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外交-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概懈痈丛印S⒐庀嗪溃āeoffrey Howe)代表许多西方盟国的观点,警告美国不宜试图“在太空中建立一道马其诺防线”,“这件事要涉及许多年的部署。多年的不安全和不稳定,不能是我们的目标。全体盟国必须在每一阶段都有共识,北约组织领土的安全不可划分,否则此一同盟的两大支柱可能开始倾覆”。
这是一个怪异的观念,就长期而言也是令士气沮丧的观念,维持同盟关系竞须付出令每个盟国的百姓完全软弱无助的代价。这也是逻辑上荒谬的观念。美国甘冒核战争之险,保护欧洲盟国的意愿,当然会随着美国保护民众的能力之增加,以近乎正比增加。
专家的技术论据都可以头头是道,但是里根却把握住一条最基本的政治真理:在核武器充斥的世界,不能保护其人民不受意外、疯狂的敌国、核扩散以及许许多多可以预见的危险之侵扰的领袖,一旦灾难发生,必定招致千古骂名。战略防御计划如此复杂的研究方案不可能一开始就展示出它的最大效用,这是问题复杂万端中的必然性;如果武器开发从一开始就得接受如此完美主义的标准,就不会有任何武器开发出来。
最流行的论证是:任何防御都可因饱和而被击败;这却忽视了饱和绝非直线发展的事实。战略防御计划可能完全如里根所描述的,发挥功效至相当程度;然后,其效力就会逐渐递减。但是,如果发动核战争的代价太高,尤其是由于攻击者不知道哪一颗弹头能够穿透,或命中哪个目标之时,威慑的效力就增加。最后,能够拦截苏联大量导弹的防卫体系,在对付新兴核国家较小规模的攻击时,也必定更加有效。
里根对于多数技术性的批评根本不予理会,因为他根本不是从战略观点出发去主张战略防御计划。他是以“自由派”观点提出它,希望能达成放弃核战争的目标。这位战后以来最强力主张增强美国军事力量(包含核力量在内)的总统,同时亦反映着摒弃一切核武器的和平观点。里根经常爱说的警句“核战争绝对没有赢家,根本不能打”,与他的激进派批评者所揭示的目标,难以区别。可是,正如他软硬兼施地对付苏联时的态度一样,里根对于增强军力与绥靖和平的主张,是严肃认真的。里根在其回忆录中形容他对核武器的态度是:“没有人能‘赢’得核战争。可是,只要核武器存在,就永远有被人使用的危险;一旦发出第一颗核武器,谁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因此,我的梦想就是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
里根个人的憎恶核战争,更因为他高度虔信圣经里善恶大决斗的故事而被强化。我听到他本人详细解说这些观念,与其传记作者所描述者几乎一模一样:仿佛在描述电影里的一幕场景,他述说善恶大决斗的故事里可怕的一段经过:来自东方的两亿大军的入侵,却被一场瘟疫摧毁。里根相信此处的“瘟疫”就是预言核战争的出现,在这场瘟疫中,“眼睛烧得由头颅里突出来、毛发脱离人体等等”。他相信这段话特别就是预言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惨相。
没有一位和平运动的成员在谴责动用核武器时,比里根更能雄辩。1983年5月16日,他一方面宣布美国将部署洲际导弹,同时又表示热切希望某一天能够逆转此一过程,废除所有的核武器:
“我不相信这个世界能够继续这样世代相传下去;双方都以这种武器对着另一方,有朝一日或许会出现一个愚笨或疯狂的人,甚至只是意外,就触动一场我们全体同归于尽的战争。”
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构想时,即使已被官僚体系过滤,其言词依然炽烈、背离正统。如果武器管制谈判拖太久,美国将会部署战略防御计划,单方面终结核危机。里根相信,美国的科学能力可以令核武器过时。
苏联领导人不为里根的道德言辞所动,但是他们必须认真看待美国的技术实力,以及即使未臻完美的防御计划之战略影响力。情势发展与十四年前尼克松提出反弹道导弹方案时一模一样,苏联的反应与主张武器管制者的预期恰恰相反:战略防御计划竟然打开通往武器管制的大门。苏联早先为中程导弹问题之争退出谈判,现在又回到武器管制谈判桌上。
