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马未都说收藏-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中叶以来,有名有姓的刻竹名家就有几百人之多。有一本书叫《竹人录》,作者金元钰,记载了当时著名的竹刻高手。另外,许多艺术家的名字也散见于各类笔记中,但不一定留下其作品。

【筷子笼】

明末有一个刻竹高手叫张希黄,他发明了一种雕刻方法,叫留青雕。竹子刚被割下来时是青色的,留有一层青皮。雕刻时把不需要的地方轻轻刻去,以青皮部分来表现内容。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种极浅的浅浮雕,这就是所谓留青雕。雕完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青色会变成油黄色。所以我们看到的留青雕不是绿色的,而是黄色的。张希黄留青雕的典型代表作品是山水楼阁竹笔筒,现藏上海博物馆。

我早年去上海的时候,看到很多竹笔筒。竹笔筒当时在南方的数量远远多于北方,过去南方人拿竹子不当回事。早年间我去安徽黄山,黄山底下有一条街都在卖竹器,人非常多。由于当时谁都不知道竹器这类艺术品的重要性,一个竹笔筒可能会很便宜地卖掉。

我记得当时我在安徽黄山那条老街上逛,进了一家店。他们开店都是前店后家,我聊会儿天就进了人家的家。店主人家里正在吃饭,我一眼看见饭桌上插筷子的筷子笼,就是一个留青雕的竹笔筒,非常精致,插着一把筷子。因为我买了点儿东西,店主人特别热情,让我吃饭:〃来这儿吃点儿饭,赶上什么吃什么。〃吃饭的时候,我眼睛不停地看这笔筒,越看越喜欢。我就问:〃这是什么啊?〃店主人说:〃筷子笼啊。〃这筷子笼有点儿浅,筷子又长,插得多的时候非常容易倾覆,翻倒在桌子上。我就说:〃这东西插筷子不一定合适,老容易翻。〃他说:〃对,我早就想换一个。〃我说:〃我给你买个新的吧,你能不能把这个匀给我?〃他也很清楚,说:〃这东西是老的,就是不怎么值钱,您要真喜欢,就送给您了。〃结果,我拿着一个特别好的留青雕笔筒,高高兴兴地离开了黄山。

【文人雅具】

金元钰在《竹人录》中说:〃今流传人物花鸟笔筒,及行草秘阁,秀媚遒劲,为识者所珍。〃当时流行人物花鸟笔筒和行草秘阁,被认识它们的人所珍爱。这里提到了一个词,〃秘阁〃,什么是秘阁呢?秘阁就是〃臂搁〃,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房用具。臂搁的形状是竹形瓦面,所以用竹子来做最合适。一般都是裁一节竹子,纵向一分为三,正好形成一个瓦面。臂搁能防止把墨迹蹭脏。我们都知道,只有中国字是竖行右行,先在最右边竖写一行,再往左边写。过去古人要求自己悬肘、悬腕,悬空写字。明朝人的大袖子都比较长,写字的时候速度快,有时这行没干透,就要写下一行,很容易蹭脏衣服,或者蹭脏字迹。在这种情况下,臂搁就起作用了,把它罩在刚写好的那行字上,臂搁是中空的,不会蹭脏字。写一行挪一行,等你挪到第二行的时候,第一行的字就干透了。

我曾经买过这样的竹雕行草臂搁,上面有刻字,写得非常有意思。当我把这个臂搁拿到手的时候,就体会到古人的自我修养。古人会把一些名言警句刻在上面,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个臂搁上写的是:

不到极逆之境,不知和顺之安;

不遇至刻之人,不知忠厚之善。

不到最倒霉的时候,不知道平常就是一个好日子;不遇到最尖刻的人,不知道忠厚就是一个好人。古人写得多好啊!联系今天,四川汶川地震就是到了极逆之境,所有汶川同胞的感受都是:平时的日子再苦,也是一个安生的日子。

