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蒋勋说宋词-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会发现从“雁来音信无凭”开始,到“更行更远还生”,你看到有多少个二、二、二的堆叠?这个间奏是非常奇特的。完全没有“三”,因为在唐诗的时候,我们一直会觉得“三”是很重要的元素,所以“怅卧新春白袷衣”中,“白袷衣”就变成三,去平衡这个二的关系,可是在《清平乐》中,我们可以看到十二组双音节,就是“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十二组双音节,全部是堆叠,把自己的阻碍、困顿、一走一停的感觉全部发展出来,这个形式其实完全是因为歌曲才能够做到的。所以你可以感觉到,如果当时《清平乐》可以唱,这个唱的过程当中,这个地方一定有顿挫。尽管那个顿挫的具体音乐我们今天不知道了,可是你会在文字里感觉到它的一转三折,所以我觉得,词的音乐性今天不知道了,可是在文学的词汇当中,我们可以隐约地感觉到它的这个堆叠性的特色。
《蝶恋花》在民间一定是艳情歌曲
我们再看下一首《蝶恋花》。《蝶恋花》是宋朝写词的人非常喜欢用的,原来在民间一定也是一个艳情的流行歌曲,蝴蝶那么依恋着花,这样的东西,它变成了一个曲调的名字,非常漂亮的曲调。我想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写过非常有名的一首《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所以《蝶恋花》是比较俏皮的调子,比较缠绵,有一点恋歌的形式。李后主的这首词,你可以感觉到是在用音乐形式表达一种轻快的情绪。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夜晚的时候一个人在亭边散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暮春的时候,刚刚过了清明,觉得春天快要过完了,有一点感伤,因为凡是到春天过完诗人的感伤情怀会特别深。“数点雨声风约住”,清明前后还有一点点稀稀落落的雨,然后风也不大了。“朦胧淡月云来去”,月亮在整个春雾的弥漫里面,有一种朦胧、云飘来飘去的感觉。在这里我们看到是一幅非常好的素描,对一个春天情景的素描。
下面他转到《蝶恋花》的主题,也就是情感部分来讨论。“桃李依依春暗度”,讲桃花、李花都还处在开放季节,春天却已经慢慢在过去了,“春暗度”是双关,一方面在讲春天,一方面在讲男女之情,所以用“暗度”,好像是一个偷情的东西。我跟大家提过,李后主在早期的词当中,有非常大的偷情的兴趣,他一直觉得“暗度”那种感情是他很着迷的,他很喜欢用这种方法去写艳情的诗。“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我们看到这两句就是《蝶恋花》的感觉,写女孩子在荡秋千,在玩,然后听到她们的惊叫,或者笑这种感觉。刚才讲的苏东坡的那首也是在讲女孩子荡秋千。“谁在秋千”,他没有讲是谁,就是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很娇的笑声,可是不知道她在哪里。这样的一个描绘,用了《蝶恋花》这种比较轻快的调子来带,带出一个情歌、恋歌的这种形式。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变成了诗人替她去想,春天来了,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在青春年华,大概她的一片芳心要有所寄托吧。“一片芳心千万绪”,有好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思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完全是白话,唐诗绝对没有这个句子,意思就是在这个人间到底怎么去安排自己啊,好像有一点无奈了,就是一个思春少女的情怀,那种思绪万端的情绪。你再回想一下李白、杜甫、李商隐,都没有这个句子,这种句子绝对是从民间的流行歌曲里出来的白话的东西,而且我相信,当时的文人一定很看不起,什么叫做“人间没个安排处”?我们现在还在用“安排”,它是非常白话的语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民间的这种流行歌曲,反而能够在语言的一统模式当中,出现一些比较活泼的词汇。因为唐诗已经有一点固定了,固定了以后它没有办法再去描述那种很新鲜的感觉了,可是在流行歌曲里面这种语言就出来了。
从流行歌曲的角度理解
我们一再希望大家注意到李后主对于整个文学形式的巨大改变,那就是敢于用俚语去入歌,就像我们今天用民间语言去入歌一样。入歌以后,它慢慢会变成古典。我们今天会觉得这些词是古典的,对不对?《蝶恋花》是一首古典的杰作,可是当时完全是民间的流行歌曲。
