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言,但他从人们透出的敬慕、激动的眼神,立刻意识到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的亲切问
候。他严肃的面庞立即布满了笑容,潇洒地举起右手挥动着,喊出了同样令游客听
不懂的问候:“Ladies and gentlemen(女士们、先生们好)。”人群越来越靠近
尼克松,机警的公安人员和武警战士迅速排成人墙,堵住人群给尼克松闪出一条狭
窄的通道。尼克松挥动着手臂,在工作人员的领护下来到接待室。
“非常抱歉,刚才的秩序有些混乱,请总统先生谅解。因为您曾经为中美建交
作出过巨大贡献,中国人民一直对您十分尊敬和感激,在中国,就是普通的百姓也
熟悉总统先生的大名并怀有深深的敬爱之情。”中方陪同人员向尼克松作出解释,
以免引起误会。
尼克松显然被刚才的场面和陪同人员的解释所感动,他稍微抬起右手,微笑中
透出真诚:“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我表示深深地感谢,请代我向广场的人民问候。”
尼克松预定在接待室的时间一闪即过,由保卫人员护送,他走进一号兵马俑展厅。
面对整齐威武、博大壮观的兵马俑军阵,尼克松脸上的笑容消失殆尽,闪亮的
眸子静静地注视着坑中的一切。突然,他转向身边的女讲解员问道:
“美国有哪些总统来看过兵马俑?”“第一位是副总统蒙代尔,时间是1979
年8 月,第二位是总统卡特,时间是1981 年8 月,第三位是里根总统,时间是1984
年4 月,您是第四位光临秦俑馆的总统。”马青云流利地回答。
尼克松轻轻点头:“这的确是个神秘而又吸引人的地方啊!”他的声音很小,
似乎是在说给自己听。
他的脚步很轻很慢,似乎怕惊动这支地下伏兵而杀将上来,使自己遭到不测,
他的面庞没有笑容,神态严肃而沉重。他的内心分明被这威严的军阵气势所震撼。
“1972 年,当我第一次登上八达岭长城的时候,我就曾说过那是一座伟大的
建筑,人类文明的奇迹,地球的标志。今天见到了秦代兵马俑军阵,它给我的感受
和长城是一样的。”尼克松仍在自言自语,声音小得难以令人听清。
其实,他对登长城的感受只是说出了表面的一部分,而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强音
则由于环境的制约而不能表述:“美利坚合众国面对的是一个世界历史上最有潜力
的国家,因此必须作出一切努力同中国搞好关系。”透过尼克松那双深沉、凝重和
略带惊觉的眼神可以窥测到,面前的兵马俑军阵给他的震撼要比长城给予他的感受
更为沉重和丰富。
尼克松的参观,一切按接待里根总统的规格和方式进行。只是由于游客不断地
向这位美国总统高声问候而几次停止讲解和观看。40 分钟的预定时间在匆忙中悄
悄流逝。
尼克松来到接待室作最后的道别。工作人员递过特制的留言簿,请他签名留言。
尼克松满怀激动之情,写出了或许在心中酝酿了几十年的内在感受: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参观中国的过去,也有机会看到中国的现在,而且意识到
未来中国的潜在力量。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来一百次也不能对它全面了解。对
维护辉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尼克松走出接待室,但广场上的游客仍没有散去,他们已在这里等候了40 多
分钟。
尼克松又陷于人群的包围圈。广场上的游客越聚越多,形成了人的海洋。
尼克松像一只孤独的小船在无际的海洋中颠簸、漂荡。
“总统好!”人群又开始高呼起来。
