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江湖的智慧-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赞不绝口?选举时,你的那一票,是不是毫不犹豫的就会投给他?

想要获得尊重,必先尊重别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政治家或者领导者,要想让自己在群众中大受欢迎,首先得表现出让群众觉得你很欢迎他,很在意他,他们才会注意你、敬佩你、亲近你,甚至把这当成他自己的荣耀。这是成为一个领袖人物或者高级官员必须重视的一项品格或者说能力。

老江湖的智慧 天下无贼—老江湖的防身智慧 死劾

明朝嘉靖年间,皇帝痴迷于修道,不理朝政。奸臣严嵩和其子严世蕃不但写得一手好“青词”(修道者写完后在祭礼中焚烧,向上天祷告的文章),为皇帝所欣赏,而且极尽逢迎讨好之能事。当时皇帝所炼之“仙丹”,严嵩总是主动要求替皇上试服,以至常常药物中毒。这样的“忠臣”,嘉靖皇帝自然非常宠信,连连提拔,很快就将严嵩升为内阁首辅。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严嵩,贪赃枉法、祸国殃民,而且纠集了一大批党羽,把持朝政。朝野上下的正直之士都敢怒而不敢言。即便是嘉靖皇帝的两个儿子裕王、景王,虽然很厌恶严嵩,但也不敢对他怎么样。内阁次辅(二把手)徐阶,这位后来铲除严氏一党,重整朝纲的贤臣、名臣,在这样一股气氛下也只能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可有一个人却不计个人安危,毅然向皇帝上书,奏报严嵩的十罪五奸。这个人,就是官至兵部员外郎,被誉为明朝第一铁汉的杨继盛。

杨继盛的这一次弹劾,被人称为“死劾”。在这之前,他焚香沐浴,交待后事。杨继盛的清直之名朝野皆知,处于深宫的嘉靖皇帝也有所听闻;他以死相谏的勇气让世人惊佩,不少人的良知被他所唤醒,准备声援于他;他奏折中所列严嵩的罪状也是查有实据,众人皆知。

可结果是,严嵩未倒,杨继盛却被抓进锦衣卫诏狱,受尽酷刑,三年后被斩于市。

是嘉靖皇帝白痴吗?这是一个智商很高,善于权谋的皇帝。他常年居于深宫,可权力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信赖像严嵩这样的小人,同时也重用像徐阶这样的贤臣,而他在上面玩弄所谓的“恐怖平衡”……

也不是严嵩做了什么手脚,事实上根据明朝的制度,严嵩也不可能一手遮天。按照常理,这份奏章既然已经到了嘉靖皇帝手里,如果徐阶再率领朝中正义之士上书,嘉靖皇帝要想公开包庇严嵩恐怕也难,再说,即便保住了严嵩的脑袋,杨继盛是忠臣,非但不会死,还应该受到嘉奖。

可是当徐阶和高拱(时任裕王侍讲学士,后联合徐阶斗倒了严嵩)看到这份奏折底稿上的一句话时大吃一惊,知道写这份“死谏”的杨继盛死定了,而严嵩一定会逃过这一劫。

这句话就是——“或问于裕、景二王”。

裕、景二王都是嘉靖皇帝的儿子,杨继盛是在说,作为大明朝的臣子,检举不法是我的工作职责,我在奏本上所列的严嵩的罪状也都是实实在在的,皇上您要不信,召您的两个儿子裕王、景王一问就清楚了。

问题就在这上面。对于嘉靖皇帝来说,自己还春秋鼎盛,最怕的就是儿子勾结大臣来逼宫。明朝制度,皇子不得结交大臣,你杨继盛让我去问裕、景二王,是不是他们指示你当先锋,来打击忠心于我的重臣?是不是你想挑起又一轮朝中势力的角逐?如果不是,你拉扯我的两个儿子干什么?藏在你背后的那汪水,究竟有多深?

