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犹太人-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风俗会有所差别,但是他们都把这一天视为一个非常重要和神圣的日子,千百年来恪守着这一传统。遵守安息日已经成为犹太人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这一习俗,对保持犹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直至今日,每当安息日,以色列也会百业安息。不仅商店关门,连国内航班、公共交通也全部歇业。但是国家并没有对人们在安息日的活动作出具体规定和限制。
当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时,安息日没有成为社会问题,因为犹太人在当地社会中终究是少数。但是当犹太人聚集到巴勒斯坦建立了以色列之后,安息日问题就成了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很难想象在当
与犹太人交往的知识必备——独特的犹太礼仪风俗(2) 今现代化的条件下,一个社会在正常运转六天后于第七天戛然停止:钢铁厂不炼钢,发电厂不发电,医院没有医生,哨卡没有哨兵,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浓缩到家庭和会堂。
近年来,改革派犹太教徒和世俗的犹太人经常在安息日与正统派教徒发生冲突。正统派教徒反对人们在安息日开汽车、看电影、购物,并常常聚集在公路旁用石头砸过往的车辆,袭击安息日营业的电影院和商业机构。而那些没有信仰的世俗犹太人却抱怨每逢星期六商店、饭店不营业,也没有公共交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双方的尖锐对立已经成为当代以色列一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不管是和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还是没有信仰的犹太人打交道,记得不要在安息日打搅他们是一个比较稳妥的选择。因为安息日的禁忌比较多,除了不准点火、接触电源外,还有不准使用电器、电话,不准开车或者乘车,不准在街上拎东西,不准处理钱财,不准谈生意等等。
犹太新年是除了安息日之外的一个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既欢喜又略带忧思的节日,这是因为犹太拉比在《塔木德》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见解,即犹太新年就是上帝创造人类的第六天即安息日。按照这种理解,犹太新年就成为所有犹太人的生日。因为在这一天,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被创造,被赐予生命;偷吃禁果被审问,以至于后来被逐出伊甸园;所以这一天也成为提醒犹太人末世审判的日子。
在犹太新年,人们将上帝看作是那位要行使终极审判权利的审判官。所以在新年,犹太人要回望自己在过去的一年中的所作所为,诚实地自我检讨,如:承认错误、诚心悔过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自己得罪过的人道歉等等。
图6…1犹太会堂,每年的新年犹太人会到会堂聚会。新年的另一个主题来自这个字的字面意思,即“头”。这是一年的起头,带有头脑和心思的含义。这也象征着人们盼望有丰盛美好、而非疲于奔命的一年。还有一些犹太社团会在这一天用一些特殊的手法制作菜肴,如:在烹调鱼时留着鱼头,去掉鱼尾等等。人们还喜欢在犹太新年品尝刚刚成熟的食物,例如新采的水果。这种尝新的习俗表现出新年所蕴涵的“新开始”的含义。
在犹太会堂里,新年那天的聚会仪式反复体现出悔罪自新的含义。聚会的形式虽然和平时差别不大,但是也有些变化,如强有力地提醒人们在踏进新年的时候要反省自己。
犹太新年还有一个与其他犹太教仪式大相径庭的礼仪,名为“塔什尼”(Tashlikh);字面意思是“抛弃”。在犹太新年的第一天下午(如果新年的第一天碰巧是安息日,则将塔什尼顺延到新年的第二天),人们会到流动的溪水或者河水旁边,把面包屑抛入水中,象征着抛弃个人的罪恶。尽管也有部分犹太人认为这种习俗使得新年悔过程序变得过分复杂琐碎,但是至今为止这个仪式还是非常普遍的。
由于犹太节期都是以日落为开始,所以大部分与犹太新年有关的家庭礼节都是在晚上举行,庆祝活动通常以点燃蜡烛为序幕,象征着从世俗到神圣的过度。之后,他们会使用家里最好的瓷器和餐具,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接着,人们会背诵一段特别的新年祝酒辞。一般来说,所有的家庭成员都会在这个时刻拿起自己的酒杯,饮用葡萄酒或者葡萄汁,并向往常一样念诵一篇赞美诗篇才会开始饮宴。
与犹太人交往的知识必备——独特的犹太礼仪风俗(3) 由于犹太新年为期是两天,以上提及的所有习俗也会在第二个晚上重复,这两天唯一的区别是:人们选择在第二天晚上品尝与前一天不同种类的水果。通常来讲,人们会在第一天晚上选择蘸了蜂蜜的苹果,以象征对新的一年甜蜜生活的期盼。而第二天晚上,人们通常会选择石榴,这是因为:第一,石榴是以色列土生土长的水果;第二,传说每个石榴有613颗甜美多汁的果粒,而613又正好是律法书上提到的诫命数目。
若有幸被邀请参加犹太人的新年派对,葡萄、苹果和石榴都是很好的礼物。
割礼是犹太人古老的传统习俗,对犹太人来说,割礼是宗教仪式,因此必须由受过正规律法训练并遵行律法的犹太人来执行。执行割礼的人被称作穆罕(Mohel),一般都拥有医生认可证明。
犹太人的男孩出生7天后,要行割礼,作为选民与上帝立约的标记。《圣经》中最早记载的一次割礼是在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身上施行的,因此,亚伯拉罕的男性子孙都要受割礼。假如男孩生病或者有其他健康问题,则需要医生出示许可证,方可接受割礼。