我们再看《长相思》。《长相思》也是一个小令,我们看到“令”这一类东西都是很小的,比较短的小调形式的东西。像李白、杜甫的诗,很多都是歌行体,而歌行体是从南北朝大的民歌形式出来的,所以我觉得“歌行”比较接近我们讲的民谣,可是“令”接近我们现在讲的流行歌曲。那民谣跟流行歌曲不一样对不对?我们说“小河淌水”之类的,我们叫做民谣,而流行歌曲是现代商业文化里面的东西,其实就是排行榜里的文化,它是比较诉诸感官的东西。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有没有发现,琼瑶用了很多李后主的句子,她最大的祖师爷大概就是李后主。这很好玩,李后主把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可是在现在的文学创作里,可能会把士大夫之词又还原到伶工之词,还原到通俗。我们看到琼瑶很多的小说,的确用到很多古典,尤其她早期的什么《六个梦》、《烟雨濛濛》、《窗外》,她常常用到李后主的东西,可是又把它们回到通俗化去使用,所以大家慢慢就会看到,好多跟琼瑶作品中的情感有关的东西,恐怕是来自于李后主的词当中。“相思枫叶丹”,枫叶是红的,可是加上了一个人的主观的“相思”这件事情,好像是被想红的。“相思枫叶丹”,有没有感觉到真正很像流行歌曲,一直到现在流行歌里面最喜欢用的“枫红片片”什么的,大概还是来自于这里。所以你会发现,他的东西都可以跟流行歌曲搭在一起。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后面部分文人的气味比较多,尤其是“塞雁高飞人未还”这些文字,比较像文人的调子。可是前面“相思枫叶丹”、“一重山、两重山”,都比较像流行歌曲的东西。而且用到“一重山,两重山”、“菊花开,菊花残”,你都感觉到像歌。所以你在唱流行歌曲的时候,把流行歌曲的情感跟现在读到李后主这一类词的感受,把它混合一下,大概会对他多一点了解。可是有时候在很多场合我们常常不太敢讲,因为李后主在文学史上,尤其经过王国维的定位以后,他变成了文学大家,成为文学的正统了。所以你说他的词是流行歌曲,大家会很不以为然,可是我一直希望大家能够从比较流行歌曲的心情上,去体会李后主创作的渊源,不然的话你很难了解,他为什么会去用这样的方法来创作。
我们再看《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捣练子令》)
在这一首词当中的三个词,可能大家都会感觉到,它的时间性不是很清楚,有可能是在亡国前,也有可能在亡国后。基本上这里面的情感还没有到亡国后那么重的感觉,所以它是一种小令的文学体裁。有一点点小小的感伤,不会像刚才我们读过的《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那么沉重的感觉,它是非常简单的对生命情怀小小事件的描述。“深院静,小庭空”,会让我们想到李商隐的“微注小窗明”,它不是一个大的开阔意境的描绘,而是对一个生命角落的安排和处理。
“断续寒砧断续风”,这个句子就很像李商隐了,“断续”,“断续”,用了两个断续,因为是不断传来的风,不断传来的女人在晚上捣衣服的砧声,所以变成“无奈夜长人不寐”。李后主这个人大概是一个失眠专家,你总看到他在失眠,人家睡觉的时候他不睡觉,所以他就写词了。“无奈夜长人不寐”,在那个漫漫长夜当中,他是失眠的,他是睡不着觉的。这个失眠到不见得是亡国之后才有的,亡国之前好像他就已经发生了这样的状态。
“数声和月到帘栊”,“数声和月”,跟着月亮的移动,他在唱词,所以“数声”其实是合唱,是跟月亮合唱,是他在填词的歌声。所以他对于音乐,对于文学的喜爱,在这里也就表达了出来。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极品
下面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他亡国以后最重要的一个作品,就是《浪淘沙》。我一直觉得这应该是他最后定位的作品,因为这里面把他后期的这种亡国的情感,以及把亡国情感扩大成为对生命的一种繁华幻灭之间的一个最高的领悟。我觉得这是他成就最大的一件作品,虽然一般民间以为李后主的代表作品是《虞美人》,或者可能是《乌夜啼》。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
我自己一直觉得《浪淘沙》是李后主在美学上的极品,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觉得它有很多象征的感觉,它已经没有再描述什么“故国不堪回首”,这些梦魂都没有了,忽然是一个很奇特的梦的惊醒。“帘外雨潺潺”,有时候我们在春天的时候,当然如果你住在都市里,你不太容易感觉,如果我在东海的校园,因为院子很大都是树,所以一阵春雨来的时候,夜里你常常会忽然醒过来,因为那个雨声非常大,就是帘外雨潺潺,忽然有一阵雨声过来。这里面很像李商隐的一个句子“曾醒惊眠闻雨过”,李商隐曾经说他忽然从睡眠里面惊醒过来,就是“曾醒惊眠”,然后他就抱着被子坐在那边,“闻”是听的意思,“闻雨过”,那个雨“哗”这样就过去了。我用李商隐的这个句子来形容“帘外雨潺潺”,其实是李后主在被抓到北方某一个春天的夜晚,听到雨声忽然醒过来了,听到皇宫的窗帘外面,一片雨声过去。