批评者指称里根心口不一,他大谈消除所有核武器,是要掩饰他大搞武器竞赛的真实用心。里根绝对不是心口不一,他一方面表示对美国人民有最大的信心,也认为目标必可达成。的确,他对消除核武器最雄辩有力的谈话,都是即兴地冒出来,没有经过刻意雕琢。
如此一来就出现矛盾现象:奋力推动美国战略武器现代化的里根总统,也是努力让它失去合法性的总统。敌国或盟友照单接受里根公开对核武器的言论,以及私下对善恶大决斗迫在眉睫的评论之后,结论是:他们面对的这位美国总统绝对不可能动用美国国防所建构的此一武器。
里根总统一再重审“核战争绝对不能打”。要说多少次,才使得核威胁的确实有效性大受破坏?核武器要减少到什么地步,灵活反应的战略在技术上才会不再有可行性?幸好,苏联在此时已太弱,无力测试这个潜在的弱点;美国忧心忡忡的盟国也因苏联迅速衰败,而接受了美国的做法和主张。
里根绝非心口不一的最明显例证是,每当他觉得有机会实现非核世界之梦,都努力去做。他深信废除核战争客观上至为重要,所有有理性的人都会有同感,因此他预备与苏联共同推进这件最基本的事情,甚至不和那些国家利益亦牵涉其中的盟国商量。1986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进行高峰会谈时,就有最戏剧化的情节。经过48小时的争吵和情绪起伏,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原则上同意在五年内把全部战略武器减少二半,并于十年内销毁所有的弹道导弹。里根差一点还同意接受苏联的提议,把核武器全部销毁。
雷克雅未克高峰会议因而完成了盟国和中立国都担心多时的美苏共识。如果其他核国家不肯追随美苏协议,就会受到公开非难,被超级大国施压或孤立;如果他们同意,英国、法国和中国实质上就是迫于美、苏压力放弃他们独立的核威慑力量,这是撒切尔夫人、密特朗以及中国领导人根本不情愿做的事。
雷克雅未克协议在最后关头失败,有两个原因。戈尔巴乔夫在他上台不久之际,操之过切,他试图把消除战略导弹和停止试验战略防御计划联系起来,为期至少十年,但是却对交涉的对手以及本身的交涉筹码估计错误。从戈尔巴乔夫的角度出发,聪明的办法应是提议把双方同意的部分(即消除核兵力)公开,并且把试验战略防御计划的问题交给在日内瓦会谈武器管制的代表们去讨论。这一来可以把已经有协议的部分先冻结,也必然可以在大西洋同盟内以及中美关系上制造一个重大危机。戈尔巴乔夫为了争取更多,不顾里根在高峰会谈之前就声明的“决不把战略防御计划拿出来当谈判筹码”立场,提出进一步要求。戈尔巴乔夫一再进逼,里根的反应却是任何一位外交政策专业人士都不会建议的动作:他立刻站起身,步出会议室。若干年之后,我问一位曾出席雷克雅未克会谈的戈尔巴乔夫的高级助理,为什么苏联不肯接受美国业已答应的条件,还要得寸进尺?他回答说:“我们预想到一切可能的状况,但就是没料到里根会离席而去。”
不久之后,舒尔茨在演讲里描述为什么里根认为消除核武器真正有利于西方国家。但是他的措词谨慎,技巧地表示支持“较少核武器的世界”,显示出国务院痛苦地体会到盟国的关切,尚未全然接受里根全部销毁核武器的构想。
雷克雅未克高峰会谈之后,里根政府立刻推动可以做到的部分,减少五成的战略军力,这是全面协议取消所有导弹的第一阶段。双方达成协议,销毁欧洲境内的美、苏洲际导弹和中程弹道导弹。由于这项协议并不影响英、法两国核力量,25年前盟国之间的争端并未再次出现。同时,解除德国核部署的过程也开始,因此德国渐有可能脱离大西洋同盟关系。德国只有采取不先动用核武器的政策——与北约组织的战略以及美国的部署相当不一致的政策——才能自刚开始的解除核武力获得全盘利益。如果冷战持续下去,西德或许就会出现多从国家立场出发,少由盟国需求考虑的外交政策,这也是为什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武器管制谈判中出现的趋势忧心忡忡的原因。
里根把原本一场马拉松竞赛变成短跑。他的对抗作风结合肯冒险的外交,在冷战初起时,在东西方阵营势力范围巩固之前和斯大林逝世不久时,或许都有效。这种外交也正是丘吉尔1951年重掌政权时所提议者。一旦欧洲分治已告冻结,苏联亦一直信心饱满时,企图强力迫使解决几乎必定产生重大冲突,也会使得大西洋同盟陷入紧张关系,因为绝大多数的同盟成员并不想要紧张局势。80年代,苏联终于陷入停滞状况,使得西方适合再度提出前瞻策略。里根是察觉苏联意志力的瓦解,或者是他的自我意志与机会凑巧碰在一起?
