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蒋勋说宋词-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且向花间留晚照”,如果把这样的句子送给一个朋友,我想其实是一种生命的祝愿,它指的绝对不是说某一天的晚霞,它其实是讲在生命结束以前,对自己要有一个珍惜。
第三讲 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
范仲淹首先是个政治家
下面我们先来看范仲淹的两首词,我记得这大概是我上中学的时候,我父亲一直要我读的。因为他发现我很喜欢文学,所以他要找到一些可以跟我一起读的东西,大概他很怕我去喜欢《鹊踏枝》中“日日花前常病酒”那样的东西。所以我记得,那个时候好长一段时间写毛笔字都在写《渔家傲》。当然,范仲淹的词还是很有趣的。
我们前面提到范仲淹是一个政治家,所以他的发之为文不是为了文学,不是我们所说的狭义的文学。当然我觉得对于文学的定义,我自己一直不采取狭义性,而采取广义性,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当中对于生命的感慨、意见,都可以是文学的状态。
范仲淹所处的时代,由于宋朝开国没多久,边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他自己本身又承担着负责边关的重任,所以他的生命情调跟宋祁是不一样的。在他的词当中,有着宋代开国词人当中几乎唯一的苍茫之感,就是有点“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味道。这是跟他的身份有关的,跟他的位置也有关,因为他身在陕西,面对西夏跟辽,强敌环伺,随时可以进攻宋朝。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他写《渔家傲》,里面多是比较高亢的声音。“渔家傲”,是民间渔家传出来的声音,可是有个“傲”字在里面,就是一个高亢的感觉。所以这个词牌跟《满江红》有一点近似,是比较悲壮的。
我特别把范仲淹选出来,是希望大家了解,虽然北宋词是以宋祁、欧阳修这一派为代表,可是对于范仲淹,应该给他一个特殊的定位。从他身上也可以说明,宋代在它的整个和谈经验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还是有焦虑感的。所以大家都记得我们在读《岳阳楼记》的时候,其实里面有一个政治上的焦虑感跟他的某一种祝福的意义。他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文章开头,他描述这个岳阳楼的建筑景观,然后描述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象。我觉得最有趣是宋代的这些文人,他们在写散文时的角色跟诗人的角色之间,界限非常不清楚。我常常会问一个朋友说,你觉得《岳阳楼记》到底是散文还是诗?因为其实它的界限很不清楚,如果我们从“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来看,它有事件交代。按照年代这样讲下来的时候,它是一个散文,可是当他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文章开始出现三跟四的句型了,它的诗的意义出来了。
良好的文字修养
我希望大家可以从这篇文章了解到北宋开国时这些文人的文字修养。我说的是文字修养,不是文学修养。他们的文字修养太好了,也就是文字传统,刚才讲的二三五七的传统,太好了,所以他其实无入而不自得,他可以非常有趣地在变化。所以当我们看到他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时候,全部在三跟四的句型当中,他可以排列出很长一段,都在讲景象,可全部是诗句。但是有没有发现结尾的时候,他忽然又变成议论了。他忽然又觉得,人在看过了晴天的开朗,看过雨天的淫雨霏霏的心情之后,你生命的意义到底何在。所以他总结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样的结论,然后总结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非常有趣的是,开始是散文,中间是诗,结尾是议论。为什么会这样写?因为在整个宋代科举的考试里,对一个知识分子的考试,要从策论考到诗词,所以他们必须同时兼具这几样能力。我们前面提到苏轼在考进士的时候题目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讨论司法制度,当然是议论,那个时候你写词就没有用了。可是到最后你考取了,你要面试,皇帝殿试的时候,就是即席作诗跟写词。皇帝本身水准也极高,所以你也不能写得很差。这样我们大概可以看到宋代的知识分子身上所兼具的养分非常丰厚,因此他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扮演政治家,扮演诗人,扮演评论家的角色。
策论是非常理性的,讨论政治、司法,你要非常理性,要有逻辑的。诗完全相反,它可能是知觉的,要有很多感觉上的东西。我们在读《渔家傲》的时候,看到范仲淹出入于这几种不同的状态之间,他要写出一个边防司令带领军队的那种悲壮和勤奋,同时又要写戍边的辛苦,边疆士兵常年回不了家的辛苦,他要用一个司令的心情去感同身受。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他的两种身份的这种对比关系。大家可以看一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身兼数重角色的范仲淹
