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放你的人生-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盲点”。所以中国还有句古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修身功能。读书能够修身养性,能够陶冶性情,能够供人娱乐休闲,是很好的精神食粮,这能让我们超越性格和情商上的盲点。
开卷有益,多学博知,这是古今不变之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事事亲为,不可能走遍世界上每个重要的角落,更不可能将整个世界都放在视野之中。而几本书往往就能跨越浩瀚的时空,让古今中外的智慧诉之于脑海;几份报纸就能跨越地理,让世界大事尽现眼前;甚至你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能连接整个世界的各个角落。
读书对人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手握几十亿美金的橡树资本公司董事总经理朱德淼是我很熟悉的一个朋友,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他曾经是个有名的神童,14岁从南方辗转到北方上大学。回忆大学生活,他认为自己最大的营养就来自于“看书”。
“那真是一个很荒诞的时代,但也百花齐放。各种古典的、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书都有的看。我最喜欢的是哲学,黑格尔、资本论、巴尔扎克……”当时许多人都是读着于光远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步入经济学大门的。因为以前的底子太薄,这本《政治经济学》每每读到50多页,朱德淼就读不下去了。但他不服气,于是一遍遍地看。一本《政治经济学》,他至少重读了六七遍,直到烂熟于心。
朱德淼不仅懂经济和管理,他还是个高人文素养的诗人。2007年在我们组织的欧美同学2007北京论坛上,他和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同台朗诵了一首他写的诗,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现场精彩伴奏,赢得了满场喝彩。朱德淼一向认为自己学生时代那些书没有白看:“许多的基础就是那时候开始夯实的。那是我人生很重要的阶段,无论是逻辑上的积累、看问题的眼光还是思考的方向,都从那时候开始。”
金庸曾说过一句话:“我宁愿做一个囚犯有读不完的书,也不愿做个衣食无忧但没有读书自由的人。”
瑞尔齿科的创始人邹其芳初中毕业16岁就在工地上充当和水泥的工人,这种体力活大人都感到劳累,何况一个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而改变邹其芳命运的,正是他的读书习惯,因为业余长期保持读书的爱好,他后来才能抓住恢复高考的机会考上大学。邹其芳后来回忆说:“是书给了我生活的动力,是书给了我内心的踏实感,同样也是书,才使我不至于在以后的机会面前无动于衷、无所适从。”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2章 视野开阔(8)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自己这一生培养的最好习惯,就是喜欢读书。而且,我自认为读书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业都有所帮助。
我从初中开始,就喜欢博览群书。从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三言两拍到“文革”时风行的红色经典、前苏联的文学作品以及《世界通史》之类书籍,无不涉猎。我还和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因为只能看规定的“样板书”,一次,求知欲强烈冲动的我还和读书会两个同学撬开了学校图书馆去偷看禁书,结果,我们被抓住,毒打、搜家、取消班干部和入团的资格,背上到毕业前才取消的行政处分。这是我少年时代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它是和求知欲、读书欲联系在一起的。越不让读,越要读,此后,我形成了更加强烈的读书欲。随后在农村插队,我也主动订阅报纸,经常回城借书。现在,我依然保持读书的习惯,每到一个国家或城市,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当地的书店,流连忘返,有时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本书的信息都会按一定标准经过某种程度的加工,这种信息的加工其实也就是过滤。由于信息加工主体的学识水平、价值取向等各种有意无意的原因,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会被过滤掉。同时,今天也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无论有多少时间、多大精力,我们一辈子也读不完整个世界一天内所出版的新书。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多读书,因为读书有用;另一方面书又太多,而且有其主观局限性,所以我们还要善于读书,懂得读书的方法,并且读书还要有目的、有选择、有思考。正如苏轼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代另外一个诗人杨万里曾干脆表示:“学而不化,非学也。”
“一总、二分、三合”
爱因斯坦曾总结“一总、二分、三合”的读书法。
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再读目录,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以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读。
二分:在读了目录以后,先略读正文,不需要逐字读,尤其注意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这些可能是作者自认为重要的地方。这样的目的是了解书中内容的主次重要性,以及对自己有益的部分,然后可以分清精读或略读的部分。
