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有价值。教师会给长相好看的学生打更高的分。
长相好看的人比相貌平平的人挣的钱更多,拥有的工作更让人羡
慕,而相貌平平的人比相貌丑陋的人又会好一些。实际上,对加拿大
人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好看的人比丑陋的人挣的钱要多75%。同样的
背景下对管理职位的申请,漂亮申请者比相貌平平的申请者赢得的职
位级别要高。
相貌好看的人做违法犯纪的事也更容易成功。作为成年人,相貌
堂堂能更轻松地混在顾客群中在商店扒窃,因为目击者很少去揭发他
们。而且当他们来到法官面前时,这种好处仍会存在。
研究显示漂亮的人更善于社交,适应性更强,更少有害羞感和社
交忧虑。他们也更少有孤独的经历,并有更多关于两性关系的经历。
但是美貌无论有多大的影响力,却不一定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我
们常说,一个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从长远
来看,容貌的吸引力终归要让位于内在的吸引力。
在一个研究中,实验者一连四天将人们聚在一起,每次聚一个小
时。
第一天,研究人员认为接受实验者对于美的评判有32%来自外
貌,20%仍来自对内在的了解。评价的人比较客观。
第二天,情况改变了,评判中的23%来自客观的印象,而33%
来自评价者的主观意识。
第三天,这一比率为26/34,而第四天,也就是最后一天,则是
23/48。
对别人的评价逐渐变得主观,而评价者自己的意见也越来越不一
样。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我们所喜欢的人在我们眼中要好看一些,仿
佛我们的意识在知不觉地改变了他们的面貌。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没有多少人会爱上一张纯粹的漂亮脸蛋。
1993年,明尼苏达大学的大卫·里克思和沃克·特里根让长得一模
一样的双胞胎的未婚妻来评价另外一个孪生子。虽然39%的人说他们
与另外一个孪生子长得很像,30%的人却认为他们不像。只有10%
的人说他们“可能会爱上”另外一个孪生子一一13%的准丈夫和7%
的准妻子。这个结果显示这些双胞胎之间除了外貌之外没有什么相同
无论男女,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配偶的亲切和善要比相貌重要
得多。因此,爱和感觉被爱能够凭空造出美来。当罗切斯特半开玩笑
地要求简·爱给他一种药水,使他变成一位英俊潇洒的男人时,她回
答说:“那不是魔法所能办到的,先生。”而她又在心中加了一句:“所
需要的只是充满爱意的眼神。”
 20个人空间理论:
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
请想像这样的场景:下班后,你感到特别疲倦。在公交车站等
车时,你特别盼望上车后能有个位子坐一坐。车来了,幸运的你一
上车就看到有空位子,只是都在公交车的最后一排,而且,在第一
和第五个位子上已经有两个陌生人坐好了。那么,通常情况下,你
会选择坐在哪个位子上呢,是的,你会选择坐在第三个位子上。你
的选择有没有普遍性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原因使你作出这样的选择
呢?
再想像一下,会场中有10个依次排列的座位,在6号和10号位
子上已经分别坐上了两个人。这时,你走进了会场,你与这两个人互
不相识,你最有可能选择第几个位子坐下呢?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实验
发现,在这种情况下,走进会场的第三个陌生人一般会选择8号位子,
而走进会场的第四个陌生人一般选择3号或4号位。在这里,这些参
加实验的被试都是彼此不相识的,为什么所有参加实验的人都会做出
几乎相同的选择呢?
