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度心术-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高宗上台伊始,为了安抚民心,他被迫起用抗金名将李纲为相,可实际上,宋高宗最信任的还是右相黄潜善,李纲并无实权。
李纲力主抗战,提出了十余条抗金救国的建议;他深感人才缺乏,于是想提拔一个叫张所的将领。
张所曾在朝中任监察御史,他嫉恶如仇,正义直言,因为弹劾黄潜善等人,被黄潜菩贬到了江州。
李纲深知张所乃大将之才,又知黄潜善不会向意对他的重用,一时颇为犯难。
一口,李纲故意在黄潜善面前提起张所,黄潜善马上恨恨地说:
“此人狂傲无礼,诬害于我,想起来我就气恼!”
李纲见黄潜善旧根未消,也不再深说,只好作罢。
当时,河东、河北地区的抗金武装为数颇多,极有声势,李纲想派人把他们统领起来,共同抗敌。在考虑人选时,有人便提议说:
“张所将军在两河民众中索有威望,以他的英勇善战,若让他担任河北安抚使,当是最合适的了。”
李纲自度张所最佳,一想黄潜善必会反对,他便没有当场表态。回到家中,他苦思说服黄潜善之计,却茫然不得。
这时,老将宗泽进府拜访,李纲和他寒暄过后,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宗泽思忖多时,忽出口说:
“黄潜善乃奸恶小人,他以张所为仇,自不会同意大人所请。不过,黄潜善并不聪明,只要大人当面说张所的坏话,故意和黄潜善保持一致,他的态度定有改变。”
李纲,—声苦笑说:
“我一生刚直,怎能和小人保持一致呢?张所所为无可指责,我又怎会在黄潜善面前污辱他呢?何况,我这样做,只会增添小人的气焰,于大计并无用处啊。”
宗泽默默一笑,再说:
“此乃一计也,大人听我细细道来。”
一待宗泽说完,李纲禁不住爽声大笑,连连道:
“确是好计,只不过我也要假充一回小人了。”
第二天,李纲下朝之后,故意和黄潜善攀谈。他东拉西扯,又提到了张所,他此时故作愤恨地说,
“张所得罪过大人,这都是他咎由自取。张所无端对大人诬陷,如此小人本该重重惩罚,大人对他过于仁慈了,”
黄潜善血往上涌,马上说:
“这个家伙不知天高地厚,会有什么好下场呢?我没有治他的死罪,只是不想让人说我不会宽恕人,算是便宜他了。”
李纲又煽风点火道:
“既是小人,大人何必手软呢?我同情大人的遭遇,不如由我安排惩治他吧。”
黄潜善心中大乐,兴趣大增,他急忙追问说:
“大人若有妙策,我一定听从。”
李纲低声说:
“你我身为宰相,公开寻隙报仇多有不便,也遭人非议,故不可取。朝廷准备设置河北宣抚司,这是个苦差,不仅要招抚流民,还要上阵厮杀,凶险无比,何不让张所去呢?若让他担任河北招抚使,表面上是抬举他,实际上是让他遭罪送命。这样,大人不仅有荐贤之美名,又可一举除去仇敌,大人以为如何?”
黄潜善拍手叫好,感激道:
“大人全心为我,我哪有不赞成之理?就依大人的主意办。”
张所如愿上任。他广招义军,他率领的队伍多次打败金军,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
【原文】
誉之非誉,小人之术也。
【译文】
赞誉的目的不是赞誉,这是小人的手段。
【释评】
陷害他人并不一定要用卑劣的言词,言不由衷的赞誉同样可以将人置于死地。不识别人的用心,过分的颂词绝不可轻信。对自高自大的愚顽之辈,捧杀他远比棒杀他更直接有效。违心地赞誉别人,虽是小人常用的伎俩,但君子拿来对付小人,也是无可指责的。事实上,由于小人的本性使然,死于捧杀的小人是最多的,他们更容易在赞誉面前飘飘然了。
【事典】发动谣言攻势的范雎
秦昭王四十六年,秦将王纥占领韩国十七个城邑,逼近赵国的南方军事重地长平城。
长平城的守将是赵国最有名的老将廉颇,他足智多谋,对秦国早有防范,他早在城里备足了兵力与粮草,准备和秦军持久作战。
秦将千纥进至长平城下,他一再寻衅,想诱廉颇出战。廉颇识破了他的诡计,他告之众将说:
“我军拥有天险的坚固要冲,而秦军远道而来,只利速战。只要我们拖住秦军,不贸然出击,秦军就无计可施。”
秦军包围了长平城,一月过后,秦军的军需不足就显现出来,补给越来越困难了。
面对不利的局面,秦昭王急忙召来丞相范雎,焦虑道:
“我军久困长平城下,战不能战,退不能退,这该如何是好呢?”
