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早慧成才的奥秘-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你父亲的遗言,望你好好勉励自己。”
欧阳修听到这里,抽泣着对母亲表示:“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后来,欧阳修做了官,任参知政事。庆历三年,他因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被贬职。欧阳修的母亲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把美德、善行推介给你的孩子们;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只有它,而不是财富——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贝多芬
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列夫·托尔斯泰
把完善的教育遗留给子女,乃是最好的遗产。
——司格特
刻在石碑上的家训——包拯教育下一代的故事
北宋时期的开明知府包拯(999…1062),为了教育子女专门写了《家训》刻在石碑上,竖在堂屋的东壁,以戒后世子孙。碑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为何立这样的碑文以警后世?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天,包拯去陈州灾区放粮,灾民纷纷来告他亲任包勉的状。原来,包勉做沙县知县时,侵吞救灾粮款,逼死人命。虽然因此而罢了他的官,但百姓仍不服,又把状纸告到了包拯手里。
包拯见此民众气氛,大怒,把包勉拿来问罪。包勉在事实面前没有抵赖,但他请求看在母亲面上,让包拯饶他一次。他并且表示,决心今后不再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了。
包勉提出看在母亲的面上是有原因的。
包拯生下之后,他父亲因他皮肤太黑,把他当做怪物抛弃了,是他大哥捡他回来的。这时大嫂王凤英生下包勉才个把月,同时带两个孩子,不仅精力照顾不过来,奶也不够吃。为了养活包拯,王凤英忍痛将自己的儿子寄养到别处,抚养包拯到7岁。所以包拯喊大嫂叫“嫂娘”。
包勉以为一提看到母亲面上,包拯就会心软。可是包拯心想:赛如亲娘的嫂嫂一贯教自己做官要清正,替老百姓干好事,我要是顾念私情有意包庇,这不符合她的心愿。只要我给她养老送终,嫂娘是不会怪罪的。
没想到,包勉的母亲听到儿子要被治罪了,一时想不开,痛苦不已。她找到包拯,想求个情。包拯恳切地说:“嫂娘,侄子有罪,应当与民同治。如若治了罪,就是出于公心;如若不治罪,就是询私包庇。嫂娘一向正直,并且一再教我为官清廉,如果包庇了侄子,叫我以后如何公正地为百姓做事呢?”嫂娘听了,觉得包拯的话在理,便擦了擦泪说:“人家都称你'包青天',这是咱家的光荣,你就按法律处置吧。”
于是,包拯立即根据法律,用铡刀将侄子包勉铡了。
包拯从侄子身上得到深刻的教训,对自己的后代更加注意严格教育了。所以他特意为子女们立下了那刻在石碑上的《家训》。
教育是民族最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惟一手段。
——巴尔扎克
暧昧而散漫的教育,造就了一大堆不可靠的人。
——歌德
可以忠告,可以劝导,有时还可以谴责,但是应当格外当心,要把他们的动机表示明白,要确切地表明他动机的根据是严父般的慈爱……
——夸美纽斯
言传身教不可偏废——刘子真从失误中悟出教子经验
七百年前,南宋有个姓刘的太尉,叫刘子真。他“清身洁己,行无瑕玷”,几十年如一日。
一次,他有事去找以奢侈糜烂著称的石崇。上厕所时,见里面装饰得富丽堂皇,使人眼花缭乱,还有两个婢女在厕所里手捧香囊侍立。见这情景,他立刻退了出来,以戏弄的口气对石崇说:“真对不起,我错走到你的内室去了。”
石崇洋洋自得地回答说:“没错,那正是我的厕所呀。”
“贫士不愿上这样豪华的厕所。”说罢,便走到另外的厕所去了。
刘子真有个儿子叫刘夏,在一个村镇上当个小官。按说父亲的品行他是看得见的,但他“不学无术”,整天郎郎当当,后因贪污受贿而受制裁。刘子真也因此受株连被罢官。
儿子犯罪,老子罢官,刘子真有点想不通。他想:“我自己站得正,行得直,又没有叫儿子去干坏事,为什么要牵连我呢?”
有位好心的同事对他说:“当然吵,你是个出名的好人。儿子犯罪,罢你的官是不大合理。可是,你为什么不早教育你的孩子像你一样廉洁清直、品行端正呢?”
刘子真听了,不解地说:“我吃住在家,与他朝夕相处,难道我的所作所为,儿子看不见吗?我品行端正,是我自己这样做的,不是祖上叫我这样做的,难道他的行为,非要我说教不成?”
那位同事听了,认真地说:“原来,你这样的老子只注意自己的品行,却不去好好启发教育孩子,你错就错在只注重身教,而不注重言传。言传身教是不能偏废的啊!”
