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0)沈雁冰(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21)同前注。
(22)参见茅盾,《左拉主义的危险性》,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
(23)参见茅盾,《左拉主义的危险性》,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
(24)同前注。
(25)同前注。
(26)同前注。
(27)Gregory L。Lucente,The Narrative of Realism and Myth。
(28)茅盾,《左拉主义的危险性》。
(29)如马修斯(J。H。Matthews)所注意到的,虽然“左拉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正典多有歧异,左拉的作品却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最喜爱的题材。《金钱》、《酒店》(L’Assommoir)、《萌芽》等小说不断为左翼批评家所征引,不过,虽然他们深为左拉描画社会不公现象的惊人巧手所撼动,但仍然认为左拉之才受限于其布尔乔亚的意识形态,故而深有憾焉。参见J。H。Matthews,“Zola and the Marxists,”Symposium 11。1(1957):262…72。
(30)Georg Lukács,Studies in European Realism,trans。Edith Bone(New York:Grosset & Dunlap,1972)。
(31)同前注,。
(32)Vladimir Ilich Lenin,“Tolstoy,”in Marxists on Literature:An Anthology,ed。 David Craig(Harmondsworth,Eng。;Baltimore:Penguin Books,1975)。
(33)参见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下册;有关鲁迅在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上对茅盾的影响,参见Marián Gálik,Mao Tu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有关茅盾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参见Marián Gálik,Mao Tu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34)例如,茅盾,《论无产阶级艺术》,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文学者的新使命》,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文学与政治社会》,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
(35)Maurice Meisner,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有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到中国的背景,可参考Paul Pickowicz,Marxist Literary Thought in China:The Influence of Chu Chiu…pai(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36)茅盾,《读〈倪焕之〉》。
(37)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38)茅盾,《读〈倪焕之〉》。
(39)Yu…sheng Lin,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40)Yu…sheng Lin,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41)C。T。Hsia,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42)王德威,《寻找女主角的男作家——茅盾、朱西宁、黄春明、李乔》,《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台北:时报文化,一九八六)。
(43)除了以女性为中心人物的小说之外,茅盾也写了相当多支持妇女解放的文章,多数收入《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学,一九八五)卷一四。例如《妇女运动的意义与要求》卷一四;《解放的妇女与妇女的解放》,卷一四;《妇女经济独立讨论》卷一四。亦可参见查国华,《论茅盾早期的妇女观及其他》,收入中国茅盾研究学会编,《茅盾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页三三五—四九。
(44)参见Tobin Siebers,The Ethics of Criticism(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
(45)Yu…shih Chen,Realism and Allegory in the Early Fiction of Mao Tun。
(46)此处“ressentiment”的用法源自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参见Fredric 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47)Yu…shih Chen,Realism and Allegory in the Early Fiction of Mao Tun。
(48)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下册。
(49)C。T。Hsia,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50)茅盾,《虹》。
(51)同前注。
(52)茅盾,《虹》。亦可参见林秀玲,《中国革命和女性解放:茅盾小说中的两大主题——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观点兼论茅盾及其批评家》,《中外文学》一八卷五期(一九八九年十月)。
