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钱钟书讲文学-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牙肓朔踩说纳睿褪ビ白拥淖ɡ恕N鞣降南梢话闶巧剿菽颈涑傻模悦挥泄赜谟白拥木婪住6谖鞣轿难Ю铮绻桓鋈苏驹诶鋈昭艄庀旅挥杏白拥幕埃鸵馕蹲潘蚜榛瓿雎舾四Ч怼�





镜中幽灵


钱钟书还对中西文学中镜中幽灵的形象进行了比较。《红楼梦》中被爱折磨成疾的贾瑞从跛足道人那里得到一面“风月宝镜”,道人嘱咐他只看背面。贾瑞在背面看到一个骷髅,急忙翻到正面去看,镜子里正是他日思夜想的王熙凤。贾瑞把道人的叮嘱放到一边,一遍遍贪看,终于死于非命。与此相对照的是西方艺术中的一些现象,德国画家布克迈尔有一幅自画像,手持一面镜子的画家和妻子站在一起,镜子里映出两具骷髅。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喜欢让画家把自己和一具骷髅画在一起。中西艺术中的镜中幽灵是两种宗教观的反映。佛家和道家认为爱情和生命都是虚空的幻觉,让贾瑞看镜中的骷髅就是警告他不要再沉迷于虚幻的爱情中,要看清世界的真相。西方艺术中的画面则和基督教有关,人们都相信在生命终结时都要受到上帝的审判,恶人将被送往地狱,对末日审判的恐惧感就成了很多西方人的情结。

镜子还有很多象征意义。在中国,镜子象征佛祖的纯洁,在西方,镜子象征圣母玛利亚的纯洁。基督教里为了证明圣餐中有耶稣基督的永久存在,牧师们追溯到破镜的母题,中国的佛教徒则以映在无数条河流中的月亮证明佛的普遍存在。





神韵诗和浪漫主义


神韵诗是中国古代的诗歌流派。浪漫主义却是西方文学特有的概念。钱钟书在两者之间发现了相通之处。两者都在宗教和诗歌之间发现了关联,都要求诗歌写得空灵,有无穷的韵味。这再次证明了钱钟书学问不分中西古今的观点。



浪漫主义在19世纪盛行于欧洲,在此之前是古典主义文学一统天下的时代。古典主义文学要求严格遵守一定的创作规则,要求创作受理性的节制,追求作品情节的清晰。浪漫主义则强调天才灵感和个人的精神力量,创作中重视情感和想像的自由发挥,崇尚自然,和古典主义倾向复古的清规戒律形成了鲜明对比。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夏多布里昂、雨果、缪塞,英国的济慈、雪莱、华兹华斯、汤姆生等人。

钱钟书在法国神甫白瑞蒙的著作《诗醇》和《祈祷与诗》里发现,在浪漫主义者的眼中,诗歌和宗教是相通的。《诗醇》中说,诗歌的感觉是一种神秘感,精微秘密,可以看到那不可看到的,感觉到那不可感觉的东西,正像宗教能和天神相通,能有先知做出预言一样。真正的诗人必定有一颗和僧侣一样的心,而真正的僧侣也必定会有诗人之心。白瑞蒙又说诗歌的音韵腔调既充分抒发情感,又受到音律的节制,让诵诗的人感到心平气和,凝神沉思,诵诗者的心境和祈祷相同。书里还写道,“诗者,神之事,非心之事。”因此,要在灵感突然来临之际下笔,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才能剥落事物的皮毛,抓住最能传神的部分,就好比修行的人因为寂寞而心有所感,因为心有所感而与宗教里最高的境界豁然相通一样。

同样,中国的神韵派也是“以禅喻诗”,认为作诗的道理和参禅一样,贵在一个“悟”字。严羽曾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传说伽叶尊者听佛祖讲法,佛祖拈起一朵鲜花来微笑不语,在场的弟子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有伽叶一人会心一笑,佛祖赞许地说:“我有无上心法,传与伽叶一人。”不借助任何语言表达,生命的美丽悠然和万千奥妙都蕴涵在拈花微笑的举动里,世界在一瞬间就为伽叶打开了一扇奇妙的门,让他彻悟了生命的秘密。这和白瑞蒙的“学道者寂而有感,感而遂通”其实是一样的。诗人也是在刹那间仿佛受了神灵的指点,诗句看似信手拈来,其中却蕴涵了高妙的哲理。比如王维的“雨中山果落,松下草虫鸣”,是诗人静谧的心灵和山中的幽静猝然相遇时的感受。李白的“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月光和月下的人形成了一片晶莹剔透的世界。刘若虚的“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透露的是自然悠闲自得的情趣。诗人和自然的默契与世尊拈花、伽叶微笑的境界无异。

