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夺权野兽朱棣-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命岂可违?尽管他料到被人暗算了,却也没办法。他想了个脱身术,要去燕王府告个别,李大佑却不给他这个机会,逼他立即上路。
出了城,公差们立刻变了脸,一拥而上,把陈瑛从马上拉下,不由分说地上了一面二十五斤大枷,陈瑛挣扎着大叫:“陈某无罪。”
刑部主事李大佑说:“有罪无罪,我管不着,回京向皇上说去吧。”说罢一摆头,“带走。”
事到如今,陈瑛就是有浑身解数,也无可奈何了。
? 得有人来唱反调
道衍坐在北平大庆寿寺禅堂蒲团上,地上放着一个矮几,上置粗瓷茶具。朱棣和袁珙也席地盘腿而坐。
道衍端着南泥壶,嘴对嘴地咕噜噜地喝着茶,问他们此来何事?他预感到,一定是风声吃紧,山雨欲来了。
在朱棣看来,朝廷是在步步紧逼呀。扣他三子为人质,让他有苦说不出。又封魏国公徐辉祖为太子太傅,重回北平,同时派了死硬的张昺、谢贵来掌控北平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今天又无缘无故捉走了陈瑛,朱棣认为,这是一连串的阴谋,明显都是对他来的。
袁珙分析,前几项,都是施压,陈瑛的事,他却想不出同朱棣有什么关系。
“当真人不说假话,”朱棣这时不得不说,陈瑛虽是朝廷命官,却是他的人,对他下手,这是敲山镇虎啊。
道衍沉吟着说,连他都不知道陈瑛与燕王殿下有私交,皇上耳朵这么灵吗?
朱棣恼怒地说:“没家亲岂能引来外鬼?燕王府里也有吃里爬外的人啊。”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袁珙说,这种败类,必立诛之。
朱棣倒不急,奸细既在他掌控之下,就不怕了,迟早要收拾他,如今留着他,也好利用。道衍本想问问内奸是谁,但又忍住了,朱棣消息这么灵通,料定他在朝廷里或后宫里也一定安插有内应,彼此彼此。朱棣不肯说,道衍也不愿没事找事。
朱棣认为,现在到了图穷匕首现的时候了,来到大庆寿寺,是他感到该当机立断了。请他们拿主意。
道衍依然沉得住气,说急不得。认为没有足以号令天下的理由,不能仓促起事。朱棣目视袁珙想听他的主意,记得在泰安初见时,袁珙曾暗示过他,可把过错推到建文帝身边佞臣身上去,以此为由起兵,符合太祖皇帝的定制,朝廷无正臣,诸王可起兵讨伐之。
道衍却笑着提醒朱棣,别忘了还有下半句,朝无正臣,讨伐当然可以,可要有天子密诏啊,建文帝会给你密诏吗?
这令朱棣很泄气,据太监李谦传来的信息,现在,宫里宫外风声不断,朝廷正打算削藩,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迫在眉睫了,他不明白道衍法师为何不急,这不是坐以待毙吗?
道衍当然不会消极,他认为有必要从长计议。袁珙另有看法,他认为起兵的口实已具备。当今皇帝所行,几乎把太祖皇帝祖制全推翻了,这就是大逆不道。殿下不是替当今天子准备好了四个字吗?
朱棣被提醒了,对呀,“变古乱常”,就用这四个字起兵,名正言顺。道衍忧虑的不是口实,而是实力。朱棣自以为兵强马壮,可一旦战事起,比起朝廷大军来,就是鸡蛋碰石头了。
袁珙强调兵贵精,不贵多。道衍反驳,燕王府的兵够得上精吗?
朱棣不耐烦地说:“法师今天怎么了?好像专与我唱对台戏。”
道衍笑道,这个时候,有人唱点反调有益无害。朱棣只得问,道衍法师有何高见?
道衍这才献策说,现在宜用两手,对朝廷要乖,尽量装得老实、奉公守法,事事奏报,包括鸡毛蒜皮的小事,使朝廷疑心一天天淡下去,世子三兄弟扣为人质的事,朱棣就处理得很妙,不但忍住不露半句怨言,又派人上表谢恩,这就对了,小不忍则乱大谋。
袁珙也说,当务之急是抓紧筹划、招兵练兵,而且要极其机密,让人觉察不到。朱棣听了,这可有点犯难了,练兵岂能在地下?
