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道教-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病!�
《化书》有多种版本。《正统道藏》太玄部作六卷,《万历续道藏》复收入。《重刊道藏辑要》不分卷。《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道藏举要》第五类、《道书全集》等均作六卷。或题为《谭子化书》《谭子》者,有三卷、一卷诸本。《子汇》本仍题作《齐丘子》。曾慥《道枢》卷一《五化篇》系摘录此书,文字与《道藏》本多异。
此书每卷一〃化〃,分为《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每化下又复分章,计有《蛇雀》《老枫》《大化》《天地》《死生》《虚无》、《虚实》《止斗》《清静》《无为》《解惑》等一百零八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亦简劲奥质〃。有明王一清注《化书新声》。
《化书》作者设想世界由虚化成、又复归于虚,〃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谓〃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故而认为〃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乃得道之至高境界。书中力论世间万物、有情无情,均可互化,〃乃知形以非实,影以非虚。无实无虚,可与道俱〃,〃用神合真,可以长存〃。
《化书》还认为,由虚化而成形,于是有了人类,由此而有生壮老死、尊卑分别,而有冠冕、车辂、宫室、掖卫、燕享、奢荡、聚敛、欺罔、刑戮、悖乱、甲兵、争夺乃至败亡。
统治者以仁义刑礼猎囚人心,意在〃保其国家,而护其富贵〃,〃故道德有所不实,仁义有所不至,刑礼有所不足,是教民为奸诈,使民为淫邪,化民为悖逆,驱民为盗贼〃。书中提出〃俭化〃主张,谓〃俭者,均食之道也〃,〃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俭可以为万化之柄〃,〃可以即清静之道〃。
以虚为本,以俭体虚,复归大同,为此书之大旨。书中对苦难的下层大众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以悲愤的笔调揭露、抨击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残酷和虚伪。但同时又希望有一〃大人〃出而推行其无为治民之道,以致理想的太平、〃大同〃,认定〃惟大人无所不同,无所不化,足可以与虚皇并驾〃。书中隐用《阴符经》并有所发挥,如《天地》章说:
〃天地盗太虚生,人虫盗天地生,虰盗人虫生。……我其死乎?虰将安守?所谓奸臣盗国,国破则家亡;蠹虫蚀木,木尽则虫死。是以大人录精气,藏魂魄,薄滋味,禁嗜欲,外富贵。虽天地老而我不倾,虰死而我长生,奸臣去而国太平。〃其虚化形、形复化虚,以及〃蛇化为龟,雀化为蛤〃、〃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等万物互化的观点,除借资于道教有关〃化〃的思想之外,也折射出唐末五代社会变化的现实。
书中还提出〃以形用神则亡,以神用形则康〃;〃志于虚无者,可以忘生死〃;〃心同幽冥则物无不受,神同虚无则事无不知〃;〃疑人者为人所疑,防人者为人所防〃;〃多感必多怨,多喜必多怒〃;〃无所不能者有大不能,无所不知者有大不知〃等等观点。主张〃止人之斗者使其斗,抑人之忿者使其忿〃,认为〃民不可理而理之愈怨〃,指出治民〃在不逆万物之情〃。并以〃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笔,忘手、笔,然后知书之道和畅非巧也〃,喻无为治民之道。
《化书》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兼论养生成仙之术。其顺则生物成人、逆则返虚复本之论,〃元精〃、〃坎离〃、〃纯阳〃、〃神化〃等说,同于内丹道。体现出道教典型的哲学、修炼观点,故而历来为道教徒、内丹家和道教学者所重视。
《〈正易心法〉注》
《〈正易心法〉注》,五代宋初道士陈抟撰。收入《范氏奇书》《学津讨原》《艺海珠尘》等丛书中。所注之《正易心法》为麻衣道者所作。麻衣道者,姓名生卒年皆不详。据传唐黄巢起义时,曾避乱于终南山,见有数十位道人隐居山中,乃为其〃役夫〃。后遇异人得秘传,常服麻缕百结之衣,人遂以〃麻衣道者〃称之。五代之季,在华山遇陈抟,遂以《正易心法》授抟。
关于《正易心法》一书的来历,古代学者有不同看法。南宋理学家朱熹尝斥为〃伪陋〃,此后,陈振孙、胡应麟等均沿袭朱说,订为伪书。与朱熹同时人张栻则肯定该书出自麻衣道者。据宋代释志盘《佛祖统纪》卷四三记载,该书当系麻衣道者口述,由陈抟记录、整理并加注释而成。
《正易心法》书名之由来,与〃易纬〃有关。〃正易〃一词,乃取《易纬·乾坤凿度·太古文目》〃正易大行万汇生〃,意即流行变化之〃本易〃,而〃心法〃即是以本心悟《易》道之法。该书开篇自释云:〃正易者,正谓卦画,若今经书正文也。据周孔辞传亦是注脚。每章四句者,心法也。训于其下者,消息也。〃由此可知,《正易心法》之构成包括三个层次,一为卦画,二为心法,三为消息。卦画总图之后,分为四十二章,每章有四句诗体〃经文〃,此为麻衣道者之口授;每章之下继以一二段训解,称之为〃消息〃,此系陈抟之手笔。
从内容看,《正易心法》及其注文有两大特点:
