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道教-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与敦煌遗书六朝写本〃太平部第二〃相互印证,反映出《太玄经》即《太玄部》其他加《洞真经》《洞玄经》《洞神经》《正一法文经》等等可依此类推。其中某一书分则为一部独立的书,合则为七部经之某一卷或数卷。卷六又引《正一法文》下卷,即知此《正一法文》为另一种传本,并且至少有上、下二卷。此外,注明卷数,亦便于校勘今存道书。
三,据该书所引之内容和王悬河所加按语,可借以考察所辑道书的成书时代和流变。例如所辑《二教要录》,谓隋亦象号开皇元年,则此书当编定于隋代或唐初。《玄门论》第七引《洞神经》第六云:有前、中、后三皇君,〃似梁朝象道家太清境,亦称太清元年也〃,则《洞神经》当编定于南朝梁以后,《玄门大论》成书又在其后。引《赵文和传》言三十二牢狱,谓其〃寻按天师《一千二百官章》辞,奏诣此狱〃云云,可以佐证《千二百官章》确有后人增益。又如所引《化胡经》,文末加按语云,〃《化胡经》乃有二卷不同,今会其异同,录此文出也。〃反映出王悬河所见《老子化胡经》有不同写本,此处所录,乃是他〃会其异同〃之产物。
《正统道藏》太平部又收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四卷,亦题〃大唐陆海羽客王悬河修〃,有《仙观》《楼阁》《仙房》《宝台》《琼室》《宅宇灵庙》诸品,其性质、体例等与《三洞珠囊》完全一致。是否为《三洞珠囊》之一部分,待考。
此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称北周道士王延所撰《珠囊经目》七卷,亦名《三洞珠囊》。
《道德真经》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
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为最后成书于战国时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称,老子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写本,则皆《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文字亦略有差异。
《老子》历来有多种本于,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两种,道教以河上本为准。
《老子》采用哲理诗的形式写成,整个哲学思想由〃道〃展开,〃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道〃字在书中出现了七十余次。他认为: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
《老子》包含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互相对立依存的关系。他认为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有无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他体察到事物的矛盾会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在认识论上,老子则主张〃涤除玄览〃,静观万物的循环演变。他不重视经验知识,认为〃不出户,知天下〃。在社会政治观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并描绘了一幅〃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图画。他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主张〃绝仁弃义〃。
《老子》成书后,从战国末的韩非起,历代注家蜂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称,诠疏笺注《道德经》者,六十余家,并对各家特点作了论述。元道士张与材称:〃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①今人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续编,所收注本共计三百五十四种,八百零一卷,《正统道藏》存有五十余种。
历代注家因时代之不同,注释思想即各具特点,元道士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卷下说:〃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且各人的理解角度不同,有的视之为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视之为兵书,有的视之为养生书。致使《老子》注释书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理解。
道士以《道德经》为祖经,历代注疏者甚众,在诸家注疏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同样因为时尚不同和个人理解的差异,而呈现各自的特点。总的特点是将《老子》宗教化,从中升华出与宗教相通的内容,以之作为道教教理、方术的根据。
西汉初,黄老学大兴,《老子》成为其主要经典。汉武帝以后黄老学逐渐向黄老道演化,老子逐步被神化,《老子》亦开始宗教化。东汉时,河上公《老子章句》首先从宗教角度理解和阐发《老子》,以之作为治国治身和修养成仙的理论依据,这给予当时的神仙方士以启发和影响。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即有与河上公《老子章句》十分相似的思想,并汲取《老子》中的许多思想作为理论根据。到东汉后期,《老子》便成为道教所奉的经典,写出注释书《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以道教的观点解释《老子》,并将其作为教科书训育徒众。汉代道教老学的主要特征是黄老神仙长生思想,借用老子的〃道〃作为其神仙学说的理论依据,理论思维的水平不太高。
魏晋玄学的产生,给道教老学以新的启迪。曹魏时道士孙登〃以重玄为宗〃解释《老子》,为道教老学重玄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及发展到唐代,经成玄英、李荣等重玄派学者的发挥,遂成为道教老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术流派,成为当时道教解老转代表,连唐玄宗注疏《道德经》时也深受其影响。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对重玄派深为推许,认为〃孙登以重玄为宗,宗旨之中,孙氏为妙矣〃。②重玄派解老有两大特征:
一是援《庄》入老,一是援佛入老。运用这种方法解老使道教的教理教义得到了发展,进一步深化了道教理论思维水平。
唐初成玄英的《道德经义疏》、李荣的《老子注》系重玄派代表作,显示了唐道教的理论水平。成、李二人着重阐发〃重玄之道〃,认为:玄是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深远之玄,理归于不滞,既不滞有,也不滞无,有无都不执著,故称为玄;人们在不滞于有、无之后得非有、非无,虽谓之玄,但还不是真道,还不能滞着于此玄,必须对此非有非无之玄继续否定,直到永不执著,一无滞碍,〃寥廓无端,虚通不碍〃时,才是重玄之道。③这是种无限否定的思维进程,通过无限否定证成重玄,其思维方法来源于佛学中道观。自魏晋迄唐的发展过程中,道教老学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流派,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事理因果之道,有的明重玄之道,各有学术特色和侧重点,色彩纷呈。这就给唐代中后期道教老学的集注化创造了条件,这种集注化倾向在蜀中尤为突出。岷山道士张君相集《三十家注老子》;道士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纂集了成玄英、李荣等多家注解;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更是引用和评论诸家,总结了汉魏以来的道教老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唐代是道教老学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有较高的思辨性。
宋代道教解老之作仍深受重玄派的影响,但又较多地把易学思想引入到《老子》注解之中,使易、老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宋代道教老学还继承发展了重玄派对〃理〃、〃心〃、〃性〃等的阐释,给予宋明理学的形成以深刻的影响。
元明以来,道教解老之作仍续有问世。较具代表性的是元道士李道纯的《道德会元》和杜道坚的《道德玄经原旨》。
这些著作中多以理学术语解老,反映其受宋明理学的影响较大,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之,《道德经》在历代道士的不断注疏中,逐渐注进了新的内容,这是一个《老子》被逐渐神学化的过程,也是道教思想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较丰富的思想内容,是研究道教教理、哲学的一大基本来源。
注:
①②《道藏》第12册725页,第14册34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蒙文通辑校本:成玄英《老子义疏》和李荣《老子注》,四川省立图书馆1946年、1947年石印本。
《南华真经》
《南华真经》即《庄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被尊为《南华真经》。道教奉为四子(庄子、文子、列子、亢桑子或称庚桑子)真经之一,在道教经典中的地位仅次于老子《道德真经》。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西晋司马彪注《庄子》二十一卷,五十二篇,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有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此注早已亡佚。现在的通行本为郭象本,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系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是庄子后学所著。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但其要归于老子之言,所著书十余万言,大抵为寓言,以明老子之术。
《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但也有独自的见解。它和《老子》一样,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什么是道?
