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烈明-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是土地。大明朝的土地兼并现下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天下的土地十之七八都在权贵和商贾的手中,而占据了天下田亩十之二三的百姓竟要全部负担这大明朝的全部田赋以及各种苛捐杂税。杨嗣昌剿贼,便又弄出了一个什么“剿饷”,不由分说又加在了田亩上,等于是将难以计数的百姓生生逼进了流贼的队伍。
李自成再度起兵在即,这一次,不同往日。朱平安知道,这一次,李自成将会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别看只是简单的四个字,却足以让天下数以百万计的百姓和流民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他的麾下,等于是为大明帝国敲响了丧钟。
登州要想免于这种情况,必须要对目前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进行改变。第一步,朱平安便要将军官们手中的土地发还给军户们耕种,保证登州的基础战力,也将数万军户牢牢的吸引在自己的麾下。第二步,便是聚拢流民。山东数年大旱,流民有几十万之众,登州境内至少有好几万人。将其中的民壮招入军旅。其余的便在官府的统一分配下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两年之内是不必承担任何田赋和徭役的。
对于这一项政策,得到了赵光捄脱钔Ⅶ氲木偎种С郑彩且蛭庖坏悖炱桨不竦昧艘哉饬饺宋淼牟糠制木吒母锖陀腔家馐兜氖咳说闹С帧�
再一个,便是权贵和商贾手中的大量土地。目前来说,想要从权贵手中硬生生的将土地夺过来难度很大,因为天下还未乱。而商贾手中的土地也不是一个小数字,朱平安理所当然的便将脑筋打到了他们的身上。
贸易区便是一个极佳的契机。将商贾的吸引力从土地上吸引到商业发展上。逐渐的他们就会发现。商业所产生的利润将远远的超过农业所带来的收益。朱平安甚至以官府的名义通过奉贤堂收购了大量的豪强的土地,而吸引这些土财主的东西便是贸易区内的商铺,目前来说,敢于拿土地投资商业的地主们还是很少一部分。但朱平安相信。一旦贸易区的价值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他们便会迫不及待的跳进来,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到时。他们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第二便是军务。水师和新军都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目前的新军已经招募到了五千人,朱平安打算便将这五千人作为一个编制保留下来。而这五千人,朱平安除了留下一百名老卒带领新兵训练,并没有安排任何自己的老部下进入到其中任职。
因为朱平安知道,这支部队将是一支划时代的军队,将是热兵器和冷兵器结合的最强战力,逐渐的,也将慢慢过渡到完全的火器作战部队。而自己的那些老部下,岳锦峰、张大狗、仇泽等人显然还达不到目前的标准,唯有李定国,在巨鹿之战后,却是对火器的使用颇为感兴趣,也自告奋勇加入到讲武堂的第一期学习班中。
而新军将来的各级指挥官,朱平安早已打定了主意,便是要从讲武堂的学生中挑选。目前讲武堂的教师可谓是人才济济。孙和鼎推荐的张涛,以及王徵举荐的自己的两个学生康敏谦、谭羽目前都已经来到了登州,加上新军总教官歌德以及火炮部队指挥官梅因赫尔都可以到讲武堂中任教。