(53)参见Eve Kosofsky Sedgwick,Between Men:English Literature and Male Homosocial Desir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
(54)Mao Dun,Midnight。
(55)Mao Dun,Midnight。
(56)同前注。
(57)我对上海股市的描写出自潘德盖斯特(Christopher Prendergast)对巴尔扎克小说《幻灭》(Illusions perdues)中木廊商场(Galeries…de…bois)的描写。参见Christopher Prendergast,The Order of Mimesis。
(58)参见Christopher Prendergast,The Order of Mimesis。
(59)有关这场舞蹈的相关讨论,可参见Marián Gálik,Milestones in Sino…Western Literary Confrontation(1898…1979)。
(60)参见Stephen Chingkiu Chan,“The Problematics of Modern Chinese Realism”。
(61)高利克早已指出茅盾非常熟悉左拉的《娜娜》(Nana)一书。参见Marián Gálik,Milestones in Sino…Western Literary Confrontation(1898…1979)。
(62)赛金花的相关讨论,参见David Der…wei Wang,“Nonconformism as Narrative Strategy:A Reappraisal of Late Ch’ing Fiction,”Asian Culture Quarterly 7。2(1984):67…69。
(63)例如钱杏邨,《茅盾与现实》;普鲁士,《茅盾三部曲小评》,收入伏志英编,《茅盾评传》。
(64)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65)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66)同前注。
(67)有关茅盾对俄国文学中此种典范的接受,见Mau…sang Ng(吴茂生),The Russian Hero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8)。
(68)茅盾,《蚀》。
(69)这个论证的用词遣句出自Christopher Prendergast,The Order of Mimesis。
(70)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71)C。T。Hsia,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72)茅盾,《蚀》。
(73)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台北:世界书局,一九六五)。
(74)茅盾,《腐蚀》,收入《茅盾全集》卷五(北京:人民文学,一九八五)。
(75)茅盾,《腐蚀》,收入《茅盾全集》卷五(北京:人民文学,一九八五)。
(76)同前注。
(77)胡耀邦,《在沈雁冰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78)孙中田,《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天津:百花文艺,一九八〇)。
(79)Yu…shih Chen,Realism and Allegory in the Early Fiction of Mao Tun。
(80)茅盾,《牯岭之秋》(上海:文化生活,一九三七)。
(81)胡耀邦,《在沈雁冰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82)茅盾,《水藻行》,收入《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学,一九八五)卷九。
(83)同前注。
(84)Marián Gálik,Milestones in Sino…Western Literary Confrontation(1898…1979)。
(85)参见Marston Anderson,The Limits of Realism。

第四章 沉郁的笑声
——老舍小说中的闹剧与煽情悲喜剧
老舍(舒庆春,一八九九—一九六六)是一九三〇年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留给我们一种双面形象:罕有读者读到他早期作品中笑闹的情节、生动的叙事姿态、蜂拥而来的小丑人物而能不为所动。但是谈到对他作品的概观评价,读者却比较倾向欣赏他对日常生活的白描、对天涯沦落人的同情,或是他幽默中的温情。他的《骆驼祥子》(一九三八)一向被誉为抗战前中国最好的现代小说之一(1),相形之下,《老张的哲学》(一九二六)、《离婚》(一九三三)这样的小说就不太受重视了。我们视老舍为一个人道写实主义者或是温馨的幽默家当然有理,但是却不免忽略了他的喜剧才能;如此他也就不过是鲁迅以次的正统写实主义作家之一罢了。事实上,老舍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的五四作家,不仅是因为他对社会的不公不义做了写真暴露,而更是因为他以闹剧和煽情悲喜剧的手法把社会的不公给夸张化了。老舍的叙事之所以有力,是来自他的笑与泪的泛滥、道德/知识价值的戏剧化逆转,但最重要的,还在于其敢于偏离写实主义的金科玉律,自抒新机。
老舍一八九九年出生于寒微的旗人家庭,清帝国大厦将倾,其时满族背景已非社会地位和前程的保证。老舍父亲是清朝正红旗皇城护军,庚子事变时光绪皇帝与慈禧西太后逃难出京,老舍父亲与八国联军巷战时伤重而死。在八国联军四处烧杀掳掠的混乱中,老舍和母亲奇迹似的逃过大劫。但这些幼年回忆给老舍带来的不是悲伤,倒是掩抑的笑声。当老舍讲述他父亲毫无价值的牺牲,或他自己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苟全性命时,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字里行间透露的荒谬之感(2)。他“记得”自己婴儿时逃过了“洋鬼子”一劫:“我一定是睡得很熟。要不然,他们找不到好东西,而听到孩子的啼声,十之八九也会给我一刺刀。”(3)
