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玉阶辞-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父亲什么也没说,”莲生奴道,“这是儿子自己的判断。母亲要求儿子的事,儿子已经做到。儿子以为做到这一步,母亲的恩仇已了,所以日后儿子会不偏不倚。”
“不偏不倚?”绮素扬眉反问。
“不错,”莲生奴直视母亲,“儿子身为嗣君,自当守孝悌之道,以为天下垂范。帝、妃相争,岂不是要让儿子沦为全天下的笑柄?希望母亲能够谅解儿子的立场。”
绮素与他对视良久,才轻轻叹息:“莲生奴,你果然长大了。”
长大到她已无法再对他施加影响。
莲生奴郑重下拜:“儿子从未求过母亲什么,但这一次,儿子恳请母亲就此收手。”
他语音真挚,让绮素难以拒绝。不知过了多久,绮素的声音才在他头顶响起:“好罢,母亲答应你。”
莲生奴得到母亲许诺,这才起身:“谢母亲成全。”
作者有话要说:嗯,今天大概、可能、也许会有二更。
、采女
北门事变以后,皇帝正式下诏立楚王李崇询为太子;迁入少阳院居住。册立完太子;皇帝紧接着发布了第二道诏旨,令太子监国。原本由康王领职的雍州牧也随后改由宁王担任。
事实上由于康王谋逆导致皇帝病情加重,在这道诏令下达之前;楚王便已开始代替皇帝听决庶务。
皇帝诸子中;楚王年纪最幼;本不大受到重视。皇帝早年也并未流露出对楚王的爱重。虽时有传言说皇帝属意楚王,却也有不少大臣以为那不过是由于皇帝对幼子的偏爱。甚至在皇帝任命莲生奴为北府大都督时;还有言官上疏劝谏,认为皇帝不该如此溺爱幼子。此次康王作乱;楚王只身从北府返回都中;凭借不多的兵力力挽狂澜,这样的机变不能不让众臣印象深刻。
然楚王代掌朝政以来,却鲜少对政事置词,除了调动三万边军到京稳持都中秩序,一应事务皆交由宰辅们酌情处理。这不免又让诸大臣心生疑虑,担心他是否对政事不够了解?对国政一窍不通的人必然无法承担起一国之君的职责。然而大臣们的忧虑并未持续多久。当皇帝立储的诏旨发布,太子开始发布政令时,大家才明白,楚王之所以不肯在之前发号施令,并不是因为他对政事缺乏见解,而是不愿在皇帝正式下诏时有所僭越。这样的分寸,又加深了众臣对他的好印象。
受命监国以后,太子做的第一件事是公布了康王、宋遥罪行及惩处。康王、宋遥身为动乱的首恶,虽已身死,仍然废为庶人,不得附葬帝陵。宋遥子嗣几乎都已以变乱中被杀,因此只将女眷籍没入宫。临川公主虽为宋氏妻眷,但毕竟是金枝玉叶,由赵修仪接回宫中,来年择婿改嫁。太子对首恶惩罚严厉,对其从党却多有宽容,不但对朝臣中曾依附康王之人不予追究,还赦免了从乱的军将。
边军在第一时间及时保证了西京的安全,让太子得以放心发布政令;废康王、宋遥为庶人表明太子决不姑息大逆不道之人;而赦免曾经附逆的乱党则表达了太子和解天下的意愿。几道政令一出,朝野立刻明白了太子用意,西京的局势很快稳定下来。
有罪之人当罚,有功之人自然当论功行赏。宋遥死后,由程谨接任中书令,为政事堂禀笔。程谨本为太子授业之师,又任侍中多年,门下不敢轻易驳他。有他坐镇中书、门下两省,可保证太子的政令可以通畅无阻。赵国公苏仁除了赏赐之外,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补了宰相的空缺。丘守谦回北府执掌边军;苏仪则留在京中接管龙武军和羽林军。任全忠为苏仪之副,协助他处理军中事宜。
