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地枪王张绣-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颊绞隆5谝淮纹角己姆亚偎氖嘁冢ⅰ⒘苟菸豢眨坏诙纹角加们耸嘁冢ⅰ⒘埂⒂摹⒓骄苡跋欤坏谌纹角迹斡贝笃贫迹梅阉氖囊凇G蓟鏊湫匚饕丫前堋V钗豢芍瓮趺仪埃耸俏掖蠛鹤罨曰椭保俊
张绣提供的数据只要有心之人翻查典籍自然知晓,亦无甚奇怪,只不过对张绣最后抛出的问题,几人却是静静沉思,曹操见得张绣抛出问题,自然知道他自有见解,虽然他自己亦有些想法,但亦想先听张绣的论断,便问道:“伯渊且细细道来。”
张绣点了点头,说道:“治国之道,均离不开文治与武功。王莽乱前,关西长安为天下中心,诸位亦知秦之兵甲乃天下精锐。大汉以长安为都,即是黄河以西之武力与黄河以东之文化相结合,又文景大治,天下粮仓皆满,如此即所谓文治、武功皆不缺也,故有我大汉之鼎盛。”
张绣此言一出,在座诸人都不自觉地点了点头,荀彧却是问道:“伯渊如此说来,即今文治、武功皆不如汉武之时耶?”
张绣摇了摇头,说道:“如今之武功,观段颖大破东羌可知,其实如今之武功比之汉武之时,孰强孰弱亦难分辨。再言文治,光武中兴之后,名士大儒几何,马融及其弟子郑玄成就比之王莽乱前饱学之士亦不遑多让,故断言光武中兴之后文治、武功皆不如汉武之时,亦谬也。”
郭嘉点了点头,说道:“伯渊所言有理,不过以嘉看来天下之乱,自古以来无外乎帝、臣两者。帝若贤,则朝堂清明,君子多于小人,如此上行下效,自然政绩显然,天下大治;若君昏而臣贤,好比一木,枝粗而杆枯,日后必有大祸;若是君臣皆贤,便是百世强朝,诸般不敢犯;反之,则是祸期不远,徒苟存也。”
众人听得均点了点头,曹操、韩浩、杜畿、贾诩这几个对郭嘉不了解的人听得郭嘉一席话,却是不敢对这名寒门士子小视。
郭嘉旁边的戏忠见得诸人说得兴起,便也说道:“忠却以为,大汉如斯,世家亦难逃其责,其于地方取国利而谋私益,豪夺巧取,顾自身而忘天下。”戏忠此言却是将天下世家都骂了进去,就是荀彧这样的谦谦君子,亦不禁有些脸红。不过戏忠乃是寒门出身,对于世家有如此见解亦是正常。
而主位上的曹操听得,却是大点其头,显然十分同意戏忠的见解。
戏忠说完之后可能是觉得二荀尴尬,却是对二人说道:“文若兄和公达兄乃是谦谦君子,自然不与寻常世家之人一般。”
几人都是好友,此言自然不会伤了感情,荀彧却是说道:“奉孝兄和志才兄所言亦有理,不过彧以为,大汉到得如斯田地,却因人心丧乱之故,若人心不乱,心向朝廷,岂会像如今一般,各地叛乱不休。”
荀彧此言直指人心亦没有错,不过张绣却更多的认为,人心丧乱的人是各地世家,各地世家不心向朝廷,汉朝再难以兴,这也是大汉灭亡的因由。张绣想着,不觉间露出一丝了然的神色,这一下却被荀攸看到了,就问道:“方才伯渊兄所言像是未尽,还请伯渊兄指教。”
张绣拱了拱手,回道:“不敢当,几位之言亦有理,不过绣却有一些不同的见解。”见到众人都是做出仔细倾听的神情,张绣便开口说道:“诸位可知集法家之大成者韩非?”
张绣这话其实问来多余,汉朝虽然是独尊儒术,但真正饱学之士都读先秦诸子典籍,对韩非自然熟悉,韩浩却是皱眉说道:“自然知晓,莫非伯渊以为秦之严刑可救大汉?”
张绣摇了摇头,说道:“秦法太苛,若使出只能使天下更乱。”
韩浩听得,奇道:“如此伯渊为何提及韩非?”