我们再看钱钟书怎样讲浪漫派与神韵说在具体写作上的相同之处。白瑞蒙认为如果用教诲、记叙、刻画的手法作诗,言之太有物,就不能算作诗歌,而成了辩才。钱钟书指出,这就像严羽说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终非古诗”。有如清代神韵派代表人物王世祯所说:“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并是死句,故非活路”。神韵派要求诗歌要写得空灵,文字只是媒介,能让人体味到文字之外的无穷深意才算达到目的。我们上文讲的诗有别才别趣,和读书穷理无关,在魏尔伦那里成了“如果去掉声音和影子谈论诗歌,就成了掉书袋”。中外的诗人都认识到诗歌有其独特的审美规律,如果一首诗要求人们像分析一篇学术论文一样来读,它肯定是一首失败的诗。诗歌的节律、形式、甚至每一个字给人们的视觉、触觉造成的影响都直接决定着其艺术成就的高低。欣赏一首诗要从整体上对它进行把握和品味,古人看荆浩画山水而悟出诗家三味“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魏尔伦也巧合地说过,好诗贴切而不黏着,像水墨的晕痕。

严羽以为好诗“妙处莹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唱三叹之音”。空中之音不是乐器弹奏出的实在的声音,而是演奏结束后似乎还在空中徘徊的“余韵”,是作用并保留在心灵里的音乐。《诗镜》则说,声音不能保留,余韵却能悠然长存。诗歌里凡是不华丽却高妙的景色,不奇特却动人的情感,都是因为“韵”造成的,就像听音乐的人听的不是响声而是音韵一样。法国诗人魏尔伦将这比喻为蝉翼纱幕之后眼波顾盼的明哞,恍惚依稀,钱钟书以为这正是严羽所谓的“不可凑泊”。诗人儒尔贝说诗中妙境,每字能如弦上的音符,发出袅袅不断的余波,这正是严羽所谓的“一唱三叹”。钱钟书把白瑞蒙诗论所涵盖的西方浪漫主义的核心概括为文章之外有独特超脱的旨意,诗中蕴涵着难以言传的妙处,通过声音给人回味无穷的享受。这和神韵派的“诗贵有韵外之旨,味外之味”的说法也是完全一致的。神韵派和浪漫主义的相通又是钱钟书“人心相同,因此学问不分中外古今”之观点的一个例证。

看到这儿,我们不禁击节赞叹钱先生中西会通的功力,他在古今中外丰富的材料中自如地转换,不断开辟新的境界、新的领域。中外艺术精神在他的文字里就像两股绳一样扭在一起,合成一股新的、不分彼此的绳子。他的写作研究贯彻着一种新精神,就是既显示中国文学的特色,又寻找中西方共同的文学和文化精神,使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成为血肉交融的一体。





要点


1.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可以互相印证。

2.文学母题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3.浪漫主义和神韵派都主张创作过程有宗教一样的神秘性,都要求诗歌区别于学问,有空灵之美和含蓄悠长的韵味。





注释


'1' 浪漫主义:19世纪初期出现于欧洲的文学潮流。它强调天才灵感和个人的精神力量。创作中重视情感和想像的自由发挥,崇尚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复古倾向和创作中的清规戒律。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夏多布里昂、雨果、缪塞,英国的济慈、雪莱、华兹华斯、汤姆生等人。

'2' 应劭:东汉人,曾任泰山太守,博学多识,有11种著作,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3' 卢梭: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忏悔录》。

'4' 《笑林》:我国古代凡是专门记载可笑之事的书,一般都以《笑林》为名,《新唐书》、《宋史》、《隋书》里都记载了出自不同作者手中的《笑林》,保留至今的是后汉的邯郸淳所作。

'5' 《博物志》:晋代张华所作,是仿照《山海经》创作的志怪小说。内容驳杂,记载了一些奇境、异物、奇特风俗和古怪的传闻,大多数是神仙方术故事。

'6' 《阅微草堂笔记》:清代纪昀创作的志怪小说,模仿《聊斋志异》所作。纪昀也就是纪晓岚,曾主编《四库全书》。

'7' 《十日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短篇小说集,作者薄伽丘。讲十个青年男女为了躲避城里的传染病,到乡下住了十天,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故事以嘲笑贵族僧侣,歌颂自由爱情为主题。





思考题


1.你读书时发现过哪些可以中西方互相印证的情节?

2.镜子母题有什么丰富含义?

3.宗教和神韵派与浪漫主义有何相通之处?





十一、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章节提示:


钱钟书,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人生历经风雨,走过八十八载春秋。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也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大家,有“民国第一才子”、“文化昆仑”、“第一博学鸿儒”、“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等称号。主要作品有《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他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回国之后,先后任职于清华大学、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上海暨南大学等,这期间完成了他人生不少重要的作品。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钱钟书和夫人杨绛受到了冲击。1982年任职于中国社科院。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童年——癫狂早慧


也许是山水灵秀的缘故,江南自古多才子。无锡,这个浸润着稻香粉藕的江南小城,在世纪初又诞生了一位令世人为之倾倒的学者——钱钟书。

钱钟书诞生于1910年11月21日。当时,钱家是无锡的名门望族,出了很多文人儒士。比如他的父亲钱基博就是一位很受世人尊重的国学大家;再如当代著名的史学家钱穆,与钱钟书家是同一个宗祠,只是同宗不同支。钱钟书是家中的长孙,一生下来就被寄以厚望,而他也没有辜负家人的希望,凭借天资的聪颖和后天的努力,最终成为了冠盖当世的鸿儒大家。