到最后,里根究竟是凭本能或依据分析而作为,已经没有差别。冷战未再继续下去,部分原因是里根政府对苏联制度施加的压力极大。在里根即将卸职前,东西方交涉议程已回复到缓和时期的模式。武器管制再度成为东西方谈判的中心问题,只是比较强调削减武器,也有更大意愿销毁全部的核武器罢了。在区域性的冲突方面,苏联现在已居于守势,失去制造事端的大部分能力。安全顾虑渐轻,盟国虽然继续宣称要团结,大西洋两岸盟国都有国家主义滋长的现象。美国越来越倚重部署在自己领土上或海上的武器,另一方面欧洲也对东方阵营增多政治选择方案。最后,这些负面的趋势却被苏联阵营覆亡所取代。
变化最甚者莫过于东西政策向美国人民呈现时的方法。里根本能地把强硬的冷战之地缘战略政策,置于意识形态十字军和乌托邦式的和平号召之间,这可以对美国国际事务观两大主流意识(即传教理念与孤立主义、意识形态与精神病学),同时具有吸引力。
实际上,里根比尼克松更接近经典的美国思维模式。尼克松不会用“邪恶帝国”这种字眼去称呼苏联,他也不会建议双方放弃全部的核武器,或期待只靠一场高峰会谈,就能与苏联领导人确定大缓和而结束冷战。每当里根吐露丝毫姑息的意思,若是一位自由派的总统必遭围剿,可是里根的意识形态鲜明,却保护了他。他坚持要改善东西方关系的决心(尤其是他的第二任期中),加上他的成功,使得针对他的敌对言辞不再那么犀利。如果苏联依然是美国的主要竞争者,里根是否可以长久保持这个走钢索的大动作,就相当值得怀疑。但是里根的第二个任期,凑巧发生苏联阵营瓦解——此一过程正是里根政府之政策所催化而开始的。第七任领袖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是自列宁一脉相传下来的第七任苏联领袖,他生长在苏联权力、声望空前鼎盛的时代里。可是他命中注定要替这个帝国送终,戈尔巴乔夫1985年掌权时,他是一个核超级大国的领袖,可是其经济与社会状况已败象显著。1991年他黯然下台时,苏联军队宣布支持其政敌叶利钦,共产党也被宣布为非法组织,自从彼得大帝以来历代俄罗斯统治者血腥征服组建的帝国已四分五裂。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被选为苏共总书记时,若有人谈到苏联崩溃,一定被视为荒诞想法。戈尔巴乔夫和他之前历任苏联首脑一样,令人惊惧,也给人希望。惊惧,是因为他是一个谜样的超级大国的领袖;希望,是期待这位新任总书记或许引导大家走向期待已久的和平之路。戈尔巴乔夫的每句话都被拿来分析,检验是否有缓和紧张关系的迹象;情感上,民主国家期待能在戈尔巴乔夫身上发现新时代的曙光,也正如他们对斯大林之后历任苏联领导人的期待一样。
这一次,西方国家的希望不完全是一厢情愿的空想。戈尔巴乔夫是另一代人,与受到斯大林威吓的苏联领导人不同。他缺乏前人的强悍作风。非常聪明又温文尔雅的他,像是19世纪俄国小说中的抽象人物——既见过大世面,又不脱乡村气息;聪明绝顶,但不专精一技;有远见,但见不到眼前的主要两难困境。