一开始“塞下秋来风景异”,非常像唐诗,就是写边塞嘛,唐朝都是边塞诗,有所谓的《塞上曲》、《塞下曲》之类的。其实宋朝大概边塞都已经失去了,没有很多的边塞,范仲淹是少数到过边塞的文人,所以“塞下秋来”,又是秋天,那个风景肃杀的感觉要出来了。“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是在湖南那边,秋天来了,大雁往南飞,往衡阳那边飞,它不想留下来了,而将士们大概是中原来的,到了陕西,到了边疆,感觉到秋天来了,连鸟都回家了,可是自己回不了家,这里面是在讲乡愁。“四面边声连角起”,“四面边声”是在讲胡人的队伍,胡人吹起一种用动物的角做出来的乐器,这样的乐器,有一点感伤的感觉,因为胡人的音乐非常高亢和悲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千嶂里”,是讲陕西秦岭的千嶂,在这么多山峦的阻隔当中。长烟、落日、孤城,是三个意象,这是用到了类似像“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手法,里面有一种肃杀与荒凉的感觉。“长烟落日孤城闭”,因为当时他是守在被西夏包围的一个孤城里,情势非常危险。
下面第二段可以看到,范仲淹非常明显的文人气质出来了。我们几乎很少在一个政治家身上看到这种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作为一个边关的司令,这个时候他却喝着一杯浊酒,那种没有过滤完的含着很多渣滓的浊酒,心里的感伤是说不尽的,里面有凄凉、荒凉,又有雄壮,完全是从他的身份里面流露出来的情感。“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他用了一个汉朝的典故,是汉和帝的时候伐匈奴,一直打到了燕然山。当时的大将刻石为界,在上面刻了字,说大汉帝国的边疆在这里,刻石勒功以后才回家。而现在的范仲淹也觉得他身负国家的使命,一定要完成这件使命以后,才能够谈他自己回家这件事情。所以“燕然未勒”,是说他还没有完成任务。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说那些羌族胡人用像管一样的乐器吹出来的悲凉声音,这时秋天已经飘霜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失眠的一个境况里,将军、白发、征夫,同长烟、落日、孤城,都是三个意象,一个用“闭”做结尾,一个用“泪”做结尾。“闭”跟“泪”,变成了在极大的孤独感里面的一种忧伤。刚才我们讲到宋词里的单字的性质都非常强,所以注意那个“闭”怎么去把三个意象联结起来,那个“泪”怎么去把将军、白发、征夫三个意象联结起来。自己已经是一个老将军了,头发都白了,跟他一起来的那些被征兵的兵士也都已经老了,所以白发跨在将军与征夫之间。将军老去了,兵士也要老去了,可是好像还没有完成这个边功,还没有勒石燕然,所以那个悲哀的心情用“泪”来做了一个总结。
宋代知识分子的分裂个性
北宋开国,范仲淹代表了一种试图要恢复大唐的气象的愿望,可是我特别希望大家了解,它并不是主流,因为这牵涉到我们刚才提到说宋朝本身并没有特别去发展边功的意图,它在开国就没有,它希望发展文人政治。所以很自然就会带出另外一个部分,大家看到范仲淹下面一首《苏幕遮》就会发现,怎么范仲淹变成了一个多情男子,完全不像一个将军,也不像一个政治家了。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
这首词大家很熟,它进入了现在民间流传的流行歌曲里。“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些文字好像是被琼瑶拿去做书名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大家都会发现,这样的文字非常像山水画了。“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就是斜阳已经是一种无情,已经是一种时间的无限,你没有办法在花间留下晚照,所以斜阳是无情的。可是芳草也是无情的,芳草是在斜阳之外的空间的无限性,所以时间的无限性是人的第一个感伤,空间的无限性是人的第二个感伤。这个里面是在讲思念,这个思念是时间上的不可及与空间上的不可及,可是他可以把我们现在分析议论的东西转成这么优美的句子。
其实我们在读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并不追究他的意思,我有时候问学生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什么意思?他们好像讲不清楚,其实我觉得无所谓,因为你在听那个歌的时候,歌本身会传达出那个很深的情感。所以我刚才提到说人类其实最深的两个悲伤是时间的不可寻找跟空间的不可寻找,也就是时间的无限性和空间的无限性。宋朝因为有一个理学的背景,所以文人们都在碰时间跟空间问题。“斜阳”是一个时间的哀伤性,“芳草无情”又是一个空间的无限性。所以他用无情去拟人斜阳跟芳草。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它完全像口语白话,我们会发现经过一千年,它的语言其实还是我们口语的语言。原因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因为它是歌,歌靠听觉传达,你不可能用太过艰深的典故、词汇,所以它非常的平淡,我们今天还可以用到这些句子。“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几乎没有人会不懂。“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么通俗的一个对于离家的情感,或者思念自己亲密的人的情感,这种情感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包括流行歌曲在内的整个通俗文化当中,都是一个重要的主流,一个一直没有中断的主流,可它的起点是从宋朝开始的。