第一,试图跳出前人卦爻辞范围,直接以〃心〃领悟卦爻象数本义。如第一章云:〃羲皇易道,包括万象,须知落处,方有实用。〃〃消息〃曰:〃落处,谓知卦画实义所在,不盲诵古人语也。〃《易》之卦画,以乾坤为天地父母,生〃六子〃:
震、坎、艮为三男,卦画阴多而性阳;巽、离、兑为三女,卦画阳多而性阴。乾坤与〃六子〃合为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以象征天下万事万物。《正易心法》不观卦爻辞,独以心悟,这是道教炼心修性的需要。早在汉代,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便强调了心性修持的重要性,谓:〃将欲养性,延年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陈抟继承了魏伯阳的思想,并按修心炼性的需要来领悟卦象。
第二,以〃血气〃的观念说卦爻象位。为了使其修持有法可依,《正易心法》引入了医家概念,强调以〃心君〃控制自我血气之运行。如第二章称:〃六画之设,非是曲意,阴阳运动,血气流行。〃〃消息〃曰:〃阴阳运动,若一阳为复,至六阳为乾;一阴为姤,至六阴为坤是也。血气流行。〃这是以《易》十二消息卦来说明阴阳血气的流转。《易》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为十二消息卦、由复至乾为阳长阴消,由姤至坤为阴长阳消。十二消息卦配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象征天地的时空变化。《正易心法》之注,以人体十二经脉的元气周行现象来证实阴阳运动,这是使《易》卦象数学从抽象回到具体之中,为气功实践活动服务。
除上述两点外,《正易心法》及其注文也融合了佛教思想。
诸如第四十一章:〃《易》道弥满,九流可入。当知活法,要须自悟。〃其〃消息〃云:〃《易》之为书,本于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何适而非阴阳也?……果得悟焉,则辞外见意而纵横妙用,唯吾所欲,是为活法也。〃这一段论述与佛教禅宗的〃识心见性〃、〃即心是佛〃论颇为相似。像这种行文在《正易心法》中颇不少,如〃心地〃、〃圆融〃、〃假合〃等一类词汇皆出自佛教。故朱熹说此书中有〃佛者之幻语〃。
要之,《正易心法》及其注释,乃以道教心学为本,以卦爻象数之心悟为法门,杂采医卜、佛学之说,以成体系。宋元以来,影响颇大。
陈抟是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在《老》学和《易》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老子》学说,通过弟子张无梦传于陈景元,推动了宋代之后道教教理的研讨。《易》学方面造诣尤深,他打破了儒家传统的《易》学体系,创立了《易》〃图书〃之学,传有《太极图》《先天图》《易龙图》等,《〈正易心法〉注》为其《易》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创立的《易》学体系,不仅在道教内,也在儒家学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为北宋道士陈景元纂。据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及书前杨仲庚序,此书成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该年神宗召见陈景元于便殿,景元因进所作《藏室纂微》,遂诏令〃宣附《道藏》〃,即附于当时的《天宫宝藏》。至南宋宝祐六年(1258),灵应观住持杨仲庚因〃世无善本,流行未博,敬就藏帙,详加校正,募化善士,命工刊梓,以传不朽。〃
据《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及陈景元《藏室纂微开题》等载,此书原为二卷,《正统道藏》则析为十卷,即《道经》五卷,《德经》五卷,载于洞神部玉诀类。据文中多〃今解曰〃云云,盖将陈景元之《道德经注》和《藏室纂微》混为一编。
陈景元在《藏室纂微》中把〃道〃分为〃常道〃与〃可道〃,认为〃常道〃自然而然,随感应变,不可以言传,不可以智索,但体冥造化,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常道〃无名,凡有名可标,有言可说者便是〃可道〃;常道是道之体,而可道乃道之用;常道湛然不动,而可道有变有迁;常道是理之妙,可道是事之微,常道与可道有内外深浅之别,但二者并非毫无联系,而系体用一源。他指出:〃道〃的含义是〃通〃,〃万物得之无所不通〃。这与唐代道教重玄派说〃道〃是〃虚通不碍〃相一致,显然受到重玄派的影响。这个无形无名、无所不通的道,由于其体用的变化使万物得以生成,亦即他所谓〃体用既彰,通生万物〃,这是他的宇宙生成论。他解释《老子》〃道生一〃的〃一〃为道之子,为太极,而太极即混元,也就是太和纯一之气。〃一〃又叫〃无为〃、〃冲气〃或〃元气〃,为妙物之用。当此浑沦一气,未相离散时,必有神明潜兆于中,这个神明就是〃二〃。有神有明,于是有分,所以清、浊、和三气噫然而出,各有所归。因此清气化为天,浊气化为地,和气生为人。三才既具,万物从而资生。这是他描述的宇宙化生过程。
他在解老时,还阐述了治身治国之道的思想。认为治身治国当以厚重为根本,治身的人心安静则万神和悦,故无嗜欲奔躁之患;治国的人无为则百姓乐康,故无权臣挠乱之忧。无论治身治国都应顺从自然之道,息爱欲之心,以归虚静之本。因此他在修炼方式上强调虚静寂寞,独悟,冥览。他指出,治身与治国的方法一致,二者并行不悖,清静无为,既是理身之道,也是爱民治国之术。有道之君,若能垂拱无为,功业就可成而不有,万物将自宾,四民无不服。