杨继盛的本意只是想加重自己这份奏报的分量,以为只要裕、景二王一出面作证,严嵩就罪责难逃了。哪知就这么一句话,将一个单纯的反贪工作变成了*。他的方法完全错了,即便是以死相劾,也毫无用处,倒是让嘉靖皇帝又结结实实地护了一回严嵩的短。

当然,杨继盛的死也不能算是白死。这样一个清直之士悲壮地死于严嵩之手,让天下人动了公愤。也给裕王、景王等皇朝的接班人心中埋下了必须清除严嵩一党的坚定想法。甚至嘉靖皇帝心里隐隐也在后悔,觉得严氏一党如此悍然,怕是渐渐在脱离自己的控制,因此对严嵩渐渐疏远。后来徐阶联合朝中各股势力,终于斗倒了严嵩。

【指点江湖】

官场上的事情很微妙,很多问题不是是非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杨继盛的“死劾”,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反*工作,但由于方法不对,却最终演变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事件”。这就给了善于玩弄政治的严嵩以操弄的空间。他采用的方法,不是将自己撇清,而是将一缸子的水都搅浑,让嘉靖皇帝产生了一种错觉:山雨欲来风满楼啊!一项巨大的政治阴谋,一场残酷的*,将要揭开序幕了。

因此,杨继盛的失败,不在于是非对错、力量大小,而在于他对政治的敏感性不够。拿错了“钥匙”,自然就打不开那扇门。

老江湖的智慧 天下无贼—老江湖的防身智慧 报捷

在清朝,地方官员们“山高皇帝远”,要想让皇帝记住他们的名字都不容易,得到皇帝的青眼有加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但“聪明”的官员总有办法,这个办法不是怎么去立功,而是去抢功,其中有一招就是——报捷。

乾隆年间,首席军机大臣傅恒之子福康安,十六岁那年奉旨微服巡视山东。在枣庄一带,查获擒拿了为患山东多年、官军数次清剿都无可奈何的响马蔡七一伙。当地知府对蔡七多年来为害乡里的恶行不闻不问,也没有本事对付,但搜刮地皮倒是他的强项,每年都专以此为名,向百姓征集大笔的“治安费”。

当福康安带着二百个衙役去擒拿蔡七时,知府大人觉得这个少年亲贵“初生牛犊不怕虎”,肯定会碰个大钉子回来,于是消极配合。没想到自幼就跟父亲学习军事的福康安真是少年奇才,用疑兵之计给匪帮造成了巨大压力,并促使他们内讧,结果匪众自缚蔡七来献。大清一朝,对于军功的赏赐是很重的,这位知府大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一听闻胜利的消息,他的报捷奏折就发出了。

这样的军报当值军机大臣不敢怠慢,立即就跑去向乾隆皇帝报喜。乾隆听到后笑逐颜开,待翻看这位知府大人的奏折,先就夸了一句“好字”。这份奏折写得跌宕起伏,福康安的功劳他固然不敢隐瞒,但重点是把自己写成了一个积极筹划、亲临现场、身先士卒、妥当善后的事实上的功臣。他让朝廷产生了这么一种印象:此战当然是在福康安的主持下取得的胜利,但福康安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又是尊贵的皇室宗亲,他的功劳可能也就是象征意义上的。真正亲临前线做实事的,恐怕还是这位在基层干了多年的知府大人。只有他才有经验、有能力办成这样的事情。

乾隆皇帝夸奖了福康安。但这种夸奖就像一个长辈夸奖自己的子弟一样,主要还是精神上的肯定,官位、物质上的奖励一概没有。当然,福康安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亲贵子弟,以他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也不在乎这个。但令他气恼的是,蔡七为祸多年,本应是那位知府大人的责任,结果他姑息养奸不说,还以此为名鱼肉乡里。而自己决心除害的时候他非但不配合,还有意看笑话。等剿匪成功了,他就凭着比自己先写了一篇报捷奏章,就升了官、发了财。照这样下去,大清朝还有公理吗?

