》学用作道士炼丹理论,不晚于东汉,被尊为〃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即成书于东汉魏伯阳。五代北宋道士陈抟更将《易》《老》相结合,写出《无极图》《太极图》《先天图》《正易心法·注》《易龙图》等易学、丹道著作,使易学得到了发扬。
他所建立的先天易学思想体系,不仅为道教南、北二宗及明清内丹各家的理论指导,而且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发展。开理学之基的周敦颐《太极图说》,即是据陈抟《无极图》衍化而来;邵雍的象数学亦承陈抟《先天图》而创立。其后二程、朱熹等理学大家无不深受陈抟易学的影响。继陈抟之后,发明易老学的道教学者代不乏人。其著者如雷思齐作《易图通变》《易筮通变》《老子本义》,李道纯作《道德会元》《三天易髓》,杜道坚作《道德玄经原旨》《玄经原旨发挥》,俞琰著《周易集注》《读易举要》《易传考证》《易外别传》,刘一明作《周易阐真》《孔易阐真》等。他们对易、老的阐述,都或多或少地为中国古代哲学增添了新的成分。
(二)医药、养生。为了长生成仙,道教创造了许多炼形养神的方术,并很注重对古代养生、医药学的研究与发扬。许多道士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葛玄、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司马承祯、吴筠等是其中的杰出者。葛玄以擅长胎息而知名。葛洪主外丹,但又是魏晋诸方术的集大成者,且是医药学家,著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医药书。陶弘景是大医学家,既作有养生学专著《养性延命录》,又撰有《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补阙肘后百一方》等医药学著作。孙思邈更以医术高超和作《千金方》《千金翼方》而名闻天下,被后世尊为药王。司马承祯作《坐忘论》《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吴筠作《玄纲论》《形神可固论》等,从理论上对道教方术进行总结。
(三)炼丹与化学。为了长生成仙,又有许多道士从事炼丹,企图通过冶炼矿石制成〃不死药〃,用之服食而成仙。从事炼丹的道士很多,最著者有魏伯阳、狐丘、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陈少微、张果等。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狐丘作《五金粉图诀》《出金矿图录》《河车经》《玄珠经》。葛洪的《抱朴子》有金丹篇和黄白篇。陶弘景作《合丹药诸法式节度》《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孙思邈作《太清丹经要诀》。陈少微作《修伏灵砂妙诀》《九还金丹妙诀》。张果作《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等。尽管炼丹家们的长生不死愿望终是幻想,不死药也未炼成,但他们却炼出了一批可供内服与外用的颇具疗效的丹药。特别重要的是他们的炼丹活动是在不自觉地进行化学试验,他们以及许多不知名道士写出的大批外丹书,实际是中国古化学的原始记录,为后世研究中国古化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气功与人体科学。同样为了长生成仙的目的,又发展了古代气功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内丹学。因它是五代以后许多道派专习或兼习的方术,故研究者颇多,最著者有崔希范、陈朴、陈抟、张伯端、王嚞、白玉蟾、李道纯、陆西星、伍守阳、柳华阳、李西月、刘一明等。对他们留存的大批内丹书进行研究,有助于发展现代气功,为人们健身疗病服务,甚至有助于人体科学的探讨与研究。
(五)星历、地理学。道教从宗教需要出发,对天文、地理亦多涉足。一些道士为此写出了星历学和地理学著作。如元代道士赵友钦,曾作有易学著作和兵家书,已亡佚;所作星历学著作《革象新书》,原为五卷,经王祎刊订为二卷,已收入四库全书。宋濂为之作序,谓其〃当与《历经》并行无疑〃。元代道士朱思本,从至大四年(1311)到延皊七年(1320)间,利用奉诏代祠名山大川之便,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十省的许多地方,花了十年时间,取得大量调查资料,绘成《舆地图》二卷,刊行于世;又写有《北海释》《和宁释》《西江释》等地志考辨文章。至于李志常随邱处机西觐元太祖后,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实为当时西北、中亚地志与民俗的实录,为后世研究元代中亚史地和中西交通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六)文学艺术。