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教育能够改变什么-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教育问题的存在,和尊重学生、倡导激励与赏识没有关系,这绝不是尊重学生的过错。学校教育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在人格和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应该互尊互爱,如同一种朋友和伙伴的关系,而绝不能是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
出了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学生联名炒老师鱿鱼的事并不鲜见。一个多月以前,浙江乐清市一位女教师就曾因为着装新潮而被学校解聘,这也是学生联名要求的。成都市也出现过类似的事。湖北黄石一群小学生联名给校长写信“弹劾”不合格班主任。这是民主意识的萌芽,需要好好呵护,而且是一个契机,正可弥补民主教育的缺失。像青岛这例事件,全班只有三位同学未联名行动,难道说问题就全在于学生吗,老师的态度和“管教”方法有没有不妥之处?
“管教”这个词显得有些生硬,不如还回归到“教育”吧。教育不应该是生硬的,教育不能是责打,不能是怒斥,不能是教训,更不是娇惯。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探讨不尽的话题。而今提倡的激励与赏识是教育良方之一种,我们不能把家长老师的一些不良教育方法所带来的问题,归罪于激励和赏识。
“管教”这个词本身就已经表明了教师的态度和观念。我觉得有些教师的观念还存在误区,以为孩子“不成器”是由管教不严造成的。实则相反,好多问题正是由管教不当引发或激化的。如果师长采用了正确的教育方法,保障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他们会一时赌气就离家出走吗?如果老师和学校实行的是“爱的教育”,老师真心地爱学生,就会赢得学生由衷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好老师,学生们舍得联名炒掉吗?不要以为孩子就没有是非观念,就不懂得爱憎分明,一个教师是否合格还是得由学生说了算。一个真正的好老师首先得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有我们的老师,都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了。不是责备现在的学生不懂得自省和自我教育吗,然而我们身为师长的又做得怎样呢?1206(原载《中国青年报》)
一朝吐绿露芳容(1)
教育要回归天性与自然
打开语文课本,呈现在眼前的也许不是名家名篇,而是同班同学的作文。这些入选课本的小学生作文,都是在课堂上30分钟内完成的,没有老师的指导,没有事后再加修饰。这样的“奇迹”发生在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他们使用的是一套人教社版“生本教育体系实验教材”,该校已有8篇学生作文入选这套教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迹产生?因为这是一种回归天性的教育。“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同时又是一种自主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教育去适应学生的天性,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育模式,不是束缚和扼杀天性。
稚童作文入选语文课本,这不仅仅是一种值得欣喜的教育现象,更应该引起我们对于以往教育体制和体系的反思。
教育体系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课程设计上。传统语文教材过分偏重名家名篇,再加上分析评价中不乏主观延伸的溢美之词,致使这些经典作品给学生的感觉是高不可攀的,是和他们自己的作文有着天壤之别的。即使他们再努力,自己也不相信会达到那样的水平。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知难而退的畏缩心理,这很不利于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进步。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些名家名篇就像不可逾越的“高墙壁垒”横亘在学生面前。而现在教材中收入学生作文,与名家名篇“平起平坐”,这从根本上看也是一种观念上的启示。写作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种发挥天性的自然流露;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和能力,写作是一件最自然而然的事。正是因为回归了天性,打破了人为的限制,小学生们才能够在30分钟内完成足以入选教材的美文。这是带给教育的深刻启示。
学生作文入选教材,大家一起学习同学的文章。这就给了孩子们一个平等的起点,由于课文是同龄人的真实故事真实情感,学习起来也就有了“共同语言”。孩子们怀着浓厚兴趣热烈讨论,主动地参与其中,自然事半功倍。同时还灌输给孩子这样一种感觉和意识,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创造成功,成功不再那么神秘。这跟武汉某小学树立“名人墙”有异曲同工之妙。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小学生可以和成功人士同上名人墙,大家都是平等的。这会有效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创造意识。
课本收录学生优秀作品,是一项教改的重大成果和有益尝试。我们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就是孩子的成功成才和健康成长。成功就是人的创造潜能的不断开掘,而开掘潜能和大胆创新的前提就是回归天性。可以说,教育改革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回归天性与自然。这也是创新教育的根本所在。
因此,我们非常期待更多像学生作文入选课本这样的“创新现象”出现,非常期待我们的教育体系逐步回归天性。1228(原载《山西晚报》)
何必动辄拿书本说事儿
最近有人“咬文嚼字”地挑出了某散文大家著作中的130多处疏漏和差错,自誉为“石破天惊”。这让我想到了几年前有人对某名人传记的“匡谬正误”。不管这些“差错”是属于文史还是文字方面,都给我们摆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以什么标准去衡量和判别文章中的差错,如何对待我们的阅读和发现?
