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犹太人-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图6…2犹太人婚礼,婚礼在新郎家一个装饰好的帐篷下举行。
按照传统,新娘会在婚礼前一天到净身池行洁净礼,藉此准备在婚礼后与新郎成为一体。净身礼后,新娘就会由一个送亲队伍护送到新郎的家。但是祝酒会却是在新郎家一个装饰好了的帐篷——结婚华盖下举行的,这象征着新郎和新娘一同建立起新的家庭。时至今日,订婚及正式婚礼都是在结婚华盖下举行的。在婚礼上,大家颂读七重祝福给新人,主题包括世界和人类的创造,犹太人的生存境况以及夫妇同建新家庭等。在犹太文化中,与新娘新郎同乐被看作是一种善行。新郎将结婚戒指戴在新娘的食指上,并用希伯来文背诵:“根据摩西和以色列律法,这只戒指使你嫁给我。”拉比会高举酒杯为新人祝福,新人会在碰杯后干杯。婚礼结束的标志是新郎(或与新娘一起)踩碎一个玻璃杯,这个习俗是提醒喧闹的人群安静下来,提醒他们不要忘记犹太人的圣殿被毁坏以及犹太人被迫流散的历史。然后,新郎与新娘进入房间,独处一段时间、吃一些小点心,结束婚礼前的禁食。正统派犹太人都认为,婚姻一旦缔结,尤其是丈夫就要尽心维持。犹太律法规定了丈夫对妻子的十条义务:
1)与妻子同居。
2)如果妻子被俘,丈夫有义务赎出妻子。
3)丈夫一定要具有保障妻子生存的手段。
4)供给妻子的衣物和住所。
5)在妻子生病时保证医疗和护理。
6)履行婚契中所规定的财务责任。
7)如果妻子先去世,要安葬她并建立墓碑。
8)如果妻子先去世,要保障儿子们的继承权。
9)在丈夫死后而妻子仍然是寡妇的前提下,要保障妻子的生存手段,并赋予妻子在原有住宅中居住的权利。
10)在他死后保障他们子女的抚养,直至这些子女成人。
犹太婚礼与葬礼(2) 婚礼后的一个星期,新郎与新郎都会按照传统在家中设宴款待亲戚朋友,每次都会重复吟诵七重祝福。
参加犹太人婚宴或者正式宴会,除了必须遵守主人在发出邀请时所提出的要求(如是否携带家属等)外,要非常注意自己的仪表风度。犹太人是一个非常注重清洁的民族。《圣经》上有很多保持洁净的规定,长期艰难的生活也使他们知道:讲卫生、爱清洁是犹太民族在危境中得以绵延的一个主要条件。犹太人就像保持身体的洁净一样保持衣服的整洁。犹太谚语讲道:“不要留心你的食物,要留心你的衣服。”他们不要求衣服的华美,而要求衣服的合体与整洁。犹太先哲们也把衣服的整洁看作是有教养的表现,有这样一句警句说:“衣服上有污点的学者,应该死!”学者们解释这句警句说:“并不是衣服上有了污点就会被判死刑,而是说,一个学者如果衣服不干净,就可看出他对学识的轻视和亵渎。”所以参加犹太婚宴时,首先要服装整洁,从头到脚要做到无可挑剔。最重要的是,要修剪指甲,仔细洗净自己的手指;若是一双脏手上桌面,不仅不利卫生,更是对主人的不敬。
在宴会上,就餐前,必须向主人祝福,感谢主人的盛情邀请;也要根据宗教礼仪说些赞美上帝的话。在宴会过程中,可以说话,但是切忌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如因说话多而噎或者呛着,那就贻笑大方了。喝酒时要注意,一杯酒不能一次喝完。主人向客人敬酒和碰杯,是对客人的尊重,不必像在中国那样“感情深,一口闷”,这样会显得你很贪杯或者很饥饿,有失身份。一杯酒分两次喝完是符合礼节的。
接下来谈谈犹太人的葬礼。
犹太传统让人在离开世界之前就预先思考死亡这个问题。他们非常重视死亡,犹太圣贤们自古以来就在教导犹太人如何为死亡作适当的准备:如订立道德遗书、作忏悔祷告等等。订立道德遗书就是长者在去世之前,给后代写一封表达自己对后代期望的信,据说这个传统源自犹太先祖雅各临终前为两个儿子祝福的故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预先为死亡作准备并接受“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事实。
