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学习之道-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 *

回想我那充满竞争的生活,我意识到初学者的思维和以退为进这些话题是独具特色的。有时候我不得不打乱我的比赛,仓促应战。在所有训练比赛中,有时候参赛人员会整装待发,也有时候他会比较脆弱,状态不稳。处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比较容易受到伤害。你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从而让自己在受到保护的阶段中不断成长。如果一个年轻的运动员被期望在使用这种新体制的头几场比赛中就表现出色的话,他注定会很失望。在他进步之前他需要时间来吸收这些新的技巧。同样的,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一名棋手调整新的开场技能,一个习武之人学习一个新的技巧,又或是高尔夫选手,比如泰格·伍兹,打破其原先的节奏希望取得长足的发展。

我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让这些想法得以实现呢?当你还是个初学者时,要保持初学者的思维并且愿意以退为进并不是多么困难,但是当人们都在看着你,期待你表现时,要仍然保持谦虚和乐于学习就要难得多了。千真万确。电影《王者之旅》出来之后,我的象棋职业生涯出现了大问题。从心理上来说,我并没有给自己以退为进的空间。

我的想法是必须允许我们并不总处在最佳状态。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而不是期待别人来理解我们为了发挥出最佳水平时所要做的事情。伟人在一次次磨炼中乐意承受挫折。想想迈克尔·乔丹。大家都知道,乔丹是NBA历史上在临近比赛结束时投球命中从而为球队取得胜利次数最多的人。殊不知,乔丹也是NBA历史上在临近比赛结束时投球没有命中从而使球队输掉比赛次数最多的人。乔丹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他的完美,而是他乐意把冒险作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让公牛队的两万球迷伤心落泪的那些夜晚,难道乔丹就不难受吗?他当然难受。但是他还是愿意冒这个险来赢取篮球不朽的声名。

第十一章 划小圈

我对象棋、武术以及范围更广的整个学习过程这三者的核心及相互关系的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罗伯特·波席格《摩托车维护艺术》一书的启发。我决不会忘记指导我今后数年学习方式的那一幕。波席格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斐德罗的人,聪明又有点古怪。当他叫一个学修辞学的学生就所居住的小镇写一个五百字的故事时,这个学生根本理不出头绪来。她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个镇似乎实在是太小了——有什么可写的呢?斐德罗对这个作业进行了一点修改来帮助这个女生解放她的思维。这次他让这个女生写的是教室外面那个剧院的前台,这个教室就位于这个镇里的小马路上。她要从左上方的砖开始写。一开始,这个学生简直不敢相信,但后来却变得文思泉涌,停都停不下来。第二天她来上课的时候带来了长达二十多页的故事。

我相信这个小故事应该可以在追求卓越中把成功和失败区分开来。这个话题很广也很深。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钻研微观的细节事物从而来理解是什么促成了这些宏观上的问题。我们面对的阻碍就是我们生活在一种关注度不足的文化里面。我们面对来自电视、收音机、手机、视频游戏以及网络的各种信息。这种不断的刺激有可能会让我们逐渐上瘾,不停地想去追求新事物,不停地愉悦自己。当没有新鲜有趣的事物时,我们可能就会感到无聊,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我们就去寻找新的娱乐项目,搜索各个频道,翻阅各种杂志。如果有了这种生活节奏,那我们就像是浅水的小鱼,不知下面还有绚丽的海底世界。

* * *

让我们回到武术这个话题。我想可以说很多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武术这个词和传奇及电影联系在一起。我们会联想到忍者在黑夜中潜行,或者是《卧虎藏龙》中身着夜行衣的侠士飞檐走壁。我们看到的是尚格·云顿的泰拳格斗以及成龙的空翻。我们看到的完全是非现实的武艺,是用复杂的钢丝吊着拍摄并配以逼真的声音,以致于有些人也想亲身经历一把。这就对学习功夫产生了很大的误导:急功近利。许多“功夫”学校给学生教授各种华丽的招式,像舞蹈一样的各种动作。学生练得好坏以他们所知道的招数为标准。每个人都紧赶慢赶地想多学点,但都学得不深。学的东西花哨但很肤浅,不具备稳固的身体技能或是原则基础。所学的东西都是初级知识,结果就只是一个招式的收集者,光会踢踢腿,摆几个姿势,完全没有武术价值。

我的方法就不一样。从一开始我就觉得太极拳的这种移动式冥想有一个很主要的武术目标,就是让习武之人不断改进一些基本原理。比如说:通过放松胯关节来转移体重;不断放松;思想、呼吸和身体的协调;对内在能量的意识;结束后发招;把来袭的力量化解到地面上;牢牢站立;把能量聚积到某一个部位上。这些原则中的大部分可以通过站立、起始式以及不停地完善各种最简单的动作来实现——比如把你的手在空气中推出去六英寸。通过这些精简动作的练习,你可以感受到身体内部各种细微的反应。你开始意识到脚上、腿上、背上和肩膀上所有的紧绷感。然后你释放这些紧绷感,一步一步,渐渐地你的紧张感就会退去,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感受的世界。你学习如何引导你体内的意识,很快你的手指就会感到微微颤动,你感到热气慢慢爬上你的后背并蔓延到你的手臂。太极体系可以被视为是吸收优秀的基本原理,释放紧张感和培养能量意识的一个综合实验室。