我之所以把《苏幕遮》和《渔家傲》放在一起,是希望大家看到我刚才讲的宋代知识分子的分裂个性,那就是他作为将领的角色与他作为一个柔软多情的男子的角色之间,竟然是这么不同,可是又可以合在一起。我刚才说分裂,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可以和解,如果可以和解,这个分裂反而是一个完美。就是人性当中有上朝时的你,还有一个下来游玩时的你,可以不一样,如果一样那就是可怕的事情了。
我觉得宋朝在这方面是我特别希望谈的,下面我们讲到欧阳修、苏轼、柳永时,更可以看到这种多重性。尤其是苏轼,我觉得他是一个性格大分裂的人,从来没有看到一个历史上人格这么分裂的人。我们那么爱他,是因为他大分裂,因为他的身上什么都有,佛教的也有,儒家的也有,道家的也有。又是政治家,又是一个多情男子,他什么都有。不过在他身上你会发现不矛盾,他可以变来变去,他可以上朝把王安石骂得狗血喷头,下来的时候就跟他下棋,然后还说王荆公的诗写得多好多好,这个当然是分裂,可是这种分裂真可爱。其实这反映了他看到了人的多重性,也尊重人的多重性,他看到了生命的丰富,也就不去阻碍生命里面任何特异性的发展了。
炉香静逐游丝转
在范仲淹之后,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大概到宋仁宗,北宋的政治开始稳定下来,所以它的文化特质也就在文学创作里表现得非常直接。我特别用晏殊跟晏几道这两位来做比较明显的代表,下面为大家介绍晏殊的四首词,以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作品,我想用他们三人来作为苏轼之前的一个引带的过程,因为晏殊跟欧阳修都算是在文学上对苏轼发生比较大影响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踏莎行》)
我想大家可以特别注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句子,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宋代在开始有一个静下来的心情以后,它会去静观一个在唐代不太容易看到的事物。香炉里放一点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炉上面的孔会冒出细细的烟出来,这就是“炉香”。炉香“静逐”,是说因为非常安静,没有风在吹,所以烟在慢慢慢慢地绕,变成一道游丝在转。这个场面,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诗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香炉观察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唐代的很多东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是生命里面必须有目的性的一个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安定,或者经济上的繁荣,会使它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件。我现在用“无谓”这两个字,是说我们会发现这一句“炉香静逐游丝转”,好像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描述。因为它在人生整个的意义上,不代表任何东西,好像是无谓或者无聊。可是所有的无谓和无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据了蛮重要的时间。我们生命当中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生命的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那个时刻,以及休闲的时刻。
所以从“小径红稀”开始,描述一个诗人走在掉满了落花的小路上,然后在郊外游玩看到绿色的树,再进一步用“高台树色阴阴见”,去形容人在树底下对于树荫所构成的那个光影的层次。一直到“翠叶藏莺”,就是在翠绿色的叶子里面藏着春天的黄莺鸟在跳跃。我们在台北故宫一张宋代的画里可以看到,一道竹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来,这就是“朱帘隔燕”。过去的文人有的时候在一个比较接近轩或者廊的地方读书,然后有很多的鸟会飞进来,他就会用竹帘挡住,让光线没有那么明亮,同时也让禽鸟或者昆虫不容易飞到这个空间来。可是这种隔帘的经验,变成了很特殊的一种生活空间里的美学形式,就是他在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没有绝对的隔断,而变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人可以跟自然之间有隔,可是这个隔又是可以连接的。
所以到“炉香静逐游丝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在追求一个完全静下来的心境跟画面。这样一个描写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跟五代词最大的不同,就是所谓愁的东西稍微少了一点点,虽然它后面还是要讲到愁,可是不太像《花间词》里有那么多哀伤和惆怅的东西。它会描述生活里面的一些微不足道,过去在唐代不太会拿来作为创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