但高明的福康安回来后对这个事儿提都不提,而是搜集了一大堆这位知府在当地私准富豪乡绅开挖官征矿地,从中收取巨额贿赂,并蔡七匪众混杂在矿工中间,平时以此为掩护,时机成熟便聚众放抢的证据口供。

朝廷立即派大臣雷厉风行地查办起来,这个案子证据确凿,要查实并不困难,关键是再顺藤摸瓜下去,就很自然地牵出了那位知府大人在剿匪一事上的表现和起到的作用,还原了事情的真相。他的父亲傅恒和乾隆皇帝欣慰不已,从此再也不动不动就训斥福康安是“赵括”、“马谡”了,放心地让他独立办差。福康安最终成为了乾、嘉两朝的一代名将。

【指点江湖】

这个世界上,有人立功,也就有人抢功。他既然敢抢,那就肯定是有备而来的,你要和他对抢,就正好如了他的意了,对于他来说,大不了一拍两散,谁也落不着,反正他也没损失。

如果福康安是一个纨绔子弟,他可能会立即去向父亲撒娇,向皇帝申诉。可问题是不管是傅恒还是乾隆,都企盼他能成大将之材,平时不但不过于娇宠,反而对他敲打甚严。而且他们也不太相信福康安能够自己立下这样的功劳。这时候,他要去又哭又闹,两位长辈反而会认为他恃宠生骄,要向下面的人找麻烦。

年仅十六岁的福康安在政治上的成熟简直令人吃惊,他这招避实击虚、连削带打,自己不发一言,朝廷自然还了他的清白,而那些妄图从他手上抢功的小人,只能吃不了兜着走。

老江湖的智慧 天下无贼—老江湖的防身智慧 敲山震虎

清乾隆时期,两江总督尹继善奉命剿除“白莲教”匪患。任务布置给江苏按察使具体负责,可这位按察使把工作丢到了一边,而去陪同一位王爷的小舅子到江南旅游。尹继善得到教匪踪迹的情报,却找不到了这位按察使大人,只好亲自布置,直接指挥各级官员,剿灭了匪众。

这时候,那位按察使听到了消息,这本来就是他的本职工作,因此他当仁不让地就想将功劳据为己有。清朝制度,总督虽常驻地方,统管民政、军政,但还是中央干部,相当于特派专员。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虽然受其节制,但实际理政,其实才是真正的一省之长。因此,按察使完全可以跳过尹继善,向朝廷直接邀功。

尹继善知道自己新到两江,在全面掌握局面之前,要动这个人并不容易,他也知道这位按察使在朝中结纳了一些大员,现在动他也不是最好的时机。因此,尹继善并未上本参奏,和这位按察使打嘴巴仗,而是约了他来喝酒。席间,尹继善将很多官员告这位按察使为了逢迎王爷的小舅子,挪用公款造成亏空、陪同狎妓有损官箴的种种丑事而打的报告,一一拿给他看,看得这位按察使如芒刺在背。然后尹继善又说,此次剿匪,别人都连夜出动,各司其职消灭匪患,而老兄您当时却正高卧青楼,这实在让同僚们动了众怒。此时如将您的功劳表上去,恐怕会酿成很大的风波……

这样一番敲山震虎,果然吓住了那位按察使,他不但撤回了和尹继善争功的奏折,还特别感谢尹继善为他遮掩丑事。实际上,尹继善早就在暗地里搜集他的确凿罪证,并寻找时机弹劾他。不久后,趁着中央朝廷权力的更迭,这位按察使的后台老板失势,尹继善奏请乾隆皇帝,将此人革职流放了。

【指点江湖】

在中国历史上,当一个像海瑞那样的直臣容易,只要有股子“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楞劲就行。皇帝也会留下这么一位直臣来作为自己容人、纳谏的活招牌。

可要做一名像尹继善这样的贤臣就不易了。因为贤臣不是求一己清名就可以了,他是想做事,做实事的,因此贤臣和奸臣一样,要学会玩权谋、耍手段,否则这个官他就当不下去,自然也干不成什么事情。

对付小人,硬碰硬不一定就是好方法,有时候我们也要用些诈术。即使道理都在你一边,但官场上有些事情是不讲道理的,讲的是路线、靠山、手段、时机。君子要斗过小人,有时候就要比他们还要诈,还要奸。

