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旌旗-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独立的保障对象,其技术保障体制是与后勤保障体制相并列的单独单位,而美军采用的则是一种将维修保障统一纳入后勤保障系统的综合维修体制。
相对来说日军的战场后勤保障能力很差,在部队出发的前几天还可以从士兵自带的干粮补充,但是如果超过一周时间,日军的补给就无法保障,所谓的菜就是咸菜什么的,对于日军来说,如果有一两块奶糖都是十分珍贵的,作战期间的日军部队基本上看不到什么肉食。
能够改善伙食只有在部队到后方休整的时候才有可能吃能按军部标准发放的基本伙食,或是部队就地征发粮食,实际就是抢劫。
从后世的现的资料上的数字只能是在后方或是在平日演习中日军部队才可能吃到标准伙食,当时前线日本士兵一个月应该配给两次奶糖、饼干和糖豆、豆包、羊羹等甜食,日军士兵会感觉到欢欣鼓舞,实际上日本士兵特别爱吃甜食,估计与国内生活贫困有关。
日本的战地保障是整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为差的,于是侵华战争开始后,日军部队食物配给就一个命令,现地自给,抢中国老百姓的猪,鸡可就遭难了,日军在战争中抢劫可比土匪有过之无不及。
每次日军部队转移驻扎地的时候,一般只带上五天左右的干粮,假如五天内不能到驻地的话,那么每天下午四点就开始排人进入丛林猎杀或采集野果充饥,并且在第三天开始减少干粮配给,在日军内部,如果部队是开赴前线的话,那么会把驻地的牲口带上,用来提供肉食,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日军甚至发生过杀吃战俘的恶劣事件,甚至连自己的同袍都未必放过。
第二卷热河风云 第二百七十六章 新型坦克(上)
第二百七十六章 新型坦克(上)
张学武知道这是日本人平时所谓的精神意志磨练的一种方式,日本的军事学校之内,平时的伙食定量标准就是让人吃七八分饱,日军的高级将领们一直抱有这样一套理论,他们固执的认为军人在战时的忍饥耐寒能力是靠平日严格的训练所训练出来的。
人只有被迫在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下才会有进取心、攻击性和勤奋的工作,日本人这种所谓的饥饿理论很受中国国内的一些人的赏识,青年时期的蒋介石在日本学习军事的时候,就曾对此表示非常欣赏。
蒋介石看到日本军人平日喝冷水、洗冷水澡,而且每顿饭总是千篇一律地只有薄薄的几块腌鱼片、一点儿蔬菜和一小铁盒白米饭,便得出自己的结论,认为中国人和中国官兵之所以懒怠、爱生病,都是因为图舒服、太爱吃饱的缘故。
当蒋介石掌管中国军队之后,决心将这种非常有效可以激励官兵的方式全盘引进到中国军队里来,但是引进的结果却面目全非,做长官的因此可以名正言顺你放肆侵吞粮饷,下面的官兵每日三餐不继,但是这是蒋公的所谓军政改革的新策略,下面的人即便心里明明白白,也无人开口劝阻,毕竟是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情,如果真有人不识相坏了大家的财路,那么此人纯属是活够了。
张学武自然不会犯同样低级的错误,在张学武看来部队的战斗力来源于有利的后勤保障,单方面强调所谓的精神意志制胜就是对官兵的生命不负责任,张学武不害怕牺牲,他所害怕的是毫无意义的牺牲。
张学武急待解决的油料问题随着玉门油田的第一、第二、第三井的成功开采得以了缓解,最为关键的是苏联方面提供了七百辆油罐车用于运输,张学武知道这会苏联人还是非常慷慨大方的,不过这个所谓的慷慨恐怕也只能仅仅维持到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之时。
历史上1941年4月13日,日苏两国在莫斯科的克林姆林宫签订了日苏两国中立条约,具体实际内容是指苏联政府与日本政府于战争期间为了互相保证战事维持中立而于1941年4月13日所签订的两国条约,由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莫斯科正式签署,条约有效期为五年,这个秘密签订的所谓中立条约就是日苏双方相互尊重领土完整,保证其互不侵犯,缔约一方若受到第三国攻击时,另外一方当保持中立,其条约有效期为五年。
这个条约再一次证明了国际社会上只有永恒的利益之说,中国又一次被人出卖,作为该条约附件,附加日苏双方分别承认蒙古与满洲国的领土完整、不可侵犯的共同声明,不过也恰恰是这个日苏中立条约的订立,解除了日本大举南进的后顾之忧,加快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步伐,可以说是大日本帝国自寻死路的开始。
不过从现在来看,张学武也不确定日本军方到底会选择南下还是北上的战略抉择?因为日军决意南下的主要原因一是张鼓峰与诺门坎的挑衅遭到惨败,苏军强大的地空火力给予了日本人望尘不及的感觉,其二是因为日本继续印度支那的石油与东南亚的橡胶等战略资源,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控制自己所急需的资源,无疑南下对付已经日落西山的欧洲列强似乎也要容易得多。
所以,现在张学武是大肆对苏联方面大开其口,张学武看重的并不是输血的力度,而是自身造血的功能,一次性给予一百支步枪,还不如自己拥有一条生产线,每天可以制造十支来得靠得住,战争拼得就是消耗,没有补充只有消耗还能得了?