“春意阑珊”,“阑珊”这两个字很难形容,其实有一种慵困、慵懒、迟延的感觉。“阑珊”是民间歌曲里,特别是在唐宋时代的流行歌曲里面喜欢用的,就是形容一种情感,这个情感很拖带,不干脆,好像没有办法一刀两断的感觉。我们讲“夜阑珊”,好像那个夜晚老是过不完,那种漫长、牵连的感觉。“春意阑珊”,春天用了“意”,所以不是在讲春天,是在讲他自己的心情,在春天时心情的一种黏腻,一种不明朗、忧郁烦闷的感觉。
“罗衾不耐五更寒”,惊醒过来了,他盖着“罗衾”,可是这罗衾很薄。南方天气都很热,通常被子都是比较薄的,所以你会感觉到“罗衾”这被子,盖在身上挡不住黎明即将到来时的春寒。可是我想“罗衾不耐五更寒”,更大的感受是心里面的荒凉,而不只是肉体上的冷,是披着衣服在那边发呆,从梦里面惊醒,听到雨声过去,那个心里面的荒凉感。
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李后主的一首词,我觉得它对于意境的处理非常迷人,特别是下面两句。我常常把下面两句抽出来单独写成书法,就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什么叫“梦里不知身是客”?因为刚才他在做梦,可是雨声起来以后,他被惊醒了,惊醒了以后,才发现刚才做梦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在北方。他一做梦,一定回到南方去了。这里面非常苍凉,刚才做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客居北方,还以为仍在故国。“一晌贪欢”,“晌”是一刹那的时间,我觉得“贪欢”这两个字用得非常迷人,用“贪”这个字去形容“欢”,忽然感觉到自己年轻的时候这么去吃喝玩乐,这么去追求感官享受,想到那个一刹那之间贪欢的经验。
所以我们在这里一再强调说,一个诗人的诚实跟他用字有很大的关系。也许今天我们写文章用到“贪欢”两个字,我们大概都会稍微斟酌一下,我们要不要用“贪欢”,因为它是非常感官的。我一直觉得王国维在这样的东西里面看到了李后主最感人的东西,所以他会说李后主在最后其实是担负着释迦牟尼、基督的苦难的意义,其实是赎罪的意义了。我为什么自己常常喜欢把这两个句子单独抽出来写成书法,因为我觉得我们不一定是在写李后主,我会觉得每一个人自己就是“梦里不知身是客”,因为可能我们今天就是一个被流放的形式,我们今天就是一个被宅居的形式。
我们刚才读到李商隐说“上清沦谪得归迟”,所以在死亡没有发生之前,我们不太知道我们今天是不是在一个大梦当中,我们今天可能是一个客居的形式。我的意思是说,从很多的宗教哲学来讲,我们有一个最后的归宿,可是我们不知道那个归宿在哪里,所以我们是在梦中。在梦醒之前,我们是一个客居的身体,这个身体有一天要到哪里去,我们其实不太知道。在这样的状况里,“梦里不知身是客”,其实是在讲自己目前在一个大梦的状态。在大梦的状态当中,我一晌贪欢,我看电影,我去吃很好的菜,我认识很多很好的朋友,其实是在梦里的贪欢而已,因为你不知道将来各自到哪里去。这有一点像《红楼梦》里面讲到那个繁华最后散尽,叫做“树倒猢狲散”,那些人在大观园当中,那种情爱之深,贪欢之深,可是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真的是“食尽鸟投林”,食物已经光了,所有的鸟回到自己要回到的树林当中去。
所以我觉得“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个句子非常惊人,大概是在整个的中国文学史上,它的宗教感和哲学感是最强的。我觉得它可以用来做任何一种生命形式的告白。所以我自己常常写这个句子,我觉得它让我感触到自己的生命其实是在这样的状态,就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其实有一天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应该这样执著,包括最深的感情,跟母亲的眷恋,跟自己最爱的人的眷恋,好像也不过是一晌贪欢,因为你知道后面会有一个什么东西在等着。所以我把这个句子抽出来,我想李后主在写这个东西的时候,他后期的心境已经完全沉淀下来了。他怀念的已经不是故国了,其实是在思考自己这一生到底在干什么。
下面的“独自莫凭阑”是连接上面的情绪的,一个人不要随便靠在栏杆上,因为眺望其实有非常哀伤、孤独的感觉。这个地方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独自莫凭阑”,一个是“独自暮凭阑”,黄昏的意思。这个字是通假字,古代是可以通用的。“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我想上过我讲的中国美术史课的朋友都记得,我特别写过一篇散文叫做“别时容易”。“别时容易”也是张大千的一方印,在《韩熙载夜宴图》上面有“别时容易”这个印,是因为当时大陆要求张大千把这张画送回去,所以张大千送回去之前盖了一个印,就是“别时容易”。其实这张《韩熙载夜宴图》画的是李后主朝代的故事,这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