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道教-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涫遥荒芟灸茉ィ荒瞬蝗ァ!ú唤鋈绱耍ㄒ挥行帐戏谐ぞ欧郑ち郑蛟谛南络疸谥械ぬ镆玻蛟谌肆矫技洌葱幸淮缥魈茫缥捶浚缥系ぬ镆病4四耸堑兰宜兀朗漓ρ诖湫彰āG有服色姓氏的〃一神〃,居于上丹田和中丹田之中,成为人身的守护神,这就同黄庭内修之术联系了起来。《云笈七箓·三一服气法》称:〃夫欲长生,三一当明。上一在泥丸中,中一在绛宫中,下一在丹田中。人生正在此也。〃CH完整地将〃守一〃和〃三丹田〃内修理论结合在一起。但是,由〃一〃幻化的男女神灵,姓氏服色却没有流传下来,也没有进入后世的道教神仙谱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同天师道派对〃守一〃有不同的解释有关。
五斗米道对于当时流传的〃守一〃之法持保留态度。《老子想尔注》批评守身中之神是〃伪伎〃时称:〃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
五斗米道称一者指的是〃气〃,或者指的是〃诫〃。〃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CI以〃守一〃求成仙之法的理论基础是形神二元,也就是认为人的神可以离开躯体而独立活动;当然,也可以运用〃守〃的方法使人神不离身,而获得长生。这种二元论的必然结果,是人的形也可能看见自己的神,《抱朴子内篇》称这种见到自己身中的〃三魂七魄〃,乃至〃天灵地祇〃、〃山川之神〃的方法为〃玄一〃。〃守玄一,并思其身,分为三人,三人已见,又特益之,可至数十人,皆如己身,隐之显之,皆自有口诀,此所谓分形之道〃。CJ上清派又有守〃真一〃之法。齐梁道士陶弘景的《真诰》称:〃守真一笃者,一年使头不白,秃发更生〃。这个方法只是要求〃凝心虚形,内观洞房,抱玄念神〃。CK唐宋以后,内丹术广泛流行,〃真一〃被解释为〃真水〃。宋至游子曾慥在《道枢》中称:〃大道之真一,在乎气液。炼气液以生龙虎,合龙虎以成变化,使九还七返,混一归真,则神全精复。〃气液相生,自无生有,自有返无,就是真一还丹的〃根蒂。〃
〃三一〃也被解释为〃精神气混三为一〃CL《玄门大论三一诀》称:〃精者,虚妙智照之功;神者,无方施累之用;气者,方所形相之法也。〃CM
注:
①《道藏》第12册71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③⑤⑥⑦⑧⑨CFCHCKCLCM《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459页,第5册50页,第2册373、595页,第1册12页,第3册610、598页,第2册517页,第3册613页,第3册618页,第1册433页,第4册579页,第10册521页,第1册3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④CE《太平经合校》第60页,第410页,中华书局,1960年
CD《太平御览》第3册2981页,中华书局,1960年
CGCJ《抱朴子内篇校释》第299、297页,298页,中华书局,1982年
CI《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自然 
自然,在道教教义中是指〃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性或状态。道教以〃道〃名教,将〃道〃作为教义思想的核心。由〃道〃出发,从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朴〃、〃一〃、〃柔弱〃、〃无为〃、〃不争〃等观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强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发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灭的一种性质和状态。《通玄真经》卷八《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题注称:〃自然,盖道之绝称,不知而然,亦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曰自然也。〃①即自然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道生万物都是不假外力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不得不然的。
〃自然〃这一概念,首见《道德经》。〃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四大,指道、天、地、人。道法自然,就是说,道是自然而然的。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称:〃疑惑之人,不达经理,乃谓大道仿法自然。若有自然居于道之上,则是域中兼自然有五大也。〃又称:〃大道以虚无为体,自然为性。
道为妙用,散而言之,即一为三,合而言之,混三为一,通谓之虚无自然大道归一体耳。非是相生相法之理,互有先后优劣之殊也。非自然无以明道之性,非虚无无以明道之体,非通生无以明道之用。〃这就是说,〃道〃不是由自然派生出来的。《道德经》还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意思是事情成功,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如此。杜光庭认为,道是无私的,〃不亲其亲,不子其子,有生成遂长之功,不矜于下,不见物得其所,不知上化所为,以为自然而然也〃。②《南华真经·缮性》篇赞扬古时社会:〃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至一,就是至道。