北府那位宋遥门生,论功应当有所褒奖,然他毕竟背叛自己的老师,为时人不耻。太子虑及京中物议,未调他回京,而是去了东夷的都护府,待人们淡忘此事以后,再入京授职。连参与平乱的囚徒,太子也依据情况,或赦或赏。这一连串命令,不但表明太子赏罚分明,且回过神以后人们发现,太子通过这几道命令,已将京都牢牢掌握在手中。
消除了康王谋逆的影响之后,太子并不就此松懈。议政之时,太子率先表示前朝多有变乱,以致图籍散失严重。开国以来的数代君主历经忧患,未有余力兼顾此事。如今天下太平,寰海清晏,正该整理前人心血,教化天下。因此太子召集学士,于北门收集、编订图籍,甚至亲自为其中部份典籍作注。重新修订之后的典籍,由太子下令刊行。此举天下称善,令百姓都知晓了新太子的作为,且令太子在民间声望大增。
不久之后人们便发现,新任的太子入主东宫的时间虽然不长,却通过这一系列动作迅速而有效的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与数年前那位默默无闻的储君不可同日而语。
而在孝道上,太子也不逞多让。皇帝卧病,太子每日嘘寒问暖,亲侍汤药。内宫上下,无不称赞太子仁孝。不过虽然表面上禁宫之中一片详和,但有心人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出端倪——宫中并不如表面上那样平静。
之前皇帝养病,一直由贤妃侍疾。北门事变后,皇帝以贤妃执掌后宫,过于辛劳之故免去她侍疾一事。接着皇帝从会宁殿中择宫女二人,晋封采女,由她二人寸步不离的侍奉。皇帝不甚贪图女色,后宫多年未有新人,突然晋封宫人,虽然只是地位低下的采女,也足够让人侧目了。
而贤妃虽不必再去侍疾,她却每日必往会宁殿请见,但皇帝却一直避而不见。这也不能不让有心人生疑。
贤妃虽然接二连三的被皇帝拒绝,却安之若素,第二日依旧心平气和的到会宁殿求见。倒是会宁殿的内官如今见她,都有些不自在——贤妃是太子生母,他们不敢不予通报,但皇帝肯定不会见她。不但不见,只怕还会发一通脾气。皇帝病中本就易怒,近来更是喜怒无常。他们夹在帝、妃之间实在为难。
绿荷见内官们通禀时都耸拉着一张脸,略有不忍,劝绮素道:“至尊不肯见贤妃,不如贤妃等至尊气消了再来?”
绮素温言道:“我答应莲生奴,不让他有违孝义,自然要尽力弥合与至尊的裂缝。”
这话虽然冠冕堂皇,可别说绿荷,只怕如今宫中任何人都不会相信这套说辞。贤妃为人何其乖觉,怎会不知她每日来此,必然又要惹得皇帝发怒?恐怕她是故意想让皇帝难受,才会日日过来——经过北门一事之后,只怕皇帝听到她的名字,就该呕上半天的气了。
果然,不多时便见内官出殿,嗫嚅着向她道:“至尊不肯见贤妃,还请改日再来吧。”
绮素听了内官的话并不吃惊,不过点了点头即带着绿荷离开。她刚转身,却见一年轻女子端了汤药,从廊上轻盈走过。
绮素认得那女子,正是皇帝新封的采女之一。那采女也看见了绮素。她任宫女随侍皇帝之时也常见绮素,此时不期偶遇,自然要上前见礼。
绮素并不还礼,却在她起身时看了她一眼,即便转身走开。
只是平平的一瞥,却让那采女觉得被什么东西剜过一般难受。她只觉自己如坠冰窖,被阵阵寒意г梗的呛⒆佑植皇钦幕首樱垂叩帽然实圩约旱暮⒆踊刮薹ㄎ尢焓保坏挥枥砘幔谷案孀约旱腻擅嵌嗉尤倘谩?
“如今皇室人丁不旺,朕这个弟弟又只此一子,多疼惜些也是应该的。”他记得当时自己是这样说的。他甚至还打算,若那孩子长大以后果是庸才,甚至可以多许些他爵禄富贵,以向天下显示自己的仁义。
“朕要杀他,机会多的是,”回想之后,皇帝慢慢对绮素说,“不必等到那时。”
“除了陛下,谁还有理由杀那孩子?”绮素下意识的问。
皇帝冷笑:“你如此聪明,何不猜上一猜?”