范雎对长平局势明了在胸,他这时便直言说:
“赵将廉颇,熟读兵书,精于实战,此人果然不一般啊。他闭门不出,以逸待劳,这计策高明得很,也难怪我军受挫了。”
秦昭王愁云更重,催问道:
“丞相智慧过人,定有破敌之法,快给寡人讲来。”
范雎凝重的脸色一时未开,他久思之下,忽面转喜色,说道:
“强攻不可,久困不成,如今之计只有没法让廉颇离职。廉颇若离开长平,其他赵将便不足虑,长平也就指日可下了。”
范雎和秦昭王谈了他的计谋,秦昭王没有异议,范雎于是展开了行动。
范雎使用24万两黄金,在赵国发动了谣言攻势。不久,这种谣言就传到了赵成王的耳中,有人向他报告说;
“时下国人议论纷纷,都说赵国的武装军团中,当以赵奢的军团实力最强。赵奢军团曾打败秦国的无敌将军白起,秦军最怕的就是它了。虽说现在赵奢己死,但他的儿子赵括却勇猛更胜其父,如果让赵括领军拒敌,一定会轻易打败秦军。老将廉颇威风不再,他坚守长平不战,分明是怕死的行径,如果让他这样消极死守,赵国就危险了。”
赵成王本来就对廉颇的战法深为不满,他听到此处,马上愤恨说:
“廉颇倚老卖老,自以为是,寡人早看出他要误国了。现在百姓都有这样的议论,看来廉颇实不堪重用啊。”
范雎收买的奸细这时也纷纷出头,他们秉承范雎的吩咐,异口同卢地夸奖赵括,极力向赵成王荐举说:
“赵括身为名将之子,兵书战策无一不精,其父赵奢尚有不及,这样的大材乃赵国之幸啊。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王若用赵括为帅,取代廉颇,只怕秦军知晓,畏其威名,秦军便要不战自退了。那廉颇老而无用,且对大王不敬,大王何必眷恋他呢?”
赵成王换将之心更切,立刻下令任命赵括接替廉颇。蔺相如听闻此讯,惊叫不好,他急忙求见赵成王,谏阻道:
“两军交战,最忌阵前易将,大王行事太轻率了。”
赵成王一脸肃穆,出口说:
“人皆言赵括贤能,廉颇畏死,寡人换将乃顺民心而合天意,有何轻率呢?”
蔺相如恳切说:
“人言乍起,让人生疑,大王不该听信。倘若这是秦国的奸计,赵国的损失可就大了。据臣了解,那个赵括只会死读兵书,并无实战经验,战场上千变万化,他怎能应对自如呢?一旦有失,赵括生死是小,几十万赵军和赵国的生死是大,请大王三思。”
赵成王自认无错,坚持任命赵括为帅。蔺相如声声长叹,无力回天。后来,赵括一改廉颇的坚守方略,出城攻击,导致赵军大败,最后全军覆灭。
【原文'
主臣相疑,其后谤成焉。
【译文】
君主和臣子互相猜疑,这之后诽谤的事才能有咸。
【释评】
宠臣是难以中伤的,因为他们和君主关系亲密,君主自会护着他,不肯轻易相信他人之言。如此缘故,历史上那些搞阴谋的人对君主关爱的宠臣的伤害,总是从离间宠臣和君主的关系入手,设法让他们产生矛盾,产生猜疑,有了这个铺垫,接下来的馋言才会发生作用。宠臣少不了自视过高的毛病,如果能让君主感受到这一点,猜疑之心便油然而起。
【事典】赵高的挑拨
李斯帮助胡亥当上秦朝皇帝后,胡亥对他十分宠信;李斯为了巩固权势,也极力逢迎胡亥,讨胡亥的好。李斯在一次上书中,十分露骨地奉承胡亥说:
“陛下的英明,古时尧舜或有不及。陛下应独断一切,并精于进行督责。现在天下有犯法的,不是因为陛下不英明,而是他们利用了陛下的仁慈之故。臣请陛下对贼人不能姑息,对贼人严惩尤见陛下的治世方略,这是俗人难以领悟的。”
胡亥很高兴,他重赏了李斯,还对赵高夸奖李斯说:
“丞相学识渊博,更难得他识大体,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赵高见胡亥如此推祟李斯,心中忌恨,他对自己的心腹说:
“皇上瞩白李斯,这对我们绝非好事啊。李斯一旦不可驾驭,权倾朝野,我们的地位又在哪里呢?这件事小能任其发展,我们该劝谏皇上疏远李斯。”
赵高的心腹顿见愁容,他说:
“李斯绝非常人,我们说他的坏话,皇上当然不会听的。我们又不能眼见李斯压在我们的头上,大人可有妙策吗?”