三合: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你所选择的精读部分,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读书经验。
通过读书获得信息的过程中,要有自己主观意识的判断、引导、加工、总结,否则就会变成“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书山有路勤为径”,但勤奋不等于乱读,多读不等于滥读。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因为我们读万卷书的目的是为了开拓视野,而不是给自己上一个内在的“笼子”。
2.行万里路,打破空间限制
英国人培根曾有一句名言:“对于年轻人来说,旅游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严复则说:“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唐代大诗人李白年少时即走出蜀地,26岁“仗剑出国,辞亲远游”,花3年时间“南穹苍梧,东涉溟海”,用了16年漫游大江南北。这些丰富多彩的游历生活和广泛的社交活动也造就了他自由傲岸的性格和雄奇豪放、瑰丽绚烂的诗风。其诗歌题材之广袤无垠,想象力之奇特丰富,感情之激越澎湃,语言之清新俊逸,在中国诗歌史上无人能及。
古代没有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传媒,交通闭塞,通讯工具落后。因此,人类要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抱负,也只能通过“读书”和“行路”这两个主要途径,以打破时间和空间对自身的限制。
“读书”和“行路”也就成为了立志的常用词,“读书人”是社会精英的代名词,读书是和平年代改变命运的主要阶梯;“行路”则表示出外闯荡,昭示“非池中物”的志向。其中,“行万里路”更已经成为志存高远、坚毅卓绝的象征,是不畏道路曲折颠簸和严寒酷暑煎熬的标志,实质上意味着一种敢于冒险、思想开放、开拓见识的开放精神,换句话说,已经升华为一种开放的人生哲学。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章 视野开阔(9)
所以,宗悫立志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岳飞立志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行路”带来当外交官志向
我至今记得母亲在童年对我们的教育,除了教导要多读书之外,还经常带我和弟弟外出游览。
由于父母在铁路部门工作的缘故,我经常有机会和弟弟一起被带到外地旅行。4岁时,母亲就带我去过北京和上海,游览长城、故宫。等我大一点,母亲又带我和弟弟去她的老家湖南,带我们参观,给我们讲她的曾外祖父——长沙岳麓书院院长欧阳厚均的故事。其实每到一处,母亲都会讲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开拓我们的胸襟和视野。后来,即使是在乡下插队的日子,我也忘不了去邻近的农村和乡镇去开拓视野,一路爬拖拉机,搭顺风车。这些今天想起来很危险的事,锻炼了我独立的能力,扩大了我的见识。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梦想有一天能周游世界,后来由此定下了当外交官的理想,最终“有志者,事竟成”,也得到了实现。
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我发现,不论是孔子周游列国,玄奘西天取经,容闳留学耶鲁;还是耶稣各地传教,诺贝尔游历俄美,达尔文环球考察,都是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迎开放之人生的范例。
我的一位好友、前中银国际总裁、现三山公司创始人李山曾这样表达“读书”和“行路”带给自己的收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学生时代就喜欢的格言。人生只有一次,这期间能够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各种各样的文化,是我们个人的幸运,更给了我们博采众长、学通中外的机会,给了我们参与创造一个崭新时代的力量和勇气。”
行万里路的青年李山
李山和我是同乡,都是四川人。李山青年时代在清华读书,就很注意视野的开拓,并曾计划要骑单车“行万里路”。当时的自行车是“时髦品”,李山就和三个同学写信给自行车厂商称打算骑车下江南,会有许多媒体关注,厂商如果提供自行车,等于免费打广告。此举果然得到了鞍山自行车厂的回应。校学生会为了给学生谋福利,曾从厂家直接购进笔记本、活页夹等文具用品造成了积压。于是,李山和同学全部盘下来,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几十所高校推销完毕,解决了路费问题。
准备好一切后,李山一行四人先从北京骑车到上海,一路登泰山,拜孔庙,游苏杭,再乘船到大连,最后从大连返回,行程共计42天。他们一路上遭遇了各种困难,路况不好、交通不便、旅途中没有旅店、蚊虫叮咬等等。由于成天在户外骑行,身上还“脱”了几层皮。
但是,很多年后李山都为这次行动感到自豪,因为收获很多,锻炼了胆量,也开拓了视野。他们也还成为了新闻人物,《中国日报》、《北京晚报》等媒体都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报道,学校还举办了一次关于他们骑车的展览,展出了他们的衣服、照片、自行车等物件。
李山这一经历对于年轻大学生来说,从利用假期时间、解决经费和交通工具、到行万里路的过程,都具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一个人不可能在孤立中成长,就像一个国家不可能在孤立中发展。青蛙一直呆在井里,所以才会成为“井底之蛙”。一个人要永远呆在一个地方,从来没出过远门,就会“孤陋寡闻”。一个学生只生活在校园和家庭之间,就可能习惯“闭门造车”,成为不适应社会的“温室里的花朵”。一个人的一生只能习惯一种单极的人文背景,很可能就会形成一元化的思维,变成“树挪死,人挪也死”。
