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舍我其谁:胡适-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 胡母致胡适,1912年6月18日,杜春和编《胡适家书》,页432。
'20' 胡母致胡适,辛亥八月中节'1911年10月6日',《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22:49。
'21' 胡母致胡适,辛亥闰六月十六日'1911年8月10日',《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22:42。
'22' 胡母致胡适,辛亥八月中节'1911年10月6日',《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22:50。
'23' 梅光迪致胡适,'1912年9月15日',《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33:382。
'24' Hu Shih,“The Reminiscences of Dr。Hu Shih,”pp。50。
'25'《胡适日记全集》,1:305。
'26' 胡适禀母亲,1914年5月20日,《胡适全集》,23:55。
'27' 胡适致胡绍庭、章希吕、胡暮侨、程士范,无日期,附件,《胡适全集》,23:24。
'28'《胡适日记全集》,1:117。
'29'《胡适日记全集》,1:131。
'30'《胡适日记全集》,1:117。
'31'《胡适日记全集》,1:507。
'32' 以下讨论“世界学生会”,是根据Louis Lochner,“Internationalism among Universities,”World Peace Foundation Pamphlet Series; VIII。7,Part II(Boston; World Peace Foundation,1913),pp。710;Fred Barnes,“The Cosmopolitan Club,”Cornell Alumni News; XIII。16(January 25,1911),p。182183;以及“Cosmopolitan Clubhouse,”Cornell Alumni News; XIII。6(November 2,1910),p。66。
'33'《胡适日记全集》,1:123。
'34'“Twenty Members Now Live in New Cosmopolitan Home,”Cornell Daily Sun; XXXI。110,March 1,1911,p。5。
'35'“New Cosmopolitan Club Informally Inaugurated,”Cornell Daily Sun; XXXI。131,March 27,1911,p。2。
'36' Cornell Alumni News; XIII。10(November 30,1910),p。109。
'37'《胡适日记全集》,1:227。
'38'“mittee Appointed to Arrange for Banquet,”Cornell Daily Sun; XXXIII。34,October 31,1912,p。6。
'39'“Gian TsuLorBooTan,’Meaning Soup,”Cornell Daily Sun; XXXIII。64,December 7,1912,p。1。
'40'〃Novel Entertainment at Cosmopolitan Club,〃Cornell Daily Sun; XXXI。136,April 1,1911,p。7。
'41'《胡适日记全集》,1:131。
'42' 本段的叙述,除非另有注明,是根据Cornell Alumni News; XIII。26(April 5,1911),p。301。
'43' Hu Shih,“The Reminiscences of Dr。Hu Shih,”pp。4647。
身在异乡,心系祖国
