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病毒会让很多“应该”和“必须”侵入你的思维,瘫痪你的头脑计算机,破坏你的情感能力,让你无法感到快乐、满足、自信或成功。
相反,由于你一直在给自己施加压力,在苛刻地评判自己,所以你成了这种独裁控制的受害者。当你未能丝毫不差地服从自己内心的命令时,你就会让自己感到内疚、自责、沮丧、消沉。当别人不能满足你的准则中隐含的期望时,你就会感到愤怒、挫折和失望,想要指责别人。
取悦于人的10条戒律
或许,你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你对自己有多苛刻。那就请你看看下面列出的取悦于人的10条戒律吧。要想达到这些要求,有谁会感受不到持续不断的压力呢?
取悦于人的10条戒律
我应该总是满足他人对我的要求或期望。
我应该照顾周围的每一个人,不管他们是否向我求助。
我应该总是倾听每一个人的诉说,并尽力帮他们解决问题。
我应该始终当个老好人,永远不伤害任何人的感情。
我应该总是先人后己。
我应该永远不说“不”,不管是谁给我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或请求。
我应该永远不让任何人失望,不管以什么方式。
我应该始终保持愉快和乐观,永远不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任何消极情感。
我应该总是尽力让别人满意和高兴。
我应该尝试永远不拿自己的需要或问题去麻烦别人。
实际上,还有一条隐藏的戒律:我应该彻底、完美地满足自己的所有这些“应该以及不应该”的期望。
个致命的应该
取悦于人的思维还涉及很多对他人的期望:你对别人非常好,尽力让别人高兴,因此你对别人“应该”怎样对待你也有所期望。
这些有关他人的期望,很多都属于“隐藏的应该”;也就是说,它们隐含在上述更明确的戒律中,或者是那些戒律的必然结果。然而,有关他人的“7个致命的应该”是非常强烈的要求,当他人未能充分地满足它们时,你就会因此产生消极情感。
但是,对他人的消极情感,比如愤怒、怨恨或失望等等,其表达无疑会被取悦于人的第8条戒律所禁止:你应该始终保持愉快和乐观,永远不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任何消极情感。最终,这种自我强加的困境造成的结果是:(1)你会因为对他人的消极情感而内疚;
(2)你会怪自己没能很好地让别人满意,因此没能让别人一直善待你。下面是有关他人应该怎样做的取悦规则:
他人应该感激我、喜欢我,毕竟我为他们做了那么多。
他人应该永远喜欢我、认可我,因为我一直在很努力地讨他们欢心。
他人应该永远也不拒绝我或批评我,因为我始终在努力满足他们的愿望和期望。
他人应该善待我、关心我,毕竟我对他们一向那么好。
他人应该永远也不伤害我或亏待我,因为我对他们非常好。
他人应该永远也不抛弃我,因为我一直很努力地让他们离不开我。
他人应该永远不生我的气,因为我在竭尽全力地避免跟他们冲突、争执或对抗。
这些有关他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规则,揭示了取悦于人的防御特征。几乎毫无疑问的是,满足或者帮助满足他人的需要,这会给你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不过,取悦于人的防御准则是要防止你送上的“热脸”换来他人的“冷屁股”,这似乎是一个更强烈的动机。
然而,这个准则是错误的。
别再用“应该”和“必须”强求自己
这7个致命的“应该”都很容易重新表述为偏好。例如,我更希望他人不拒绝我和禁止他人拒绝你的警告相比,要更加现实得多,而且还给对方留下了余地,允许对方出于个人成见而不是因为你的缺点而拒绝你。
同样,如果说别人不能离开你,这实质上是禁止他人离开。相比之下,如果你说“我更希望他人,尤其是我爱的那些人,不抛弃或者不拒绝我”,这会更加合情合理。前面的禁令暗示着你完全控制着别人能做什么,而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相反,后面的偏好表述包含着一种默认:他人有做出选择的自由,即使他们可能会辜负甚至伤害你。
认知疗法1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疗法,旨在改变有缺陷的思维,消除由此导致的消极情绪和情感。作为这种疗法的实践者,戴维·伯恩斯等人发现,苛求的“应该”表述是思维中的一个典型缺陷,会导致沮丧、焦虑以及其他情绪问题出现。(这里的“应该表述”是一个总称,其中包括所有以“应该”、“应当”、“必须”或“一定要”开头的命令短语,以及它们的否定形式,比如“不应该”或者“不得”等。)要学着使用更灵活且更准确的偏好、接受和容忍表述,取代你原来僵硬的命令。