赵高想了想说:
“只要皇上不信任李斯,我们攻击他方有效应,不如我们劝李斯不断上谏,他把皇上惹火了,我们就有空可钻了。”
一天,赵高突然登门拜访李斯,他义正辞严地对牛斯说:
“眼下关东造反的群盗很多,乱象已显,可皇上还是安于享乐,征发徭役营建阿房宫,收聚狗马之类的无用玩物,如此下去,国将不保啊!我想劝竦,怎奈地位低微,不便行事,人人身为丞相,这正是大人的职责,大人为何不谏阻呢?”
李斯老实回答说:
“如今皇上不坐朝,皇上住在深宫不出,我想劝谏也苦无机会。”
赵高于是说:
“只要大人为民请命,敢于谏阻,我一定会帮助大人。我服侍皇上,一待皇上有了空闲,我马上会通知你。”
胡亥玩乐之时,赵高却派人通知李斯前去;胡亥不见,赵高又说李斯赖着不走,如此反复三次,惹得胡亥人为不满,他责怪说:
“这个李斯实在不知趣,朕无事之时,他不来奏事;朕玩耍刚有兴致,他却偏偏前来扫兴,难道他瞧朕不起,存心让朕出丑吗?”
赵高见胡亥有了怨怒,心中暗笑,马上趁势说:
“丞相实有大功,如今位极人臣,一定是居功自傲了。”
胡亥一听更气,忍不住骂道:
“如此功臣,和奸臣何异?”
赵高凑近一步,小声说:
“沙丘谋划立陛下为太子的事,丞相是参与其事的,他以此为功,常有夸耀,已非一日了。陛下如今登基,可丞相却无可再升,他能满意吗?我看他是野心勃勃,想要割地称王了。陛下不可不防啊。”
胡亥怒火攻心,忽发断喝说:
“朕一向器重他,想不到他竟是狼心狗肺之徒,这样的贼子,朕岂能轻饶?”
不待胡亥下令惩罚李斯,李斯的上书却被人送进宫来。胡亥待见奏章乃是弹劾赵高,更是怒不可遏,他冷笑着说;
“恶人先告状,李斯诬告忠臣,正可见他好人的面目,又有何疑呢?”
赵高见李斯弹劾自己,心中恨极,他故作一叹道:
“丞相现在没有造反,只是碍着我赵高一人啊。他将我除去,丞相就该起事了,他怎会如此歹毒呢?”
胡亥遂命赵高查办李斯。李斯屈打成招,以谋反罪在咸阳被腰斩。
【原文】
人害者众,弃利者免患也。
【译文】
被人陷害的人很多,能舍弃利益的人可免除祸患。
【释评】
无端的陷害随处即来,没有人能够永远躲避。在陷害面前,如果无法解脱,就应该舍弃既得的利益而保住自己的根本了。这是明智者的聪明抉择,也是以退求进的处世之法。把利益抛出,损失虽然惨重,但不足以致命;有了利益的牺牲,害人者才会有所满足,或可罢手。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保全根本,就不是最坏的结果。
【事典】机智的武则天
武则天14岁时,已是艳名远播,她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封为才人,唐太宗十分宠爱她,称她为“媚娘”。
不久,人们盛传唐朝将遭受“女祸”之乱,且公开言及这个女人姓武。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面谏唐太宗说:
“帝星晦暗,女主环伺,这个女人看来已在宫中,陛下为了江山永固,当查出此人,以绝后患。”
唐太宗心有震动,可并未深信,他对言事的大臣说:
“此事非同小可,不能轻言。若有偏差,朕岂不遭人指责?”
