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人的里子与面子-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穿凿附会的嫌疑。
政治修明之后,成汤开始了他夺取天下的第一步:征伐。征伐这种权力一直以来都是归于天子的,就像现在一说主权国家,哪怕是联邦制的国家里,军事行动也必须是中央政府的事儿。在那个时代当中,只有天子有权力去征讨某个敌对势力或者不服管教的属邦,诸侯是没有合法权力去教训自己看不顺眼的其他诸侯的。这个权力从来就没有真的下放过,一旦诸侯之间可以自由征伐,就代表着名义上的中央政权基本的控制力消失了。
成汤首先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个试探:伐葛伯。葛伯的地盘在殷商部落的旁边,成汤征伐的理由是其“祭祀不修”,这个借口大概是那种可大可小的借口。一般来说,人家自己是不是修祭祀关你鸟事?但这个基本上是现代的思维方式,在上古的时代里,祭祀本身就是一种必须进行的国家活动,通过这个表达对于祖先以及神灵的敬畏,从而得到上天的保佑。要是上天不能保佑黎民以及各路诸侯、天子的话,大家都是要倒霉的。所以,这个借口在那时候很说得过去。
成汤说:“我曾经说过,人可以在水边看见倒影,就像看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就知道治理是不是足够好一样。”伊尹在旁边听着就赞叹:“牛逼!能听劝告的话,王道就进步了。您这国家里,好人都成了官员,您就赶紧努力砍人吧。”成汤接着说:“既然那孙子不能好好混,我就要大大地处罚他,而且不会给他任何机会。”这事儿就这么成了。当然,这段对话是《史记》里面的,不能保证其真实性,而且前后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必要的逻辑,大概就是我既然是好人,把你这坏人灭了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很有意思的是,成汤在这个时候做征伐之事之后,并未直接挑战夏朝的权威,展开直取其国都的攻击,而是只攻击、吞并了周围的小诸侯。这当然是增加自己实力的方式,但其根本原因还是他并未取得所有人的信任。即使再大的诸侯,也毕竟只是一方豪强,如果其他诸侯对你产生不信任的话,夏朝的统治力还是有一些的,那是不能直接抵抗的。
于是,远交近攻的公关手法是在征伐、吞并周围小部族的同时就展开,那就是著名的“网开三面”的宣传。不是网开一面么?这是后世弄错了,实际上成汤当时看到有人在田野里用网捕鸟,四面八方都是围好的,他上去解开了其中的三面,只留了一面而已。这个动作不是真的像后世所说,是“汤德致亦,泽及禽兽”,而是向所有其他诸侯说明,你们尽可以安心,我只是对着那些不知死的家伙动手,你们的权力不会受到侵扰。
吞并了周边的小部落、窃夺了天子的征伐之权、做好了安抚其他大一些或者是离得比较远的诸侯之后,成汤依然没有直取天下,而是还在等待机会。机会很快就来了:昆吾氏造反。
按说当时情况根据胜利者成汤方面的说法,是夏朝君主夏桀昏庸无道——这点还是应该比较正确的,如果不是昏庸到了一定程度,怎么也不会看着属于自己的征伐特权落入一方诸侯的手中。至于夏桀的什么肉林酒池的记载,在成汤的后裔“纣王”身上再次出现了一次,这到底是报应还是两段记载被重合就不得而知了。反正这些说法对于昏庸无道这件事来说,都是最好的注脚。
而昆吾氏造反的原因不详,是不是因为夏桀的昏庸而导致的官逼民反很是难说,至少史书上并无记载,只是记载了成汤因为昆吾氏造反而再次动用了已经得到的征伐之权。这次与平日里的吞并周边小诸侯不同,而是得到了统御其他诸侯一起征伐的权力。后世评书里有什么“天下兵马大元帅”之类的说法,大致来说就是这种有了正式授权以后的宣战权与统御权。
都是被压迫的部族,为什么被后世所称颂的成汤会接受、甚至是主动接受这个征伐自己同志的活儿呢?这并非是尊王攘夷之类的思维还在起作用,而是一次成功的整合与试探。在成功灭了昆吾氏之后,成汤代领的其他诸侯已经接受了成汤是领导者这个事实,并且成汤也显示了他的实力确实凌驾于其他诸侯之上。如果我们拿现代的公司做个比喻的话,这就是某个在公司当中具有庞大实力的人,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开了独立的项目部,通过完成这个项目而团结了原本就有依附自己之意的其他部门人员,最终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开始带队单飞的一个过程。
也正是因为如此,征讨完昆吾氏之后,成汤根本就没歇气儿,直接就把大军指向了夏桀的都城。其所发布的《汤誓》基本是威胁与利诱结合的杰作,成汤认为自己“吾甚武”,号称为“武王”。
成汤一败,夏桀的军队于“有娀之虚”,大概在今山西境内的蒲州附近,夏桀逃至鸣条、后又逃至“三涥”,在如今定陶一带。成汤虽然没有学习过“亦将剩勇追穷寇”的最高指示,但作为新兴的统治者还是明白不能让夏桀有东山再起之基的,剑及履及地追到了“三涥”,一战而俘获夏桀,还得到了天子的象征物——宝玉。
至此,这次战争的结果就有了一个光明的尾巴,正义的一方再次战胜了邪恶。应该说即使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成汤也可能是比夏桀更好的一个君主,不然也确实不会有那么多人跟着他进行改朝换代的工作。毕竟颠覆中国第一个王朝的事儿,很多人估计是想也不会想的,这算是一条新路,如果领导者不够出色,确实也聚集不了这么多的人气。