胡适在康乃尔大学的五年,是他一生思想成熟的关键期。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原来就有的想法,当然有被他精炼、推敲得更为圆熟的,但也有被他扬弃的;更重要的,则是他因为有留美的机会所接触到的新观点和新理论。以往的学者都只注意胡适思想的连续性,而忽略了其断裂性。比如说,我们在第二章引了贾祖麟的结论,他说:“胡适在美国作学生的时候,他不假思索、倾心接受的观念,都是此前的教育已经为他准备好了的,而且他所吸收的当代西方思潮,都是跟他踏上新大陆以前就已经浮现了的——即使还不是很坚定地接受的——想法最契合的。”他认为,胡适除了从悲观的心态脱胎换骨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以外,他找不到任何证据显示胡适在信念上有什么突兀或惊人的转变,或者在世界观上有什么根本的修正。'1'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所接受的新的观念和理论,是以下四章的主题。我在本章余下的几节里,主要分析胡适所扬弃的一些想法和心态。
由于胡适在美国最初几个月的日记与家信都已不存,我们不知道他初抵美国的观感和印象为何。很幸运的是,我们有他初抵旖色佳时写给国内四个朋友的一封信。这封信显示出他对旖色佳的观感非常好:“此大学依山傍湖,风景绝佳……美国风俗极佳。此间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民无游荡,即一切游戏之事,亦莫不泱泱然有大国之风。对此,真令人羡煞。”'2'
胡适在1915年写的一篇残稿里说:“当我离开中国的时候,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民族主义者。然而,由于我跟一些最可爱的南非、南美、菲律宾、日本以及犹太人等有了亲密的往来,我终于逐渐摒弃了早期的偏见。”'3'胡适在上海求学时期养成的爱国之心,到了他初抵美国之时,依旧怦怦然,跟着中国的节拍而跳动着。美国再美,终究不是自己的国家。他在1911年5月19日所写的一首诗《孟夏》,就是一个典型的写照。这时,胡适已经在旖色佳住了八个月了。旖色佳的初夏固然美,但胡适用中国的历法来算,五月中旬,正是农历四月,已经是孟夏了,也就是夏天的第一个月,而美国还是晚春的天气;不但该到的季节迟到了,连大自然的景观也不对头:
孟夏草木长,异国方深春。平芜自怡悦,一绿真无垠。
柳眼复何有?长条千丝纶。青枫亦怒茁,叶叶相铺陈。
小草不知名,含葩吐奇芬。昨日此经过,但见樱花繁。
应已孟夏却仍处深春的旖色佳诚然美丽,青枫怒茁、小草吐芬、樱花盛放,又有美女碎步徜徉于花径。这样子的天下人间,岂非人间仙境乎?
西方之美人,蹀躞行花间;飘摇白练裾,颤颤蔷薇冠。
人言此地好,景物佳无伦。
然而,胡适笔锋一转,用了王粲在《登楼赋》里说异乡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意思的诗句,说:“信美非吾土,我思王仲宣。”接着,胡适一五一十地解释了他不喜欢旖色佳的天气,而老是心思故乡的原因:
况复气候恶,旦夕殊寒温。四月还雨雪,溪壑冰嶙峋。
明朝日杲杲,大暑真如焚。还顾念旧乡,桑麻遍郊原。
桃李想已谢,杂花满篱樊。旧燕早归来,喃喃语清晨。
念兹亦何为?令我心烦冤。安得双仙凫,飞飞返故园。'4'
胡适是江南人,旖色佳的纬度比沈阳还高了将近一度。无怪乎他大概花了一年的时间,才逐渐适应了美国的天候,而且也不再动辄翻农历、神往中国的节庆了。胡适在他“新鲜人”的日记里,抱怨天气不好,想念家园的则不胜枚举。人在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倍思乡,是可想而见的。比如说, 1911年2月13日的日记:“今日为吾国元夜(辛亥正月十五日),吾人适于此时上第二学期第一日之课,回想祖国灯市之乐,颇为神往。”'5'天冷是他抱怨的一大理由,比如说,2月24日的日记说:“晨入学时,大风雪扑面欲僵,几不可呼吸,入冬以来,此日最难堪矣。”'6'天冷抱怨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意味深远的是,他总要把祖国也扯进来。3月16日的日记云:“天大风,道行几不能呼吸,又寒甚;是日生物学教员为之罢课,可见其寒矣。回首故国新柳纤桃之景,令人益念祖国不已也。”'7'又,4月17日:“今日已为吾国三月十九日,春莫矣。此间犹有雪,天寒至冰点以下。Browning'布朗宁'诗曰:Oh; to be in England/Now that April’s there'喔,这时如果在英国该有多好,正是阳春四月天'。读之令人思吾故国不已。”'8'