这个说法越来越盛,许多大臣纷纷上奏,有的竟出语尖刻道:
“天象已显,此乃天示警也,陛下焉能视而不见呢?此事关及大唐江山存亡,纵是牵扯无辜,亦是无奈之事,陛下决不可掉以轻心,遗下大患。”
群臣郑重其事,唐太宗也重视起来,不敢怠慢了。他命人暗中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不惜找个借口或逐或废,一时搞得人心惶惶,武姓人更是人人自危。
武则天陪伴唐太宗左右,她娇媚可人,很会讨唐太宗的欢心,唐太宗不忍处置她,仍对她十分钟爱。有人上奏唐太宗说;
“武媚娘虽是年少性纯,但她终是大嫌,陛下当立下决心,把她废去,宫中才可得保平安。”
唐太宗认为武则天少不更事,对他人的劝谏只是一笑,他还对武则天开玩笑说:
“你这个小妮子,娇媚单纯,若说你为女祸之主,谁会相信呢?”
武则天撒娇道:
“他人胡说,陛下英明,自会保全妾身了。妾永远忠于陛下,天日可表。”
武则天暗感凶险,她处处讨好唐太宗,固其宠爱,又私下和太子李治偷情,以为他日的依靠。
唐太宗将死之时,有的大臣旧事重提,进谏说;
“女祸之事,不可不妨。如今武媚娘年纪渐长,陛下百年之后,她贵为陛下的旧人,他人就难以治御了。”
唐太宗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也便慎重起来,他开始想除去这块心病了。
一日,唐太宗对武则天说:
“朕病之甚重,料不久于人世了。你在朕身边多时,朕实不忍心弃你而去。朕死之后,你将如何自处呢?”
武则天听出了唐太宗的话外之音,她为了保全性命,这时机智道:
“妾深受大恩,本该一死报答。不过圣上虽染疾患,但终有望痊愈,请让妾削发为尼,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求取上天赐福。”
唐太宗本想处死武则天,这时听她出家为尼,遂动了不忍之心。他自忖武则天当了尼姑,也就不能为患了。唐太宗答应了武则天的请求,和武则天相好的太子李治却痛惜不已,他私下对武则天埋怨说,
“你我海誓山盟,难道你都忘了吗?父皇时日无多,我们不久就可长相厮守,你为何把这一切都轻轻放弃了呢?”
武则天垂泪道:
“皇上对我疑心未去,我若不抛弃—切,自请归入佛门,那就必死无疑了。我虽不舍得眼前的荣华,可不这样做命都不保,何谈将来昵?只要太子对我保有情意,我总会有出头之日啊。”
李治敬佩武则天的才智,他含泪点头,发誓说,
“我若负你,天地不容。”
后来李治登基,武则天被他接入宫中,宠爱无比。武则天从此干预朝政,最后成为一代女皇。
【原文】
无妒者稀,容人者释忿哉。
【译文】
没有忌妒心的人很少,能宽容他人的人可消融愤恨。
【释评】
宽容心虽不能根绝人们的互相攻击,但它至少能使攻击减弱,化解仇恨。在充满竞争和争斗的社会,如果只知攻击和反攻击,斗争就会愈演愈烈,到头来只会两败俱伤,仇恨加剧。要求别人大多是一厢情愿,首先使自己静下心来,原谅他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可行之道。如果抛开私心,那么就没有不可原谅的人与事;自己主动解除武装,再野蛮的对手也会失去攻击的对象了。
【事典】夏言的结怨
明嘉靖年间,夏言为嘉靖皇帝宠信,权势很大。另一位大臣张孚敬为此忌妒夏言,明里暗里和他作对。夏言深知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