最让朱平安意外的是,期间还从凤阳来了一个老熟人,竟然是凤阳大族张家的大少爷张继祖。这个原本的书呆子听说了巨鹿之战的经过,竟然非要弃文从武,被家中老爷子张善大骂了一顿,关在家中禁足。谁料想这位大少爷竟然从家中逃了出来,一路跋涉,竟是徒步从凤阳赶到了登州。
新选拔的两百名少年进入讲武堂,朱平安便在开课仪式上说过,将来讲武堂毕业的学生将会成为新军的各级指挥官。这样一来,也极大的激发了部队中士卒进入讲武堂的积极性,一时间,不少士卒已经开始自发的到卫学中学习认字和基础的文化知识。这一点,倒是朱平安始料未及的。
而此时到来的张继祖正好解决了卫学中教师不足的问题,在他的邀请下,凤阳的一批科举无望的儒生也相继来到登州,朱平安索性便将张继祖和这些人编入卫学,组成了一个所谓的“扫盲班”。
只是张继祖万般不愿意,缠着朱平安答应他,等第一期扫盲班结束后,他便要到讲武堂中学习兵务。
于是在蓬莱城内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白日里,大队的士卒挥汗如雨,在老卒的带领下进行新兵训练;到了晚上,蓬莱城中各处的卫学以及讲武堂、扫盲班都是灯火通明,大批的年轻士卒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的进行着晚间的学习。
即便是赵光捄脱钔Ⅶ胍捕哉庵智榭鼍锊灰眩砑洌橇礁銮岢导虼樱弑榱伺罾吵悄诔峭獾拇蟠笮⌒〉募醒暗氐悖娑宰攀孔涿歉甙旱难扒樾鳎礁鋈硕际羌雀械叫牢俊⑷从志嫱蚍帧�
而在两个月之内,水师的修复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经过招募的工匠整修,目前可以使用的舰船共计一百五十余艘,其中作为主力的三桅炮船只有十五艘,仿葡萄牙多桨船的蜈蚣船有三十艘。其余的便是中型的海沧船、车轮舸和小型的苍山船、赤龙舟等,小型的舢板等倒是不计其数。但舰船上的火炮、火铳等武器着实是老旧不堪,需要大规模的换装。加上招募税收,舰船的日常保养维护,以及水师人员的粮草补给,以及弹药,朱平安前期投入的五十万两,恐怕支撑不了两年的时间。
新军的组建、各卫所兵力的重组、粮草、兵器甲杖、火器弹药等等等等,加在一起便是一笔极大的开支。目前,刨除拨给水师专用的五十万两。朱平安的手中还有大约将近两百万两的银子。可一旦除去上述的支出,朱平安手中能剩下五十万两便是不错的结果了。
所以,贸易区的投入使用迫在眉睫。
崇祯十二年十月中,新任登州市舶提举司太监王品一行抵达登州。就在新建的蓬莱港口的码头上。面对着前来迎接的登州各级官员。王品当场宣读了崇祯皇帝的圣旨。宣布登州市舶司于即日正式成立。一时间,前来迎接的官员、商贾、百姓脸上俱都是喜色。
九月底,登州贸易区正式完工。占地达到了惊人的六百余亩,紧邻蓬莱的新建港口,这个港口集民用和军用于一身,仅是银钱投入便达到了三十万两。当然,这并不是朱平安一人投资,而是由佛郎机商团、奉贤堂一起投入的,这个港口也和官府没什么关系,以后的收益更是轮不到官府来指手画脚。
登州贸易区按照京师坊市的架构来设计,对于不同的贸易则分成了不同的区域。其中的主要干道有五条,辅以大大小小的街道配合,其中的商路也根据地域的不同明码标价。还配有大量的仓库、客栈、车马店、食肆、酒楼、茶肆、苦力行这些产业则都在朱平安、周勉的手中。洛佩斯本想在其中分一杯羹,但朱平安思来想去,还是婉拒了他,毕竟这将是登州、乃至山东的最核心的区域,今后或许还将成为天下瞩目之地,融入外资还是有些不合时宜。
就在王品到达登州之前,整个贸易区的商铺便已经销售了五分之三,这是在朱平安点头同意开始售卖的短短一个月之间发生的,不得不由衷赞叹大明朝商贾的探查能力,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便从四方云集而来。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奉贤堂、军情处强大的商业和宣传能力。朱平安也是在此时才知道,所谓奉贤堂,并不只是山东的一个商号,这个奉贤堂在大明各省都有分号,山东沈名先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想一想王承恩手中掌握着的这些资源,朱平安眼热不已。