心理学家发现,陌生人之间在自由选择位子时一般遵循这样的
法则:既不会紧紧地挨着一个陌生人坐下,而任由其他许多空位子
空着;但同时,也不会坐的离那个陌生人太远。如果你真的紧紧地
挨着陌生人坐下,人家就会变的十分不安,有可能把身子移向另一
边,甚至很有可能索性换一个位子坐:而你也极有可能会觉的很不
自在。反过来,如果你选择了离那个陌生人很远的位子坐下来,你
又有可能会无声地伤害了人家,给人以自己有地方不对劲,遭到了
嫌弃的感觉。所以,我们通常选择既能给人留有一定空间,又不会
对人家造成无声伤害的位子。这就是“尊重个人空间的适当疏远的
原则”。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假设你正在图书馆里看书,周围没
有什么人,这时突然有一个陌生人坐在了紧靠你身边的位子,你会觉
得这个人有点奇怪。明明有那么多的空位子,干吗非要坐在我的身边
呢?你一下子觉得别扭起来,不能再像刚才那样专心地看书了,甚至
你的防御系统也不由自主地启动了,干脆你就换了一个座位。
每个人习惯的生活空间,如座位、床位、办公桌……不喜欢别人
侵占,即使朋友去坐(占),潜意识里也感觉别扭。在公共汽车上,人
们也都喜欢一个人独占两个人的座位;看电影、看戏时人们不得已地
坐在互相紧挨着的座位上,若空座位很多,人们宁肯到较偏的座位上
就坐,而不愿坐到中间与别人紧挨一起。
美国西北大学霍尔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人们交往的“人际空
间”结论。霍尔指出1英尺半(45。72厘米)的接触,是角力、调情
或亲昵的交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互相传递的信息,就不仅仅是靠
语言,而且靠接触、微笑、身体的热度,每人都能感受到对方呼吸的
快慢、皮肤肌理及颜色的变化。
1英尺半到2英尺(60。96厘米)是私人的空间距离。它相当于
生活在非接触性文化中的个人企图维护的私人空间的大小。妻子可以
自由自在地呆在丈夫的私人空间内,若其他女人试图这样做,她就会
大发雷霆。
远而言之,私人空间距离可延长到2英尺到4英尺(121。92厘
米),基本上与人臂等长。这个距离讨论个人问题是合适的。
4英尺到7英尺(213。36厘米),是社会的距离。在办公室里,一
起工作的人们总是保持这种距离进行交谈。社会距离可延长到12英
尺(365。76厘米),一般正式会谈就保持这个距离。有趣的是,重要
人物的桌子都被制作得非常大,足以使别人和他谈话时保持上述距
离。
12英尺以上是公共距离,它对讲演者与听众人们之间极为生硬的
谈话是适用的。
可见,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个人空间。这个个人空间
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容侵犯的,但又不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
关于个人空间有着许多有趣的研究。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文化
背景的人,对站的远近有不同的偏好:南欧人比中欧人和北欧人彼此
靠的近,犹太人比法国人、北美人靠的近。心理学家萨勒幽默地说:
一位习惯于近距离的阿拉伯人若跟在一个习惯于远距离的英国人后面
走。他们会像拉风琴一样,一前一后忽近忽远地展开“拉锯战”。英
国人往前赶,力图摆脱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则往前追,当接近英国人
时,英国人一回头看阿拉伯人临近了,又赶忙快走……
一般来说,英国人和瑞典人相互间站的较远;希腊、意大利等南
欧人,相互间站的较近;南美洲人、巴基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相互间站
的最近。巴基斯坦人说远距离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而美国人则说近
距离使他们感到别扭。可见各民族的领域感大小各不相同。
我们到上海,总会听到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女人在拥挤的公交车
上吵架。这是因为上海人口密度大,人的空间小,领域效应迫使她们
要宣泄,于是就易发火。
在生活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女人比男人相互间站的更近
些。在马路上我们经常看到两个女性手牵着手走路,不论是两位女性
自己,还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都觉得很正常,也很自然。她们甚至
可以在等汽车时相拥在一起,抵御风寒,行人也不觉得奇怪。但如果
是这样的两个男人在勾肩搭背,就会引起行人的注意和嘲笑,当然他
们自己也会不舒服。
除了种族和性别在个人空间使用上有差异之外,还有一些本质上
的差异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人们越亲密,越友好,
他们就站的越近;而陌生人有可能站的较远一些。但如果一个人想和
你交朋友,他也会在谈话时离你近一些。而如果你讨厌他的话,你很
有可能会无意识地向后挪一挪。虽然很少有人会注意个人空间问题,
但你可以通过站的近还是远来判断两个人的亲密关系或彼此是否感兴
趣。尽管有的时候我们会靠的很近,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喜欢有一定的
空间。
同样,人们在心理上也是有一个距离的,一个人心理上的个人空
间也是不容侵犯的。
著名的电影明星、美丽动人的嘉宝曾叹息说:“他们不让我单独
呆着。”这是名人在私人空间遭到侵犯时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许多名人都有这种苦恼,众多的迫星者们使明星们无法过他们想过的
生活。
其实,不仅是名人有这种对于私人空间的需求,平常人也会有私
人空间被侵犯时所产生的苦恼。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必须过社会
生活,必须与他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交往。有时候,人只有在人群中才
感到安全,才有一种归属感。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即
使是在与人交往时。即使是在集体生活之中,人们仍然希望有一块属
于自己的小天地。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天,藏着一些秘密,有些是鸡毛蒜皮,但
有些也许真的不可告人。除了一两个朋友外,我们常常不希望太多的
人了解自己的隐私,就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也会注意不要把一个赤
裸裸的”我“给对方。
留有心理上的个人空间,同样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当别人把自己