在陈景元的解老中,传统的神仙长生思想已起了变化。他解释〃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说,积德之君,其治人事天,厚国养民,植根于无为,固蒂于清静,社稷延远,故谓之长生;临御常照,故谓之久视。这是从政治的长治久安角度去解释,不再是传统的长生不死思想。他在序中说,九丹八石,玉醴金液,存真守元,思神历藏,行气炼形,消灾辟恶等,皆老子常所经历救世之术,非至极者也。对传统的神仙术抱看不起的态度,强调此非老子的宗旨。另外,他还常征引《易》《庄子》的思想来解老,体现了他的学术特色。
总之,他认为《老子》一书统论空洞虚无、自然道德、神明太和、天地阴阳、圣人、侯王士庶、动植之类,广大而无所不包,细微而无所不袭。上之首章,明可道常道为教之宗,叙体而合乎妙;上之末章,以无为无不为,陈教之旨,叙用而适乎道,故体用兼忘,始末相贯。下之首章,明有德无德,为教之应,因时之浇淳而次乎妙;下之末章,以信言不信言,为教之用,任物之华实而施乎道。此经以重玄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其要在乎治身治国。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在宋代便产生了一定影响。李庭《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疏抄序》称其所解〃中间贯穿百氏,剖析玄微。引证详明,本末毕备,尤为近世所贵。〃宋人薛致玄说,自陈景元后,〃道家之学翕然一变〃。①近人蒙文通认为:宋代解老之家颇重陈景元,于征引之多可以概见,此风会之一变。陈景元之学渊源于陈抟,后人每叹陈抟之学仅于象数图书,读陈景元老子注,而后知二程所论者,景元书中已有之,足见二程之学于景元渊源之相关。②这表明陈景元的解老对宋代理学有一定影响。
宋彭耜纂集的《道德真经集注》集引《藏室纂微》较多,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亦有所引。今人引用参考此书的有:朱谦之《老子校释》、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作为引用版本)、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张松如《老子说解》。可见其为诸家所重视,是道教解老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
注:
①《道藏》第13册73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古学甄微》第369、373~375页,巴蜀书社,1987年
《道德会元》
《道德会元》,二卷。元道士李道纯撰。《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玉诀类。书前有《道德会元序例》,又有至元二十七年(1290)作者自序。据自序所称:诸家解义,所见不同,各执一端。得之于治道者执于治道,得之于丹道者执于丹道,得之于兵机者执于兵机,得之于禅机者执于禅机。或言理而不言事,或言事而不言理,堕于偏枯,皆失圣人的本意。老子作经之意,立极于天地之先,运化于阴阳之表,覆载之间,一事一理无有不备。有鉴于此,作者〃遂将正经逐句下添个注脚,释经之义,以证颐神养气之要。又于各章下总言其理,以明究本穷源之序。又于各章后作颂,以尽明心见性之机。至于修齐治平,纪纲法度,百姓日用之间,平常履践之道,洪纤巨细,广大精微,靡所不备。于中又作'正辞'、'究理'二说,冠之经首,明正言辞,究竟义理,以破经中异同之惑。〃
此即全书体例,而作者撰此书的目的是:〃不堕于偏枯,会至道以归元〃。
李道纯解老明显地受到理学思想影响,故重在讲心性、性命之学。他强调,认知〃至道〃在于破除心迷,于〃心〃上下功夫,即所谓〃至道不难知,人心自执迷〃,〃欲识混元面,先在赤子心,此心常不昧,法体证黄金〃。这种赤子之心,〃纯一不杂,无害于物,物亦不能害〃。赤子心也就是〃无心〃,能够〃全其至精〃,道就是得于〃无心〃,有心便不能得道。心与性是紧密相连的,尽心还须养性。至于如何做到存心养性,他认为应〃以无为正其心,以清静养其性〃。〃凡事从俭,妙在机先,含德之厚,无所不至,广大悉备〃。这显然是以传统的道教思想结合宋儒的心性之学解老。关于性命,他认为,无为则能见无名之妙,从而全其性;有为则能见有名之徼,从而全其命。有与无,性与命,同出而异名,同称为〃玄〃。玄之又玄,有无交入,性命可以双全。他说:〃天理在我,生生不穷。性海弥深,命基永固,易有终穷?〃这都反映出理学对李道纯解老的影响。
元代道教老学的总体特征是援儒入道,调和儒道思想,《道德会元》也体现了这一特征。李道纯的思想核心是〃中和〃,他著有《中和集》,故解老也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说:
〃有作皆为幻,无为又落空。两途俱不涉,当处阐宗风。〃所谓〃当处〃即〃中〃,应以守中为要。他引《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之义来解老,故认为中是〃天下之大本〃,即〃无欲观妙之义〃;和是〃天下之达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