《大宗师》曰:〃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它无始无终,无处不在;但闻之无声,触之无形,人们无法体认感知,只能靠神秘的直觉体悟。这种关于〃道〃的学说,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发挥,并逐渐宗教化。
在认识论上,《庄子》认为从〃道〃的角度认知,一切都是相对的,物无贵贱,此即彼,彼即此,没有分别,其性质不可认识。如果说万物有差别,那不过是人的主观认识所强加。同时认为认识是没有标准的,因而是非也就无法判断。
《齐物论》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就是说人睡在潮湿的地上,就会腰痛以至半身不遂,泥鳅也这样吗?人在高树上会害怕得发抖,猴子也这样吗?那么,人、泥鳅、猴子三者中究竟谁知道什么才是恰当的住处呢?可见并没有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准。所以它认为当时儒、墨之争〃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他甚至主张干脆不去认知,因此《养生主》有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还塑造了〃神人〃、〃真人〃的形象。《逍遥游》中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大宗师》中的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又〃不知悦生,不知恶死〃。这些描述为后世道教塑造神仙形象提供了依据。《庄子》中的养生长生思想及某些道术也为后世道教所汲取。《在宥》载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广成子曰:〃必静必清,勿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大宗师》借颜回之口论〃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唐道士司马承祯继此而作《坐忘论》。另外《庄子》中的〃卫生之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纯气之守〃等道术也都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
《庄子》在汉代未引起重视,至魏晋玄学兴起,以之为三玄之一,《庄子》学由此始盛。魏晋以前,学者称〃黄老〃,此后则〃老庄〃并称。晋人司马彪、崔譔、向秀、郭象皆注《庄子》,并有李颐作〃集解〃。现除郭象注本仍存外,其余诸家仅残存于陆德明《经典释文》及某些类书中。自唐代《庄于》被尊为《南华真经》后,益为道教所重,注家渐多。明《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收《南华真经》五卷;玉诀类收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三十五卷,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南华真经章句余事》一卷,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百六尝,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三十二卷,贾善翔《南华真经直音》《南华邈》等。其中武林道士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集郭象、吕惠卿、陈景元、范应元等十三家注,并附以己见。
《冲虚真经》
《冲虚真经》即《列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列子为冲虑真人,尊《列子》一书为《冲虚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宋真宗于景德四年(1007)加赠〃至德〃二字,故又名《冲虚至德真经》。
列子,姓列名御寇,或圄寇,亦作周寇、圉寇。战国郑人。《庄子》中有多篇关于他的传说,称其师事壶子,安贫乐道,虚极无为,能〃御风而行〃。《正统道藏》本《冲虚至德真经》前有《列子传》,谓其〃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初事壶丘子,后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九年而后能御风而行。弟子严恢问曰:'所为问道者为富乎?'列子曰:
'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其书凡八篇。〃列子这种重道而轻富贵名利的思想及能〃御风而行〃的神奇传说,使其成为道教崇敬的修道成仙人物。
至于《列子》其书,西汉永始三年(前14),刘向在上所校《列子书录》时称:〃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他于内外书二十篇中,校除复重十二篇,定为八篇,即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汉书·艺文志》亦著录《列子》八篇。今传《列子》八篇,与刘向所定之篇目、顺序均相同,系东晋孝武帝(373~396)时,光禄勳张湛收集整理并作注。但从书中多处称〃子列子曰〃的情况看,当系列子后学所辑。
《列子》关于万物化生,形神聚散的思想;关于华胥氏之国的自然化理想社会,关于周穆王游昆仑之丘会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故事;关于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的神话等等,对后世影响颇大,特别受到道教的崇信。注解《冲虚至德真经》的著作,收入《正统道藏》的有:林希逸述《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八卷,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二十卷,宋徽宗《冲虚至德真经义解》六卷,高守元集《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即晋张湛、唐卢重玄解;宋政和训;宋范致虚解)二十卷,以及唐殷敬顺撰、宋陈景元补遗之《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义》二卷等。
《通玄真经》
《通玄真经》即《文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汉书·艺文志》仍刘向《七略》之旧,著录《文子》九篇,并注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于是,文子其人和他生活的时代,就众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