这话倒提醒了道衍。怎么就不能在地下练兵?王府那么大,挖地道,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呀。
朱棣觉得时机已成熟,现在各藩王都是人人自危,这几天,周王、代王、宁王、谷王都先后派亲信来问候朱棣,名为问候,实际是探风声、讨主意,好像朱棣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
袁珙觉得这再正常不过了,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在洪武二十八年和洪武三十一年谢世以后,皇子中朱棣居长,文韬武略雄盖天下,诸王弟以燕王马首是瞻,这是自然的事。因为只有燕王这棵树根深叶茂,大树底下才好乘凉,只有朱棣有能力庇护他们,这也正是燕王殿下得天独厚之处。
朱棣并不否认、回避,现在朱棣与他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确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啊。
道衍建议,联合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宁王、谷王这些有实力的各王势在必行,他们几个越抱成团,朝廷越不敢轻易下手。借此机会养精蓄锐,等一切就绪,他再削藩也不怕了,就可以起而抗之。
朱棣说:“好,就这么办了。”他叹了口气,觉得天下的事真有趣,当年太祖皇帝唯恐勋臣大将们夺位,对太子朱标说他们是木棒上的棘刺,非削去不可,如今呢?太祖皇帝大概不会想到,他的儿子们也成了棘刺了,不过这话没有当着他的一僧一道说破。
? 从燕王的亲兄弟下手
这并不是上朝时间,散晚朝以后,朱允炆和齐泰圈点了十几个相对有主见的大臣,不放他们出宫,就在便殿里举行了一次极为机密的召对,大臣们稀稀落落,陆续进入谨身殿。
值殿官和太监宫女们全被集中在殿外铁鼎前,总管太监宁福站在台阶上吩咐,除了李谦几个贴身小太监留下伺候茶水外,都下去,不得在殿上停留。众人领命,悄悄地散了。
十几个大臣,以齐泰为首,执笏板站在丹墀下。人人脸上是无比肃穆的表情,仿佛有什么大事要发生,显得气氛不安。
朱允炆身后跟着李谦,走进殿来,在龙椅上坐定。
大臣们跪下,山呼万岁毕,起立。
朱允炆看着李谦倒了茶,就说:“你也下去。”李谦的眼睛咕噜噜地转了一下,弓身退下,却躲到了屏风后听声。
朱允炆声音不高地说:“今天不是朝会,各位爱卿不必拘礼,都坐下吧。”在一片参差不齐的“谢皇上”的声音里,大臣们依次落座。
朱允炆开门见山地说,今天要议削藩的事,请众爱卿们各抒己见。
这可是个大题目。大臣们相互看看,也有交头接耳的,人人脸上都呈现出不同寻常的表情,受此隆遇,谁不心头发热。虽然削藩的事一直缠绕着每个天子近臣的朝朝暮暮,但削藩二字一经从皇上口中郑重道出,他们仍然感到不寻常、好沉重。
齐泰最先开口:“臣主张削藩,势在必行。”
黄子澄立即跟上,天子威福岂能下移?藩王强,不是国家之福。不用有理由,为社稷长治久安计,不能手软,必须削藩。
方孝孺附议,当年太祖皇帝看到北元是骑警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为御域外强大之敌,为固守疆国、防其侵扰,不得不采取制虎与封藩自固的两手,为此,也造成藩王坐大的局面,其实,太祖晚年已虑到其弊,只是已来不及处置了。如今,各王均不安分,以燕王为最。北平乃形胜之地,金、元两朝故都,燕王经营北地达二十年之久,势力盘根错节,对朝廷不利,即使燕王毫无野心,也应防患于未然,断然削藩。
朱允炆似乎不再反对削藩,但怎么削法?他犹豫不决。削藩,也有不同的削法,全削?还是择其有碍朝廷的削,还是选择有劣迹恶行的削?削强的还是削弱的?