天冷胡适受不了,天热他也受不了。5月8日的日记:“连日春来矣。百卉怒长,嫩柳新榆中。天气骤暖,如在吾国五六月间;盖此间无春无秋,非大寒即大热耳。”'9'又,5月22日:“大热至华氏表百零三度'摄氏39。4度'。夜中犹热,窗户尽开,亦无风来,即有亦皆热风,尤难堪也。而百虫穿窗来集,几案口鼻间皆虫也。此真作客之苦况矣。”'10'胡适在大二以后,日记里就不再出现有关天候的记载。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因为他比较习惯了旖色佳的天气,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整个心境的改变,从动不动就伤春悲秋,无病呻吟,转变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有关这点,我们会在下一节分析。
胡适不只思乡,他根本就是心系祖国。比如说,他在1911年3月24日的日记里说:“连日日所思维,夜所梦呓,无非亡国惨状,夜中时失眠,知‘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是人情天理中事也。”'11'年的10月10日的日记:“今日为我国大革命周年之纪念。天雨蒙笼,秋风萧瑟,客子眷顾,永怀故国,百感都集。欲作一诗写吾悠悠之思,而苦不得暇。”'12'当时胡适爱国的程度,已经到了开口闭口不离祖国的地步。我们从梅光迪给他的信,可以知道在胡适留美的第一学期,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生之间就有一个“薪胆会”的组织。梅光迪在这封信里说:“去国时竟未得一握手,实为憾事。两读手缄,益念故人。‘薪胆会’之设可谓复仇雪耻之先声。诚望足下等人人能为句践,则祖国尚可为也。”'13'可惜我们不知道这个“薪胆会”是谁组织的。由于胡适在《留学日记》从没提起过,我们完全不知道其来龙去脉。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薪胆会”不是胡适1911年8月在《留学日记》里提到的“爱国会”。这个“爱国会”(AiKwohHwei; the National Union)是当时在维斯康辛大学留学的韩安组织的,隶属于“全美中国学生联合会”。胡适当时被选为这个“爱国会”的主笔之一。'14'只是,“爱国会”的寿命也不长,到了1913年就寿终正寝了。'15'同时,胡适在1911年7月发起组织一个中文演说会,他在8月6日第三次的演说会里,讲的题目就是“祖国”。'16'
直到1913年初,胡适写《非留学篇》的时候,他的心绪、笔调仍然是愤激的民族主义。他开宗明义就说:“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他缅怀那中国文明全盛、人人争相来朝拜的历史:“当吾国文明全盛之时,泱泱国风,为东洋诸国所表则。稽之远古,则有重译之来朝。洎乎唐代,百济、新罗、日本、交趾,争遣子弟来学于太学。中华经籍,都为异国之典谟;纸贵鸡林,以觇诗人之声价。猗欤盛哉!”由于唐宋以来“吾国文化濡滞不进”,乃至于近百年来,“国威日替,国疆日蹙,一挫再挫,几于不可复振”。胡适深知这不只是船坚炮利的问题,不是中体西用的井蛙心态可以解决的。他知道这是一个文明的对决:“当吾沉酣好梦之时,彼西方诸国,已探赜索隐,登峰造极,为世界造一新文明,开一新天地。此新文明之势力,方挟风鼓浪,蔽天而来,叩吾关而窥吾室,以吾数千年之旧文明当之,乃如败叶之遇疾风,无往而不败?”为了急起直追,忧时之士于是“忍辱蒙耻”,派遣学子留学异邦,以为百年树人之计。“于是神州俊秀,纷纷渡海,西达欧洲,东游新陆。康桥、牛津、哈佛、耶尔、伯林、巴黎,都为吾国储才之馆,育秀之堂。”最可耻的是,“下至东瀛三岛,向之遣子弟来学于吾国者,今亦为吾国学子问学论道之区。”天下之耻,莫过于是:“以数千年之古国,东亚文明之领袖,曾几何时,乃一变而北面受学,称弟子国,天下之大耻,孰有过于此者乎!吾故曰:留学者我国之大耻也。”'17'