有一回有个人拿了本古籍给我看,我一翻,那本古籍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句话。由于书上的字很大,这两句话占了两篇儿。我翻开第一篇儿,就顺口把后面的句子念出来了。那个人很惊讶,觉得我学问特别大。其实我没那么大学问,就是天天看那个臂搁,记住了这句话。

【我的臂搁】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可能看我一天到晚忙忙叨叨,所以送给我一个臂搁。他自己也很喜欢这个臂搁,但送给了我。我一看臂搁上写的字,就知道他想跟我说什么。臂搁上写着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刚给我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句诗是哪儿来的,专门查了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岁夜怀古》: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刘禹锡是在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写了这样一首诗,他感叹人生的不得意,感叹他的很多朋友都故去了,他还活着。虽然一生中有很多时光都会荒废掉,浪费掉,但如果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能使自己多活几年,就可以把岁月补回来了。刘禹锡是我非常喜欢的诗人,这首诗的意境就非常好。

这个臂搁一直放在我的书桌上,我有时看它一眼,就觉得永远是那句话〃说归说,做归做〃。我也希望很闲在,什么叫闲在?就是早上起来不知道今天干点儿什么,这就比较闲在。可我现在都知道我一个月以后干什么,很多事务都压在这儿,日程排得非常满,一点儿都不闲在。我倒是不怎么浪费时光,但我还是希望将来有机会闲下来,能够多读读书,体验一种人生闲在的滋味儿。

【封氏三杰】

清代也涌现出一大批竹雕大家,比较著名的有嘉定的封氏三杰。刚才说的朱氏是祖孙三人,封氏是兄弟三人。老大叫封锡爵,老二叫封锡禄,老三叫封锡璋,当时社会对他们三个人有一个称呼〃鼎足〃。鼎有三个足,三点固定一个平面,撤掉一个就不平了。鼎足而立,说明三兄弟手艺都非常好,不分高下。

其中,老二的手艺被康熙皇帝看上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封锡禄被调进宫廷当差,供职养心殿,不久老三封锡璋也进了宫。这样一来,封氏老大一人在外,老二、老三在紫禁城造办处为皇宫专门雕刻竹器。今天在上海博物馆里还能看到封锡禄所雕刻的罗汉像。

据说封家除了三兄弟之外,他们家还有一个小姐,也可以雕刻竹器,拿手的是雕蟾蜍。书上记载,一两银子一个。封氏三杰的作品当时值多少钱,没有看到记载,但这位小姐雕个小蛤蟆,就能卖一两一个,非常贵了,可见当时封氏竹雕的价格。

【白菜的学问】

封锡爵没有进宫当差,一个人在老家待着,也是操刀不辍。他的代表作品是一棵竹根雕的白菜,非常写实,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白菜是我国原产的蔬菜,过去称之为〃蔬菜之王〃,就是所有的蔬菜都比不过白菜。白菜可以熬,可以炒,可以拌凉菜,可以炖汤,具备了所有蔬菜的特点。宋代人陆佃在《埤雅》中记载说:〃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说明在宋代就叫它白菜了。但白菜是一个俗称,在古人的文献中它有两个名字:春天的白菜不叫白菜,叫〃春菜〃;秋天的白菜也不叫白菜,叫〃秋菘〃。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记载了白菜:〃白菜汁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并且说〃冬汁尤佳〃。它还能治点儿病:把白菜配上大葱、生姜、萝卜等煎汤饮用,还可以治感冒。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藏有朱三松雕刻的春菜纹笔筒,跟刚才封锡爵雕的白菜完全不同,雕刻得非常深。在雕刻技法中这叫〃陷地深刻,阴中阳也〃。竹子是一个平面,往下刻叫阴刻。如果要去掉底子,让纹饰鼓起来,那叫阳刻。阴刻的纹饰是陷进去的,陷得非常深,因此又表现出层次,仿佛有阳刻的感觉,所以叫〃陷地深刻,阴中阳也〃。这是朱三松所创造的一种刀法。

