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犹太人-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腊人通婚。他们的这种行为,使得一心想推广希腊文化的统治者非常恼火。
公元前168年,希腊统治者为了在耶路撒冷强行推行希腊化运动,公开发布政令,宣布犹太教为非法,禁止崇拜犹太人的上帝雅赫维,处死收藏《托拉》的人,掀起了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自上而下的反犹太运动。为了剪除犹太教,他采取了各种严厉措施,下令废止一切犹太教的节期、禁止行割礼、禁守安息日,大肆焚烧犹太人的圣书;在耶路撒冷圣殿中建造希腊神奥林匹亚宙斯的祭坛,并在祭坛上用犹太人视为不洁的猪进行献祭。此外,他还强迫犹太人吃猪肉。犹太人长期生活于异教帝国中形成的宗教宽容心理,终于遭到致命冲击,冲击的锋芒直指摩西法律本身。犹太教突然陷入恐怖和沮丧之中。犹太人有史以来第一次仅仅因为坚持其民族信仰而被置于死地。
这些罪恶行径激起了犹太人的英勇反抗,著名的玛喀比起义就是犹太人向世人表明抵制希腊文化、维护本民族传统的决心。不过抵抗却使得犹太人更加受到仇视。
犹太哲学家摩迪凯·开普兰对犹太人受到迫害这种事实有如下精辟的分析,他说:
仇恨犹太人的古老形式是同如下的假定联系在一起的,即犹太人有足够的能力拯救自己,从而成为社会的一个受人尊敬的成员;他们只需要抛弃那个使得他与自己的邻人有所不同的东西就行了。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放弃使自己成为一个犹太人的特有性格、习俗和信仰。非犹太人对犹太人的恶意之所以如此强烈,完全是来源于那种被他的邻人看作是冥顽不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也就是始终拒绝一个仪式,或是仅仅说上几句能够解除自己身上的犹太味儿的话。
那么,反犹主义产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再回到犹太人的一神信仰和分离主义。从宗教的角度看,犹太民族一神论的提出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人类精神的轮回说的宿命论枷锁,第一次提出人类具有其他万物绝对没有的尊严和才干,有能力弃恶从善,创造美好生活;人类的生活也不再是一种往返循环的重复,而是一种不断向前发展的活动。与以前的宗教相比,这是一种真正革命的思想。然而犹太人的这一信仰却使他们的邻人感受到恐惧和威胁;因为在上古时代,犹太民族之外的大多数民族都信仰万物有灵论或多神论。他们都有自己所信赖的种种神袛并且在崇拜自己神袛的同时也承认其他民族各种神袛的存在和影响力。而犹太人却认为他们所信仰的神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的神,其他民族所崇拜的都是人手所造的假神;并且提出人类只有最严肃地恪守上帝所定的律法才能为上帝所接纳。毫无疑问,这样的态度势必引起非犹太人的愤怒和仇恨,因为在当时,除了犹太人,没有哪一个民族、没有哪一个宗教敢做出如此狂妄的断言。
反犹主义与多灾多难的犹太人(2)
对于犹太人的上帝观和道德观导致反犹主义出现的原因,有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曾进行过深入分析,他指出:“尽管反犹主义的实质十分隐蔽、复杂,但追其根源是人们对犹太人所信仰的一神教的反感。反犹人士尽管很少开口谈论这一点,但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一信仰的抵制。那些最早创造出这一使人感到压力和负担的宗教的人,自然成为这一反感情绪的靶子。因为,虽然人们不敢对全能的上帝表示愤怒,却可以对那些创造出上帝的人表示愤怒。”
由于反犹主义的根源是犹太教,不难想象对于反犹主义者来说,犹太人面临的只有三种选择:改宗、驱逐、杀戮。但是不管犹太人选择什么,其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即犹太民族将不复存在。只要简要回顾一下两千年的反犹主义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反犹主义对犹太人的迫害一直是按照这一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进行的。首先是逼迫犹太人改变宗教信仰;例如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就曾因为把犹太人的分离主义看成是一种出于骄傲自大的特殊的优越感而强迫犹太人改宗。一旦犹太人放弃了他们的信仰,不再将自己和其他民族分离开来,并且愿意去分享邻人的所有利益、目标和欢乐,他们便被接纳了。在中世纪也是如此,如果犹太人接受了占统治地位的信仰,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他们也早就在平等的基础上为他们的邻人所接纳了。但是如果犹太人拒绝放弃自己的信仰,他们就会毫不客气地被驱逐。
图2…11881年,犹太人被逐出俄国。驱逐的理由是犹太民族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民族。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反犹主义历史上,对犹太人使用最为频繁的迫害手段就是驱逐。驱逐指的是:非犹太社会,特别是统治者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将犹太人逐出原居住地或放逐他乡的做法。在犹太人长期生活的欧洲,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下达过驱逐令,历史上驱逐犹太人的事件屡屡发生,从未间断过。驱逐犹太人的行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政体下,有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候只驱逐一部分犹太人,有时候则将犹太人全部驱逐;有时候只将犹太人赶出某一城镇或某一地区,有时候则将他们逐出整个国家;有时候只是暂时的逐出,有时候则是永久的驱逐。驱逐行动的动机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以宗教、政治、经济、种族、心理等为主。出于宗教目的的驱逐占所有驱逐行动的大多数。出于政治目的的驱逐主要是指一些国王或者贵族,为了讨好教会或者为了赢得教会势力对自己权力的支持而下令驱逐犹太人。出于经济动机的驱逐主要是欧洲统治者为了夺取犹太人财产所采用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消除自己经济竞争对手的方法。
