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应用文写作-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文解析
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议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为了防止、控制和消除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增强人民群众体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总结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国务院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这个草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提请审议。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2007年11月13日
范文分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法规性议案。正文开头明确地表明了提出议案的缘由和目的,然后指出建议事项,最后以“先申请审议”结束。全文明畅、简练、严谨、得体。
训练参考题
假设你是A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人员,为加快实施“工业壮县”的战略目标,进一步促进A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县政府县长办公会议研究,拟对A县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要求写一份议案,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规划调整方案可简写)。
第四节 批 复
一、批复的概念与发展沿革
(一)批复的概念
批复是上级机关用来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时使用的下行公文。它是根据下级机关的请示而发的,一般只发给来文请示的机关。
(二)批复的发展沿革
现在所用的批复,来源于古代公文中的“批”或“批答”,“批”始于唐朝,其作用是皇帝对臣下的章、疏,以手批而答之。宋、元、明沿用此种文体,清代各官署对其属吏的呈文表示可否为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党政机关或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开始不用批或批答文种,对下级机关的请示,一般用指示或指令答复。在解放战争时期,产生了批复这一文种,即毛泽东的《对东北局关于东北目前斗争方针指示的批复》,这是已公开的中共中央文件中最早的批复,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将“批复”列为正式的文种。特别是在1956年后,随着报告和请示明确分开,报告不需要答复,于是批复成为仅限于答复请示的专门文种。
二、批复的类别与作用
(一)批复的类别
由于批复与请示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因此批复的类型也可以分为三类:即指示性批复、批准性批复和帮助性批复。这三种批复与请示的分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批复是对请示的答复。
(二)批复的作用
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因此批复是与请示向对应的一种答复性公文,其作用仅在于此,具有单一性。
三、批复的写作方法与格式
批复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标题、受文单位、正文和落款四部分构成。
(一)标题
批复的标题一般要写明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即为完全性标题。常见的形式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受文机关、文种所组成,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在沈阳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给辽宁省人民政府的批复》。但有时可省略发文机关和受文机关,如《国务院关于〈进口商品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的批复》,省略了受文机关,但无论如何,批复标题中的事由和文种不得省略。
(二)受文单位
批复是答复下级机关请示的公文。由哪个单位发来的请示,批复就发给那个单位。批复一定要有受文单位。
(三)正文
批复的正文一般比较简短、明确,格式也比较固定,常由批复引据和批复意见两部分构成。有时为了便于下级机关更好地贯彻执行,在结尾时还要写明批复希望和执行要求。
1.批复引据,是批复正文的开头,写批复的起因和依据。常要引述下级“请示”的时间、文号、标题或主要事项,既告知对方收文情况,又体现了批复的针对性,如“你单位××××年×月×日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收到你单位《关于×××的请示》经研究批复如下”等。
2.批复意见,是针对请示事项所做的答复和批示,是批复正文的主体。如果对请示事项完全同意,写明肯定性意见即可;如果不予批准,则一般在表明否定意见后,简单说明原因和理由;如果区别不同情况,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则应在意见之后写明同意与否的理由。
3.执行要求,是对执行批复的嘱咐和希望,指出如何执行,需注意的问题等。