为什么古人这么愿意雕刻白菜呢?因为古人认为白菜具备一清二白的品格,从而赋予白菜深厚的文学特性。这种认识影响深远,导致宫廷里曾经用最贵重的材料雕刻白菜,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那棵翡翠白菜。我们今天想:好,那么大一块翡翠能打成多少珠宝首饰呀,怎么可能雕一棵白菜呢?这就是因为当时的人跟今天的人对白菜的认知完全不同。古人心目中的白菜虽然是平常的蔬菜,但品格高尚。

【笔所不及 刀刻得之】

与封氏兄弟同时期还有一个名家叫周颢(周芷岩),晚号髯痴,一看就知道,他肯定留有很长的胡子,髯就是胡子嘛。周芷岩活了89岁,乾隆三十八年才去世,在封建社会是非常高寿了。《竹人录》里对他是这样评价的:〃以画法施之刻竹,合南北宗为一体,无意不搜,无奇不有。〃乾隆以来,周芷岩的竹刻首屈一指。在竹刻历史中,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其刀法有继承,也有创新,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据古书记载,他〃所刻山水,人无耳目,屋无窗棂,树无细点〃。他刻的人物看不清眼睛、耳朵,屋子看不清窗户,树木也不注意细部的表达。他的雕刻不重细节,注重一种整体感受。古人评价他的雕刻技艺是〃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由笔所不能到,而刀刻能得之〃。就是用笔画不出来的,周芷岩能用刀表现出来。

我曾经买过这样一个竹雕笔筒,收录在我写的《明清笔筒》一书中。我当时看到这个笔筒,就被它新奇的雕刻方法吸引了。笔筒上面雕刻了一幅农家乐的场景,狗、鸡、人物都小如芥豆,看不清楚,但仔细观察,神态全有,非常有意思。笔筒上还刻有大段文字,开篇是这样写:〃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下面还有很长的话,我就不一一写出了。古人很有意思,他就说:我住的房子占十亩地,自己开的菜园子占五亩地;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显然是景色非常好;不要说我这儿土地很狭窄,地方很偏远;对我来说,这个屋子能坐进去休息就满足了。

今天很少有人能住这么大的院子,古人还说小!我估计五亩地的菜他也吃不了。虽然古人觉得屋子小,但屋可容膝就可,他是一种很平和的心态。这种心态怎么产生的呢?笔筒后面有年款:癸酉年,乾隆十八年(1753),正是康乾盛世的顶峰时期。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心境。

这个笔筒上写着〃松岩山人〃的落款,我知道周芷岩有名啊,就幻想着松岩山人跟周芷岩是不是有关系。我就去查,查来查去,最后也没有查到。

【竹雕笔筒第一高价】

清代比较有名的竹雕名匠还有潘西凤,郑板桥称他是濮仲谦之后金陵派第一人。庄绶纶,《竹人录》里记载他〃年四十余不娶,绝无艳冶之好。刻竹偏喜为美人写照〃。还有清初非常有名的大家,有清初嘉定第一高手之誉的吴之,最有名的作品是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的《国宝一百件》一书中收录了这个笔筒,我在下一讲会讲到。清代的竹刻大家非常多,我就不一一向大家介绍了。

竹雕艺术品的第一高价是什么呢?一个竹雕笔筒。2005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康熙高浮雕山水人物纹笔筒,拍了1140多万元港币。能想象吗?一个经过中国文人设计创造的竹雕笔筒拍了1000多万元港币。拍卖的时候我在现场,大概到了500万元港币以上的阶段,所有举手竞争的人都是外国人,我就很奇怪。我原来认为外国人对中国的竹器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能深刻地理解我们对竹子的那种情感。中国人对竹子有很深的感情,文学作品、绘画作品都告诉我们竹子的重要性。但恰恰是外国人不停地竞争,使这件竹雕笔筒攀上了千万元港币的高价。