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以判定的标准是否靠得住。如果仅仅依据历史教科书和语言词典来评判,就未必那么客观了。且不说前两年有位退休教师指出“中学历史教材错误多达数百处”是否可信,教材编者认为有些“差错”是“史学界见仁见智的问题”。既然教科书上说的也并非定论,那人家的怀疑就有一定道理。历史的真实面目是不可能“见仁见智”的。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一切以史料、课本和词典为准绳,则难免走入教条主义的误区。因为书本是用来记录生活和历史的,词典是记录语言实践的,它们永远都滞后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如果一切只能向“既定”看齐,我们的学问和语言都将停滞不前。
还有一位老学者曾经列举了高一语文课本的种种“失误”,简直就要把作者们的创造力给扼杀殆尽了。他建议“转瞬即逝”应改为“稍纵即逝”,“行驰”应改为“行驶”,“游目驰怀”应改为“游目骋怀”,等等,一切都得按照习惯性用法,不可以有丝毫个性创新。如此“禁锢”下去,语言还怎么发展?多亏公元前没有一部金科玉律般的词典,否则我们今天恐怕还得“之乎者也”吧。
以上两例至少说明,书本不是“铁律”,根据书本得出的“错误”未必可靠。因为说到底,书本也只是一种主观判断,不能等同于客观事实。我们的知识就是在不断地推翻与论证中进步的,发现新的,刷新旧的,创造新的,更新旧的,这种知识的新陈代谢是正常的。如果仅仅因为这种发现与创造不合所谓经典,不循规蹈矩,就要一棍子打死,那就是有害的了。
语言当然也包含在知识范畴中,语言文字时时刻刻都是发展演变着的。最有生机和活力的语言不在词典里,而在大众的嘴里。词典是“死”的,语言是“活”的。所以有语言艺术功力的作家都深谙向群众学习之道,但他们从来不主张向词典学习语言。每年每月每一天,都会有新词汇产生,时代会赋予旧词汇以新内涵,但它们的缔造者并不是词典编纂者。因此《新华新词语词典》才有了向广大读者征集新词之举,而且当“包二奶”进词典的时候还颇引发了一番争议。其实词典的责任,除了规范用语之外,就是要尽量及时并客观地展示语言的“时代风貌”。语言变化在先,词典跟进在后,不能说旧词典中没有的词汇或释义,你用了就是错误的。任何词典也不可能穷尽语言之内涵和奥妙,很多词汇及其含义未能收录,那正是词典的局限所在。词典本身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错和疏漏。
“语言是条流动的河”,这话早就有人说过,我这里不过是借用一下。当然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来看,词典在规范用语的同时也可能限制人们的创造,人们在大胆创新的时候也需要一定的规范,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尺度。不必动不动就拿书本说事儿,千万别做“春江水暖鹅也知”式的老学究。0609(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教育的权力空间有多大
学生随手扔个矿泉水瓶就能被开除、女生留长发或者男生剃光头就禁止上课、校长儿子结婚全校师生放假、以教育为名随意曝光学生隐私、随意开除学籍又拖延办理退学手续、高考试卷上的漫画成为落榜理由、考试作弊就取消学位资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近来目睹之教育“怪现状”,足以显示出校园权力的混乱无序和随意扩张。这必须由外力和法治加以监督规范,必须建立针对校规合法性的审查程序。不合法的教育是一个“法治社会”的耻辱和悲哀。