以包头为中心的工业基地的建设在大量周莹经手从美国采购的工厂设备的调试安装之后,可以说包头工业区的规模每天都在不断的扩大,准格尔露天煤矿的开采让张学武所引进的十台五万千瓦时燃煤火电机组的用煤得到的保证,而从苏联运来的各种工业设备在在张学武规划出的新园区安家落户。
之前张学武的大部分军备都是来自于德国与欧洲,张学武认真的走访了整个包头工业园区,尤其是新上马还在调试阶段的中型坦克生产线,进行了整体的走访,张学武是属于实干派的,很多东西他必须亲眼给予确认其才会相信认可。
不过在中型坦克到底发展以德国技术为主的豹式中型坦克还是苏制的中型坦克?在这点上张学武也陷入了纠结之中,苏制武器相比德国货相比一般显得粗笨一些,但是其的生产工艺一般都非常简单,便于大批量的生产装备,而且武器适应性强,结实不易损毁,不过苏制武器的精度与效用确实不如精雕细刻工艺极其严格的德国货,所以张学武也在犹豫到底是走哪条发展路线?
是走质量路线还是走数量路线,实际上张学武也清楚自己的优势在于自己了解武器的发展趋势,并且敢于进行大规模的革新设计,并且将新设计与新技术应用到列装的武器装备之上,这一点在外人看来无疑张学武不是太过聪明拥有魄力就是太过愚蠢不堪,要知道每一件成熟的武器设计基本都要经过实战的复杂考验,很多新技术的应用实际上也是成者萧何败者亦萧何的,理论上毫无问题的东西,在实际中可能会一败涂地。
武器装备从设计思路到样品,到检验实战应用的反馈,再到量产往往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要知道一件武器从设计到量产可谓耗费巨大,比如坦克与飞机这样的尖端主战武器更是如何。
张学武在包头的一级保卫区内的新型装甲设计院的会议室内,带领着郝文斌、陈宇星、李新开、王闯、许国辉、赵新宇、胡正龙、高志航、郭祥飞、展阳、唐自强、张天鹏、黄涛、叶云飞、张灵甫等人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现场会,实际上张学武此举就是给他的部下们打气加油的
张学武这次也将自己的秘密家底也搬了出来,他要让手下的将领们都充满自信心,让他们知道热河军团此刻到底有多么强大
张学武给众人首先介绍了包头保安第六总队的少将总队长李安国很多人不明白张学武为何要介绍一名保安总队长给大家认识?而且保安总队的队长一般为少校或者中校,怎么突然跑出一个少将总队长来了?
张学武笑着给众人介绍了第六保安总队外表名义下的国民**军陆军青年军新编第一师,该师所有的军士长与军士、士官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而军官与士兵则全部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大学生的比例占到了百分十七还多,其余皆为高中毕业生,全师是按照装甲师的模式进行列装的,二个坦克团分别装备了一百一十辆“豺”式二型轻型坦克,二十八辆“豹”式中型坦克,三十六辆安装在豹式底盘上的“刺蜂”七十五毫米自行野炮,一个装甲步兵团装备一百七十九辆猎犬装甲车与指挥车,师属一个防空营装备四十八辆安装在德国引进的卡尔文斯半履带车上的福特斯二十毫米四管高射炮,以及二十四门以“豺”底盘加装的四十八管一百零五毫米冰雹火箭炮,以及一个油料运输营,一个配备有十二辆战车抢修车的维修营,直属通讯营,装甲侦察营。
正所谓同行是冤家,一直以来自己把自己当做宝贝的唐自强突然发现自己竟然还有这么大的一个竞争对手?立即警觉了起来让唐自强惊讶的是这个青年军新编第一师的番号他曾经耳闻过,不过当时以为是所谓的学兵集训大队一样的存在,所以就根本偶给予任何的重视,现在才发觉热河军团的一柄利剑突然变成了左右两只铁拳?貌似日后自己似乎得跟别人拉开架势抢装备了?
唐自强有点郁闷的望了一眼面无表情的李安国,心里合计一定要打听打听这家伙到底是什么路子?不声不响咬到了这么一大块的肥肉?同时更是暗下决心开会之后先给张学武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逼着其保障新式中型坦克首先满足机械化师列装需要。
张学武介绍过青年军所部新编第一师之后,直接宣布了由张灵甫组建青年军新编第二师的命令,随后由高志航空军总监宣读了空军近期的大规模出击作战计划。
郝文斌、李新开、许国辉、展阳等人一听高志航的作战计划简要,顿时纷纷打起了万分精神,因为谁都能听得出来,此番空军方面的出击作战计划之中包括了大量的对地支援任务,这意味着什么?
