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几度东风吹世换-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衙门里谋个吏员干干。
  不管怎么说,这些闲人的经济条件还不算太差,牙祭可以靠帮闲去蹭,家里总还有粗茶淡饭吃的,只是寡油少盐罢了。吴凤梧虽然埋怨天天吃“豆腐干炒韭菜”(一道有名的四川家常小菜),但豆腐干炒韭菜毕竟还下饭。等而下之者,是鲁迅笔下的阿Q、小D、王胡,穷得来不但常常揭不开锅,而且连个象样的窝都没有,却仍然属于闲人群落。他们闲的功夫在晒太阳,在太阳下面比赛捉虱子,这自然是为了节约能量,俗话说得好:“不能开源,就只能节流。”这类穷苦的闲人在闲人队伍里占了最大多数,农村里尤其多。如果改革开放前你下过乡,准会有这样的印象,村头总有几条汉子在那里懒懒地晒太阳,一见着异乡人进村,他们会呆呆地望着你半天,这些人正是新社会农村里的闲人。
  记得二十年前,我们几个朋友在一个新开辟的“湖”,其实是一个大型堰塘里划船玩。那天下午两点钟时,发现湖边土坡上有个戴草帽的农民,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上船,整个划船过程里,他都望着我们的小船。到了六点过钟,当我们下船时,他还坐在那个土坡上望着我们,等到坐上长途汽车后回首土坡,暮色中土坡上一动不动的黑色背影,还是那黑色的椭圆形草帽阴影,衬托着天边的红霞,成了一幅绝妙好图。这位新时代农村里闲人的闲功当然赶不上杜五郎,但也不错了。
  《梦梁录·卷十九·闲人》条里,把南宋首都临安的闲人队伍分成六类。一、食客,其中最本分,也最不象闲人的是所谓“馆客”,专门给富贵人家的子弟当启蒙教师。其他的则能陪主人谈古论今、吟诗作曲、围棋抚琴、投壶打马、撇竹写兰,在今天看来,他们不是中小学教员,便是艺术、体育界的专业人士,那时却只能依附在富贵人家作食客。二、无成子弟,能文、知书、写字、善音乐,门门懂,样样不精,所以一事无成,只好陪富豪子弟“游宴执役,甘为下流”。三、四、五等谓之“闲汉“,干的多是为人写请柬一类营生,或者为生意撮合交易,比较差的,则为妓女拉皮条。至于第六类,就是街头的泼皮和地痞。
  《梦梁录》没有列出女闲人于其中,是不是女的就没有闲人了?有!不但有,还大大地多。《水浒传》里为西门大官人和潘金莲拉皮条的王婆就是。王婆比较典型,她代表了一大类诸如三姑六婆这样的女闲人,这些女闲人中水平比较高的是跳神巫婆一类,专为人怯病除灾,收取钱财,许多尼姑本质上也属于这类人,高级者奔走在达官贵人的深闺绣户之间,为吃斋信佛的太太小姐培训理论知识,或者担任心理医生。职业女闲人则是媒婆,就是现在的婚介所的工作人员,那个嘴巴可以把死人说活,活人说死。一般的女闲人则在左邻右舍、三亲四戚间串门,东家长西家短地嚼舌头,明清话本小说里描写的这类女闲人很多。
  由此观之,闲人是吾国传统社会里一大特色,是中国文化里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用正统的西方阶级斗争学说去分析我国古代社会,往往忽视了闲人的存在,最多把《梦梁录》里的第六类列入流氓无产阶级的范畴,把一、二类归入地主阶级的附庸知识分子阶层里,道理不是没有,但却忽略了一、二、三、四、五、六类闲人,还有女闲人的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一个“闲”字。如果仅仅从表面上做文章,好象同样也可以按照《梦梁录》那样去定义西方的闲人,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闲人的中国特色?