至一的社会就是体现了道的社会。认为在这个社会中,无为而常符合自然。郭象注称:〃任其自然,故至一。〃③《淮南子》较多以〃自然〃的观念论述天地之道和为政之道,称〃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意谓不论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凡事都要循道而行,自然而然,不可勉强。认为天高地厚,昼日夜月,阴阳变化,列星高悬,船浮于水,车行于陆,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两木相摩而热,金火相守而流,圆者常转,窾者主浮,自然之势也〃。又称〃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认为至人之治,〃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淡然无欲而民自朴,无祥而民不夭,不忿争而养足,兼包海内,泽及后世〃,④《通玄真经·自然》篇,则从人主之术的角度充分论述了〃自然〃治政的内容,认为人主推行王道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下徭,因循任下,责成而不劳,谋无失策,举无过事,言无文章,行无仪表,进退应时,动静循理,美丑不好憎,赏罚不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于己〃。当然〃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但是圣人也要立法以规范社会,〃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无德,死者无怨〃。⑤立法的目的就是使民众〃自然〃,生死都心情舒畅。
早期道教继承了道家关于〃自然〃的思想。《老子想尔注》称〃自然,道也〃,〃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⑥《太平经》则称〃元气自然,共为天地之性也〃,就是说,自然和元气一样,都是高于天地的东西。又称〃比若地上生草木,岂有类也。是元气守道而生如此矣。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⑦意思是,自然而然地循道而行,万物都可以得到它自身所处的地位,这也是将〃自然〃视作〃道〃的一种特性。葛洪《抱朴子内篇》明确指出〃自然〃是天道的特性,称〃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而万物的〃变化〃又是自然的特性,〃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葛洪还在《明本》篇中评论了班固贬司马迁〃先黄老而后六经〃的公案,认为〃迁之洽闻,旁综幽隐,沙汰事物之臧否,核实古人之邪正。其评论也,实原本于自然,其褒贬也,皆准的乎至理〃,⑧认为自然就是天道。《黄庭内景玉经》也多有以〃自然〃代替〃道〃的经句,如:〃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六府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还魂返魄道自然〃等,据梁丘子注,〃三八二十四真人,皆自然之道气〃,〃虚无十有二气,自然为先〃,〃拘魂制魄,令不动作。帝在身中,道以自然〃。⑨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入自然品》,引用一些道教的经典,将〃自然〃同修道成真相联系。《妙真经》称〃自然者,道之真也〃,〃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意思是,得道的人是懂得道的自然而然的特性的,如果要勉强为之,就不能得道,也就是〃不知其所由然〃。《洞玄自然经诀》提出所谓真人,就是〃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于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与道合真〃和〃同于自然〃的意义是相当的,〃同于自然〃就是得道的意思。《洞玄空洞灵章经》还描述得道仙真〃飞天携提,游宴紫晨,握运留年,永享自然〃。CD《西升经》明确提出〃道〃的最重要性质是〃自然〃,称〃告子道要,云道自然〃。
唐代道士李荣注:〃自然者,内无自性,外绝因待,清虚玄寂,莫测所由,名曰自然。不可以自他,分其内外;不可以有无,定其形质;不可以阴阳,定其气象;不可以因缘,穷其根叶。
所谓虚无自然之大道也。〃CE他认为自然是一个既无形质,又无内涵,没有因果,不可分析的概念。这个观点在唐代道士孟安排编撰的《道教义枢》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说明。卷八《道教义》有〃自然义〃,称〃自然者,本无自性。既无自性,有何作者?作者既无,复有何法?此则无自无他,无物无我。
岂得定执以为常计。绝待自然,宜治此也〃,〃故自是不自之自,然是不然之然。不然之然无所不然,不自之自无所不自。
无所不自故他亦成自,无所不然故他亦成然〃,〃不然之然亦无所不然,故自亦成然,是则自之与他,俱有然义。今但明自然者,以'他'语涉物,义成有待,自名当己,宜以语绝也〃。因此,〃自然〃是为众生〃强立名字耳〃。CF上述文意总的说来就是自然并无自己内在的性质,也没有造成它的〃作者〃,因而也没有自然的运动法则。自然,就是没有自我,没有外物。为使一般人易于理解,勉强取名为〃自然〃。王玄览的《玄珠录》中,也有类似的观点,称〃无人无所因,所以是自然〃,〃此是自然生,此是自然灭,不由生者生,不由灭者灭〃。CG道教的外丹和内丹修炼术,也以〃自然〃之理分析丹法。