张绣笑着说道:“韩非为集法家之大成,当为法、术、势,诸位可知其意?”
韩浩想也不想就答道:“法乃是严刑,术乃是帝皇交由臣下处理国政之方,势乃是帝皇之权势,如此是也。”
张绣点了点头,说道:“没错,不过绣对韩非之法、术、势结合尚有不同见解。绣以为法非是严刑,其实乃是法度,或言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治国亦如是,需要规矩。然规矩亦有合与不合,昔年周公分封天下,其制合乎天下之所需,故西周有二百余年。然虢公申侯联平王勾结犬戎杀幽王,故平王东迁之后,齐、鲁等国不服,由此周公所定之制已坏,故后有春秋战国。”
顿了一下,张绣继续说道:“再言秦国,因有公孙鞅之变法,定下秦制,合乎秦国所需,故秦能灭六国,然秦制太苛,不合天下之所需,又使用民力太过,故秦早亡。及后高祖得天下,承秦制而改其太苛之处,秦制除去太苛之处,实乃可使天下大治之制也,故后有文景之治。而后武帝改制,有中、外两朝,又独尊儒术,世家渐起。当时中、外两朝于朝中乃是平等,然外朝之根基世家在外势力大盛,故王莽一书生得世家儒士之助而可篡汉。”
————————————————————————————————————
多谢书友夜月·泣魂的打赏…小弟非常感激…谢谢你的支持!!这章郭嘉和戏志才的说话小弟参考了其他三国类作品…特此说明…!!

第七十九章 评时论政(下)

顿了一下,张绣继续说道:“光武中兴之后,为免世家在朝中势力过大,废弃了外朝大部分之能,故有虽设三公事归台阁之说。既不倚重外朝,而皇族当年又有七王之乱,以此为鉴皇族又不可信,故光武之后即倚重外戚,却是因当年有霍光之举也。然汝霍光一般之外戚仅一人也,故光武以来外戚专权已是常事。然外戚终究只是三代以内之事,往后之皇帝要掌权,外戚即成其阻力,而可倚重而灭外戚者,仅宦官此近臣也,如此灭外戚之宦官即是功臣,能掌大权。故此光武之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是也。朝堂虽然黑暗,但世家势力扎根于地方,关东世家久研经学,故光武之后名士大儒辈出,如此就有朝堂虽暗,然各地名士大儒辈出此怪象。”
张绣一口气将东汉的祸根说了大半,场中众人都是纷纷点头,张绣喝了一口酒,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继续说道:“此即其一,乃是法。绣以为法家既然以法为名,其本自然乃法,所谓术、势其实是使‘法’能建立之手段,无论周公之设分封、公孙鞅之变法还是文景之治均如是,术之根本乃是为建立一合乎天下之法,如合则天下大治,如不合则仅一时繁荣。最后之势,绣以为君王之势不及国家社稷之势,只要国家强盛,其所行每一策均能形成一势,进而影响周边诸国。观春秋时楚国慕齐、晋之盛,虽屡战,然最后却是归化,中原诸国亦不以其为蛮夷;再若匈奴虽与我大汉屡战,而羡我大汉繁华,愿意归化,绣以为数十年后亦无匈奴,其已融入我大汉。此皆因我中原强盛,国家社稷之势强大,四方蛮夷均拜服,则如是理。所谓法、术、势,即可法度为本,术为手段,则国家势大,四夷归化;此才是真正之强国。”
顿了一下,张绣又说道:“不过每一合乎天下之法之建立,皆不容易,如今汉制已坏,当立新制以合乎天下人之所需才得以延续大汉。然以绣看来,关西历经羌祸又得不到关东文化之滋润而衰落,故绣断言关东亦为关西之武力所摧毁,如此天下即大乱也。”
张绣此言一出,场中众人却是没有一个流露出惊讶得神情,反而很是认真地点了点头,郭嘉出言道:“天下大乱之兆已显,嘉与文若、志才、公达兄均猜到,但却不如伯渊所言那般详尽慎密。”
曹操却是叹了口气神情甚是落寞,显然他此时还是那个心怀大汉,一心想做大汉征西将军的曹操。只听见曹操说道:“伯渊如何看此大乱?”