老江湖的智慧 天下无贼—老江湖的防身智慧 不争是争

清朝康熙年间,几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的继承权而展开了明争暗斗。其中最大的三股势力,一为大阿哥允眩欢釉实i、四阿哥允禛、十三阿哥允祥组成的*;三为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俄、十四阿哥允禵纠结的八爷党。

在经过了残酷的斗争后,大阿哥允眩⑻釉实i都先后被斗倒了,十三阿哥允祥也因人陷害而被软禁。四阿哥允禛虽然被人归为*,其实是忠于社稷、实心办差的好阿哥,这个康熙皇帝也素来了解,因此并未对他丧失信心。

这个时候,最为得势的就是八爷党了。八阿哥允禩人称“八佛爷”,善使怀柔手段来笼络人心,无论是朝中百官还是宫内的妃嫔、太监,没有不夸他的。在康熙皇帝废掉原太子允礽后,允禩发动官员们上章举荐自己为太子,一时声势浩大。他尤嫌不足,还妄图控制军队,拼命将自己的心腹门人往丰台大营等京师近卫部队中塞。

这样的一个形势让四阿哥允禛深有危机感,他知道允禩现在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但自己性子孤傲,不但没有什么势力肯依附自己,反而因为对人对事太过认真得罪了很多人。此时要去像八阿哥那样收买人心、扩充势力,一来与自己的秉性不合,二来也确实“争”不过对方了。

但允禛的幕僚给他讲明了一个道理——不争是争。

在最高权力的角逐中,亲情常常是被放在一边的,康熙皇帝一代雄主,他的权力欲望当然也超越常人。对于这个皇帝宝座,他的态度是——我给你,你才能要,而且必须要,“君有赐,不敢辞”;我不给,你不能抢,哪怕你已经是法定的继承人了也不行。原太子允礽不就是这样被废的么?

康熙皇帝也是一代明主。他对下面这群如狼似虎的儿子打的什么主意,心里清楚得很,也提防得很。像八阿哥这样,正经国事不闻不问,而醉心于权力,甚至于这样赤膊上阵地去“争”,已经让康熙皇帝感到滔天恶浪快要卷到自己的脚下了,他当然会有所行动。

然后,幕僚建议允禛采用淡泊以对的态度,一者,别人醉心于权力,自己就醉心于国事,以天下为己任,多做对江山社稷有益的事情,多提对黎民百姓有利的建议;二者,向父亲表示自己并没有觊觎大位的野心。当时,按皇家教育制度,儿子们每天都要有固定的时间读书写字,并将这样的“功课”定期送呈父亲御览,哪怕你都四十岁了,这样的事情也得照做不误。幕僚建议允禛将近期内抄写的唐伯虎的《一世歌》等功课交上去,以*志。

局势的发展果如这位幕僚所料,八爷党虽然势力雄厚,但这正招了康熙皇帝的忌,他心里的天平已经倒向了允禛,只要稍下一点“毛毛雨”,几位上书房大臣就心里有了谱。朝中那些有心报国的忠臣良将,虽然表面上不依附允禛,但也在实际行动上给予了他有力的支持。在这几位掌握了核心权力的重臣的暗中安排下,再加上康熙对军队的调整和控制,最终保证了允禛的顺利即位,是为雍正皇帝。

【指点江湖】

不争,并非是承认失败后的放弃,而是一种争的智慧。

当各路势力逐鹿中原的时候,当你的实力弱于他人的时候,不争,可避免你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而对你欲去之而后快。当别人斗个旗鼓相当、相持不下时,你的分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冷战时期,为什么苏、美两大世界霸主都先后来与宣称“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中国结好?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个大国,却也是个穷国、弱国。而正因为如此,中国游走于两极之间,没有成为两大霸主直接打击的对象,保存了实力,为今天的中华复兴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不争,反而能够争取到更多人的支持。群众是不喜欢那种过于表露出自己野心的政治家的,你争得越厉害,别人就对你越担心、越不齿。领导也不喜欢野心家,尤其是他还在位的时候,你过于表露对于权力的痴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