尼克松挥动着右手,紧跟保卫人员前行,寻找自己的轿车。
“尼克松总统万岁!”不同的呼喊越来越响。恰在这时,一个美国旅游团来到
秦诵馆广场。几十名男女游客见到尼克松,也向人群挤去,尼克松面前又出现了令
他熟悉而亲切的乡音:“presi…dent Mr。 Nixon(尼克松先生好)。”尼克松被保
卫人员簇拥进轿车,但车已无法开动。人群潮水样拥在车周围。黑头发、黄皮肤,
白皮肤,黄头发,不同的种族发出了相同的声音:
“尼克松总统万岁!”“President Mr。 Nixon 。”保卫人员不停地驱推人群,
轿车缓缓启动,尼克松此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推开车门,再度站起身来向人群
招手致意。最后他终于控制不住感情的闸门,眼窝渐渐发热、发红。他猛地钻进车
中,想尽力掩饰那双湿润的眼睛,但泪水还是悄悄地涌了出来。
1972 年,当尼克松总统和毛泽东主席进行了历史性地握手后,在返回美国的
专机里,尼克松曾为飞机着陆华盛顿之后,美国两党和公众对自己的访华行动所采
取的态度而烦躁得脸色发青,差点昏倒在坐舱内……
“水门事件”的爆发,尼克松总统被迫辞职……
但是,具有长远政治眼光和超人智慧的美国国务卿、尼克松总统的得力助手基
辛格,曾对尼克松的功绩作出了如下预言:“未来将比现在更公正地对您此行作出
评价。”历史证实了基辛格当年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流逝,尼克松为世界和平所作
出的努力和贡献,已被广大的人民所认识和牢记,他本人也更加受到人们的敬爱。
尼克松在中国秦俑馆的经历,便是对这位历史伟人的功绩生动而形象的评述。
盲人摸俑
1987 年夏,国外一批20 多人的言人参观团来到秦俑馆参观。接待盲人参观
团,秦俑博物馆尚无先例。
盲人参观团的人员年龄均在60 岁以上,其中有两位已年过八旬。当然,负责
护理的十几名姑娘却正值青春妙龄。
秦俑馆工作人员以最大的努力给予这帮特殊观众以热情周到的接待。当他们来
到一号俑坑展室时,随着讲解员的解说,他们不断地点头,脸上泛出兴奋的光彩。
所有的参观者中一个额头上凸着紫红色青包的老太太最为活跃,而额头上的青包也
正是由于她的活跃,在北京街头和一棵树相碰留下的纪念。
讲解结束,参观团陆续退出大厅。从他们的面部表情,看得出各人的心中仍装
有一份遗憾。
“我冒昧地提出来,能不能让我们摸一下兵马诵?”接待室里,盲人参观团团
长为接待人员提出了个难题。
博物馆领导一研究,对这些特殊的外国盲人应特殊接待,尽量满足他们的请求。
但一号坑是不能让他们下去的、一旦这20 多位盲人进入站立的秦兵马俑军阵,后
果可想而知。唯一可行的是到修复室去摸。此时修复室正在修复一匹陶马和一件陶
俑。兵马俱有,摸后的感觉应该是和坑中的兵马俑军阵相同。
20 多位盲人被搀扶着走进修复室,工作人员先把俑头放在他们手中,让盲人
一一抚摸。随后分成两组,一组摸陶马,一组摸武士俑。盲人们颤抖着如枯树枝样
的手,在陶俑和陶马的上部小心地摸起来。最后几乎所有的盲人都跪在地上紧紧地
抱住陶俑、马的腿。
“看到了,看到了,全看到了……”八旬老盲人搂住一条马腿,呜咽着叫喊起
来,浑浊的泪水在沧桑与苦难雕刻的脸上唰唰淌下来。那个额头上凸着紫青色包的
老太太,抓住武士俑的一只胳臂,将额头依偎在陶俑的胸膛,眸子里闪动着激动的
泪光,像个饱受委屈的孩子向2000 年的老人倾吐人生的艰辛。真诚与凄惋之状,
令身边的接待人员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特殊的参观结束了。20 多位外国盲人游客不住地躬身,泪水涟涟地向中方工