外界几乎松了一口气。期待已久的、难以捉摸的苏联意识形态之转型,似乎终于到来。直到1991年以前,华府一直认为戈尔巴乔夫是建立世界新秩序不可缺少的伙伴——布什总统甚至选择乌克兰国会这一个让人料想不到的地点,发表演说,称颂这位苏联领袖,并且倡言维持苏联完整不分裂的重要。支持戈尔巴乔夫在位,成为西方决策领袖的主要目标,他们认为换了别人当家,都不好打交道。1991年8月显然是针对戈尔巴乔夫而爆发了一场奇怪的政变,所有民主国家领袖都站在“法统”这一边,支持把戈尔巴乔夫拥立出来的共产主义宪法。
但是,高层政治绝对不能容许有软弱的情形——即使失败者本身不是软弱的主因。戈尔巴乔夫以一个意识形态上敌对、核武力强大的苏联领袖,却带着修睦心态出现时,其魅力达到顶峰。当他的政策反映出混淆而非目标时,戈尔巴乔夫的地位开始下滑。政变失败后过了五个月,戈尔巴乔夫被迫辞职,由叶利钦通过五个月以前西方国家大为不满的“非法”程序,取得政权。这次,民主国家迅速表态支持叶利钦,其论据与早先支持戈尔巴乔夫者大体相同。戈尔巴乔夫在外界由声名显赫沦为无人理睬,只得壮志未酬地含悲隐退。
事实上,戈尔巴乔夫缔造了当代意义最重大的一场大革命。苏联共产党组织起来,只有一个特定目标——夺权、抓权,事实上它已经掌控了苏联人民生活的每个层面;戈尔巴乔夫却摧毁了共产党。然后,数个世纪辛苦建立的帝国,也在戈尔巴乔夫治下瓦解。苏联帝国瓦解后的各个独立共和国却担心俄罗斯仍缅怀昔日帝国大梦;她们又变成不安定的新因素,因为她们不仅受到昔日帝国主义的威胁,同时更因为俄罗斯人主宰她们百年,已在境内迁入许多不同种族族群——通常以俄罗斯人势力最盛——而备受威胁。这些结果绝非戈尔巴乔夫本身所规划。他要促成现代化,不是自由;他想要苏联共产党与外在世界接触,不要故步自封;可是,他却推动了把他送上权力宝座的那种制度的覆亡,进而享有历史声望。
苏联人民怪罪他在任期内肇致重大灾难,民主国家遗忘了他,而且他无法保持住权力宝座也让他十分难堪。其实,戈尔巴乔夫不该受到如此的盛赞与贬抑。因为他继承了一套真正棘手,甚至可能无法克服的困难。戈尔巴乔夫继承权位时,苏联灾厄之规模才开始显露出来。四十年的冷战,几乎使得全体工业国家都集合起来,组成一个松散的反苏同盟。苏联早先的盟友中国,基于实际理由也加入反苏阵营。苏联只剩下东欧附庸卫星国家做盟友,而他们是因忌惮勃列日涅夫主义(这一主义代表着苏联资源的流失,而非积累)隐含的苏联军力威胁而不敢有二心。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冒险行动,不但耗费巨资,且没有结果。苏联在阿富汗重蹈美国在越南的覆辙,只有一项大差别:阿富汗是苏联广袤的帝国紧邻的一个邻国,越南则与美国相距千里。从安哥拉到尼加拉瓜,美国重振旗鼓,使得苏联的扩张主义所费不赀仍停滞不前,甚至含愧认输;同时,美国的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