但如果我们从后世所流传的手法上看,这次改朝换代已经开启了后世所有改朝换代的模式,其手法已经相当的娴熟了。这到底是成汤本身的天赋,还是改朝换代这件事原本就具有的内秉之条件,恐怕还真是难说得很。
京官与土皇帝
清朝有个说法叫做“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县城附郭,恶贯满盈、附墎省城”,后面两句牵扯到很多当时的行政规划与管理,解释起来过于费劲,所以也就不说了,开头这两句倒是颇有味道。因为知县当然是做官,只是这个官做得其实还是挺费劲的,福利不多而责任不少,很多人也就是把这个作为阶梯,真要是做官的话,知县算不上是个好选择。
但实际上地方官还是有其优势的。报载,远在漠河的现代知县们就把这个官儿做得有滋有味,他们因为与某航空公司相配合建设了当地的机场,发函要求该公司在其出行的时候要让他们免费升入头等舱。而这种事哪里会被拒绝嘛,毕竟升舱所费无多,与地方政府搞好关系才是更重要的事儿。何况人家也算是留了一手,回复说明是头等舱有空位则升,没有就安排在经济舱的第一排。
这事儿之所以引发了关注,是因为一位网友把煌煌漠河政府的文件发到了网上,无图无真相嘛。但这事儿有什么好奇怪的呢?要我说这还真算不上如何腐败,至少当地县委的诸位大人没有直接买票而报销,虽说副部级才能坐头等舱是规定,但谁真的把这个当回事嘛,我都见过乡长买票坐头等舱。再说了,无论是限制“三公消费”的哪一款,都从来没真的当真过,不然的话他们怎么能“每年吃掉一条高速公路”(罗大佑《现象七十二变》)?
实际上很多情况下这些政策都是给京官以及地方上不是一把手的人用的,地方官本身有其很多好处,那句“前生不善、今生知县”的顺口溜基本算是撒娇。我就曾经驾车行过某地,当地街道清洁并戒严,一问才知道是当地的县官大人出巡。当时某位在某部委供职、已经将要官至副局的人士大为不解:就您这小地方,整个县城就这么一条看得过去的马路,连个红绿灯都不需要设置,摆个什么谱呢?我们那里处长能用簸箕装,还有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呢。
但地方官的实惠与风光也就是在此。县官总掌一县之庶政,不但在地方事务上有权限,甚至还有各种陋规来保证其收入。明清两代官吏的俸禄不多,以至于做官要是真的两袖清风大概就只能去喝西北风,于是,很多陋规就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东西,最后居然以“养廉银”的方式合法化。但合法化之后又有新的陋规出现,依然是可以保证不断有进项。然后地方官总是每年把所谓“碳敬”“冰敬”送到京官的府上,以表示分润之意,这个传统现在还有遗迹,主要是驻京办在操办此事。而区区一个函商调配到头等舱,真是小小不言的事儿了。君不见还有那种把车补都发成超过工资收入的地方么?
这事儿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在美国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城市的拾荒者发现了市长们的工资单,那些数字大得让所有人都愤怒,然后她公开了这些工资单,直接引发了当地市长以及其他人的辞职潮。您觉得这事儿放在我们这里会如何?如果不会有辞职的结果,那么,这张小小不言的函商公文被曝光后会有用么?工资多少还算是正当收入呢,要是这事儿出在其他吏治健全的地方,估计也不会是现在这个除了很多老百姓之外,其他人都觉得正常的状态吧。
“雅贪”的风情
经过长达数月的调查之后,国家药监局原副局长张敬礼违纪违法问题终于被确认。中央纪委监察部在新闻通气会上公布了张敬礼的“四大罪状”:收受巨额钱款;违规从事营利活动并获得巨额利益;捏造受贿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生活腐化。国家药监局新楼建设和装修花费甚巨,规格很高,仅办公面积就有3万平方米,比国家药监局原楼大了50%以上。作为药监局新楼建设的主要负责领导之一,张敬礼收受工程施工、装修等单位的行贿款达600万元。
可能会有人认为张敬礼这个“违规从事营利活动并获得巨额利益”的罪名大概是违规卖药所得,毕竟这位仁兄是国家药监局的副局长嘛,这样联想是很正常的。但令人惊奇的是,张敬礼居然并未从事这一驾轻就熟的行业,而是选择了“出书”这种雅人深致的行动用以敛财,盖个大楼才不过贪污了600多万,而出书则让他有了1700万的收入。说实在的,真是为他挺惋惜的,要是多出两本的话,大概也就不用贪污了。而且您看这个措辞叫做“违规”,虽然也算罪状之一,却也平和许多,如果只出书而不贪污与诬告陷害他人,大概不至于身陷囹圄。
按说张敬礼这路敛财的招数还真不算是其首创,不但最近这些年里,很多官员落马之后都被发现有这种出书致富的情况,而且题字、写诗、买卖古董都屡有发现,这路手法可以被名之为“雅贪”,甚至算不算贪污受贿都还有点儿争议。
如果我们追溯古时的故事,想必也不会对此有过多的惊讶。一般来说,古代当官的多是读书人,肚子里总是有几两墨水,虽然八股制艺不算真本事,殿试的试贴诗也味同嚼蜡,毕竟也算是文化的一种。自古以来,就有官员拿自己的诗集、文集刻印送人。说是送人,还是要手下买下来才行。有些更为省事,弄点儿古籍语录向手下或者该管的商家推销。而很多人也凑趣,未必需要官员自己刻印诗集,而是主动出手帮着出版,是不是有多少印数单说,那笔不菲的润笔倒是早早地送到了府上。