犹太人也鼓励人们承认“人总有一死”的客观规律,并欣然接受生命神圣的意义。犹太文化传统认为:死亡是通向永生之门的走廊,所以不但不能惧怕死亡,而且还要好好地为死亡作准备。一位拉比曾经说过:“我正在学习如何离开世界。”他曾经将他的信徒招聚到他的家中,指导他们在他死后如何处理为他净身和穿衣等事。一直以来犹太教师都教导犹太人正视死亡,并且希望藉着有意义的一生而得到永生的回报。他们认为,当死亡是一场悲剧的同时,对于信仰上帝的犹太人来说,也表征着归家。
犹太人也非常重视死亡后的肉身,讲究“入土为安”。许多犹太律例,专门讲到自离世的一刻起直至举行葬礼,对尸体的处理事项。一位犹太作家写道:“尸体是已故者在世时灵魂的工具”,因此需要受到尊重和照顾,尸体要尽快埋葬,一般不超过24小时。即便是处死的囚犯也不可暴尸过夜,要尽快入土埋葬。犹太人也十分注重“葬回本乡”,但是因为大流散,葬回本乡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有很多犹太人在死后由家人将其与一包取自锡安的泥土一同下葬,以象征回归故乡。
根据犹太教教义,死亡并非个人的消亡,而是他生命另一阶段的开始。因此,犹太葬礼较其他礼仪而言,简单而庄严,不献祭、不送花。参加者一起祈祷,一起诵读《圣经》。接着清洁尸体并用白色的细麻布缠裹后入葬。
凡是认识死者的人,无论关系深浅,都必须参加葬礼。参加犹太葬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犹太葬礼会准时开始,因此必须提前到达。
2)不要在葬礼仪式前后,或者入土仪式上向丧家问好或慰问。若要表达慰问之意,须亲自到死者家里。
3)尽量在丧礼结束后随丧家一起到墓地与其他的哀悼者围站墓旁,并将前排位置留给丧家家属。
4)参与入土仪式,用手或者铲子弄些泥土放入坟墓,并将铲子放回原处。
5)在哀悼者离开墓地时,应该这样向丧家告别:“愿那位无所不在的神,在锡安及耶路撒冷的哀悼者中安慰你!”
6)若在丧礼结束后随丧家家属一起回家,则一定要在进入丧家之前洗手。
在死者的周年忌辰,人们要在家里或者会堂举行对死者的纪念活动,如:点燃蜡烛,念诵祈祷经文,拜谒死者墓地,清理墓地杂物并在墓地前摆上小石子等等。
犹太人的饮食禁忌(1) 饮食禁忌是犹太人一个十分明显的标志。《圣经·旧约》的《利未记》和《申命记》中将食物分为洁净与不洁净两种,并规定凡是不洁净的食物一律不可接触和食用。凡是植物、禽类都可吃,兽类则只准吃偶蹄类反刍者,也就是牛、羊、鹿等。猪、兔、马、骆驼肉等都属于不洁净的食物,不可食用。因年老患病非正常死亡的牛、羊、禽类也是不洁净的,不能食用。《圣经·旧约》还规定不准吃生肉;不准同时吃牛肉、饮牛奶;不准吃带血的食物;不准吃牛、羊腹膜下的脂油;不准吃牛、羊蹄筋。这是因为《圣经·创世记》中记载了犹太先祖雅各与天使摔跤角力而伤了腿筋,为此犹太人在宰杀牛、羊时都会挑出腿筋不食。
另外,凡在水中、陆地或空中靠食腐物为生的动物,包括无鳍、无鳞、无骨、有壳类的水生动物,如鳗鱼、虾、龙虾、蛤蜊等,也都被认为是不洁净的食物,不能食用。
在洁净之物中,凡因非屠宰而死,屠宰时非一刀毙命或者屠宰时未履行宗教程序的,都不能食用。
虔诚的犹太教徒家中通常要备两套餐具,一套用来吃肉,一套用来盛奶制品。此外,还要备两个洗碗池和两套茶巾。一些特别虔诚的犹太教徒为确保所吃食物是洁净食品,只吃本派拉比检验、并由本派教徒制作的罐装牛、羊肉。如果这些罐头吃完,他们就以蔬菜和水果充饥,连餐馆的餐具也不使用。另外,他们也不饮用非犹太人酿造的酒。