绮素迟疑,愈发摸不清皇帝的底细。他说的究竟是真是假?是实情,还是……这只是皇帝扰乱她的攻心之术?若是实情,又有什么人能够下手?是一直对她怀有敌意的宋遥,还是心思细密机巧的太妃?她忖了半晌,始终未得头绪。她抬头刚想说话,却惊觉不知何时她竟已顺着皇帝的引导思考。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预兆。
她生生咽下了几欲脱口而出的话,用毫不在意的语气开口:“无论下手的是谁,北门之变已足以让他付出代价了。”
“是吗?”皇帝口气微妙,“你确定么?”
皇帝的这句话让绮素几乎可以肯定,这不过是他乱她心神的策略,便微微一笑:“即便妾不确定真凶,但陛下既知是何人下手,想必陛下对那孩子的死也是乐见其成的。既然陛下默许此事,那么妾把帐算在陛下头上也不算冤枉了陛下。妾失一子,陛下却失二子,算将起来还是妾赢了。”
皇帝垂目,片刻后森然道:“可朕还是皇帝。”
“不错,”绮素慢慢道,“陛下是皇帝。可除了一个帝位,陛下现在还有什么?”
“只要朕还是天子,朕依然可以取你性命。”
绮素冷笑:“陛下以为,妾还在意自己的性命么?哀孝王死讯传来时,妾痛不欲生,却因为那孩子才支持了下去。妾苟活至今,不过只是想为自己孩儿讨个公道。从决定报仇的那天起,这条性命妾就没打算留着。所以……陛下今日就算赐死了妾,妾也不会再有遗憾。”
皇帝目视她,良久不语。就在绮素以为他不会再说话时,皇帝却忽然缓慢的开口:“朕不会杀你。”
绮素垂目。今时今日,皇帝已是恨她入骨,她不信他会放过自己。
皇帝似是知道她所想,淡淡道:“杀了你,岂不是让天下人看莲生奴的笑话?”
这句话让绮素抬起头来。的确,皇帝若是杀她,就算做得再隐密,宫禁中也难免会有流言传出去。这必会影响到刚站稳脚跟的莲生奴。皇帝视莲生奴为嗣君,自然不会如此选择。想到这里,她唇边浮起浅淡的笑容:“原来是为了莲生奴。可就这样让妾活下去,陛下不会不甘心么?”
“不甘心?”似是觉得她这句话可笑,皇帝发出一阵低沉的笑声,“无论你心里有多恨朕,这二十多年你依然得对朕小心周到、殷勤体贴。你还和朕生下了两个儿子,其中还有现在的太子。莲生奴是你我的血脉,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还是朕亲自教养、可以放心交托天下的儿子。将来朕死了,他会登基为帝,而做为生母的你会被他封为太后。待你死了,他会追封你为皇后。”
绮素露出困惑不解的神色,显然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皇帝心里却忽的爆发出一阵快意。他慢慢靠在凭几上,用更为闲适的姿态续道:“朕不杀你,不是因为朕不够狠心。而是因为,杀了你才是对你的宽容。现在的你不配有这样的解脱。朕要你好好活着,生生受着你自己带来的后果。不错,你一手把莲生奴扶上了御座。可你想过没有?朕没有皇后,百年之后与朕合葬的只会是太子的生母,也就是……”说到这里,皇帝讽刺的一笑:“你。你恨我又怎样?心里装着别人又怎样?你死后入的终归是我的帝陵。千秋万载,你永远都是朕的女人。”
他抬头,欣赏着绮素微微变化的面色。他直视她的目光,轻轻吐出最后一句话。他说这句话的语声并不高,甚至还带有几分温柔,可每一个字却都像一把利剑,刺在绮素眼底心上:“你说,朕还有什么……不甘心?”