甚至还有官员更为风雅,对于古董之类的造诣颇深。有人曾在某古玩店寄售一只民窑的小碗,索价颇为高昂,没两天就被人买走。古玩店在扣除了一部分手续费之后,把其余的也送到了寄售者的家中。当然,古董确实是真货,是不是值得那么多银子、甚至高于国宝的价格,这个就不便深究了。
至于说某位连简谱都不认识的官员,靠着一首大型交响乐《神州颂》而红遍全国,成为那些时日里走穴最勤、身价最高的交响乐作者,倒还真是为“雅贪”这件事别开了一场生面。这似乎在古代找不到对应的例子,大概是因为现在音乐是个好东西,走穴能赚钱,以前这只是优伶之属,不太能登大雅之堂吧。
上述做法都算是“雅贪”的各路功法,目的倒是一个:钱。在商品社会里,有文化又有钱不是件奇怪的事儿,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这样的雅贪之时,回身再看看那些真的文化作品以及作家收入排行榜,就会惊讶为什么如此高收入的人士居然榜上无名。比如说今年以官场小说在作家收入排行榜上占据第22位的某位官员,也不会拥有这么好的名次。
“雅贪”之雅主要在于所从事的原本应该是雅的,只是被借以敛财了而已。实际上所有雅事必然的条件之一就是远离权力,这东西基本上算是侵染性很强的物质,任何被它看上的,都必然会成为敛财的工具。
所以,有业内人士建议,官员出书应当作为重大事项汇报,就写作时间、版税、发行量等问题作出公报式说明,并严格审查企业使用官员所出书目的情况。按说这也算是好主意,至少在出书这方面能对“雅贪”做出一些微小的限制。只是这并非是那种真的能够监管的事情,要是职务行为出书还能这么监管,业余时间写书写诗还能得到鲁迅文学奖呢,这又如何监管?而雅人深致这件事并不止出书这么简单,连交响乐都能写的话,这又如何监督?万一再有点儿书法、绘画的天赋——哪怕并无天赋、一笔“兽书”——这又该当如何?
要想遏制“雅贪”们发扬光大这点儿祖传的手艺,恐怕只有“官员财产公告制”这种东西才会有效。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单项的手法,能够让官员在这种灰色地带赚来的家业真正曝光,而且要不是因为其他事情东窗事发,这样的事儿说不定还会传为美谈。可惜的是,这个制度到现在都不能列入立法的议程当中,稍有几个实验的地方也被目为官场另类。看来这条发财的大道还会有更多的官员走上去。一想到我们这里将要有个如此文雅的官场,还真是让人无语凝噎。
公务员的工资与性价比
公务员又要普遍性地涨工资了。报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知情人士透露,该部正在组织研究、拟订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方案和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工作方案。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公务员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完善、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制度、对基层低收入公务员群体增加激励措施等。后者重点则放在清理整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推行绩效工资制度等方面。而国家发改委社会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工资都由公共财政发放,关注度自然很高,在具体工资构成上也理应和社会同步,参照市场同类岗位的社会定价,进行改革完善。”
这是继2006年之后,再次出现所谓“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可能公务员涨工资总是比较敏感,而且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公务员总是个美差,不但有工资收入,还有各种补贴、福利作为收入的来源。但实际上说,很多基层公务员确实收入不高,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实。这个其实倒也不算奇怪,因为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被曝光的腐败分子,以及掌握权力的某些人,对于默默工作的基层公务员并不了解。当然,我这不是在说什么一个手指与九个手指的问题,只是要说明即使在那个普遍被认为的利益阶层里,真正得利的也是少数人罢了。
但公务员普遍加薪这事儿还是有两点值得注意。杨所长也认为公务员的工资都由公共财政发放,关注度自然很高。所以,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这个关注度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以及这种关注度是否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对公务员收入的关注度高是每个社会都有的现象,不但是因为这是公共财政发放的缘故,还因为大家要衡量一下这些人拿钱之后是不是干得足够好。当一个地方对这种事儿关注度高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