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称〃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施化之精,天地自然,犹火动而炎上,水流而润下〃。CH他认为丹药的相互作用、变化,都是自然生成的,并非人所能控制的。《黄庭内景玉经》称:〃六府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身体安。〃认为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都出自然,能够懂得〃自然〃之理的人就是真人,〃坐在立忘,万世常存〃。CI宋代张伯端《悟真篇》继承了这一〃自然〃说,称〃谩守药炉看火候,但看神息任天然〃,叶士表注:〃天地有自然之气,气有自然之数,人禀天地而生,气数与天地等,修真之士穷造化之原,知升降之路,但安神定息,一念不生,湛然无欲,则神气周流,自然造化。〃CJ金元以后内丹术有很大发展,修炼理论也渐趋系统化和精密,但是〃自然〃仍是内修理论的主要内容。全真七子之一谭处端有诗云:〃大道常清静,无为守自然。自心不回转,何处觅言传。〃CK马丹阳《自然吟赠陇州萧防判》诗云:〃顿觉万缘空,顿觉心开悟。心猿自然停,意马自然住。龙虎自然调,神气自然固。金丹自然结,神仙自然做。〃CL意即〃自然〃之理要贯串于内丹修炼的全过程,只有一切都自然而然而不勉强,才能够结丹成仙。明清两代内丹家们在〃炼己〃、〃筑基〃、〃火候〃中,也多强调〃自然〃。清代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称:〃保养又非别有法也。凡事应得恰好处,得最当,我无喜也,亦无忧;无好也,亦无恶。即顺天地之自然,极万物之得所生,须任理而行,听天安命可矣。〃因此,〃顺天地之自然〃是修身养性的基本方法。又称:〃炼丹之道,先要踏踏实实,从守中做起,然后引得本来色相出来,苟不踏实,何以凌空。故三丰云:凝神调息于丹田之中,盖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息归于元海曰调息,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如此久久,心神畅遂,气息悠扬,不假一毫人力作为,自然神无生灭,息无出入,俱是安闲自在。〃CM认为凝神,调息、运气等等,都要〃不假一毫人力作为〃,一切都要〃自然〃,这样才是〃炼丹之道〃。
注:
①②③④⑤⑨CDCECHCICJ《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477页,第2册111、85页,第2册522页,第5册5、6、161、59页,第5册第478、480、481页,第3册539、551、553页,第10册296~297页,第3册592页,第9册60、57页,第3册551页,第3册3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⑥《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0、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⑦《太平经合校》第17、21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⑧《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36、184页,中华书局,1985年
CFCKCL《道藏》第24册831页,第25册850页,第25册58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CG《玄珠录校释》第129、110页,巴蜀书社,1989年
CM《乐育堂语录》第191、1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无为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因此,无为便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①《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②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庄子》则将无为推衍到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却是要〃有为〃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为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③另外,《庄子》又认为养神之道,贵在无为。《刻意》篇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④汉初几代王朝,采用〃无为〃治术,与民休息,对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曾经有过一定的作用。《淮南子》在《主术训》《诠言训》中分别称无为者为〃道之宗〃、〃道之体〃,《原道训》进而称〃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认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⑤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即是无为。并且批评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消极思想。
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无为〃思想,认为无为是〃道性〃,不为恶事,〃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