作人员致谢:“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国的伟大,看到了中国人民友好善良的心……”
对于盲人的热切话语,工作人员并不怀疑,他们确实看到了,看到了古代中国的杰
出艺术,也看到当今中国灿烂的阳光。自然,他们是用心灵来看待这一切的。或许,
心灵的观察和感受要比眼睛所看到的更为深刻、真实和接近生活的原貌。因为,当
残疾束缚着人的生命时,人的内心世界会发生奇特的变异,残疾的制约使他们在生
命的跑道上内心变得更为强悍和机敏,生活中的一切细节都能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
和细腻的情感。透过别人的语言和行动,他们会更深刻地感到真实和可信的是潜藏
在心灵深处的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和人的尊严的完成与实现。
怀抱骨灰盒来秦俑馆的人
1988 年11 月15 月下午,秦俑馆的游客正处于高峰期。一个中等身材的青
年夹杂在人群中走进一号兵马俑展厅。当要接进俑坑时,他突然从手提兜里掏出一
个方型的盒子。这刹那间的非凡举动立即引起了保安人员的注意,并疾步向前将他
截留。
“这是什么东西?”保安人员眼里透出警惕的光。
青年人没有吭声,低着头呆呆地望着手中精制的方盒,眼里流出了泪水。
迷惑不解的保卫人员将其领进接待室,交给接待组长吴晓延过问此事。
事情j 已快明了。
青年人叫傅盛智,是安徽省芜湖市造船厂工程师。手中的方盒不是保卫人员怀
疑的爆炸物品,而是盛放着他的爱侣骨灰的骨灰盒。无疑,这当中会有一场奇特的
悲剧。
悲剧和秦涌博物馆并没有联系。
1988 年10 月底,傅盛智的妻子。芜湖市计量局工程师李晓梅,和她的几个
同伴踏上了开往古城西安的列车,去参加国家计量局在西安召开的会议。行前,她
颇有几分激动地同丈夫商量趁这次机会要去看看兵马涌军阵的风采和华山的奇险。
这是她久藏心中的愿望。
会议召开前的3 天,她和同伴就早早地离开安徽,途中下车登向了华山险峰。
领略了华山的陡峭险峻。观看了日出的磅礁美景后,她随两个同伴向山下走去。
华山奇险,一位女伴脚脖扭伤难以行动,多亏女伴的男友就在身旁。在他的搀
扶下,三人缓慢前行。
李晓梅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同伴前面。上山与下山的人多得如同搬家的蚂蚁。李
晓梅的面前出现了三叉路口,她不加思索地选择了一条看似平坦的石路走去。而后
边的两位同伴在混杂的人群中没有发现李晓梅的去向,便沿另一条自认为易行的道
路行进。
也许从这时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当两位同伴回到山下他们住宿的旅馆时,
却不见李晓梅的身影。他们赶忙向服务员询问,得到的回答是肯定没见她回来,尽
管这时他们有些焦急甚至两人有些担心,但远没有预料到事实比他们想的更为悲惨。
两人不顾疲劳和伤痛,沿路返回寻找。直到他们将要到达华山顶峰,仍未见李晓梅
的影子。
情况变得复杂起来,他们在极度忧虑中向华山派出所报告。华山派出所立即派
出干警四处寻找。
当夕阳的余辉落在整个华山时,李晓梅被找到了,她躺在道边的丛林里静静地
闭着眼睛永远告别了人世。
据公安部门侦查鉴定,李晓梅系被活活掐死的。悲剧的起因是罪犯图财害命,
还是欲实施强奸则没有一致的结论。
电报拍至安徽芜湖,傅盛智匆匆赶来,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精神析磨后,他强抑
哀伤将妻子的遗体就地火化……
现在他抱着爱侣的骨灰盒来到秦俑馆,是为了让妻子完成生前要参观兵马俑军
阵的心愿……
接待室内,傅盛智声泪俱下地问:“我能不能带着妻子的骨灰盒进去看一眼?”