犹太教还规定,可以食用的动物要由一名经过专门训练、考试合格并注册了的屠宰师屠宰。在犹太社会,屠宰师这个行业通常是父子相传的。屠宰时必须采用犹太教特有的屠宰方法——礼定屠宰法。根据犹太教的规定,牲畜只有用礼定屠宰法屠宰其肉方可食用,否则就被视为不洁净而不得食用。屠宰师在屠宰动物时,必须一刀致死。屠刀必须直接切断被屠宰动物的颈部,不得扎刺、戳杀;也不得自内而外地挑断其食管或气管。屠宰用刀不得有半点缺损,刀口不得伤及颈部以外的其他部位。这种屠宰方法可以使动物的血迅速地从体内排出,使之经历最小限度的痛苦。当这个动物被完好的屠宰后,要将肉泡在冷水里,撒上盐,以清除肉中多余的血。屠宰师行礼定屠宰法时,必须有合格的屠宰巡礼员在一旁检验动物,观看屠宰过程,确认是否合礼。屠宰后的肉类必须由屠宰检验员包装,方可作为洁净食品出售。
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而后者一般为家境不好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被视为生命线,所以,他们吃饼时一般不用刀切,而是用手掰,唯恐用手割断了生命线。
上述一系列饮食传统一直为后来的犹太人保持和遵守,并形成了今天的卡什鲁特;即饮食法。
自以色列独立后,新的饮食传统慢慢浮现。人们开始在乡间野餐,食谱中包括烤串,Kebob(东方式的汉堡包)和肉排。野餐的第一道菜无一例外的是tehina(芝麻酱为主的食品)和hummus(鸡豆酱为主的食品),这些菜式来自我们的阿拉伯邻居,已经融入以色列的日常食谱。
丰盛的以色列早餐也是一大特色。早餐包括沙拉,不同种类的奶酪、橄榄,独具特色的以色列面包、果汁及咖啡。这种代表以色列人热情的满桌美食有着其犹太文化渊源。据圣经中的一则故事记载,三位天使曾经到族长亚伯拉罕和他妻子萨拉居住的帐篷中拜访,他们得到了盛宴招待。
以色列用餐的次序和内容都与美国方式不同。以色列一天之中的主餐通常是午餐,这也是孩子们从学校回家的时候。也有少数家庭采取美国方式,在晚上安排主餐。以色列的晚餐通常量比较小,主要内容是奶制品、沙拉和蛋。有一些来源于圣经的饮食规定已经成为犹太人日常饮食习惯不可分割的内容。根据这些规定(kashrut),犹太人只能食用某些特定种类的肉类和鱼类。而猪肉和兔肉,以及贝壳类是不行的。另外,用于奶制品的餐具必须和用于肉制品的餐具分开使用。鱼类、蛋、水果和蔬菜可以同肉类或者同奶制品同时食用。分别用于奶制品和肉类的餐具应当分开使用、清洗和存放。
因为犹太人在饮食方面的禁忌比较多,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犹太人——尤其是正统派犹太教徒,是不愿意与外邦人(即非犹太人)一起进餐的。若想邀请犹太人朋友吃饭,一定要事先征求对方的同意,若是被拒绝,也不必有挫折感。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和不再信奉犹太教的世俗犹太人进餐,也一定要尊重对方的饮食习惯,在何种餐厅进餐也最好由对方来决定。到街头小摊上用餐是绝对不允许的,犹太贤哲曾这样说过:“在街市上吃饭的人就像狗一样。”
结语:犹太人在世界民族史上的独特地位(1) 犹太人在历史上曾有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犹大人、犹太人等诸多称谓。希伯来人原意为“来自河那边的人”;以色列人意为“与神较力的人”;公元933年,统一王国分裂,北方十个支派建立北朝以色列,南方两个支派建立犹大国,仍以耶路撒冷为都,这样希伯来人的部分后裔又有了犹大的称谓;而犹太人则是巴比伦之囚开始后,希腊、罗马人对犹大人的蔑称。