当然,驱逐犹太人的动机远不止上述几点。实际上,想要驱逐犹太人的统治者可以找出任何借口实现自己的意图:一些统治者为了拥有一个统一的政体而下令驱逐犹太人;有的则是为了给失败政策寻找替罪羊而做出驱逐犹太人的决定;还有的则是为了转移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或为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危机寻找心理平衡办法而实施驱逐方案。当反犹主义者发现驱逐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犹太人问题”时,便使出了最后一招——彻底灭绝。
中世纪是反犹主义思潮和迫害行动在欧洲大陆不断升级和蔓延的年代。在中世纪欧洲国家发展的过程中,犹太人很少被授予完全的公民身份,至多被容忍为客籍者。因此,欧洲反犹主义发展到中世纪时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隔都(Ghetto)。
据有关考证,Ghetto一词源于希伯来语ghet(隔离)和意大利语getto(铸造厂);1516年,威尼斯共和国发出命令,将城市中的犹太人强行隔离到某铸造厂旁边划出的特别居民区;后来Ghetto便成为犹太人居住区的代名词。这个名词形象地表明了犹太人在政治、社会以及生活诸方面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与非犹太社会的交流渠道遭到截堵的历史事实。正如犹太历史学家埃班所说:“中世纪社会采取这种措施,其目的就是使犹太人与周围环境隔绝。……从内部把坚固的大门一关,犹太区就与外界隔绝了。”
反犹主义与多灾多难的犹太人(3) 虽然隔都这种将犹太人与非犹太人隔绝的方式践踏了犹太人的人格和尊严,但它也因而意味着提供了一种文化的保护条件;虽然隔都高墙垒起的目的是要把那些顽固不化的殉难者圈在里面,但同时也起到了将他们的敌人挡在门外的作用;因此,对那些饱受苦难的犹太人来说,隔都是受欢迎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怪事:在意大利的某些地方,竟然设立了一个一年一度的节日来庆祝隔都的建立。
隔都的面积一般不能扩大,因而要想容纳日益膨胀的人口,唯一的权宜之计就是,在那些本来就已经东倒西歪的建筑物上接上一层又一层。因此,犹太人的住房常高耸于其他建筑物之上。但是,这种建筑物通常是靠大胆精神,远非出于坚固的考虑;由于某种过度使用而引起的坍塌事件时有发生,往往把婚礼或庆典变成了一个集体哀悼的场面。火灾的发生在隔都中尤其危险,有时外面的救援还未及时赶到,整个居住区就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隔都作为犹太民族在流散时期的一种有代表性的生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可被视做犹太人在异质文化领域中的“文化飞地”。因为隔都内有健全的机构设施和法律规章,事实上构成了犹太文化主体下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存在单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隔都形成了一个“政府中的政府”;在隔都生活中,犹太人同政府发生联系只是出于加强集聚能力方面的需要,而政府几乎不承认他们自己作为个体的这种存在。犹太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团体,代表着隔都里的居民,它适时任命自己的代表,并赋予他们司法和政治上的权力,从而能够使他们代表他们开展工作。隔都生活的中心当然还是犹太教堂,这是再小的隔都也必不可少的;因为犹太教堂不仅是犹太人精神生活的场所,也是犹太精神的一种象征,是犹太人精神信仰的现实寄托。同时,隔都内还建有犹太人自己的学校,因为在犹太人的生活框架中,学校永远占据着头等重要的地位。在那里,除了教授当地语的基本课程之外,还教授希伯来语、《摩西五经》(即托拉)等犹太传统文化。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学校运转的费用全部来自自愿捐赠,而且比较贫穷的小学生可以在那里免费用餐,每年入冬的时候,还会有人捐赠皮靴和棉衣。除了教堂和学校外,隔都内还设有浴池、面包房、屠宰场、旅社、公墓甚至监狱。
历史上最有名的隔都是布拉格的隔都,它是流落异乡的犹太人最著名的居住地之一,并以“以色列的城市和母亲”著称。今天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博物馆,其中展出的残存物是四十代犹太居民以及某些犹太社团的遗产。在布拉格隔都中,最著名的建筑物是13世纪下半叶兴建的阿尔特诺伊叙尔犹太教堂。它和坐落在附近的犹太参议会是这个著名的犹太居住区的象征。今天,这个会堂和犹太公墓依然存在。特别是那个用各式各样的石碑装饰起来的公墓,为人们提供了布拉格犹太人生活的丰富资料。