4.结尾,批复的结尾很简单,一般只写“此复”或“特此批复”。要单独占行,不用标点,表示正文结束。
(四)落款和日期
在落款处写明发文机关名称及发文日期,加盖公章。
四、批复的写作要求与注意事项
(一)要弄清问题,坚持一请示一批复
写批复一方面必须把下级机关请示的问题和有关情况弄清楚。同时要搞清下级机关请示问题的全部情况,必要时还要进行调查研究。另一方面,由于批复和请示是对应关系,因此批复的内容必须和请示的内容严格对应。
(二)态度要明朗,观点要鲜明
批复是带有批示性的。答复问题时,态度要恳切、明朗,观点要鲜明,不可模棱两可。
(三)语言简练概括,篇幅短小
批复切忌长篇大论,应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有的批复只有一两句话表明态度就可以了;有的需要分析说理,亦要简明扼要,概括分析。
(四)措辞要庄重
批复是批复性文件,是要下级机关遵照办理的。表明意见时,措辞要准确、庄重,不要使用象征性的词语,即使不同意,甚至反对,也不要挖苦对方。
范文解析
国务院关于决定加入《专利合作条约》的批复
国函〔1993〕113号
中国专利局、外交部:
国务院决定:我国加入《专利合作条约》,具体手续由外交部办理。我国加入该条约后,关于《专利合作条约实施细则》的修订问题,由中国专利局会同外交部决定,报国务院备案,可以不另行报批;中国专利局可以制定实施该条约的具体规定。
国务院
一九九三年八月二日
范文分析:
这是一篇国务院对中国专利局和外交部关于加入条约组织的批复,目的明确,语言简练,符合批复的要求。
训练参考题
请根据本章第二节中的请示范文写一篇批复。
第6章
书信类文书写作
Chapter 6
书信类文体,包括普通书信和公务书信。
普通书信是与特定对象交流信息、叙谈情谊、商讨问题、沟通思想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私人性、礼仪性应用文体。
专用书信又称公务书信,是机关、单位和社会团体之间,在处理日常工作事务中所使用的、具有专门用途的知照性应用文体。
第一节 普 通 书 信
一、普通书信的发展沿革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书信在我国古代称之为“书”,在《左传·昭六年》中记载,“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如“阳气极於上,阴信萌乎下”(扬雄:《太玄经·应》);另外,古人称送“书”的人为信,通书都遣人送达。后来遂以作书为信,叫做书信。《三国志·魏武帝纪》中记载,“(马)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可见,书信很早就应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情感交流。
中国的书信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古人从初期依靠信物(如“虎符”)传递信息到以烽火传军情,乃至最后形成以语言文字为内容并通过特定媒介传递的书信,一定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据有关专家考证,我国从商周时代就出现了邮驿,利用马、车、船等传递官方文书和军情,是世界上最早的邮政雏形。孔子曾经用书信邮递的速度对比德政的传播速度,称之为“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古代的邮驿由政府设置,专门负责传达政令、通报军情等公务信函。而私人信件只能托人转送,没有专门人员和投递渠道,加之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送非常不便。因此,即便在社会经济都非常繁荣的唐代,仍然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说。这种官办的邮驿制度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等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清朝中期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所取代。
一直到明朝永乐年间,才出现了专门的民间邮递机构——民信局。民信局的产生适应了民间商贸与交往的需要,所以发展很快。自民信局首先在浙江宁波产生后不久,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和一些沿海口岸相继建立了许多家民信局。这些民信局一般都有一定的管辖范围,路途遥远的邮件常常需要几个民信局互相合作,才能把邮件传递到目的地。当时的民信局经营范围很广,既能传递信件、包裹,也能汇兑银钱,甚至还能托运一些大件物品。民信局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多达数千家。在广东、福建的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专门为海外侨胞服务的民信局——侨批局。
民信局的出现,既满足了民间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发展了行业经济,是官办邮驿的一种有效补充。直至1935年,民信局才逐渐停办。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邮局是1896年清朝光绪皇帝批准开办的大清邮政。它实际上是由当时控制清朝海关税权的英国人赫德创办并掌控。之后的几十年,一直由帝国主义列强把持和控制。之后经历了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华邮政、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邮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邮政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已经发展成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并提供越来越多便利的重要经济行业和社会组成部分。