  问题出在产生闲人的渊源不同。如《梦梁录》所论,闲人的概念肇始于战国时期,“孟尝君门下三千人,皆客矣。”孟尝君是战国时期最有影响的养食客者,有个叫冯欢的,家贫,听说孟尝君好客,便去依附他,他从要房住,要鱼吃,到要车坐,孟尝君都一一满足了他,可当他进一步提出要孟尝君给他一个家时,孟尝君不高兴了。孟尝君靠自己的食邑养三千食客有困难,就叫他去催收以前在薛地放的债,可他一到薛,便把债契一把火烧了,孟尝君大怒,把他召回责问,他指出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孟尝君建立爱民的形象,孟尝君听了后懂得了冯欢为他营造形象的苦心,便请他原谅。后来他说动了齐王恢复对孟尝君的信任,而就在孟尝君在齐王面前失宠之时,那三千宾客都不辞而别,只有冯欢一个人在危难时候帮助了孟尝君,孟尝君这时候才真正明白了冯欢烧债契的先见之明,可见食客里还是有真才实学的。战国时候,养食客的不止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他们都养有上千人的食客。这些食客都是他们在政治斗争时的爪牙、谋士,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以后,养食客的风气扩大到大商人,如吕不韦,到一般的大官僚,这一传统一直保持到清末,只不过人数大大减少。减少的原因在,不象战国时期,王侯都有大的食邑,其经济条件足以支持庞大的食客群,后来的大官僚养食客的经济来源,少数来自自己的俸禄,多数来自朝廷的拨款,最多也不过象曾国藩那样养几十人而已,这样的食客组被称为“宾幕”。宾幕的形式推而广之,便是有钱人家里的三、五个清客相公,功能上则退化为富贵人家子弟找乐子、凑趣、出主意,当然,待遇也相应减少到蹭饭吃了。
  由于原始食客大部分闲着无用,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象孟尝君的食客冯欢那样,平时养尊处优,关键时刻看贡献,这样的习性被后来的闲人继承了过来,这才有了一个“闲”字。“闲”字到了两汉以后,靠老庄学说,又有了理论深度,于是闲人便闲得心安理得,闲得越发有水平了。
  穷苦的闲人往往是历朝造反时的积极分子,即使到了土地革命时期,也依然如此,陈忠实的《白鹿原》里的农会就靠这些人建立起来的。后来解放初期土改时组织农会斗争地主,这些人也踊跃参加,他们闲得家徒四壁,甚至上无片瓦,却有的是空闲,如何不踊跃参加农会?所以后来进入农会领导班子的也就比较多。1964-1965年的四清运动里清理多吃多占,所谓被阶级敌人拉下水的基层干部中,就有许多是解放前的闲人,其实把他们的搞腐化说成是阶级敌人拉下水实在是冤枉,那时地主富农在农村形同罪犯,有何资本来拉拢他们?他们之所以丧失革命意志,主要还是一个“闲”字在作怪。
  解放后食客风气表面上消灭了,因为没有哪个人敢养食客,而且也养不起食客,但闲人的作风并没有绝迹,如果环顾周围的朋友中,或许你能够找到几个古代闲人的影子。电视连续剧《闲人马大姐》里的马大姐便是其中之一,马大姐退休在家以后在街道闲着无事,无事便找闲事,闹了许多笑话。比马大姐还要闲的是胖子潘大庆,一个在社会上鬼混的京师青年,似乎是闲人马大姐养的一个闲人,有事没事往马大姐家里跑,嘴里爱唠叨什么:“咱有钱人!”但“有钱人”常来马大姐家,目的还是一个蹭饭吃。
  我有一些高中同学也特爱串门谈天,虽说不是专门蹭饭,但闲谈的时间却特别充裕,有时可以谈上三天三夜。长夜清谈,却略无倦色。那时侯大家钱都不多,谈饿了就去小面店各付各的帐吃碗小面,然后继续开谈。从天上到地下,从政治到艺术,从科学到玄学,从历史到女人,总之,无所不谈。我曾经加入过这样的清谈小组,不能不承认在这些闲人活动里得到过极大的乐趣,特别是内中几个同学,天生的会凑趣,你任何专业,任何业余爱好的话题,他都能接上,还能够不失时机地启发你的表现欲,使你从谈话里感到自己的价值而快乐,他们真正有古闲人遗风也!后来太忙,加之在外地工作,也就自动脱离了准闲人的组织,但我仍然怀念那时虽然穷,却也快乐的闲人时光。最近十多年来,闲人同学们又创造了新的活动方式,那便是“同学会”。前年的同学会是庆祝高中毕业几十周年纪念,曾经向在美国的我发过邀请函,我自然无法赴会。后来听说大家租了一所渡假村在里面聚谈了两天两夜,而渡假村的钱是一两个大款同学付的,再也不是过去那样各付各的帐的窘境了,似乎其他人都成了大款同学的食客一般,复古也真复到了家。
  古典的闲人生活于我虽然绝了缘,然而,……和这个论坛上大多数人一样,有了网,却又以虚拟的面目变成了信息化时代的闲人,谁说不是呢?
  春日怀想录
  〔文/梁惠王〕
  一提起古文,很多人就要说唐宋八大家,我也曾拿了他们的文章苦读,却死活读不出感觉。简直是青菜豆腐,寡淡无味。明朝的后七子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我真想跟他们握手,泪眼婆娑地从咸咸的嘴里迸出三个字:“知音啊!”