行路,打破的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围墙,有助于成就自己的开放式人生。对于学生来说,必须要学会充分利用暑假、寒假的时间,出外实习和打工,或者出外旅游,见识世面。尤其对小城市出生和小城市读书的学生来说,出远门更有必要——假如你不希望自己未来也在这个小城市。
读书和行路向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两者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游学。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向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自有私学以来,就有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学识,开阔视野。古代意义的“游学”,其实相当于今天的留学。荀卿为赵人,先后就职于齐、楚两国政府;韩非子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求学于荀卿,后来求仕于秦;这都算得上当时的出国学习和跨国工作。古人在“求学”和“行路”中所需要付出的牺牲、成本、毅力,是今人所无法比拟的,但尤其是在有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几乎所有成就非凡者都是敢于“行路”甚至不惜“跨国”的英雄,从商鞅、吴起、孙膑到张仪、苏秦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2章 视野开阔(10)
与东方人多在成年后游学不同的是,因为古代西方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他们的精英自古大都在少年时即开始游学。像亚里士多德11岁时即外出求学,他一边学习,一边周游,掌握很多书本外的本领;一代乐圣莫扎特6岁时就随父亲和姐姐周游欧洲,开始长达10年的旅行演出;还有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生而丧母,从未进过学校,很小就走遍了全瑞士,到过法国很多地方,在流浪各地时阅读了洛克、蒙旦、莱布尼茨、笛卡尔等学者的著作,并结识了狄德罗、伏尔泰、孔狄亚克等许多启蒙思想家。到了近代,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3岁时就随父亲到欧洲旅行,5岁到白宫晋见克利夫兰总统;华尔街金融霸主摩根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游历欧美,广泛的阅历练就他锐利而坚定的商业眼光;正是广泛的交游帮助他们养成了精湛的学识和远大的胸怀。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足不出户就可以尽知天下事。一个电话就可以马上跟千里之外的人对话;轮船、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交通工具的先后出现,则让天涯若比邻。在新的现实社会中,人们颇多猜疑,“行万里路”还有必要吗?“行路”是否已经退化为一种休闲或“旅游”的方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我认为“行万里路”依然很有必要。科技的发达,只是让“行万里路”的时间缩短,让消息获得的方式更迅捷,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存在没有意义。
日本人在学习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上都舍得下工夫,而且经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少有人知的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在日本经济没有萧条之时,日本每年出国的总人次超出人口的一半。我们不能不说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跟日本人喜欢外出接触外界、不排斥外来文化、追求国际化和开放式人生有关。今天的韩国人更甚,500万韩国人正在世界各地工作和学习,这竟占了人口的十分之一。
上万维网,交八方友,打破信息和圈子限制
1.上万维网,打破信息限制
最近一次科技革命,正是目前依然浪潮汹涌的信息技术革命,它把世界带进了互联网时代。仅在1995年,中国30个省市的CHINANET骨干网建设才刚刚启动,国人对互联网还一无所知。时至今日,据有关统计: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经过短暂的十几年时间,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今,在网上足不出户的购物、交友、求职、工作、娱乐、读书看报已经被普及,所谓“宅男宅女”一族,过去还属于新新人类,现在已经不新鲜。可以说,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事物能像互联网一样,这么快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娱乐方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心理学教授对互联网的预言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罗伯特·斯密斯教授,曾在其专著《互联网心理学》预言:“就提供平等机会而言,互联网有以下引人注目的特点:在网上,相貌、年龄、种族、贫富、社会地位等所有这一切原本足以影响他人对自己印象的因素都不复存在。这就意味着当某人在网上发表某种意见时,他人对其见解的判断并不会受其上述特征左右,这是一种巨大的均衡力。”
“互联网将史无前例地为芸芸众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使得小小百姓也可能拥有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可跟一个权力和财力大得多的对手展开竞争,说不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