这种荒谬感正是老舍笑声的基调。这样的笑声既指向充满非理性的世界本身,也指向身陷其中的老舍本人;既指向令人发噱的场景,也指向激起义愤或热泪的主题。当老舍用自我调侃的语气描述他旗人的边缘身份,民国时期成长的经验(4)、贫寒的家庭状况(5)、独自一人在海外担任语言教职的苦处(6),以及他恰巧错过了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两个场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分别因为他其时正在英国教书和在美国旅行)时——(7)我们皆可听到这暧昧的笑声。
不过老舍爆出最狂烈的笑声也许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应该宁愿自己也错过这次事件就好了。在被封为“人民艺术家”多年以后(8),老舍却在“文化大革命”中赫然发现自己原来是“人民公敌”。当事物骤然被剥去原有的意义,剩下的就只有无尽的混乱,和阵阵鬼气森森的笑声。老舍最后选择自沉应不是令人意外之举(9)。对这位喜剧大师来说,自杀或许正是他“笑”的哲学的搏命演出;自杀把他笑谑的文字里内蕴的自毁倾向发挥到极致,而同时对他一生经历的荒谬投以轻蔑的最后一瞥。
笑,被老舍用来作为质疑社会现实的各种文化/道德符码。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小看老舍追求煽情悲喜剧的泪,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纵情笑声背后的真义:“我真希望我能写出些震天响的笑声,使人们真痛快一番,虽然我一点也不反对哭声震天的东西。说真的,哭与笑原是一事的两头”(10)。在这一章,我将以两种方式分析老舍小说中的笑声。首先,我将根据闹剧(farce)与煽情悲喜剧(melodrama)的模式来重新思考老舍的喜剧(comical)/讽刺嘲谑(satirical)小说,说明他对笑声与泪水的论述中的“狂欢”冲动,并描述其中的虚无暗流。其次,我将讨论他最夸张、最嘻闹的叙事其实包含着对现代中国生命荒谬性的严肃探索,而他对人间苦难的“露骨”揭露其实又可以引发一种暧昧的“庆祝”情绪,从而指出老舍看似抵触的两种形象(或风格)——富有同情心的人道主义者与犬儒的大玩笑家——之间的关系。
闹剧与煽情悲喜剧:对现实的逾越
老舍的喜剧/闹剧论述来源有二:十九世纪英国以狄更斯领衔的丑怪(grotesque)写实主义,与晚清谴责小说的闹剧修辞法。老舍于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九年之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University of London,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教授中文,最早的三部小说也完成于伦敦。他本人的评论文章显示他对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作家如菲尔汀(Henry Fielding)、詹姆斯(Henry James)、康拉德(Joseph Conrad)等人颇为熟悉;在这些作家中,狄更斯正是最重要的榜样(11)。老舍自陈其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正是模仿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Nicholas Nickleby)而来(12)。老舍对于狄更斯小说的私淑,由他笔下活力充沛的语言、煽情悲喜剧式的情节,以及洋洋大观的诡奇人物即可一窥大要。这两位作家眼中的社会罪恶与非理性机制非但都恶形恶状,更是荒谬绝伦。不过这样的对比以外,我们仍应注意老舍与中国传统小说及讲唱艺术的渊源(13)。诚如普实克所观察,为了替他的喜剧小说增添特殊的反讽效果,老舍重新启用了传统白话小说的说书技巧(14)。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晚清谴责小说则为老舍插科打诨式的丑戏(buffoonery)与滑稽剧(burlesque)提供了主要的灵感来源(15)。

《老张的哲学》书影

《老张的哲学》刊载于《小说月报》(17卷7号〔1926年7月〕)
老舍的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是他闹剧/煽情悲喜剧论述的最佳例证。这部小说嘲讽中国现代社会由旧转新的种种乱象。小说的主角老张是个教书兼放高利贷的恶棍。所谓“老张的哲学”就是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钱本位而三位一体”(16)。老张的生意包括一间只有一班学生的迷你学堂,一间“上自鸦片下至葱蒜”什么都卖的杂货店,他兼看风水地理,还在地方衙门当差。老张随着肉市的价格起落变换宗教信仰,他精力旺盛又诡计多端,对金钱的欲望慢慢发展成对权力和女人的欲望;整部小说就是记录老张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小说还有好几条次要情节,包括一名学徒追求一个受过教育的姨太太,一个“救世军”发达的布道事业,以及两个浪漫学生夭折的自由恋爱。所有这一切都与老张的放贷与教书活动有关。
在老舍的心目中,老张这个形象可能是狄更斯《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中拉尔夫·尼克尔贝贝(Ralph Nickleby)和斯奎尔先生(Mr。Squeers)的综合体(17)。老张还让我们想起《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中的奎普(Quilp,此书早在晚清时期就翻译成中文)。此人和老张一样,最嗜欺凌弱小、折磨妻子。不过,狄更斯式的丑怪人物是一群自我中心者,他们夸张招摇,但是把奇特的怪僻演练成(下意识的)自我防卫机制(18),而相比之下,老舍的丑角如老张者却行动横冲直撞,百无禁忌。狄更斯倾向揭露人物诡奇行为的心理动机,而老舍创造的老张却是个百毒不侵的机器人。社会规范以及道德要求对老张的欲望野心完全不构成威胁;相反,他还利用这些规范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价值系统。如此一来,我们对老张这样的人虽然心存疑虑,却又好奇他如何不断跨越自己设下的界线,做出更大胆、更放肆的勾当。事实上,小说正是一系列由老张坐镇演出的惊人好戏,一个场面比一个场面更来得荒谬可怕。
我们如果用传统“讽刺喜剧”一词来形容《老张的哲学》所展现的现实观,未免有轻描淡写之嫌。随着莫名其妙的暴力场面、暧昧的笑声此起彼落,老舍试图创造的应该是类似闹剧的东西。《老张的哲学》以反讽方式为一个是非颠倒、价值混乱的世界捧场加油,可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第一部有意以闹剧模式写作的作品。老张是个混世魔头,他的“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