齐泰道,当然要从有碍社稷安全者下手,先拿势力最强的首恶者开刀,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天下人都知道,燕王势最大,各王都看他眼色行事,削了他,其余各王立即会老实下来。这也是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的策略。
没想到黄子澄会反对,他不赞成先拿燕王开刀。固然他是首恶,可他兵多势大,又网罗了怪僧道衍、妖道袁珙这些人,对手太强,不易速胜。柿子还是拣软的捏为好,容易奏效,又能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朱允炆皱着眉头问,这个道衍和尚这么可怕吗?他有什么来历?
方孝孺对道衍的来历是一清二楚的。这个道衍和尚俗姓姚,名广孝,原在峨眉山出家,当然不是真心向佛,在槛外待价而沽罢了。方孝孺在蜀王那里做西席时,即与他有过一面之识,彼此还赠答过诗词。他的老师非常了得,就是博通今古的杂家,道士席应真。
一提起席应真,臣子们全都惊呼,人人知道这个神秘的道士。
朱允炆道:“噢,原来他是席应真的弟子。我听好多人都夸席应真有学问,精通阴阳术数之学,又研习兵法。”
方孝孺说,道衍确实学到了席应真的许多真本事。他出家而不厌世,听说,有一次,善相术的袁珙游峨眉山,一见了道衍,立刻说他形如病虎,日后一定是刘秉忠一类的人物,能辅佐一代明君成就霸业。从那以后,这一僧一道便成了莫逆之交,现在,道衍又把袁珙也弄到燕王府去了。
朱允炆哼了一声说,这个袁珙更坏,妖言惑众,听说他居然说燕王是天子相。黄子澄再次陈述己见,他以为,削藩应先易后难,先从劣迹昭彰的几个王下手,可先从周王朱橚开刀,他又是燕王的同母弟,板子打在周王身上,必定疼在燕王心上。
齐泰予以否定。这种避重就轻的做法,势必激怒燕王速反,不可取。先剪枝叶后倒树干,那是舍本逐末。
黄子澄反唇相讥,正好相反,君不闻杀鸡给猴看的道理吗?周王一倒,燕王必害怕,害怕了必有所收敛。
齐泰持相反态度,只有先灭了燕,余者会不寒而栗,无力再与天朝抗衡,次第削平就是了。
朱允炆认为双方都有道理,各有千秋,又都很棘手。他最怕引发像晋朝八王之乱的局面,整整动乱十六年,最终导致匈奴南下入侵,攻破了洛阳,连晋怀帝都当了俘虏,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呀。
方孝孺说,所以说,削藩非严厉进行不可,不等骚乱起,已让它胎死腹中,这是事半功倍的事。
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站出来说:“陛下,请容我进一言。削藩之利害,人所共见,我觉得,齐大人、黄大人说的都对,又都有弊病,不如曲线削藩,不显山不露水,天下不会乱。”
朱允炆甚感兴趣:“高爱卿请讲。”
高巍奏说他主张先不撤藩,还要再封、多封。这可是南辕北辙,众皆讶然,继而窃笑。
高巍让各位先别笑,听他讲完,看有无可取之处?高巍所说的再封,不是在二十四个王以外再封,而是在原封国里再封若干个小封邑,比如燕国,可再封燕王的三个儿子,如有孙子,再封他所有的孙子,这样国中有国、大国套小国,势必分散力量,互相牵制,各不相统属,想谋反也不好办了。可谓标新立异,众人怔了一下,有点头也有摇头的,摇头的比点头的多。
齐泰觉得可笑。有这样从容的时间吗?以燕王的精明,他会看不穿这小把戏吗?分封谕旨一到,就是他反叛的日子了。黄子澄也反对,更何况,即使可行,这也是慢功,远水不解近渴。
这时,一个面目清癯的中年人起立,他是御史大夫景清。景清奏道,他不主张削藩,倒应对藩王加恩。此言一出,如一石入水,激起千层浪,举座哗然。
朱允炆说:“景爱卿,你是在北平做过一任参议的,你更了解燕王,你这话可有点耸人听闻啊。”
景清说他与各位大人所思所虑一样,只是办法不同,殊途而同归。
朱允炆说:“请道其详。”
