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蒋勋说宋词-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次在台北故宫里展出的文物里面也有很特别的资料,比如与契丹的国书,我们看到这个国书非常有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可以平等对待周边民族的朝代,当然我们说平等是因为别人也很强,所以你不得不平等,可是唐朝从来没有把旁边的人平等对待的。
大家知道清朝的外交部叫“理藩院”,处理与藩人打交道的事务。英国人一直不知道理藩院什么意思,等到他们知道以后,强迫清朝把它改掉,叫外务部。以前叫理藩院,因为它没有外交,清朝认为你们就是朝贡来的,你们就是来朝拜的。所以宋朝是少有的一段时期,它与邻邦有一个比较平等的关系,彼此有使节来往。这一次台北故宫的宋代文物展出让我们看到,宋朝非常懂得谈判,懂得订和约,懂得怎么样保持一个比较永续的和平状况。所以我常常这样讲,不要小看宋朝的谈判能力,它把辽、金、西夏三个强敌都拖垮了,这三个朝代都比它早完蛋,而它还在。三百多年它可以维持,就完全靠它谈判的手法。其实当时西夏、辽、金的兵力都比宋强,随时都要打的,所以它就一直用谈判拖拖拖,把三个都拖垮了。
当时的大理国,就在现在的云南、贵州等一带,当时是独立国家,宋朝没有说要把你纳入我。大理国当时有画佛像的一个画工叫张胜温,他是用自己民族的服装和特色把佛像整个画出来,这次也在台北故宫展出。张胜温有可能是宋朝过去的画工,由于不打仗了,彼此来往,就说我派几个画家或者书法家去你那边帮你。那个时候像辽和西夏,都非常希望苏轼能够到它们那边去做大使,因为很仰慕他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写得极好,当然宋朝不会让苏轼过去。
这次宋朝文物大展里的很多东西,会让我们重新去定位这个朝代。它同周边很多政权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非常微妙。我们看一下张胜温佛画的细节,非常的写实,对于我们了解云南这个地区过去独立的文化跟政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料,它是保留在宋代宫廷里的东西。我们看到唐朝把外族画得丑得要死,都是来进贡的。可是宋朝它会保留一张画,画跟它平等的一个独立国家,表现它的文化状况,这张画现在很多人在做研究。
宋代文化的发达
还有就是宋代有大量书籍的出版。我们在唐朝还很少看到活字印刷的出版物,而宋代开始大量活字印刷。宋版书在今天全世界都是有名的,因为大家知道西方的印刷要到元朝以后,印刷术传到了欧洲,德国人古登堡用它来印《圣经》,那大概要晚了三四百年。活字印刷引发了西方文艺复兴运动,而在宋朝时已经非常普遍。宋代的文化和教育成就这么高,与它出版书籍这件事情有关系。
这一次台北故宫非常用心在做这个展览,因为其实不是只展览书法、绘画,它还展览出很多宋朝的收藏品。我们才知道孟子的书在宋朝已经这么普遍,它已经是一个通行的出版品,民间都在读这样的书了。唐代的文人大部分还是贵族出身,如果家境不好,你很难读书。可是宋代,教育的普及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状态。
欧阳修当时收藏了很多古代的碑,然后做了一个整理,叫做《集古录》;赵明诚、李清照他们夫妇也写过《金石录》。宋代对于古代的文化有历史感,觉得这些东西不可以随便丢在地上让它荒废,要把它收藏起来,而且做研究,这是最早的历史学、考古学的观念。
还有私人的修史,过去都是官方修历史,关于私人的修史,你看司马光十九年写《资治通鉴》,基本上是以民间身份去修历史,所以这些方面都说明宋代的文化不可以等闲视之,它真的有一个很不同于其他朝代的部分。
南宋时候一个重要的理学家、一个大学者朱熹写的《易经》这次也展览出来,你可以看到,我们过去对朱熹的印象是一个很刻板的学者,有一点保守的感觉,可是看他的书法,你可以看到笔力之雄强,气度之大,让人感觉到他在文化上的自信是非常惊人的。宋朝很多文人自己有作品了,自己可以有自己的文集,《晦庵先生文集》就是朱熹自己的文集。文化一定要到一个程度,才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状况,像李清照也有她自己的词的总集出版。我们不要小看这件事情,因为在世界文化史上,作家出版自己的文集,恐怕宋朝还是排名第一。我们看到文艺复兴时但丁他们出诗集,都还是旁人来帮,他们自己还没有能力出文集。当然在今天,我们要出一本书,不是太难的事,可是在人类的文化史上,一个作家可以出版自己的文集,宋朝绝对是排名第一的。
有种“刻版”的佛经在民间也非常流行,当时宋的南边有吴越国,其实也是独立的,就是今天的江苏、浙江。他们刻出来的刻版,就是这种木板上刻出来,可以大量印的。我们知道发明刻版印刷是在唐朝,咸通九年就有了刻版印刷的《金刚经》,可是唐朝并没有普及,真正普及起来是在宋朝。宋朝为什么会普及?因为它不打仗了,把很多经费拿来做文化的工作。这种东西要慢慢去刻、去雕,一个字一个字雕出来,然后再印刷,要很多财力跟人力的投资,所以大量宋版的这种图绘和印刷的书籍,包括图和文的都有,慢慢都开始出来。在现在世界的拍卖市场上,宋版书的价格是非常高的。