认为过度使用应该表述会损害情感健康和幸福,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要比认知疗法早了大约30年。作为精神分析的伟大先驱之一,卡伦·霍尼2首先提出了“应该的暴行”(tyranny of the should),用来强调个人规则的奴役暴力。
作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3(现代认知行为疗法的前身)的创始人,阿尔伯特·埃利斯玩儿了个文字游戏,使用了动词形式的“应该”(should…ing)和“必须”(must…urbating)来传达个人要求的刺激性、破坏性影响。
按照埃利斯的观点,“友好神经质者”(包括几乎所有受焦虑、沮丧以及其他消极的情绪状态折磨的人)是“自寻苦恼的生物”,会因相信三类主要的“必须”或“应该”而让自己痛苦。4这三类“必须”或“应该”是:
“我必须把事情做好,必须让别人满意或者让某些重要的人喜欢,否则我将毫无价值。”(这种强求会导致沮丧和焦虑。)
“你必须友好、温和或认可地对待我,否则你就是错误的、刻薄的。”(这种强求会引发愤怒、责怪和失望。你可能会怪自己不够友好或者取悦努力不够,因此没能博得他人的认可或善意。)
“生活状态必须或者应该是我想的那样,否则生活就是糟糕的、不幸的或者悲惨的。”(这种强求会导致挫折、恐惧、迷茫、埋怨、愤怒、焦虑和沮丧。)
因为这些“必须”和“应该”基于强烈的需求和愿望,所以埃利斯坚持认为相信它们是人的天性。因此,问题不在于愿望或需求本身,而在于把愿望或需求表述为强制性的或苛刻的要求。
埃利斯以及其他一些认知疗法治疗师建议,应该用反映你的渴望或愿望的矫正表述来取代应该表述,就像前面我刚刚说过的,“7个致命的应该”很容易重新表述为偏好,而不使用“应该”。这样,因现实不符合错误的期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也会缓和,甚至会彻底消除。
例如,你没有理由要求他人必须喜欢你或欣赏你,即使你竭尽全力地讨他们欢心。当然,能得到他人的喜欢是值得高兴的事;如果他人喜欢你是因为你的为人(包括你在待人接物中表现出的善意),而不是因为你被迫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那就更值得高兴了。
同样,你可能希望成为他人可以依赖的朋友。然而,考虑到生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事件和困境,强求自己永远不说“不”,永远不令他人失望,这样的要求实在过于苛刻,你根本无法保证。不过,你可以跟朋友表达你的意愿和偏好,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有时候,由于某些你无法控制的因素,或者出于纯粹的自我保护,你可能必须对他们说“不”。
尽管你可能会去努力,但你不能把你的意愿强加给世界。
当你要求他人、世界或生活总体上应该什么样,如果你坚持苛刻僵硬的期望,那么这只会给你带来困惑、沮丧、失望甚至更糟糕的心理状态。
如果你强求他人、世界或生活以某种方式对待你,那么当他们没有或不能顺从你的意愿时(这是不可避免的),你就必然会因此感到愤怒、失望和沮丧。如果你对自己强求特定的行为或感觉,尤其是你的要求还不切实际或无法达到,那么你就注定会因此感到内疚和无能。
结论就是,唯一一件你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尽可能地把那些“应该”从你的思维中清除。当你抛弃那些苛求的“应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述你的请求、愿望或偏好时,你就会在情感上获益。
你是在忠告,还是在把你的“应该”强加给别人?
你可能有点儿意识到了你强加给自己的苛刻准则,然而,你或许不认为自己对别人挑剔或吹毛求疵。但是,当你以忠告的形式跟别人分享你那些严格的准则,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时,你好心好意的帮助就很容易被误解为自鸣得意的反对、优越的傲慢、刺耳的批评甚至是指责。
琼已经48岁了,有两个已婚的儿子和一个读大学的女儿。平生第一次,她决定寻求心理治疗,因为去年过节期间缠上她的沮丧一直折磨着她。琼说自己的情绪问题是从圣诞节时开始的,起因是家人在一年一次的节日聚餐上的谈话。
“我的家人都回来过节了,”琼解释说。“大家一起分享着我准备好的晚餐。我、我丈夫、两个儿子、儿媳妇、小孙女还有我的女儿都在。”
“吃饭时,我说了一些话,大意就是我认为自己是个大度、宽容的好人。全家人都笑了起来,只有我不明白他们笑什么。”
“我要他们一定得告诉我究竟有什么好笑的。我的儿子和女儿说,我是他们认识的最挑剔、最固执、控制欲最强的人!他们说,我的脑袋里总是装满了谁都不想听的‘免费建议’。我的女儿说我就是一部‘应该复读机’。她居然学我,说‘你应该做这个做那个’。看起来,这让每个人都觉得很好笑,除了我。那真是太让我伤心了!”