张绣笑了笑,说道:“取天下易,大治天下难,诸位莫要忘记北方尚有胡人虎视眈眈,大汉内乱,胡人当收渔翁之利,其时内乱稍平,外乱又起,故此乃是内外交困之局也。”
张绣此言一出,众人均是愁眉苦脸,杜畿却是问道:“伯渊有何良策?”
张绣说道:“良策绣方才已言,当建新制,以定天下。”
钟繇急问道:“新制当何以立。”
张绣摇了摇头,说道:“绣亦未知也,故抛出此论与诸位一议。”
钟繇想了想,问道:“恢复高祖之制可否?”
张绣摇头道:“不能,高祖之时世家未显,如今世家林立,复高祖之制仅重滔王莽之复撤矣。”
戏忠却是轻笑道:“当铲除世家,以除祸根。”
此言一出,众人齐声说道:“不可。”
戏忠笑了笑,说道:“此忠戏言也。”众人听得,齐声大笑。
被戏忠这么一打搅了,原本凝重的气氛却是散去不少,张绣既然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众人一时半刻亦想不到,于是便不再谈论时政,只是说些诗赋,谈些韵事,直到天色微暗,众人才告别散去。
张绣与众人告辞回别院,那边曹操与众人却是在谈论张绣,杜畿首先叹道:“想不到关西亦有张伯渊如此奇才,文武双全,观察时弊如此深入,吾不如也。”
曹操却是笑道:“观张伯渊往日所为,吾还以为他仅一武夫,想不到亦有如此大智。”众人均点了点头,之后却是不说了,转而谈些趣事。只不过曹操等关东之人对张绣却是忌惮不已,而杜畿这关西之人心中却是有些特别的想法,至于韩浩这样的中间派和与关西经常接触的钟繇却是若有所思。
几人心中有事,自然无心谈下去,应付了几句之后却是各自回到居住之所,今夜却又有不少人彻夜难眠了。
……
另外一边,张绣和贾诩还有胡车儿却是走在返回别院的路上,张绣却是奇怪于从酒馆到现在,贾诩都是一路旁观,默不作声,张绣却是忍不住问道:“先生为何沉默不语?”
贾诩回道:“既然无话可说,自然不说话了。”
张绣无语,贾诩完全是一个如果你不跟他说话,他可以一整天都不张嘴的人,张绣转了个话题问道:“先生看今日酒馆之中几人如何?”
贾诩这次却是露出些许微笑,说道:“均当世之才,有几人之才更在诩之上,想不到在这一间小小的酒馆中就让诩见识不少天下英才。”
张绣问道:“先生且试而论之。”
贾诩回道:“大人心中有数,何必问诩。”
张绣:“……”
张绣只得又转了个问题问道:“先生以为今日酒馆之中,有几人可为我所用。”
贾诩想了想,伸出三根手指说道:“当不出三人,只一人乃绝顶奇才。”
张绣听完,叹了口气,说道:“想不到关东与关西之人,排斥如斯。若天下不乱,恐怕这几人都是绣之好友吧。”
贾诩默默地点了点头,说道:“世事如此,大人还是莫要强求。”
张绣叹了口气,说道:“其实若能如先生所言般有三人能为我所用,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只怕连三人也没有。”叹了口气,张绣接着说道:“算了,且回家中。”
……
时间很快就踏入四月,蔡邕终于上京了,同行的还有曹操、荀攸等好友以及世家子弟和一些京官。
——————————————————————————————————
看了书评区很多评论…多谢大家支持!!