可见,隔都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它如实反应了外部世界的每一个方面,同时又为它染上了显著的犹太色彩。隔都内完善的组织构成为犹太文化的保持和传递提供了必要和有力的保证,在犹太文化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圣经》时代所形成的犹太文化传统在流散过程中,由于有了隔都这一有效的文化载体而得以完整而成功地延展,从而被称为保护犹太文化传统的“文化栅栏”。
不过,隔都终究不是一堵不透风的铁墙,“否则文化的真空也将导致文化的死亡”。到了18世纪的后半叶,隔都高墙上的裂缝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法国大革命和工业化的冲击,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隔都的高墙再也不能成为隔绝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有效屏障;隔都的界限开始模糊,相对松散的隔都和社团生活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壁垒森严的隔都。
反犹主义与多灾多难的犹太人(4) 不过,在有形的隔都隔绝之墙弱化的同时,一堵无形的精神之墙——精神隔都,仍然规范和维护着犹太人的现世生活和历史传统。精神隔都作为一种与传统的隔都生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事实,指的是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在改变了传统的隔都生活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一种深刻的精神和文化联系。走出了隔都的犹太人,虽然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严格地恪守隔都的规范,但是由于其内心的情感积淀,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与犹太传统和他们的犹太同胞保持一种天然的联系,从而构建了精神隔都这一犹太文化中的重要事实。
如果说中世纪仇恨犹太人的形式是因为犹太人的分离主义,那么近代反犹主义的根源则在于,犹太人被看作是不可救药的,因为他们宁可被驱逐也不会放弃自己的信仰。他们的血统把他们打入了一种仅靠自己的努力永远无法改变的低下地位。
现代反犹主义的口号是:犹太人信仰什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这个人种是肮脏的。反犹主义曾警告说:应该禁止他们在外表上变得像非犹太人,如若不然,他们必然会闯进非犹太人的社会,并且用他们那种恶劣的社会和精神品质对其产生污染。他们应当受到隔离,不然他们就会败坏国家的政治、商业、报刊和艺术。但是因为他们拒绝接受隔离,所以只有一种补救的办法——那就是灭绝。这种对犹太人态度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就是因为犹太人拒绝同他们的邻人一样而对他们进行迫害。因此,中世纪以来驱逐犹太人的动机亦由政治、经济因素发展到针对种族。
20世纪是长达两千年以来反犹主义最猖獗的年代,以纳粹为首的反犹主义罪恶势力把对犹太人的屠杀推向极端。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被屠杀的犹太人数占当时全世界犹太总人口的1/3以上。在欧洲,平均每7个犹太人当中就有6个遭到杀害。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民族经历过如此残暴和巨大的浩劫。现代心理学家把反犹主义解释为一种由于紧张或心理不健全而产生的厌恶感,是一种现代民众不安感的投射现象,是那种把自身的不安归集到自身以外某一物体上的心理的必然结果;而犹太人则成为能够满足这一偏执狂基本需要的、可以随时随地被归罪的替罪羊。
犹太民族的不幸就在于他们先将自己与其他民族分离开来,而这种分离又不幸地成为其他民族迫害的对象。
“夏洛克”与世人心目中的“犹太人”(1) 图2…4莎士比亚,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诗人。《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之一,其内容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播,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剧中唯一的反面角色夏洛克,由于其特殊的犹太身份,自然成为莎剧中最有阅读张力、最具文化争议的角色之一。虽然夏洛克只是莎翁笔下的一个文学形象,但是他的遭遇却代表了整个犹太民族真实的历史境遇。
在莎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身份首先是一个犹太人;剧中也多次以“犹太人”或者“好犹太人”一词来指代夏洛克。对于“犹太人”这个字眼,人们历来褒贬不一,但奇怪的是犹太人总是受到格外的瞩目,正如犹太作家路德维希·伯尔内所说:“真是一桩奇事,我本人身受了近千次,可依旧总是那么新鲜。这些人斥责我,因为我是犹太人。有些人因为我是犹太人而宽恕我,还有一些人因为我是犹太人而称赞我,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想到我是犹太人,他们好像在不可思议的犹太怪圈子里着了迷,没有人能跳出来。”犹太人为什么如此受到世人的注视?他们有什么特殊的标记吗?他们的独特性或者说犹太性到底在哪里?
如前所述,一般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犹太教。
犹太人绝对地信奉由他们的祖先流传给他们,并且把所有的犹太人团结成为一群具有共同信仰的兄弟的宗教;犹太人从来也没有怀疑过作为一个犹太人的优越感。可见,把这种自信和凝聚力传递给犹太人的,正是他们的信仰。对于犹太人来说,有可能获得拯救的唯一途径就是始终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