更有意味的是,胡适在大一上英文课、写报告的时候,也动辄喜欢用中国人的观点去品评。比如说,他在第二学期“英文一”的课上读了好几篇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从他《留学日记》里,可以知道他至少写了一篇《罗密欧与茱丽叶一剧之时间的分析》。'18'同时,他也写了几篇有关《哈姆雷特》的报告。其中一篇分析的是剧中的女主角娥蜚(Ophelia)的《娥蜚论》;另外一篇讨论的是哈姆雷特。《娥蜚论》可惜今已不存。胡适在日记里说:“余前作《娥蜚论》,为之表彰甚力,盖彼中评家于此女都作贬词。余以中国人眼光为之辩护。此文颇得教师称许。”'19'胡适在1912年9月25日的日记里,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西方学者都对娥蜚作贬词。当晚,他去“兰息院”看了《哈姆雷特》这出戏。他在这则长篇评论《哈姆雷特》的日记里说:“莎氏之女子如Portia'白霞,《威尼斯商人》女主角',Juliet'茱丽叶《罗密欧与茱丽叶》女主角',Beatrice'芘儿翠丝,《无事生非》女主角'之类,皆有须眉巾帼气象,独Ophelia始则婉转将顺老父,中则犹豫不断,不忍背其父之乱命,终则一哀失心,绝命井底。迹其一生所行,颇似东方女子,西人多不喜之。”'20'
胡适在日记里所说的《哈姆雷特论》,可能就是现存的《哈姆雷特:一出没有英雄的悲剧》(Hamlet:A Tragedy without A Hero)。这篇报告的主旨,他在9月25日看《哈姆雷特》剧观后感的日记里作了摘述:
王子之大病在于寡断。当其荒郊寒夜,骤闻鬼语,热血都沸,其意气直可剸刃其仇而碎砾之。及明日而理胜其气:一则曰鬼语果可信耶?再则曰此人果吾仇耶?三则曰吾乃忍杀人耶?至于三思,则意气都尽矣。'21'
除了寡断以外,胡适认为哈姆雷特对女性的态度不够忠恕。他父亲的幽魂虽然愤恨他的皇后在他尸骨未寒,在他死还不到两个月,就跟毒死他的弟弟结婚;虽然他忿忿然地说:“切不可让丹麦的御寝,变成荒淫乱伦之榻”,他还是叮嘱哈姆雷特不要对他母亲采取任何行动。他要哈姆雷特把他母亲交给上天去处理,让那梗在她心窝的荆棘去轧她、刺她。然而,哈姆雷特却用锐如“利刃”的话语去伤他母亲,去“撕绞”她的心。他居然忍心用最下流的话去说他的母亲“躺在沾满汗臭的床上”、“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作爱”、“让那肥猪一样的国王把妳引上床”、“淫捏妳的脸颊”、“几个臭吻”、“用他的脏手去撩拨妳的颈项”。
哈姆雷特对娥蜚更是恶劣。胡适说,哈姆雷特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王子。而他居然可以借着装疯作傻对娥蜚说:“妳要结婚,我就送天谴给妳作嫁妆”、“去尼姑庵当尼姑吧”、“要嫁人,就嫁个傻瓜,因为智者知道妳会让他们变成妖魔”。胡适说这种恶言恶语对娥蜚不公平。她除了太过柔弱之外,一点过错都没有。批评她的人可以说她不了解哈姆雷特,配不上他。然而,胡适套用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里的话说:“虽然她只是个女子,她能从一而终(constant)。”胡适认为大家太苛求娥蜚了。娥蜚在精神失常以后唱着:“我的情郎,是这个还是那个?我就认他的海贝帽、手杖和凉鞋。”胡适认为娥蜚在这儿所说的“那个”,指的是因为装疯作傻而淹没了他那“高贵至上的理性”的哈姆雷特。他说,我们怎能苛求,要她从哈姆雷特的哀吁长叹中,看出他有“一个被谋害的父亲,和一个被玷污的母亲”呢?胡适说,也许娥蜚在看哈姆雷特设计要引蛇出洞的那一出戏时,她终于领悟出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计划。他说,我们可以想象娥蜚在领悟了哈姆雷特为什么要装疯作傻以后,是多么懊悔她误解了她的情郎。如果这时哈姆雷特再来找她,胡适认为娥蜚一定会跟他有情人成为眷属,终生须臾不离。可惜,天不从人愿。因为娥蜚以为哈姆雷特已经死了,她唱着:“不,不,他已经死了;安眠吧!他再也不会回来了。”胡适的结论是:所有能仔细阅读并诠释娥蜚所吟唱的这些凄美的歌词的人,一定可以体会出她之所以会死,与其说是因为她哀悼她已亡的父亲,不如说是因为她悔恨她没有了解哈姆雷特,以及哀痛哈姆雷特杀了她的父亲,致使他们永远不能结合的命运。'22'
同样地,胡适也用中国人的观点来分析他在“英文一”课堂上所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