  古文里除了一些先秦经典之外,我最喜欢的就是汉代的诏令了。读《汉书》的时候,每每遇到诏令,就有抄写和背诵的冲动,借用五四散文家们的口吻来感叹,就是“那是怎样朴茂渊雅的文章啊”,除此之外,我会觉得没有什么词可以表达我的心情。“朴茂”这个词也是跟吕思勉这个老头子学来的,他虽然“博学”,却不够“鸿词”,胸中的单词量真的不大,读他的《经子解题》,谈到他自己喜欢的文章,他除了“朴茂”,还是“朴茂”。唉,也许真的只有这个词是最恰当的罢。虽然我想说,学者们读书固然很多,但是一碰到表达的时候,反比不上不学无术的“文学家”们,后者把无说成有的本领那真是天生的。
  今天温经累了,又翻翻笔记,有一本笔记上抄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七歪八倒的,我自己都有些脸红。你们知道,我的钢笔字是很牛比的,迄今为止我还没碰见一个熟人比得过我。有的人敝帚自珍,说我的不如他(她)的,其实他们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但是我的字要是不认真写,也是很烂的。比如这些字就比较烂,但那文章却极好,都是汉代的诏书,是我以前为了背诵的方便而特意抄录的。我抄书,一度因为有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实践了这么久,我才要学毛主席他老人家说一句“我看不见得”。当然,好文章抄撮在一起,的确读起来比较方便,所以我怀疑那句俗语的真正意义在此。
  这些诏书我曾经读得很熟,差不多都能背诵,现在竟也生疏了。在这里顺便说一句,我年轻的时候,宋词能背数千首,同一个词牌多的就能背几十首,甚至别人念一首词的前几句,我就知道它的词牌名。真是看不见的“财富”啊,那时我认为这些“财富”可以保存到死,“金城汤池,子孙帝王万世之固也”。可是没想到现在也忘了十之七八,记性真不可恃!“年一过往,何可攀援”,不服老不行。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我怀疑这句话他老人家也是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说的。
  慨叹了一声,开始温习。读下去,停住了,文帝元年春天的一篇诏书很有意思:
  〖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又曰: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
  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节,古代人看见草木生长的样子,觉得它们应该很快乐,如果抛开阴阳五行哲学不管的话,这些看法还是很有想象力的,简直有点像童话。既然草木都这么快乐,有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却过得这么糟糕,实在有点不应该。所以诏书里说要给这些过得糟糕的人发点救济品,让他们和草木起舞,也快乐起来。《诗经》里说:“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这是人艳羡草木无知无识,不像他们一样能感受痛苦的。但我要说一句,这虽然是诗,看法却稀松平常,溢不出我们大多数人的联想之外。反不如本应庄敬严肃的诏书更有性灵之趣了。
  读到这里,于是我不读了,决定放下书本去踏青,看看草木畅茂,其乐只且。
  好名的汉文帝
  〔文/梁惠王〕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的一代明君,后世士大夫们提起他,脸上无不露出一副温情脉脉的神色,显得非常陶醉。他们认为这样的君主才是封建社会罕有的亮色,足为楷模。说老实话,这点的确应该承认,文帝是比较贤明的君主,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可笑弱点,就是过于爱好声名,有时甚至达到了虚假的地步。
  一个人爱好声名,看似是件好事,实则也很难说。较早的时代,上至王公卿相,下至贩夫走卒,只要能留名竹帛,无不想实现而甘心焉。所以有钱的就铸个把大鼎,把大名往上刻;没钱而又自负其才的,或者去当门客,或者去当刺客。如果有老母要赡养,不得已躲在闾巷里屠狗杀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他们自己也以为是污点,说出来都惭愧得不行。王侯们铸鼎留名的动机既然不纯,和我们老百姓的关系也不大。我们这些碌碌无为的民众喜欢的是青天大老爷包拯这种类型,因为他能帮我们伸冤报仇,解决吃饭穿衣这类实际问题。所以相对包青天而言,那些铸鼎自娱的王侯将相,我们顶多艳羡一下,感慨自己不能到达那位置罢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声名实质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暴君秦始皇也爱惜声名,他对声名的理解和普通人是不同的,他认为自己“平一宇内,德惠修长”,“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可至万世而不朽,因此到处刻石,“光垂休铭”。而老百姓却觉得“天下苦秦久矣”,恨不能和他同归于尽。所以说,爱惜声名并不能让人一定做好事,还得首先要分清“好名”和“臭名”。秦始皇肯定不会认为自己“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是臭名昭著的行为。后世的桓温大概知道了,但是他说“不能流芳千古,宁可遗臭万年”,破罐子破摔,他的意思是你看着办罢,反正我不能白活这一世,“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好歹得向后世证明一下,我不是没存在过,我“活过,恋爱过”,还有——造反过。如果桓温当初反叛成功,他可能就被谥为太祖高皇帝了。就像曹操,干的不也是篡位的事吗,可人家被响当当地谥为魏太祖,在《三国志·魏书》里神气活现地排着首位。
  当然,汉文帝不属于我们上面说的这些情况,他是很能分清好名恶名的,而且始终坚决地向着好名的路上一路狂奔。他也很有智慧,能在当时波谲云诡的政治环境中坐稳皇帝的位置,并使国势蒸蒸日上,很不简单。他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既打击了权臣,又削弱了诸侯王势力,还留下了仁厚的名声,手腕实在高明。但是他好名显然好的过了,有时候不但是好名,甚至是死要面子,显得有点虚假。
  文帝本来是刘邦的庶子,在代国当一个小小的国王,能当上皇帝完全是撞了狗屎运,所以开始接到长安的征书还不敢答应,好不容易被中尉宋昌劝服,去长安上任,群臣劝他立太子,他假惺惺地说:“诸侯王和功臣们的子弟这么多,何必一定立我的儿子,如果我真的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人家一定以为我忘记了贤德之人而私爱自己的儿子,这不是为天下百姓忧虑的做法啊。”好像显得自己有多么高尚,想学尧舜禅让天下了。实际上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