景清也认为燕王是群藩之首,危害大,有号召力,大家毋庸讳言,其才干大有太祖遗风,太祖几乎将大位传他,他不会不知道,这也是他心里愤愤不平、时刻觊觎皇位的原因。为今之计,不能让他占据着金、元的龙兴之地北平,立即把他易地改封,比如改封在南昌,他就会如鱼离水,无所施展了。
朱允炆皱着眉头听着。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都是不屑于听的神色,他们甚至觉得景清有点幼稚。
景清还在阐述他的高论。朝廷如对朱棣兴兵讨伐,倘一时不能奏效,必使天下陷于战火中,而改封,不会令他成为死敌,可表面上保持着王室叔侄亲情,陛下与各藩王毕竟是叔侄,何必自剪枝叶呢。
朱允炆有点活心,觉得这是个温和不伤根本的法子,这倒也有可取之处。
这时后面又站出来一个面如敷粉的英俊青年,他是翰林院编修柳如烟。他是状元出身,官阶不高却小有名气,因为同方孝孺一起奉圣旨编写《明太祖实录》,得以接近朱允炆,其才气深得皇上赏赐,这是柳如烟能够参与机务并能出席今天召对的原因。
柳如烟不赞成景清的办法,称其为治标不治本,易地而封,羽翼仍在,能保住藩王不反吗?柳如烟赞成黄子澄所见,因燕王兵多粮广,早有准备,不易削。况且说燕王要反,没人相信,没有证据。可先削有不法行为的各王,目的就是要震慑燕王,如先削周王,燕王定上表为他求情,那时正好同罪连坐。
柳如烟的话打动了朱允炆,他连说“有理”,他本来不愿大动干戈先动燕王,怕冒天下倾覆的危险。如果先拿几个有劣迹的藩王开刀,风险就会小得多。一样可对燕王起到震慑作用。
事有凑巧,朱允炆昨天刚好接到周王的二儿子朱有爋的密揭,说他父亲朱橚密训兵马,暗中与燕王勾结,有谋反迹象。这不是天赐良机吗?众大臣听了这消息都大吃一惊。
黄子澄惊呼,这真是及时雨呀。柳如烟也说,儿子告发其父,还会有假吗?这会令天下人信服。景清却浩叹道,天下竟有这样的儿子。
方孝孺明白,朱有爋是在做梦,一旦周王被废,他告发有功,皇上不就降旨让他袭爵了吗?众大臣也都明白了其中的奥妙,都大摇其头。
朱允炆当即决定,就拿周王开刀。就令方孝孺、柳如烟商议草拟废周王等的谕旨。
黄子澄说:“陛下选对人了,天下学问,无出方夫子之右者。”
朱允炆用方先生,并非因为他的文才,方先生并不是他的文书,而是一位砥砺德行,请益学问的良朋益友,以其儒学推行维新,方先生名字叫孝儒,字希古,是不是含有希慕古圣贤,古大儒三代至治之意呀?
方孝孺说他不敢承皇上谬奖,唯尽绵薄之力而已。但他对皇上的决定并不满意,杀鸡给猴看,猴子要不怕呢?反过来说,杀猴给鸡看呢?
'1'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掌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
第五章 对最亲信的部下要留一手
小翰林想入赘高官家庭
景清有一个年方二八的漂亮女儿叫景展翼,弯弯的柳叶眉下是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聪颖娴淑,从小跟父亲做学问,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擅丹青。此时她正在书房长案上挥毫泼墨作画,画的是一群虎,这是她给建文皇帝画的。她背后的墙上有一幅山水画,画中草庐里有二人对坐读书,两旁配有一副对联: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
景展翼的画已经接近尾声,她自己正歪头欣赏着,父亲景清散朝回来了,面带忧戚的神色。他一边脱朝服,一边问女儿:“开始作画了?你得用心才是,给皇上拿去补壁,马虎不得呀。”
景展翼说:“所以我才格外用心啊。都是父亲多事,否则皇上怎么知道我学过水墨丹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