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时,我们如果是个十分有人格魅力的人,那
么也许那个人会十分崇拜我们,但是大多数人都只是个普通的人,会
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如人意的地方,那我们就很容易让人觉得失
望,甚至由于他人把我们看的太清楚,发现了我们太多的缺点而不喜
欢甚至厌恶起我们。
换句话说,别人太了解我们时,也许正是我们失去魅力的时候。
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都渴望被别人喜欢,而又知道自己不是完美的,有
缺点、有不足,所以我们通常的情况下不希望被别人过分了解。通常
男人比女人的自尊心、虚荣心要强的多,所以我们看到常常是女人更
爱说知』乙话。
长期来,许多人总以为朋友关系,越是能达到双方都各自愿“把
对方的一切都吸收到自己的生命中去”的地步,就越是亲密、正确。
殊不知,在走向这一“亲密关系”的路途上,是有许多险情的。现实
生活中,有不少朋友之间原先的关系是简直到了亲密得不能再亲密的
地步,谁知陡然翻脸后,竟变成了比仇人还仇人的状态。
当然,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没有绝对的意义,需要的个人空间大小
和我们对侵犯的反应取决于特殊的环境。在马路上,即使行人很多,
空间很小,你仍不会在乎别人是否离你太近,觉得这是合情合理的
事。相反如果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别人都给你留有很大的空间像是
在躲着你,你却会觉得不安,你希望与人能够亲密地交谈,友好地接
触。这样看来,人们确实需要个人空间,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对
这个空间那么敏感。
 21从众心理:
人为什么会随大流
有一个漫画,画的是一个人微张着嘴,仰着头,似乎在看天。有
一个人看到了,觉得很奇怪,以为天上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就也像他
那样,朝天上看。这时被第三个人看到了,他想,这两个人都在看
天,一定是天上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于是他也朝天上看。又被第四个
人看到了……这样,到后来有一群人都像第一个人那样,齐刷刷朝
天上看。还没等他们发现到底天上有什么东西,只见第一个人脑袋
抖了几下,“哇”的一声,打了个超级大喷嚏,身旁那一群人才傻了
眼……
许多人看到别人在干一件事情,就觉得一定是有某种道理,于是
自己也要去做这件事情。这个漫画揭示了人们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
特征,就是每个人都有想与多数人采取相同行动的心理。这种现象在
心理学上叫做“从众心理”。
从众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比如,生活中随大
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顺应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所谓“入乡随
俗”;开会时要表决举手,看到别人都举,自己明明不想举,也不得
不跟着举;在吃喝、穿戴、娱乐上赶时髦,追新潮等等。
前几年有一个时期出现集中抢购商品的现象,在大街上盲目加人
排长队行列,就是“大家都这么做,肯定不会错”的心理作怪。又如
中国在医疗保健方面流行的甩手热、气功热、迪斯科热、保健品热等
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群体信息压力在起作用。
其实在许多情境中,我们之所以遵从别人,是因为别人的行为是
我们正确行动的惟一指导。简言之,我们经常依赖于他人作为决定现
实的一种方法。
举个例子,假设在一所你很不熟悉的教学楼里,你想去洗手间,
而在“洗手间”牌子下面有两个门,但不知哪个好事者把两个门上的
指示牌都摘掉了,所以你无从得知哪边是男厕,哪边是女厕。这时候
你因为怕走错厕所,让他人和自己都尴尬,你很不自在地、沮丧地站
在那里,来回踱步。正在这时,从左边的门里走出来一位体面的绅士,
这下你可松了口气,可以大胆前进了,因为你很有把握地确定左边那
间是男厕,右边那间是女厕。
这都是因为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个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信
息,都是从别人那里的到的,离开了众人提供的信息,个人几乎难以
活动。而人们往往认为,众人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可靠。
但是许多人忽视了,即使是众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有句话说:
“真理常在少数人手里”,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古时候有个故事,叫“曾
参杀人”。说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参一直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可是有一
次,有一个和他同名的人杀了人,被抓住了。在以讹传讹下,有人搞
错了,以为是他杀了人,就告诉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根据对自己儿
子的了解,当然不相信。可是接下来又有两个人跑来告诉她,就使她
开始相信了,于是怕被株连,赶紧跳墙逃跑。众人有时也会犯错,是
我们需要提防的。
从众心理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总是有害怕偏离群体的心理。
群体信息能够给我们很多生活上的指导,如我们在家里可以穿各
种奇特的服装,但当我们考虑是否穿这件衣服去上班时,想到同事们
怪异和否定的目光,我们就会放弃这个打算。一个小孩在六七岁时,
跟其他小朋友在院子里玩打仗的游戏,嘴里还说着大人们常说的侮辱
性的话,但当他七八岁时又和另一群斯文的孩子在一起时,慢慢地他
会改掉不良的习惯。
现在年轻人最流行穿T恤衫、牛仔裤,但是有的胖女并不适合这
样的装扮,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穿,她可能要说:“因为大家都这
〃么穿啊!〃
群体信息在很多方面指导人的行为,从而使“我行我素”这句
成语在现实中很难实行。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有害怕偏离群体的心
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