但王品的一句话打断了朱平安的思路。看着高台之下欢腾的军民,王品不由得有些感叹,前年的时候,朱平安还不过是一个区区的百户,到得如今已然是实际意义上的封疆大吏,掌控一方。现在的登州完全没有了山东其他地方的死气沉沉,倒是愈发显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气势来,眼前的这个少年郎的确有过人之处。但可惜的是,太子殿下却因为一个女人对朱平安成见甚深,倒是从那之后再没说起过要拉拢其的话来,这让王品不由得大感遗憾。
“听说山西商人有些不安分?”王品脸上的笑容不减。
王品乃是王承恩的义子,这件事情,朱平安已经得知,但王承恩却在来信中并未提及此事。这一点细节朱平安却是牢记在心,王品和东宫走的很近,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他存了什么念头朱平安也是一清二楚,如今之计,这个人可以结交,但一定要注意分寸,这便是朱平安自己的体会。
“公公放心,他们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市舶司已经成立,他们想要压制贸易区的势头,如今看来,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
朱平安轻松的一笑,嘴角又挂上了王品极为熟悉的阴谋味道,“要不了一个月,他们便只能灰溜溜的离开山东,登州这条路子只能是咱们的。”
朱平安凑近了几分,压低声音说道:“贸易区的商铺没有完全对外售出,这也是我的意思,其中几座黄金地段的,我已经留了下来。这几日,公公可以派心腹之人前来都司衙门交接,以后,这便是公公一人的产业!”
王品会心一笑,“咱家早就知道,和你平安贤弟打交道,一是省心,这其二,发财是少不了的!”(未完待续。。)
第四十五章 宁完我的反扑
关于贸易区的管理,名义上虽然是官府,但实际上的管理权却全部在一个名为贸易区管理委员会的机构手中。这个机构中包括了全部在贸易区中购买了商铺的商贾以及地主。按照购买金额的不同,也拥有了不同的股份份额,当然根据股份的不同,话语权自然也不同。其中,作为初始投入方的朱平安和周勉自然是掌握了忽而对数量的股份,成为管理委员会中当仁不让的主持者。
对于这个机构和官府的关系,朱平安分的很清楚。朝廷设置市舶司,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登州海贸的商税,王品此来,一是为钱,二便是为了监督朱平安。那么,贸易区便和官府没有一丁点的瓜葛,朱平安很想将这个贸易区作为一个试点保留下去,也就是纯粹按照市场的办法来推动区域的发展。沈名先便是作为朱平安的代表在掌管着这个贸易区。要说信任与否,人家把整个山东的产业都交给了朱平安,难道还不值得信任吗?
每宗交易,由市舶司出面收缴商税,之后的各项收成便和朝廷无关了。贸易区每年的的管理费用,以及剩下的五分之二的出租出去的商铺的租金都将成为支持朱平安军政大业的资金来源。这还不算是最主要的,在朱平安的筹备中,贸易区内的第一家提供贷款的钱庄也将正式挂牌成立。目前来说,相当于后世具有金融职能的银行现在还为时尚早,至少那种遍布各地的可供支取和存储的钱庄现在还没办法建立。因此只能先成立单纯向外贷款的钱庄。当然。在贸易区内,商贾如果想要先暂时储存一定的金银,也可以委托朱平安的钱庄来办理。
再者便是保险行的成立。往来于登州的商贾大多是从事海上贸易的,船只遭遇风浪、抢劫,货物收到损失那是时有发生的,保险行便是基于这个原因成立,但建设之初,商贾们对这种机构还是包邮怀疑态度的,因此,缴纳保险的人少之又少。