我很勤奋地练习太极冥想招式,每天都要花上数小时。有时候我会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一个招式中的某些动作,磨练相关技巧的同时也不断地完善身体技能,并且加深放松的感觉。我把重心放在细小的动作上,有时候会花上数个小时就为了练习把手往外伸出去几寸,然后又收回来,释放能量,脚和指尖的联系障碍逐渐减少。通过这样的练习,我对太极体会也越来越深,感觉也越来越好,我可以把这种感觉融合到一个招式的其它部分中,忽然之间所有的事物都开始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关键就是要认识到使得一个简单的技巧发挥作用的原理和支撑太极拳整个系统的原理是一致的。

这个方法跟我早期学棋相似,我找到了不那么复杂的比赛结束用招——比方说王和兵,棋盘上也就三个棋子——练习迫移、速度,或者是结构计划。一旦我体验了这些准则,我就可以把他们应用到复杂的位置中,因为他们已经深深地存在于我的思维框架中了。然而,如果你在输了一场比赛后马上去学习象棋的开场和中盘,你会发现很难用一种抽象的语言来进行思考,因为你所有的注意力都被放到避免犯错误上了。叫一个初入门的花样滑冰运动员直接做三周跳来让她学习放松的原则会让人感到很奇怪。她应该从在冰上滑行、转圈以及不断放松往后滑行这样的基本动作开始练起。然后,一步一步地就可以接受更加复杂的动作了,与此同时她还能保持刚开始时在最简单的技巧练习中的那种放松感。

所以,在我的太极学习中我体会到了细节的快乐。我学习的是陈威廉的太极招式,我把它分割成各个动作,不断地吸收到我的身体中去。每天我都会在家练习太极,晚上就在课堂上测试练习结果。这样一来要检验某些事物是否有效就很简单了,因为和像伊万这样的高级学员一起训练通常会让我们其中一个人被甩到墙上。在这些剧烈的过招过程中,华丽的招式根本不起作用,想象中的招式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事情来得太快。很快我就清楚地意识到我成长的下一步应该是去不断地提高我自身的技能。是时候该把这种新的感受付诸实践了。

* * *

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过招和好莱坞武打电影中的花哨招式是非常不同的。造诣高的习武之人一般都没有什么很大的动作,他们知道如何解读来袭。像电影中的后旋踢这样既大又华丽的动作根本没有什么作用。这些动作太电影化了,而且不能快速攻击到目标。拳击中的刺拳要比这些有效得多,因为发力距离很短,又快又稳。

对所有真正的习武之人来说,一个至关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把自己的众多技巧融会贯通到刺拳的功效上。我看陈威廉出拳时轻描淡写,但却蕴藏着极大的震撼力。有些人可能会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气功”,于是被吓住了。但我却想去了解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武术成长的下一个阶段就是把大的东西分解成各个细节的东西。鉴于我在象棋学习中对“用数字摆脱数字”方法的理解,我认为这个过程就是要挖掘技能的实质所在,然后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我把这种方法叫做“划小圈”。

让我们把波希格的砖和我那个“划小圈”的理念结合到一起来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比方说,我正在练习某个武术技巧——拿最简单的,一个经典的直拳。我左脚向前站立,手放在头部旁边来保护自己的脸。刺拳是来自左前手臂的短拳。直拳力量大,能量来自于身体的底部,通过左脚,左腿,躯干,再逐渐达到右侧的背部,再通过肩膀,三头肌,最后经过我右手的第二和第三个指关节打出去。刚开始的时候,我用慢动作重复练习。在做得既快又准之前我们需要从慢动作开始。我释放开自己的左腕,右手做出动作,同时左脚和腕关节带动腰部旋转,整个上身一同出拳。

一开始的时候,我会感到肩膀或是背部很紧张,但后来这种紧张感就逐渐消失了。我慢慢地重复这个动作直到技巧和身体融会贯通。一段时间之后,我就不会再去想从脚到拳头的这个运力过程,我只感觉到地面已经和我的手指指尖连接到了一起,我的身体就像是传递这种攻击脉冲的一个管道。然后我开始加快速度,一遍遍地运力,出招。最后我开始用厚沙袋进行练习,用更大的力量来锻炼这些身体技巧,使我的身体形成抵抗力。这样一来,我就可以使出更大的力量但又不至于弄伤自己。我的旋转变得越来越有力,有时候击打在沙袋上的声音特别响亮。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当我是去击打某样东西而不是空荡荡的空气的时候,我可能就会开始变得兴奋起来,我的肩膀就会跟着拳头一起出去。这是很典型的一个错误,因为这样一来就破坏了我的结构并且打破了从脚到指尖的联系——许多拳击手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肩膀就会受伤。我想要以不击为击,没有目标。我的老师陈威廉有时候在教我们出拳时就会告诉学生要像在倒一杯茶。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倒茶就能产生完美的攻击,因为人们的思维这时候不会产生阻碍。