许多道士出入三教,儒学根柢较深,因而他们中擅长诗文、绘画、音乐、书法者,代不乏人。以诗文著称者,仅宋元间即有董嗣杲、马臻、陈义高、吴全节、朱思本、张雨、薛玄曦等人,尤以张雨、薛玄曦最负盛名。他们皆有诗文集传世。除亡佚者外,董嗣杲之《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西湖百咏》二卷,马臻之《霞外诗集》十卷,陈义高之《陈秋岩诗集》二卷,张雨之《句曲外史集》(诗)八卷,皆收入《四库全书》。朱思本之诗文集《贞一稿》被收入《委宛别藏》。以绘画著称者,张陵后嗣也大有人在,三十八代张与材善画龙,三十九代张嗣成除画龙外,也擅山水,画有《庐山图》面世,虞集为之题词。四十代张嗣德善画墨竹、禽鸟。龙虎山道士方从义(号方壶)、太一道士张彦辅尤负画名。方从义画有《青山白云图》,虞集为之题句,《钟山隐居图》,宋濂为之题词,《山庵图》《仙岩图》,危素为之作序。张彦辅亦擅山水,曾作《圣井山图》《江南秋思图》等,享名当时。入明以后,张陵第四十三代孙张宇初,善画墨竹,自成一家,又精兰蕙,兼善山水,有《秋林平远图》传世。四十七代张玄庆善画兰蕙、竹石。《无声诗史》《明画录》所收道士画家即有多人。清代道士傅金铨亦善画,其《道书十七种》中收《自题诗画》一卷,为诗画合璧之作,有诗有画者,上百,有画无诗者二百六十以上,可见画稿之丰。
以音乐著称者,除许多道士擅斋醮音乐外,明初出了一位杰出的道士音乐家冷谦。明太祖闻其知音律、善鼓琴,任为太常寺协律郎,命其考正四庙雅乐,校定音律编钟,成为明代郊庙音乐的奠基者。他又作琴谱《太古遗音》一卷,《琴声十六法》一卷,前者已佚,后者仍存。傅金铨亦擅音乐,时人称其〃工词翰,解声律、善画能琴,俊绝一时〃。以书法著称的道士亦不少。《贵溪县志》云:张与材〃作大字有法,草书亦佳。〃张嗣成善草书,方从义善古隶章草。张雨亦工书,姚绶《句曲外史小传》曰:〃饮酣伸纸作大草,尤妙;小楷变率更(欧阳询)家数,世称工绝。〃
总之,道士们不仅创造了一种宗教,也创造了道教文化,其中涉及哲学、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当然也包含某些宗教性的内容。但它们仍是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了批判地继承这份文化遗产,认真研究有关道士的生平、著作是很有必要的。

老子 
老子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教将其神化,奉为祖师。相传著有《老子》,即《道德经》。他生活的时代,先秦时众说一致。《礼记》和先秦诸子书或称他〃老聃〃,或称他〃老子〃。《礼记·曾子问》载孔子语〃吾闻诸老聃〃云云,说明老子与孔子同时但稍前于孔子。但自西汉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持存疑的态度时起,至今学术界对于老子其人其书的年代以及姓氏等等,看法仍有分歧,兹不细述。至于籍贯也有异说。 
但汉代以后,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并在此地设其庙祀。
老子的生平事迹,先秦书仅有零星记述,其中如《庄子》记老子之死,前人以为寓言。比较可信的是有关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孔子至周问礼于老子,老子答曰:〃子之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事后,孔子盛赞老子其人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见周衰,于是离去,至关(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言道德之意而去,莫知其所终。大体上说,老子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
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他的思想以〃恒无名〃之〃道〃为核心,以动反、用弱为法要,以清静自然、返朴归淳为旨归,兼有治国和治身两大方面内容。不过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讲的〃道家〃实包括〃有法〃与〃无法〃两大派;
《汉书·艺文志》叙道家学说,也区分〃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与〃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两种情况。前者指战国黄老学派,后者则为后人所说老庄道家。老子本反对法令,而申不害、慎到、韩非等皆学黄老道德而主于刑名法术。庄子以放任的态度解说老子的思想,韩非则以权势的法家观点阐释、批评《道德经》,作有《解老》《喻老》篇。战国时代,由老子的某些思想结合刑名法治观点而形成黄老之学。西汉初,黄老之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