刘子真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
现今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缔造祖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
——马卡连柯
教育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的债务。
——乔治·皮波迪
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
——柏拉图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康德教育论》
教育的艺术在于:经常给孩子提出力所能及的任务,并且巧作安排,使得他愿意干,有兴趣,高兴地去完成大人的委托,使他感到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A.马尔库沙
认错也是一种教育——徐思诚知错认错在儿子心中树起高大形象
徐光启(1562…1663)的父亲徐思诚,是商人出身,因为被盗而破产,之后以农为生。
光启是徐思诚的独生子。小时虽淘气,倒也惹人喜爱。徐思诚一心供他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大官,好为徐家争光。
一天,徐光启伏在桌上写一篇作文。老师出的题目是《民莫敢不敬》。这是论语中的半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百姓对统治者不敢不敬。光启总觉得这句话不对,所以他写不下去,便溜到后园里去了。
正在织布的母亲见光启不在书案读书,就叫女儿出去找。徐思诚听说儿子不好好读书,心里很生气。当他发现光启蹲在棉花地里全神贯注地观察棉花株上一根横生出来的枝条时,没有立即去喊他。但当他发现光启一伸手把那株棉花尖顶上的嫩芽摘断时,不由地喊道:“光启,你过来。”
徐光启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急忙走过来,恭敬地站在父亲面前,垂下两手问道:“什么事,父亲。”
“什么事,你为什么不在家好好读书,出来乱折我的棉花。”父亲生气地说。
徐光启一听不觉好笑,说:“父亲,你误会了。现在快到立秋,新枝上是结不出蕾铃的,棉花已经两尺多高了,如果再让它往上分枝生长,只是浪费养分。如果把它顶上的'冲天心'摘去,省下来的养分就可以供给下面快成熟的蕾铃,这样,收获才多哩。”
徐思诚觉得似乎有理,但又怀疑摘去“冲天心”会损伤棉花,便疑惑不解地说:“要是弄死了,我不饶你。”
“我是向阿康伯学来的。阿康伯种的棉花去年比我家的收成多。我去问他,是他告诉我摘'冲天心'的。”徐光启向父亲解释说。
商人出身的徐思诚,自己感到种棉花没有经验,听了儿子的这番话,觉得可信。他本来想多批评儿子几句,维持老人的尊严,可又一想,自己明明错了,为什么还要坚持自己的错误呢?在孩子面前坚持自己的错误,不但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还会使他将来也会坚持自己的错误,甚至学会狡辩。认错,也是一种教育。于是,父亲徐思诚当着儿子的面,检讨了自己的不对,并学着儿子的方法,也摘起“冲天心”来。
父亲看到儿子对农业有了兴趣,经常让他到田园里帮助种庄稼,使他学会了不少新的农业技术。
后来,徐光启通过刻苦求学和农业实践终于成为一名科学家。他写的《农政全书》六十卷,“杂采众家,兼出独见”,成为明代农业百科全书。
为了孩子,您完全应该懂得一点儿电子学,懂得一点声音重发系统和当代文学知识。即使不精通现代诗的韵律,也知道韵律是怎么回事,不要单靠回忆往事来维持自己的威信……
——A.弥库沙
你必须知道,孩子的正直正是你自己正直的结果。
——洛朗斯·佩尔努
母亲的教诲——老舍称母亲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
作家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个满族人。他的父亲是清朝皇宫的一名护军,在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不幸阵亡。当时,老舍只有一岁半,是母亲一人把他从小带大的。
老舍先生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妇女,她爱干净,桌面上从不留有灰尘,柜门总是擦得清洁明亮。她常常叫年幼的老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母亲要浇花了,他就去取水;母亲扫完地了,他就去撮土。慢慢地养成了他爱清洁、爱整齐的好习惯。乃至成名以后的老舍仍然保持着自己收拾屋子、取水浇花的习惯。而且他的每篇作品也从不潦草敷衍,总是整齐地书写清楚。
老舍好客,待人极端热情,有求必应。这些性格,也是母亲传给他的。
他的母亲会给婴儿洗澡,会刮痧,会给孩子剃头,会给小媳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到的,都尽力去做。客人来了,不管手头经济多么桔据,也要设法弄点东西去款待。谁家有事要帮忙,她总是跑在最前头。
他的母亲要强、豪爽、硬朗。在兵荒马乱之中,在刺刀下,在饥荒里,她挺身而出,为保护自己的儿女而承受一切艰难困苦。他也最肯吃亏,从不跟别人吵架。
老舍继承了他母亲的性格。
在重庆的时候,他的生活相当清贫,但是老友相逢,卖了大褂,也要上一趟小馆,盛情款待。
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时,没有地方,老舍出面去借;没有钱,老舍出面去募捐;有人被捕,老舍出面作保向国民党政府要人,千方百计进行营救。