如果说犹太人在其早期历史中显现出的多样化称谓仅是犹太人复杂内涵的一种初始表征的话,那么犹太人在几千年的民族演进中所呈现出的独特的流浪历程,便进一步生发和充实了犹太人的复杂内涵,成为导致犹太民族多样化文化品性的基本原因所在。伴随着犹太人的流浪历程,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和文化整体,的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和流离,即使其民族的原本属性得到了一定的保持,但由于散居的犹太人不可避免地与居住地文化某种程度的融合及相应发生的文化变迁,也为界定犹太人及其民族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这种困难并不意味着犹太人已丧失其内在的民族特性,因为事物的复杂性不仅不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反而恰恰证明了它的丰富内涵。犹太人之所以成为犹太人,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区别于非犹太人的民族品性;而犹太人之间尽管千差万别,但作为一个共同文化群体的个体,每一个犹太人无疑都是犹太文化的具体承载者,又总是犹太文化的一部分。
结语犹太人在世界民族史上的独特地位从对犹太人的最初界定开始,就显示出“犹太人”的问题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难点问题。犹太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事实,一个既分散又凝聚的民族—文化整体,无疑向人类呈现了某些一致而复杂的文化品性。
犹太人的特性或犹太性,对犹太文化个体而言,是一种普遍的、不可剥夺的精神感觉,一种固存在内心深处的文化情节。由历代千百万犹太个体及犹太历史文化产品共同负载、呈现的犹太精神与民族品质,对犹太民族整体而言则是一种综合、复杂、有别于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文化历史结构和精神气质。“犹太人是谁”的答案散布在犹太民族文化的历史流程和文化结构中,但这一答案显然不是唾手可得的,因为在犹太人的含义中容纳了一个民族特定的历史经验、宗教意识、思维观念、心理积淀和文化传统等内容,这些内容本身显然不是一种平面结构,而是一种相互交错的立体构成,因而可以说,对犹太人的界定或对犹太民族特性的界定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界定,而犹太人及其民族界定难题的事实本身,则从一个独特的方面对犹太人的民族特性和犹太文化的本质要义进行了一种特定的揭示。
犹太人的独特性是由犹太文明的独特性所造就的,而犹太文明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是一种“被连根拔起的文明”,并且以离散社会的模式维持自己文明的凝聚力长达24个世纪之久。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
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为建立一个离散类型的社会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在我们掌握的所有离散社会的名单当中,犹太社会是最引人注目、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至少到目前为止,它同散居地的非犹太多数人的关系也是最僵的。但它却比任何其他离散社会存在的时间更久,脱离祖居地的程度更为彻底。
依此看来,如果把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当作离散类型的社会模式,我们将发现它具有如下要素:
首先,是要有在各种散居的环境中保持自身历史特性的决心,而大多数社会在那种环境中都会失去自己固有的特性。在自己的家园被剥夺、变为一个少数民族——而且是散居的少数民族——寄居于外人篱下之后,这个无根的社会找到了在不利条件下维持自身凝聚力和连续性的新手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