改朝换代只是政治改换,文化不能改
宋朝整个民间对于历史出现了兴趣,所以他们会仿制商周的古铜器。一个文化的时代,它会有历史感,它会发现改朝换代只是政治的改换,可文化是延续的,文化不能够改,因为文化是累积的。你不能说我今天放弃前面的文化,重新开始一个文化,人类的文化从来没有这样。宋代非常清楚当战争不发生的时候,文化就必须要延续。所以商朝、周朝已经离它这么久了,可是它觉得要继承商代和周代的文化,所以他们会重新学习经文,刻在上面,然后重新去学习铜器的规格,这里面有很重要的文化象征的意义。
砚台是文人在书房桌案上摆放的一个简单的工具,它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块石头,可是这个时候古人会优雅到去寻找很美的石头,譬如说端砚。我们讲端砚的有名,是因为它质地非常细,质地细所以不伤毛笔的毫毛;可质地太细,墨磨起来不发墨也是缺点,而端砚的好处是它质地非常细,可是它又发墨。所以这个端溪的河流里的石头——端石,就变成了砚台的一个重要来源。其实我们看它就是一块石头,文人借着这个砚台却可以感受到石头跟河流之间的关系。
宋代的古琴现在已经非常少了,“琴”大概是所有的乐器当中最没有表现性的。我这样解释是说,大家都注意到,不管吉他也好,大提琴也好,都有一个共鸣音箱,共鸣音箱使声音传出去。比如在一个音乐厅,几千人在听音乐的时候,乐器要使它自身的声音传出来,就需要有共鸣箱。古琴因为就是一块板,所以它的共鸣非常小,它能够传达出去的声音很小,也就是说它的表现力很小。那么这个表现力很小的乐器存在意义是什么呢?它只是文人拿来修身养性的东西,换句话说,琴最重要的不是弹给别人听,是弹给自己听的。在弹琴的过程里面去修炼自己的呼吸,调匀自己整个气的流转,让自己能够定下心来,所以很多人讲到高手在弹琴的时候,如果有人在偷听,弦会断掉。琴最后变成文人生活里面必备的部分,它不是用来炫耀的,它反而是内敛的一个精神。
我想从西方的音乐观点很难了解古琴。过去有一个大陆的老先生,八十几岁了,他是修气功的,我记得他到我们大学的音乐系里面来弹古琴,就讲到他练古琴是为了练气功,而不是为了音乐。可是我们在现场很受他震撼,感觉到一个人在自我世界中所完成的听觉上沉静的力量,他使古琴与自己的呼吸或者心跳之间产生了很奇特的交流,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古琴好像不应该只作为乐器来看,它其实是宋代文人生活里面重要的一种标尺。
“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桥西。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这是南宋的一个诗人吴琚写的诗,用非常漂亮的书法写出来的。我希望用这次在台北故宫展出的书法来说明,大家看到所有的南宋词基本上都是这一类的调子。日暖、花香、山鸟啼,其实不是大事,当然有辛弃疾在写金戈铁马;可是对一般人而言,政治或者朝代这种东西,不见得什么都能够管得到的。那么太阳出来了,花在开,鸟在鸣叫,其实是把人放回到自然里,而不是放到政治里。所以我想从这个角度去看南宋的时候,我们会有比较不同的心境。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
在介绍了宋代的时代背景之后,我们来看秦观、周邦彦的作品。先看一下秦观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
我们讲过秦观是一个有趣的角色,在宋代的词家里面,他被苏轼骂过,因为他原来归在苏门四学士,苏轼也把他定位为一个应该跟他一样的词家。可是秦观很可怜,他不是那么重要的人物,你常常觉得他有点像帮会里面的一个小喽啰,每一次被贬官也没有人提到他,一直被下放,遭遇蛮辛苦的。别人会提到苏轼,不会提到他。我想对一个创作者的不同心境,我们必须要从他的基础去了解,所以秦观的东西里面有一种孤独,有一点点低沉,有一点点好像讲不出来的愁绪。因为如果可以讲出来,他可能就变成像苏轼那种悲壮性的东西了,可是他没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好,秦观的作品里那个淡淡的忧愁的部分,我觉得其实刚好是他的特征。
我特别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八个字,来作为他的作品美学里的特征。好像他一直在找一个桃花源世界,一直在找一个他自己觉得最理想的领域,可是“桃源望断无寻处”,始终找不到,所以他其实是在一个迷失的状态。我们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比如说像海明威他们被称为所谓的“迷失的一代”,你说他们有什么大悲痛,好像也没有。秦观也只是在寻找生命的定位时有一种彷徨和徘徊,这种彷徨使得他常常产生一种无奈。所以当他讲“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以后,他接着是“桃源望断无寻处”,这个“桃源”可能象征了一个中国文人的理想。陶渊明认为那是个理想境遇,可那个境遇是找不到的,因为找不到,所以“可堪孤馆闭春寒”,变成自己孤独地封闭着。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最爱用的那几个字