割礼进行之前,穆罕要致祝词并宣告接受割礼的男孩已经践行律法。之后,男婴的父母要致祝词以表明他们的儿子已经与上帝立约,并正式给孩子起希伯来名字。割礼是为了践行犹太男孩与上帝之间的契约而设立的重要仪式。但是,为女孩举行的类似仪式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且不普及。
犹太人的宗教盛典《托拉》首先命令犹太人接受割礼。正如《圣经·创世记》十七章十一节所说:“你们都要受割礼,这是我与你们立约的证据。”犹太贤哲们也讲过很多关于割礼的故事,以强调割礼的重要性。
另外,犹太教的三大传统节日: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都是根据“出埃及记”的历史故事而定的。至今那些虔诚的教徒在节日期间,还要重演一次先人们在久远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磨难:吃7天无酵饼,住在树枝搭起的棚中;在婚礼上也要摔破酒杯,以示纪念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和犹太人的流散。逾越节是对上帝解救犹太人的纪念日。五旬节是纪念上帝与犹太人的先祖在西奈山立的约;住棚节是对上帝引导先祖逃出埃及并为其建棚的纪念。这种古史今演的节日,除了具有宗教意义之外,更具有民族的现实意义。至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及其后裔,通过古史今历,无疑会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融为一体,将个人历史、民族历史紧密相连,形成强烈的民族共识与群体认同,结成犹太人跨地域的民族心理纽带,使其永远充满着民族意识的活力。犹太人的民风民俗,不仅具有宗教的色彩,而且也成了犹太民族凝聚力的特定标志。
对传统习俗的遵守是犹太人的一种自觉行为,无须进行任何强制性规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习俗在历史积淀中超越了自身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意义。正如犹太哲学家开普兰所说:“毫无疑问,宗教习俗长期以来只被看作是能在来世获得一份儿,即获得拯救的手段。这种关于宗教习俗的概念作为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一直在犹太生活中发挥着作用。但是,如果不是早就存在着一种对犹太民族的自我认同的需要的话,这种概念也许永远不能成功地在犹太意识中赢得它那种传统的重要地位。”
犹太习俗在对犹太民族意识的呈现中,不仅表现出独特的方式特点,也产生着不容替代的特殊效用。首先,犹太节期在犹太文化中是作为一种民间习俗而不断复现的,这种民间习俗业已成为犹太文化历史中的一种固定的结构品质,它在犹太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具有持久性的功能意义,因而内涵在犹太节期习俗中的民族意识在犹太文化的延续中也伴随着犹太节期的习俗化而发生着一种固定的、普遍性的文化效力。
犹太人的割礼习俗与节期习俗相互补充,共同贯通在犹太人的历史生活中,这样,整个犹太民族便被统纳到了一种有形而无形、宽泛而深刻的民族标志之下,所有的犹太人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焕发了深厚的民族意识。
犹太人的风俗的确充满了神秘感,但是若您和不太熟悉的犹太朋友交往,一定要适当抑制自己的好奇心,除非对方主动提及,千万不要对他的犹太身份以及犹太民族的割礼等习俗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好奇心。
与犹太人交往的重要原则——遵守契约、信守诺言(1) “约”是犹太文化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犹太文化的核心是与上帝立约。关于犹太人与上帝立约的文化故事,人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上帝不直接颁布、强制执行律法而要选择犹太人的领袖摩西来宣布他的旨意?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像希伯来人那样处于社会发展初期的弱小民族,何以较世界上其他民族为先,在上古就采用这种颇含近代意味的立约形式,来约束和彰显自己呢?这里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由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迦南地处欧亚交通中转地,商业和海运贸易地位突出。作为游牧民族的犹太人,同样离不开商业和广泛的交换活动。因此以双边“约”的形式来处理日常事务成为一种文化心态和行为,故有学者认为犹太民族这种立约的做法更适用于一个商业社会;第二,是由于犹太民族分散的族类来源和社会阶层来源,部落的合成又往往是在战争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以约的形式汇集人群、组成更大的群体,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第三,是较为深层的原因:国王权利受到祭司先知和民众的牵制,残存下来的部落民主制度使王的权威不能采取绝对权利的形式,而要与祭司长老等各方立约,才能获得人们赋予的权威。在《圣经》中,关于立约的文字很多,在新的地方安营也要以立约为形式确定信仰关系等等。也就是说,与上帝立约的故事是与处理现实关系的方式同构的。