老舍说:“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但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母亲的影响和朴素的教育,给老舍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在记念母亲时曾这样说道: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每个家长既为己育儿,又为国教子;既当子女楷模,又为别的孩子作表率。这种社会性熏陶感染少年儿童的表率作用,是任何物质东西都代替不了的。
——万里
教育始于母亲的膝下,孩子耳闻一言一行,均影响他性格的形成。
——伯雷
父母在儿童的气质中,奠定了最初几块基石。
——蔡特金
为了儿女都成为栋梁之才——蔡和森、蔡畅的母亲伴子求学
1919年12月15日,法国邮轮“央脱来蓬”号从上海杨树浦码头起航。第二天,报纸上登载新闻说:“乘斯船出发之留法勤工俭学生有30余人,均乘四等舱位,内有湖南女生葛健豪、蔡畅、向警予……”
葛健豪(1865…1944)是革命先驱蔡和森和蔡畅同志的妈妈,当时已经50多岁。她这样大的年纪,居然还携儿女到法国勤工俭学,不能不说是一件新闻。
葛健豪一贯支持子女好学上进的要求。蔡和森从小就酷爱学习。13岁那年,他到酱园当学徒。一次,因为看书被店老板发现,挨了打,他愤然离店回家。他的父亲是个商人,脾气有点古怪。他见蔡和森回家很生气,举着旱烟袋要打蔡和森。妈妈却护着儿子,劝丈夫说:“这孩子不是块做生意的材料,便要他去做也做不好。你自己做生意,结果还不是越做越倒霉,何必叫孩子走这条路呢?”结果,她让孩子上学,为蔡和森争得了求学的机会。
葛健豪妈妈支持男孩子上学,也支持女孩子上学。当时,别的人家都把女孩关在房内,烙守着“娘家做女,莫出闺门”的古训,而她却让两个女孩子到外面跟男孩子一块儿玩;人家的女孩几岁就要缠脚,她却硬顶着,不这样做。
1913年,她的丈夫为了五百块银洋的“聘礼”,竟许诺将13岁的女儿蔡畅嫁给一个财主做媳妇,这引起了葛健豪的气愤。她不顾丈夫持刀杀人的威胁,毅然决定带着蔡和森、蔡畅和已经结婚丧夫的大女儿蔡庆熙,一起到长沙求学。这时葛健豪已经年近半百了。她投考的是湖南女子教育养习所,学校当局见她年纪太大了,不肯让她报名。他要蔡和森为她起草了状纸,到县衙门去评理。县官听了她的申诉,批了“奇志可嘉”四个字,被破格录取。她的这些举动,给儿女们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为了追求真理,让儿女成为栋梁之材,1919年12月,葛健豪携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和儿媳向警予去法国勤工俭学,这对蔡氏兄妹是个极大的鼓励和鞭策。到了法国以后,蔡和森因身体不好,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妈妈葛健豪一面在蒙达尼女子学校求学,一面从事刺绣,帮助子女安排生活,使蔡和森得以专心致志地“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译出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重要著作。
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他们接受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国后,他们都成为新民学会的积极参加者和活动者。她在长沙的家,成了蔡和森和毛泽东等同志经常聚会的地方。“新民学会”的成立,就是在她家举行的仪式。后来,蔡和森同志牺牲了,但她不知道这个消息,临终前,她要大女儿给蔡和森等弟妹们写信,说:“母亲已看不到你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相信革命一定会成功!”
国家之富强在于民智,民智之增进在于教育。
——黄兴
母子之间的感情,是一种既纯洁又美丽的感情,因为两者之间没有任何杂念。
——摩路瓦
宁死不当回奸
——马本斋的母亲以身教子
七七事变后,为了保卫家乡,抗日英雄马本斋(1901…1944)带领一批乡亲,组成回民抗日武装,并担任总队长,到处打击敌人。敌人把他看作眼中钉,千方百计地想把他消灭,但抓不到他。
马本斋是个出名的孝子,把他母亲抓起来,他不会不投降。这是敌人想的一计。
一天,敌人真的包围了马本斋家的村子,杀害了许多老百姓,逼他们把马母交出来。眼看敌人又要杀人了,马母从人群中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说:“我就是马本斋的母亲,你们抓我好了,不能杀老百姓!”
马母被抓走了。敌人一方面给马本斋写劝降书,一方面对马母说:“共产党、八路军快完蛋了,你不如给儿子写个信叫他到这边来,在那边做多大官,到这边还做多大官,保你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马母气愤地说:“我儿子不图做官,不当回奸卖国贼!”
敌人拔出战刀,“当”的一声摔在桌子上,然后又举起手枪威吓马母。马母拍着胸脯说:“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叫他去的,我儿子打你们是我叫他打的,叫我让他投降万万不能!是杀是剐你们随便吧。”
敌人虽然气得浑身发抖,但又不想杀她,便把她关了起来。
一天,鬼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