第八十章 出兵杨县

蔡邕未上京之前,张绣和他们也和曹操他们聚会过几次,不过杜畿、韩浩由于公务在身,都先后离去了,郭嘉和戏忠还有荀彧却是要回颍川继续读书,出席的人越来越少,最后聚会也没搞几次。当然,钟繇也如愿以偿求了张绣的墨宝一份回去研究书法。
蔡邕却是对张绣甚是赏识,让仆人几次来寻张绣请他过府一聚,张绣自然应邀前往。张绣于蔡府之中参观了蔡邕的私人图书馆,张绣真正见识到古代藏书的恐怖,四千卷书籍大部分都是竹简,三千多卷竹简是什么概念,单论重量绝对超过一千斤,而且所占面积更大了,纸张尚未普及之时,文字记录确实麻烦。
对于蔡邕这样的爱书之人,张绣自然敬佩无比,特别是四千卷书籍蔡邕可以单凭记忆就知道那部书籍摆在什么地方,这更令张绣佩服蔡邕。所以当张绣上京之时,却是让胡车儿领着十多名士卒帮助蔡邕运送家中藏书到洛阳去了。
蔡邕走了、曹操等人也走了,安邑城再次回复平静,当然变化是有一些的,就如安邑本地的士子,对卫仲道娶了蔡昭姬感到不满,卫仲道虽然已经醒了过来,但是却只能躺在榻上被别人照顾,而卫家的人对蔡昭姬也视若瘟神,不让她与卫仲道接触,如此以前在众人看来是天生一对的才子佳人却是落得如斯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卫家的变故只能影响安邑本地,但张绣的大名却是又一次传遍大汉,原因自然就是他送给蔡邕的两篇文章被当日几名记忆力厉害的士子背了下来,而后流传了出去,如今《师说》和《阿旁宫赋》这两篇张绣盗篡而来的文章已经在大汉文坛流传甚广,可以流传千多年还被人所熟知,自然都是一等一的好,张绣这两篇文章一出却是改变了不少人以往看他的武夫形象,当然关东一些大世家自然不甚在意。而附带着文章流传出去的还有张绣和袁术两人之间争斗的事,袁术的声望自然在名士之中下降了不少。
还未到五月,前方战事就传来不利的消息,白波黄巾首领之一的杨奉用大军在霍县拖住牛辅、李傕大军。白波黄巾大首领郭太却是领着李乐、胡才两人率军绕过牛辅、李傕大军进攻杨县,并且已经将杨县包围了,如果杨县被攻陷了,那么牛辅、李傕的大军就被白波黄巾首尾包围了,情况危急至极。
收到杨县县令发来的紧急求援信,张绣不敢怠慢,如果牛辅、李傕大军被围,那么他也绝对会跟着倒霉,唇寒齿亡的道理张绣还是懂的。由于胡车儿去洛阳未回,于是张绣点了三万大军,让张济领剩余的一万大军继续驻守安邑,自己则和胡轸领兵前去救援杨县。
大军经过一个月不惜血本的训练,战力又有所提升,只三日大军就到达杨县外五十里,大军在此歇息了半日之后,张绣却是领着三千士卒先行,胡轸则是领大军随后而来。
到得杨县外,却是见到一片黑压压的人头,无数头戴黄巾、手执五花八门武器的人将小小的杨县县城死死地包围着,看样子不下十万大军。张绣所处却是一片小高地,过了这片高地就是一片坦途,所以张绣也没有将这十万黄巾军放于眼中,只不过他还要等胡轸领大军到来才能发起进攻,毕竟现在他这三千士卒实在太少,投入战场反而起不了什么作用。
这时,张绣却是见到包围杨县的白波黄巾中走出一名小头目,朝县城里大喝道:“城中那汉子,可敢出城来与我大战三百回合?”
城中却有一人回道:“休要猖狂,杀汝某家大斧只需一合即可。”
那小头目却是叫道:“既然如此,怎么不敢出城与某大战?”
城中那人却说道:“笑话,某只要一开城门,汝等十万大军即可入城,某家并非如此不智之人,汝等要攻城某自在城头以大斧相侯,若是惧了尽管退去。”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张绣由于离得远没有看得清城上那人是谁,不过却是认到他手中拿着一柄大斧,张绣心中却是若有所思。
可能城中那名汉子的话惹怒了白波黄巾的首领,只见对答完毕之后白波黄巾就如潮水般扑向低矮的杨县城墙。只不过以张绣看来,杨县城墙已经崩塌了不少,城破只在旦夕间。
张绣招来斥候队长,问道:“我军行踪可被对方发现?”
斥候队长答道:“尚未,那白波黄巾斥候均是步卒,又非精锐,如何有我等骑兵快,所以我们所遇到白波黄巾的斥候均已杀死。”
张绣点了点头,说道:“不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