于是我就去查这个笔筒是谁雕的。雕笔筒的人叫顾珏,字宗玉,也是嘉定人,康熙年间的雕刻名家。由于我们过去没有看到过他的作品,这次就觉得很奇怪,怎么突然叫价这么高呢?再一翻书,发现书上记载他的雕刻精巧,细入毫发,并且创作严谨,往往一两年才有一件作品完成,所以流传至今就非常罕见。

竹器工艺还有很多种形式。比如专门有一类仿青铜器,作品全部在故宫收藏,没有出故宫一步。我们推测是当年把雕竹高手召入宫廷,让他们专门仿青铜器。这批文物今天到故宫还能看到,用的是竹根雕。

另外,还有翻簧,又叫竹簧、贴簧,有的地方还叫文竹。就是把竹子里面那一层竹簧剥下来,反过来贴在木胎、竹片外面,再在上面雕刻。再有就是编制的竹器,比如夏天用的竹夫人,我就不在这里讲了。

竹刻是中国古代一门独有的工艺,由于文人的喜爱和使用,将它推向市场。文人一开始不是以市场为目的,而是为自己欣赏、把玩。但文人是社会的一个标杆,由于文人的推动,就有了社会的追求,进入了市场。在题材上,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大多寄托了文人的情怀。文人讲究意境,所以竹雕的很多意境都跟中国画非常相似。由于竹雕艺术的成功,深刻地影响到象牙、犀角、紫檀、黄杨这些贵重材料的雕刻,它们都有仿竹器的倾向,下一讲再讲。

06  文玩珍赏 游刃有余

--名贵材质雕刻

我们这一讲开始讲名贵材料的雕刻。这些名贵材料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取自于动物,我们熟知的象牙、犀角,退而求其次,还有人用过象骨、牛骨。过去工艺美术用它换外汇的雕刻是用牛骨替代象牙,把牛骨经过处理,处理得非常白,猛一看像象牙。另一类取自于植物,我们对植物的了解那就是硬木,名贵木材,我们讲家具的时候讲过,首推紫檀、黄花梨,另外还有黄杨木、深香木、檀香木等等,很多名贵材料,这些树种都具备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材料难得,生长缓慢。

【名贵材料】

名贵材料为什么受到社会的喜欢呢?它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人的材质观,凡是稀少难得的东西我都有兴趣。

第二,明代晚期,江南富庶地区文人的推动与促进。明清时期尤其晚明,十六、十七这两个世纪,一直延续到清朝十八世纪,这些雕刻首先是在文人兴起,明代以后中国的这种文玩突然兴起,是跟社会这个背景有极大原因,因为社会的富足使百姓的精神追求增加,跟我们今天一样,我们今天的收藏热,或者说我们的传统文化热,都是因为今天社会富足所致,我们生活好了,精神的追求就开始增加。

第三,贵重材料不管取自于动物,还是取自于植物,它都是比较细腻,易于雕刻,易于保存。

【犀牛角】

象牙和犀角在古籍中出现的非常早,比如《殷墟书契前编》甲骨文中就有〃获象〃、〃获象二〃的文字。《汉书》上记载〃尉佗献文帝犀角十〃,我一次上贡进献犀角十个。从出土文物看,早期倒是可以看到象牙和犀角的出土,唐宋以后反而非常罕见。殷商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非常完整,带有雕刻,镶嵌松石。唐宋以后出土减少,说明这些曾经在中国遍及中原的动物,大象和犀牛急剧减少。

犀牛在古代人心目中是怪兽,为什么呢?古人所见到的所有的带角的动物,都是横向长两个角,唯独它是纵向长一个或两个角,前后排列,或者就一个角,那么这就引起了古人的一个注意,过去有一个对联说,上联就叫独角兽,说的就是犀牛,独角兽,那下联怎么对?比目鱼,这说的就非常有意思,就是这是非常奇怪的两种动物。

【关于犀牛的误解】

由于犀牛的特殊性,导致古人对它有很多误解。第一个误解,认为犀牛角可以避尘、避寒、避水,什么都可以挡住。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中有这样的记载,他说:得真通天犀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