钱钟书的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二,大伯钱基成膝下无子,按照传统惯例,钱钟书一生下来就被过继给大伯,成为长房长孙。已经三十六七岁的钱基成终于有了儿子,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连夜冒雨到乡下找了一个身体强健的寡妇给钱钟书做奶妈,这个寡妇在中年后时常发呆,人称痴奶妈。钱钟书就是吃痴奶妈的奶长大的。

民间有个风俗,儿童出生一周岁的时候都要进行“抓周”,说这样可以预测小孩的未来。《红楼梦》里贾宝玉“抓周”抓的是脂粉,让他的父亲贾政老大不高兴,认为他将来没有出息。钱钟书“抓周”抓到一本书,这让他的祖父、伯父、父亲非常高兴。父亲于是给他正式起名“钟书”。

钱基成天生资质平平,终身只是个秀才,没有中过举,也没有做过官,读书的乐趣没有享受多少,苦头倒吃了不少,所以对弟弟的孩子爱若掌上明珠,不想让他过早受读书之苦。虽然3岁就给他开蒙,但并不严格要求他。童年的钱钟书在大伯的爱护下,过得轻松快乐。钱基博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但是有大哥护着又不好说什么,只好委婉地劝大哥把钱钟书送去上学。这样,5岁的钱钟书就被送去上附近的秦氏小学。可巧,体弱多病的钱钟书这一年生了一场病,伯父实在心疼,索性让他和叔父的长子钟韩到亲戚家的私塾里上学。于是,他又可以任意玩耍了。

钱钟书虽说在伯父的呵护下,读书不那么刻苦,但博览群书的习惯却从小就养成了。他7岁前就看完家中收藏的古典名著,又跑到街头书摊去看家里不屑收藏的侠义小说。他一回到家,就给弟弟手舞足蹈地讲书上的内容,并将书里每个好汉的兵器的斤两记得一清二楚,但是却不认识阿拉伯数字。

幼年的钱钟书非常顽皮。当时,有个女裁缝经常带着女儿来他们家做活。裁缝的女儿是个漂亮的小女孩,比钟书、钟韩大两三岁,叫宝宝。有一次,两个淘气的男孩乘宝宝不备,把她按在大厅的隔扇上,钟韩拿着一把小刀在她身上比划着要刺她,吓得宝宝大哭,直到大人们把两个恶作剧的小兄弟赶跑才了事。钟书建议在此立碑纪念,钟韩就在隔扇上用刀刻了四个字“刺宝宝处”。

钱钟书10岁的时候大伯不幸去世,他就又回到父亲身边开始规规矩矩地上学。东林小学毕业后,1923年和堂弟一起考入苏州美国圣公会办的桃坞中学。在中学里,钱钟书表现出极高的语言天赋,一口字正腔圆的英语,让外籍教师都深为叹服。1927年,桃坞中学停办,兄弟俩又转入无锡辅仁中学,从高二读起。刚到辅仁,兄弟俩就一鸣惊人,在学校举行的国文、英文、数学全校竞赛中,钟书得了国文、英文两个第一,钟韩得了国文、英文两个第二,数学第一。可是钱钟书的数学还是乱七八糟,怎么学都学不好。

钟书、钟韩是钱家最出色的两个,钟书擅长文史,钟韩喜欢数理。钟韩的国文也非常好,很受大家的赞赏,但是因为家里有个天才,所以就不再学习国学,而改攻理工。后来他成为我国著名的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专家,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少年时期的钱钟书相当狂傲、自负、目空一切,为人尖酸刻薄,常得罪人。为此,父亲特地为他改字“默存”,意思是让他少说话,保持沉默。可是这个名字对他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当他步入清华文学院的大门后,更是凭他的智慧和傲气获得了“清华狂才子”的称号。





青年——智慧和傲气并存


1929年初秋,水木葱郁的清华园里又新添了一批神采飞扬的风雅少年,其中有后来非常著名的剧作家曹禺、诗人林庚、文学家吴组缃。而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长衫着身,一副大号黑边眼镜下炯炯有神的双眼流露出掩盖不住的聪慧,他就是钱钟书。

钱钟书能走入清华园,要感谢一个人——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如果没有他,钱钟书也许会是一颗永远掩埋在土里的珍珠。高考时,这个英文和国文成绩都是特优的年轻人,数学只考了15分。校长罗家伦却对他优异的英文和国文答卷赞赏备至,于是打破常规,录取了钱钟书。此后,这位爱才的校长一直都对钱钟书非常关注。

在人才济济的清华外文系,钱钟书的才华几乎受到所有人的赞赏,被誉为“人中之龙”,是外文系的三才子之首。叶公超'1'教授在课堂上当众半开玩笑地讲,以钱钟书的才华而论,他不应当进清华,而应当去牛津。冯友兰教授称他是个天才。在吴宓教授的推荐下,读大二的钱钟书就已经开始替补本系空缺的教职了。

在同学眼里,钱钟书更是卓卓如鹤立鸡群,他成绩优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