“两个儿媳妇更温和一些,但是就连她们也同意我儿子和女儿的说法。她们说,她们知道我的本意是好的,知道我只是想尽力帮助家人解决问题而已。但是她们俩也说,我让她们觉得好像她们达不到我的高标准,我的方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而且,让她们俩感到不快的是,我时常跟她们唠叨怎样才能让她们的丈夫——我的儿子——开心。”
“我崩溃了,”琼说。“我从来没意识到自己的‘帮助’会给别人造成消极影响。我爱我的家人和朋友。我丈夫一直说我为别人做得太多了。有时,我会意识到我的某个孩子或朋友似乎烦我或者生我的气了,但我始终不明白那是为什么。我过去一直以为,那是因为我给他们的帮助和支持还不够,或者有可能是因为我给出的意见太诚恳了。现在看起来,似乎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事与愿违。这太让我难受了,我几乎连床都爬不起来了。”
通过治疗琼的病情好转了,她也明白了她的意图是好的,但她的方法是有缺陷的。她还意识到,她的“应该”准则源自她的母亲。她承认,在她和姐妹们年少的时候,母亲也同样没完没了地给她们“善意的忠告和建设性的批评”,结果也是让她们感到不满,觉得自己无能。
琼在治疗结束时说:“尽管真相令我非常痛苦,但我还是认为,那个晚上家人给了我最好的圣诞礼物。他们让我知道了,我是在硬把自己的准则灌进他们每个人的喉咙,而那绝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爱他们。”
你可能也像琼一样,一心想帮助和支持遇到困难的亲人和朋友。但是,让你意想不到的是,把你的“应该”强加给别人,这可能会让他们沮丧和愤怒;他们会觉得自己做得很差劲,因为那不是“你的”方式。
你还可能过于急切和热心:别人只需要你当一个同情的倾听者,你却过早地催促别人采取你的解决办法。通常,最有效的支持就是当好共鸣板,把你听到的反射回去,为你的朋友和家人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方便他们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准确思维的力量
除了包含苛刻、不恰当的命令之外,“取悦于人的10条戒律”和“7个致命的应该”还包含其他的错误思维,这也会导致消极情感。“应该”这种表述往往含有夸张的意味,比如“永远”、“永不”或者“每一个人”等,使得原本就不切实际的命令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绝对的词语和夸张的语言是思维扭曲的标志,而思维扭曲是导致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的重要因素。情绪没有对错之分,但思维却有准确与不准确之别。只要尽可能地保持思维的理性、缜密和准确,你就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情感的不适和消极的情绪。
如果你对自身和他人的看法是准确的,它们就可以给你的内心和社交生活绘制一张有效的路线图。有了正确的路线图,你就知道你在哪里、你在往哪儿去,尤其是在跟别人打交道时。相反,当你的看法不准确时,你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能力就会削弱,就像一张不准确的路线图会让你失去方向感和地理方位一样。
当然,造成问题的根源是过度取悦。当你有能力控制自己取悦他人的努力时,你就已经踏上了取悦症的治愈之路。
只要把取悦思维中的“永远”和“永不”换成更和缓的语言,比如“大多数时候”、“有时候”或者“很少”等,你就会大大减轻绝对或夸张的时间要求给你造成的紧张和压力。
最后,“7个致命的应该”可以包含条件从句,把你对他人的期望(你觉得他人应该怎样对待你)跟你认为他人对你负有的义务(你相信这是你努力取悦他人的结果)联系起来。就你而言,这些有条件的准则透露出一种优越感,甚至有潜在的操纵意味。
比如,要是你直接命令一个人说“你必须喜欢我,因为我替你做了很多”,那么对方会怎样回应?当你大声说出来时,准则的强迫性就变得很明显了。
除非他人已明确表示,只要你让他们高兴,他们就会喜欢你或善待你,否则,你的条件就是单方面的,很可能注定要落空。让别人喜欢你、欣赏你,这可能是令人愉快的,但是,别人并没有这样的义务,不管你以往对他们有多好。
固执地以为你对别人好,他们就应该对你好,这只会让你对别人感到格外失望、愤怒和怨恨。
此外,条件思维是一个陷阱,会让你陷入自责和反唇相讥。如果你坚持“只要你对别人足够好,别人就会对你好”的虚假逻辑,那么当别人让你失望时,你就只能自责了。
来自过去的声音
当你在自我思想或对话中听到居高临下的“应该”时,那其实是你的良知发出的声音。在那个声音中,有你的父母、老师、哥哥姐姐、辅导员或其他权威形象,正是他们,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给你制定了那些一直跟着你的准则。
成年后,作为一个好人,你的良知仍然会让你顺应他人的期望。你会向别人证明,你愿意先人后己;这其实就是继续把别人奉为高于你的权威。尽管你可能在像父母一样照顾别人,并且在履行你作为成年人的义务和责任,但是你的良知仍会把你当成一个听话或不听话的孩子。
当你遵守自己苛求的“应该”准则时,你的良知会给你象征性的赞扬。但是,当你未能遵守它们时,你的良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