如果我们今天用电脑把一些文学家最常用到的字选择出来,这些字会构成一个有趣的美学现象。比如说秦观常常用到“迷”,用到“失”,用到“闭”,用到“孤”这一类的字,这一类的字本身就形成了特定的美学意义。譬如李白很喜欢用“金”、“歌”、“酒”这一类的字,它们也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时慢慢会发现,句子本身可能是了解诗人的一个方式,可更重要的是单字,我觉得单字本身是它真正的质感所在。
如果是另外一个诗人,他可能写“雾”,写“楼台”,可能写“月”,写“津渡”,可是不会用“迷”,不会用“失”。各位记得我们讲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就没有用迷这个字。所以秦观用“孤”去形容“馆”的时候,那个客栈流浪者的孤独感马上就出来了。这里边其实在讲告别,可是告别了谁,他也没有明讲,诗人有时候是借一个事件,可能真的跟朋友告别去写词,可是真正写到的东西是生命里面比较本质的流浪意义。所以我们常常说,文学里的流浪意识,是一个生命的自我放逐性,它并不只是特定指某一次跟某一个人的告别跟流浪,而是比较本质的问题。
“杜鹃声里斜阳暮”,它是一个情景的描画,感觉到春天的寒冷跟一个落日余晖的感觉,有一点哀伤。可是大家可能会感觉到秦观的哀伤都不重,全是淡淡的,好像他生命里面就是淡淡的哀愁。下面大家就会越来越感觉到他的无奈感,生命里面的无力感和无奈感,他几乎都没有讲出造成自己悲痛的事件性原因,而是变成心情上的一个状态。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用邮件,就是所谓的驿站去传送梅花;“鱼”,大家记得我们讲过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里面的“呼儿烹鲤鱼”,是用木雕的鱼来做函,这个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信封,然后把写在尺素上的信藏在这个鱼函当中。所以“鱼传尺素”是在讲信,因为跟朋友告别了,会用书信来做投寄。
“砌成此恨无重数”,可是又会发现自己一封一封的信,只是堆砌成更大的一种因为不能见面而造成的遗憾、更多的恨、更多的哀愁。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文学很有趣,我们看到秦观一直来往于客观跟主观之间,客观的是什么?郴江跟郴山。可是这个时候“为谁流下”是主观的,我们看到一开始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都有这个意义,就是把客观转成主观。也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其实生命里面刹那之间出现诗的情感,常常是因为你会发现,所有看起来无生命的东西全部在此刻变成有机的、有生命的状态。一朵花的开放,一只鸟的鸣叫,一次潮水的上涨,一条河流的流去,都会变成跟心情之间的对话关系。
秦观在这一方面是非常精彩的,他常常能够把客观与主观的东西融在一起。我们下面大概会主要以这样的角度来讲秦观,郴江绕着郴山流下去,看起来是一个客观现象,可是对诗人来讲会解释成,好像这个江水有无限眷恋,舍不得去绕着郴山才流下去。流下去是告别,可是绕本身是眷恋,所以当我们看到“郴江幸自绕郴山”的时候,那个“绕”本身已经有情感在里面了。“绕”这个字非常的微妙,是诗人用字的一种讲究,我们从这个字的讲究可以了解,应该怎么去判定一个文字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我们可以说“绕”是客观的,可是诗人在这里讲“绕”时有缠绕的意思,如果是缠绕,它就不是客观了,它变成主观的了。你觉得那个河流好深情,无限深情地绕过那个山,去环抱这个山。所以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学里面的字跟句的运用本身,如何去跨到主观跟客观。当然有很多人认为诗人是天生的,他有这个情感,他会把一般人看不到的,好像没有情感的东西转成深情的部分。
“潇”和“湘”,在古典诗词里是非常具有典故性的。古代时舜的两个妃子,因为哭夫君之死而流泪,眼泪斑斑点点地留在潇湘两岸的竹子上,我们现在在湖南看到的湘妃竹,就是有斑点的竹子,是说那是她们的泪痕在上面。因为郴江是潇湘的上游,所以它好像更汇聚成一个浩荡的女性泪水的哀愁的感觉。
典故是一种可以永远延续的文化
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常常会感觉到背后有很多典故,这就是我刚才为什么说,历史是改朝换代,一朝一代可以是切断的,可文化永远是延续的。你切不断“潇湘”,因为只要碰到“潇湘”它就是象征。两千年来从《楚辞》里赋予潇湘的意义,到秦观写潇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