好的,现在几个星期过去了,几个月又过去了,我一直都在练习正确的直拳。我知道要如何正确地旋转。当我击打沙袋时,不会出现什么受伤的情形,我的身体结构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我好像感觉到地面透过我的拳头把沙袋击得粉碎,而我的身体技巧还是很流畅,很放松。同时,我在旋转,释放身体出招等方面也增加了力量。当我出右拳时,我不会再去想什么技巧性的东西,我的身体只有右的感觉,同时做出这个动作。没有别的想法,就像是融在血液中似的。

问题是,除非是陷入危急关头,一个优秀的习武之人是很少会被这种直拳打到的,因为这样的拳实在是太明显了。这时候,“划小圈”就派上用场了。到现在为止,用拳头攻击的这种身体技能已经形成一种感觉,深深地刻在我的思维之中了。我不需要去听或去看什么效果——我自身知道如何运用内在的协调性来让它正确发挥出效果。同样,一个训练有素的歌手在经过数年的实践之后也会清楚音调在身体内跳动的感觉。有一天,当她正在举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时,音响设备出现了问题。在台上她根本没有办法听到自己的声音——一个出人意料但又经常发生的情况。一个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可以不需要听到任何声音仍然呈现给大家上乘的表演,因为她知道如何去感知这些音调,即使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器——她的耳朵——暂时根本没办法发挥作用。

所以我明白了正确出击的右手直拳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在我开始逐渐压缩动作同时又保持那种感觉。我不再大幅度旋转胯部,而是旋转幅度很小,然后就把拳头挥出去。刚开始的时候,我可能会从我耳边直接挥出拳去,但现在我开始慢慢地把手推出去,从离目标越来越近的地方开始出拳——但我又能保持住同样的力道。关键就在于要分解成小的步骤一步一步来,这样我们的身体就几乎感受不到这种高密度的动作。每一点完善都是由出拳的感觉所控制的,这是我通过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对传统招式的训练而得到的。虽然比较慢,但可以确信我的身体技能在变得越来越有力量。我只要稍稍动下腕部就可以控制速度了。而我的手即使不动也可以释放很大的力量。最后,我打出去的直拳看起来根本就不像直拳。不知道你是否看过拳击界中最厉害的那几个拳击手的比赛,比如说迈克尔·泰森或是穆罕默德·阿里,你会看到有时候他们莫名其妙地就把对手击倒了。有时候你必须用慢动作一遍遍地来观察才能看到他们的出拳。他们把大动作都压缩成各个小动作,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根本没办法看清楚他们的拳路。

这种现象体现在象棋上也很有意思。举个例子,辩证地来讲,象棋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中路控制。不管是什么水平的比赛,控制住中路的棋手通常比较有优势,因为他可以通过中路来影响这个比赛。奇怪的是,如果你研究一下几位伟大的象棋大师的比赛,你会发现他们好像根本不遵循这个基本原则。英国象棋大师迈克尔·亚当斯应该是最好的例子。他下棋一般都着重在侧方位而把中盘的控制拱手交给对手——但最后却是他赢。这种下棋风格的秘密所在就是对中盘控制原理的融会贯通。迈克尔·亚当斯知道如何控制中盘而又表现得和中盘毫无关系。他把这个圈划得如此之小,就连象棋大师也看不出来。

* * *

这个“划小圈”的概念是我学习象棋和武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象棋和武术中,选手会倾向于使用各种花哨的技巧而忽视细微的吸收和完善,其实它们要比学到的招式数量重要得多。我想就是因为有了这种理解我才能在2000年11月赢得了人生的第一个推手全国锦标赛冠军,当时我才学了两年太极。当然,我的许多对手都比我更了解太极,但我在我知道的事情上更精通。我把我的身体技能浓缩成一个力量强大的状态,但大部分对手使用的却是又大又空,而且没有实效的招数。事实就是在激烈的比赛中取胜的往往是那些把技能磨炼得更深刻的选手。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学得更深可以让把我们潜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

第十二章 化困境为优势

黄飞鸿功夫大赛超重量级决赛

2001年9月

一个230磅重的彪形大汉狠狠地盯着我,抓住我的手腕。他那张阴沉流汗的面孔充满了怒气。这是一个很有成就的选手,在联赛中朋友也很多。他就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