犹太教认为:犹太人是上帝雅赫维从万民中拣选出来的一个特殊民族,是与他订立契约的特殊选民。而契约观念正是千百年来维系着犹太民族流而不亡、散而不灭的最重要的纽带。
在《创世记》第15章中记录了上帝与希伯来人的先祖亚伯拉罕立约的故事。总体来说,这项契约是关于上帝对希伯来人的永恒应许和恩惠;在这项契约中,上帝应许要赐给亚伯拉罕一个儿子;亚伯拉罕因此要成为多国的父;上帝还应许要祝福他的子孙后代,并要求亚伯拉罕凭着信心接受这些应许。上帝与犹太民族的特殊关系由此确立。
旧约《出埃及》记中叙述了摩西与上帝立约的故事。在西奈山上,摩西代表犹太民族再次明确了与上帝的特殊关系。上帝与摩西所立的约代表了整个民族对上帝的集体承诺,对每个犹太人都具有约束力。上帝与摩西的约定,主要体现在被称为《托拉》的《摩西五经》中,即《圣经旧约》的前五卷:《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当中。
《托拉》为犹太人规定了613条戒律条文,这些戒律都是上帝在西奈山向摩西提出的。分为训令类和禁令类两大类,其内容涉及到犹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神职人员的职责与特权,平民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财产所有权,债务处理,婚姻与家庭,生活习惯,起居饮食,犯罪与刑罚,审判机构与诉讼等等。
按照希伯来《圣经》的说法,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就开始否认外邦神的灵性,强调一神崇拜。他通过与上帝的立约,确立了上帝与希伯来人的特殊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上帝是最高意志的体现者,他主宰着希伯来人的命运。一方面,人应该虔诚地敬畏与服从上帝;另一方面,上帝对人也承担着不可忽略的承诺与责任;这种神人之间互为依存的关系奠定了犹太一神教的雏形。
约公元前1250年,犹太人在民族英雄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在沙漠中颠沛流离40年,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来到西奈山下。这时,有些人对前程失去了信心,有的开始了偶像崇拜。为了借助神的力量威慑人心,团结民众,摩西以先知的身份向希伯来人展示了上帝赐予的两块石板,上面刻着著名的《摩西十诫》。《摩西十诫》的前四条强调的是宗教信仰的唯一性,禁止以色列人对偶像的崇拜;后六条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目的在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除《十诫》之外,传统犹太教认为,摩西戒律中还暗含了上帝晓谕的613条戒律,其中365条是禁忌,248条是训令。在这些戒律中除对圣殿、献祭及宗教礼仪作了规定之外,还包括如何劝人行善归真,如何处理好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制定了逾越节、五旬节和住棚节等主要宗教节日。
与犹太人交往的重要原则——遵守契约、信守诺言(21) 《圣经》中多次记载上帝与希伯来人的立约。继《圣经·创世记》第九章中上帝与挪亚的“彩虹之约”以后,上帝又与亚伯兰、摩西两度立约。上帝对99岁的亚伯兰说:“我是全能的神。你当在我面前做完全人,我就与你立约。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我与你立约:你要做多国的父。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做多国的父。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做你和你后裔的神。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我也必做他们的神。”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的标记是割礼。后来,上帝又以安息日为标记与摩西立约:“如今你们若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做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神人之间交感互通、互相依存的关系是贯穿于希伯来《圣经》中的一条主线。用犹太思想家布伯的话来说,这种神圣的契约不是一种法学意义上的契约,而是一种类似结婚誓言的联系纽带,它以互相信赖为基础,将两者联系起来。犹太人的契约观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给神人关系赋予了新的色彩,打破了长期以来把人置于绝对被动地位的历史宿命观。只是到了王国时期,国王们为了加强统治,才全面地强调了契约对人的单方面的约束作用,而逐渐忽略了上帝的职责。在契约观中,上帝与亚伯拉罕、摩西等人的立约,并非与个人立约,而是与整个犹太群体、犹太民族立约。因为当时那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个人的生存不得不依赖于群体之间的良性关系,既能发展集体利益,又能保障个人的生存,正是这种需求促成了契约观念的产生。可见,在犹太民族当时所处的环境中,只有游牧部落的集体行为才能与大自然相抗衡,个人只有对群体负责尽职,自觉地接受团体的某些约束,才能使大家都得以生存。因此,就产生了约的端倪。在当时宗教观念占支配地位的社会里,这种约往往通过某种宗教仪式表现出来,使之成圣,并附上了神秘色彩,从而产生了一种非凡的威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