“可以,但现在游客太多,你先喝点儿水,在这里等一会儿再去吧。”吴晓延极为
同情地当场回答。
游客渐已离去,傅盛智在吴晓延和讲解员陪同下,怀抱骨灰盒来到兵马俑展厅。
讲解员轻抚了下骨灰盒压低声音说:“李晓梅同志,我为您的不幸遭遇而感到
痛心。尽管您已去世,但您仍是我们心中最亲爱的观众,愿您的灵魂能看到兵马俑,
听见我的讲解。”讲解员像往常接待贵宾一样,对兵马桶的历史价值、艺术成就、
军事意义无一遗漏地作了声情并茂的解说。
傅盛智被深深感动了,热泪涮刚地淌下来,滴落在怀抱的骨灰盒上。他用沙哑
的声音轻唤道:“晓梅,你听到了吗?这坑有多大,俑有多威武……”随着傅盛智
一声声呼唤,讲解员渐渐停止了解说,眼睛潮湿了。
“参观”结束了,傅盛智看看手中的骨灰盒,又望望兵马俑军阵,呜咽着说:
“能不能让我在这儿照张相?”讲解员拭去眼角的泪珠说:“按规定兵马俑大厅只
有国家元首参观才能拍照。不过你的情况特殊,我请示一下领导再回答你。”讲解
员来到了已成为博物馆馆长的袁仲一的办公室,说明了一切。
“不管怎么说,他爱人是在陕西境内遇难,咱们该满足他的要求,以慰藉死去
的人和活着的人,让他照。”袁仲一说着,和讲解员一起来到展厅看望傅盛智。同
时派人将博物馆陈列部的摄影师高玉英请来为傅盛智和他的亡妻拍照。
随着闪光灯的闪烁,诞生了一张特殊的照片,也留下了一个让我们难以忘却的
故事。
作家三毛观秦俑
1991 年1 月4 日,海内外华人世界享有盛名的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台北荣民
总医院用丝袜将自己吊死在浴室的挂钩上,结束了她那辉煌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
生。三毛猝世震惊文坛!三毛死因神秘莫测!海内外报刊纷纷发表文章探寻这位女
作家的死亡之谜。最早风传的是三毛自感身患癌症,而在无奈中自杀,但很快遭到
台湾荣民总医院主治医师赵灌的否认。因为二毛患的不是癌症而是因荷尔蒙分泌素
紊乱导致的子宫内膜肥厚。这一症状医护人员早已同她讲明,而三毛也并未表示怀
疑。事实上,在手术后荷尔蒙分泌已恢复正常,三毛的情绪也随之乐观和兴奋,直
到她自杀之前都没有发现有异常的情绪波折。
猜测否定后,又有人认为三毛与西班牙籍丈夫荷西曾有过的一段浪漫而热烈的
生活而使她终生难忘,但随着1978 年荷西在西班牙潜水作业中命归大海,她的心
灵受到重创,从此一蹶不振,遂产生自杀念头。而在她的生命之灯忽闪忽灭之时,
大学时期一位男友曾想竭力添补她心灵中感情的空白,但终因不能挣脱家庭妻小的
羁绊而不得不含恨放弃。从而更增加了三毛自杀的决心。有的报刊则把三毛自杀之
因完全归根于她所编剧的《滚滚红尘)在金马角逐中最佳编剧的落选……
三毛自杀莫衷一是,众说纷坛。随着报刊在世间的缨缨飘落,三毛生前的著作
和后人为她撰写的著作铺天盖地拥向书店、书屋、书摊、书市,一时间到处充斥了
《三毛自杀之谜》、《三毛、三毛》、《哭三毛》、《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
》……有的出版商干脆把钢笔字帖也全部印上三毛爱情小说的精彩片断。三毛的名
气达到了她生前远不能及的高度。
可惜,这出版商的本意似乎并不在专为这位女作家的陨落而痛惜、哀思和怀念。
这雪片样飞落的报刊、书籍所引起的轰动效应,恐怕也绝非三毛的亡魂所喜爱的和
所情愿的。
当我赴秦始皇陵兵马涌博物馆采访之时,听到的除兵马俑的议论之外最热门的
话题依然是海湾战火与三毛之死。因为海湾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