热河军团前一段时间被日本人都欺负到了家门口,由于张学武不在其位,负责总体战略的李新开是个老成持重之人,所以仅仅打了一场大规模的防御战,除了空军部队频频出击外,地面部队尚无什么建树。
第二卷热河风云 第二百七十七章 新型坦克(下)
第二百七十七章 新型坦克(下)
张学武什么也没有说,甚至连暗示都没有,只带着众人参观设计院和组装车间,装甲设计院的院长是德籍犹太人希维特。内森,希维特。内森属于那种非常有政治远见的书呆子,他在感觉到了德国国内风向不对的时候,就毅然放弃了在德国优越的生活,带着妻子与四个女儿和岳父一家漂洋过海希望在热河找到机会。
希维特。内森是汉堡大学的机械工程学教授,但是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新型坦克的研究方面,希维特。内森参加了豺式与豹式坦克的研制,由于其犹太人的身份,被从虎式计划中驱赶了出来,希维特。内森能够离开德国还多亏了戈林的批示,对于这样一个被历史埋没的坦克设计天才,张学武也只能无奈的微微叹了口气。
张学武曾经对希维特。内森提起过所谓T3476坦克的设计,相对T34系列坦克的原设计,比如降低车体高度,重新设计三人炮塔,新的快速马达驱动旋转机构,正面中弹率较低的新式炮塔,结果希维特。内森设计出来的坦克把张学武吓了一大跳这哪里是什么新型坦克啊这就是后世未来苏制T44主战坦克的原型样车啊
历史上的苏制T44中型坦克是T3485的研究后续型号,属于下塔吉克坦克系列,苏军发展T44主要是用来抵抗德军,因为苏军当时装备的T3485中型坦克在与豹式坦克的对抗中明显落于下风,于是苏军急需一种能够与德军豹式坦克对抗的坦克。
张学武将这种新型坦克设计交给了生产部门,以便论证其的整体设计性能与协调性,对于一辆设计成功的坦克来说,在保证火力输出摧毁性的同时,最大顾及其的战车生存性,才是一辆坦克成功设计的重中之重。
M4谢尔曼中型坦克系列与T34中型坦克系列都是二战中著名的中型坦克,很多人都只注意到了M4谢尔曼中型坦克系列与T34中型坦克系列成功的辉煌,但是却忽略了这两种战车在二战期间的巨大损失。
尤其是T3476与T3485这两种主战型号的中型战车,在东线的巨大损失,历史上的库尔斯克战役中,虽然苏军取得了最后决定性的胜利,德军方面三十个精锐师包括七个装甲、坦克师被击溃,其余的遭受重创。损失兵力十八万余人,损失坦克约九百余辆,损失火炮和迫击炮三千门,损失飞机三千七百多架。
苏军的战果无疑是非常辉煌的,但是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伤亡一直到了后世,仍然属于保密范畴之内,直到苏联的解体才正式的公诸于世,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损失兵力八十多万,损失坦克超过六千辆,损失火炮五千二百余门,损失作战飞机一千七百多架。
无疑,德军为这次进攻投入了大量新式兵器包括虎式、豹式坦克,以及虎式反坦克歼击车和斐迪南式反坦克歼击车,以及胡蜂等自行火炮,空军方面投入了福克沃尔夫190A式战斗机和汉克尔129式攻击机。
在装甲部队交战之中,德军虎式坦克的五十六倍身管口径的八十八毫米炮具有明显优势,而苏军T34坦克的七十六毫米炮在同样距离下无法对德军造成威胁,因此苏军坦克开足马力以最高行驶速度冲向德军坦克群。意图接近德军坦克之后,发挥T34机动性的优势来战胜笨重的虎式坦克。但是在集团冲锋的过程中,苏军坦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苏联空军击毁的德军坦克远远多余被其坦克部队所击毁的数量。
以张学武算得上薄弱的工业基础想大批量的量产坦克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即便生产出了大量的坦克,油料方面也是十分拮据的,所以张学武最终决定在T44与豹式坦克之中研究出一个最为适合热河与中国国内实际情况的中型战车,舶来的东西好是虽然好,但是如果不将其的技术全部消化利用在加以发展的话,那么热河始终都要受制于人,发展自己的主战坦克是张学武的愿望,以先进的技术融合跨时代的设计思路,张学武相信还是行得通的。
让张学武比较放心和满意的是,现在由希维特。内森等人组成的研究公关小组,总能及时的将张学武提出的理论设计变为现实,在希维特。内森等人看来,张学武就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天才,他的奇思妙想竟然都能够成为经受理论数据检验的成果?
为了能够拥有自己的军工体系,张学武从苏联引进了最新的十二缸水冷柴油机生产线,郭留夫十二缸水冷柴油机的最大功率为五百八十马力,郭留夫十二缸水冷柴油机是苏联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此种柴油机还在技术审核与论证检验阶段,苏联方面根本没有大量生产的需要,所以顺利成章的高价卖给了热河方面,苏联方面也想借此机会检验一下郭留夫十二缸水冷柴油机的实战性能,这样可以为苏联方面节省很大一部分开支,而且只有实战才是检验战斗力的唯一标准。
在整体设计上,张学武还是比较中意低矮车身,狭窄圆弧性炮塔的设计,低矮的车身有助于提高坦克的战场生存性和隐蔽性,相对T44的设计,德国人的豹式中型坦克就显得要大上一些。
PzKpfwV黑豹式中型坦克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