作者有话要说:还有一节尾声,马上奉上。
、尾声(附后记)
永宁元年三月春。
大行皇帝殡天,太子李崇询在群臣劝进下即位。这日天气晴好;正符合钦天监的测算;是个适合举行大典的日子。
践祚之日,新君身着衮冕,金饰玉簪导;垂珠十二旒;硃丝组带为缨。白纱中单;黻领,以金饰舄;深青礼服上缀十二章,衣画裳绣;象天地之色。
新帝年纪虽轻;为储君的时日也不长久,却表现得极为出色。当他穿着这样庄重的服制坐在御座之上,以天子威仪面对百官时,已让众臣心悦臣服。
皇帝出入,乐工不免要奏起天子礼乐。雅乐声飘,直入云霄,也飘入了内宫。
乐声达于宫中佛室。绮素正坐于佛前,在遥远飘渺的乐声中静默的捻动着手中佛珠。
“太后,”身后宫人轻唤响起,“时辰已经到了。”
“知道了。”片刻后太后平稳的语气轻轻响起。
绮素将手中佛珠置于案上,阖上了面前的佛经。她缓步走出了佛堂,在内官的导引下行远。
她离开后,留在原地的宫人们缓缓关上了佛堂的门。就在门扉关闭的一刹那,一阵疾风吹来,翻开了几案上的经卷。被风挟裹而来的数片桃李花瓣在进入佛室后陡然失了风势的支撑,散落在经文之上。
阳光暖暖从半掩的窗扇射入,映得飘零的花瓣近乎透明。花叶之下,是墨笔在经卷上写下的清隽字迹: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正文完)
作者有话要说:后记
正文完结后的第二天本来就想补后记,可想来想去,觉得竟没什么可说。然以此文的坑爹程度,不略作交待只怕是说不过去的。
事实上,这个故事最早构思是在大学时代,然我是个懒得无以复加的人,再加上兴趣重心的转移,一直不曾动过笔。去年下半年偶然有一段空闲,才忽然想捡起这个构思。当然,这次动笔时,我的想法已经大为不同。最终这个故事与我最早的构思相比,几乎可以说是面目全非,而字数也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
原本我的计划是20万字,刚好可以写到年底完结。在我写到15万字的时候,我还满怀信心,觉得可以按照原定计划完结。不想到20万时,竟还有许多情节未写。于是我想25万应该能写完。结果到25万,我依旧没能把预定的内容写完。后来到30万,仍然没有完结。最后我想,35万字怎么都能完结了吧?这次终于真的完结了。
我想大概会有不少朋友对这文的结局不满。我也承认这个结尾是有点坑爹的。但这个结局在李承涣这个人物正式成形的那天起就已经确定。身为作者,我固然可以随心所欲的安排结局,但那样做未免要惘顾人物的性格,显得前后不一。
我一直说,本文绝对的主角是绮素,但最关键的人物却是皇帝李承涣。没有承涣,也就没有了这个故事。因此最后的点睛之笔,我以为也要由承涣完成才妥当。而李承涣不是个会认输的人。做为一个强势了一辈子的帝王,即使他败了,他也不会示弱,所以才有了他最后的那番话。
关于谁杀了绮素的孩子,谜底原本是要在承涣最后的话里揭示的。但最终觉得那不符合他的性格,因此没有让他说出来——好吧,我再次承认这是个坑爹的结尾。所以大概日后有空会再补一个番外解释。文下评论里有不少朋友急切的想知道是谁,那我在这里也先公布一下,杀死那孩子的幕后指使人不是太后,也不是太妃,而是被废掉的崔皇后。
说到番外,除了崔氏,应该还会再有一个,用来取代70章的错误内容。所以虽然正文内容完结,这篇文却还会不定时的更新一下。另外这文是边写边发,中间忙碌起来更没有时间雕琢,因此本文的文字,我其实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日后空闲,大约会重头修改。部份情节也会稍作调整,便前后更为连贯。
正文写完后,我顺手翻了翻在晋江发文的时间,不知不觉,竟然走过了整整一年。对于许多高产的作者,一年时间写这么一篇35万字的文实在很寒碜,但对于奇懒无比的我来说,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感谢一直跟随此文成长的朋友们,谢谢你们对本文的喜爱和耐心。
最后说一下新文的计划吧。《玉阶辞》以后我对宫廷文有些厌倦,所以如果没有更多的朋友想看前传,我大概会先将前传搁置一阵。另外的两篇《骗战》和《玉京记》都是相对轻松的文(至少目前是)。评论里似乎想看《玉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