这一系列超越时代的创意。让众人眼花缭乱。外人看来。这不过是副总兵大人年少,心性未定,琢磨出来的新玩意而已,在贸易区内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将来只能不了了之。而在朱平安的一干手下看来。大多数人也是持有怀疑的态度。反倒是商贾出身的沈名先拿着这份朱平安亲自撰写的商业开发计划书,整整研读了两天两夜,事后。只是说了四个字——“大有可为”。
贸易区成立伊始,仅是出售商铺的收入便达到了百万两纹银,收到的租金也有三十多万两,加上管理费用,轻轻松松便突破了两百万两,可见登州的商业潜力有多么的巨大。更何况还有大大小小的地主以土地购买商铺自愿归还的两万多亩田地。
而市舶司和贸易区挂牌成立的第一天,交易额便突破了一百万两,这也是得益于近阶段登莱水师不遗余力的打击海上走私的结果。大小海商憋了好几个月,还有来自于江淮、直隶、四川、云贵的商贾,支付力和购买力都在一段紧绷之后猛然爆发出来,仅是市舶司一天的商税便突破了五万两。想来这种情况,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粗略的计算一下,连王品都吓了一跳,不要说多,这种情形只要坚持上一个月,朝廷便可以轻轻松松的入库一百万两白银,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
想一想这些年大明商税的可怜境况,以往每当征收商税,朝中文武总是异口同声的反对,士林文人异口同声的大骂朝廷“与民争利”,商税征收寸步难行,可现下,商贾们却是争着抢着来市舶司缴税,朝中的权贵也没有了杂音,仿佛是对登州的红火视而不见。嘉靖朝时,因为国库空虚,抗倭压力巨大,这才开始征收商税,但一年下来却是只收了不过二十万两,还被士子们骂了好些年,如今这些人却是怎么了,挤破了头来市舶司缴纳税银。每天不等市舶司衙门开门,便早已排起了缴税的长龙,晚一点开门,竟被这些个商贾吹胡子瞪眼。真是奇哉怪哉。
想想这些百万两的银子浩浩荡荡的送进京师去的盛景,王品的心激动的都要从嗓子眼跳出来了。
“不成!”王品勉强压制住狂跳的心脏,恨恨的掐了自己一把,“这百万两银子如果一到京师,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朱平安是义父看中的人,早晚太子登基,这等干才迟早也会得到重用。要是这大张旗鼓的将银子送入京师,必然引起各方猜测和妒忌,倒是容易坏了他的前程。”
王品思来想去,决定还是给王承恩送去一封书信,写明自己的担忧,同时在信中将自己的决定告诉王承恩,自己打算将银子先截留下来大半,两月之后,先押解二十万两银子入京,之后再做打算。交代的如此清楚,王品也是打算与义父修补一下目前不冷不热的尴尬关系。
登州城内沾了贸易区的光,就连寻常百姓都分润了不少,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商贾齐聚登州,茶楼酒肆、青楼妓馆、赌坊的生意俱都是蒸蒸日上,就连居无定所的流民都有了去处,身体强健的可以自去都司衙门的招兵处报名入伍,选中的便分发衣衫,安排住处和每天两顿饭,只要通过考核成为正兵,那便每月都有了月例银子。
被淘汰下来的也不用怨天尤人,如今登州码头和威海卫军港都需要大量的劳力,那可是都司衙门承办的工程。别的不说,一日两餐那是少不了的,只要在衙门中登记挂号,证明身世清白,便可以到工地上开工。在登州呆够两年的,便可以向官府申请两亩薄田的救济。这两亩薄田虽然产不出多少粮食,但至少是给了流民一条活路,不至于在这饥荒之年饿死,更何况,两年之内还不用负担任何的田赋啊。
此外,登州督查室也开始招募流民,要求一年之内为都司衙门种植田地,一年之后,便有两亩田地的奖励。如此一来,不到三天时间。便招募了将近一千人的流民。全部被督查室的士卒看管起来。押送到一块占地大约千亩,但是却有重兵把守的荒地中。众人一时心中忐忑不已,但后来一看,衣食有保障不说。干的也的确是种地的活计。只不过种的那些东西却从来未曾见过。不知道这登州府的大人是为了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