书信作为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单位联络、沟通的交际工具得到了日益广泛地应用。写好书信,写出合乎规范并表意准确的书信,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联系和沟通的方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在现代邮政行业中出现了邮政快递、航空快递等先进快捷的邮递方式,而且电信、网络领域也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电话、电报、传真技术的普及,以及借助网络实现的手机短信、视频通话和E…mail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应用。这些新的通信方式,是传统书信的有益补?充,同样也应该遵循一定的书写和应用规范。书信的写作要求与规范可以作为它们的借鉴。
二、普通书信的文体特点
(一)应用范围的普遍性
相较其他应用文体只能用于特定人群和特定事务,书信更为普遍地应用于各类人群、团体,适用范围也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有交流与沟通的需要,就有书信的用武之地。因此,书信有更多的使用群体和更为宽泛的适用范围。
(二)承载内容的广泛性
由于书信使用上的普遍性,上至天文地理,下到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书信的内容。书信承载内容的广泛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应用问题,特别是公文的显著特点。
(三)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书信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作用在于交流信息、叙谈情谊、商讨问题、沟通思想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写信者往往对语言的选择不拘一格。有时候为了更好地体现主题,还要变换不同的语言风格。在表达方式上,或叙述、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灵活多变。
(四)写作层次的随意性
书信的承载内容广泛,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交代一事一物的前因后果,可以直接对某一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同时在一封书信中提出多个问题和多种观点。写作层次上既可以采用递进式、又可以采用并列式,还可以根据交代对象的重要程度随意地组织材料。
三、普通书信的结构与写法
书信虽然较之其他应用文体在表达手法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但习惯上仍然有一些固定的结构。完整的书信由信文和信封构成。
(一)信文的结构与写法
信文的内容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祝颂语以及落款等5部分组成。
1.称谓,独占一行,写在信笺的第一行顶格的位置,表示对受信任的尊重。称谓后面加冒号,表示有话要说。称谓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一般包括敬辞、姓名、称呼等3个方面的内容,可以根据与收信人的亲疏关系灵活处理。比如“尊敬的某某老师”,“亲爱的妈妈”等。
2.问候语,写在第二行空两格的位置,独立成段。作用是连贯语气、表达问候、引启正文。问候语应该注意针对性,根据对象表达不同的问候。
3.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起笔。作为书信的主体,一般应交代清楚写信的因由、事情的具体情况和结束语。正文的写作要求:语言顺畅、条理清晰、措辞得体。叙事时尽量做到一事一段。同时写多件事时,要掌握先难后易,先主后次的顺序,使人一目了然。
4.祝颂语。祝颂语是与问候语呼应,进一步表达祝愿,加深情谊。一般分为两行书写。在正文结束后第一行空两格写“此致”、“顺颂”、“敬颂”“即祝”等启示语。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秋安”、“教祺”、“学习进步”等祝福语。同样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对祝颂语进行选择。
5.落款。普通书信的落款较为简单,主要包括署名和写信日期,分两行写在信尾的右下方。署名通常是在姓名前加自称,如“学生某某”。日期一般要写公历,如果写农历,就应在日期前加上“农历”或“阴历”二字。写日期,一般只写月、日。如果是重要的,或者是时间性较强的信件,除了写年、月、日以外,还要写明更确切的时间。如果在旅途中写信,还可以在日期后附带写上写信的地点。
此外,如果信已经写完,临时又想起一些事情要告诉对方,或觉得某件事叙述得还不够全面等,在信在后面还可以补写称之为附言。可在补写话语的前面加上“另”、“又”、“另外”、“还有”等字样。或者在附言之后写上“又及”二字。
(二)信封的结构与写法
国内的标准信封一律采用横式,信封的正面主要由邮政编码区、收寄信人地址书写区和贴邮票区3部分组成(国内信封C4、C5号正面示意图见图6…1)。
图6…1 国内信封C4、C5号正面示意图
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写在信封的左上角固定的方格内。
收信人地址写在收信人邮政编码的下一行。地址应详细写明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和门牌号码的全称。
收信人的姓名写在信封中间。字可写得大写。姓名后面可缀上“先生”“女士”“同志”等一般称呼,不可用过于私密的称呼。因为信封上的文字都属于邮递过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