最近又有这样的事,深圳某中学在全校整顿学生发型,规定女生必须剪齐耳短发,舍不得剪去长发者不准上课。类似事件在一个月前还发生在广州某民办高校。
这两起事件都在学生形象上大做文章,其目的何在?深圳该校校长的说法是为了优化校风树立学校对外文明形象,因此还把“整顿发型”作为各班级考核标准之一,若有一位女生没按规定剪发就扣掉班级一分。广州该校负责人的理由更加冠冕堂皇,是“为了搞好素质教育”。
校方的这些新规定和新现象,足以构成教育界的“形象工程”。刻意地注重外表,苛求所谓的规范,从而缺失了起码的人文关怀甚至有悖常理,这其实是为学生的人格发育营造了一种扭曲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都可能得不到满足,人格发育又怎么可能不受负面影响呢?
教育不是“形象工程”,不是做给外人看的,而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校方的那些理由是荒唐可笑的,头发长些的女生就没了素质就有伤校风吗?这种观念怎么有点“复古”的意味呢,这是否也可算作另一种“传统回归”?只是在这样的传统回归中,学生的正当自由和权利又要到哪里去寻找?
深圳该校校长对记者承认“不剪发就不许上课是班主任为保班级评比分而采取的偏激方式”。这真让人搞不清到底谁更偏激了,学校既然有了这样不剪发就扣分的制度,那还能让班主任怎么做呢。校长还表示他将“教育班主任用适当方式给至今还留着长发的女生做思想工作”。呜呼哀哉,我实在不知该何言以对了。
不管是什么样的规章制度,不需经过任何听证与论证,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笼,谁赋予了学校这种“绝对权力”?教育者的权力空间到底有多大?
现代法治社会里,公权与私权的关系要逐步实现对等,校园不是法律真空不是世外桃源,当然也应该被包含在内。可在现今的教育界,在学校里,校方的“公权力”与学生的“私权利”之间处在一种怎样的状态呢?学生是否只有服从管理的份儿,而不用理会这种规定是否合理又出于何种目的抑或只是校方的一时心血来潮?这样培养出来的将会是符合怎样标准的学生?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又谈何以学生为主体,谈何人格和地位平等。学校的权力空间过大,迫使学生的权利空间过小,这样的教育本身就是畸形的。
在这样的现实情形下,教育者的权力和受教育者的权利,该如何实现对等,学生如何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和平等,这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深刻思考和认真对待了。0105(原载《检察日报》)
一朝吐绿露芳容(2)
一窝蜂的“杰出”就是庸俗
前一段在各大书店畅销排行榜的前列,都有“杰出”两字的出现。随之某出版社又推出了某母教专家主编的一本“杰出”的书,有关“杰出中学生的N种能力”。如此竞相“杰出”,大有追风赶潮之势。才能出众、与众不同方可谓真正的“杰出”,而一窝蜂的你追我赶以致迷失了自我的方向,那就只能沦为平庸了。
让我们先来数数此类图书都有哪些“杰出”的代表。诸如“杰出青少年的N个习惯”、“高效能人士的N个习惯”、“度量激发青少年的N个潜能”、“成功父母的N个秘诀”、“N种方法使你的孩子出类拔萃”,不一而足。当然这个“N”数的具体值也不一样,反正都有若干吧。这么多的“秘诀”和“习惯”,真真让我们眼花缭乱。不消说付诸实践了,就是看它一遍也得头疼好几天。因为这类书大多是从美国引进的枯燥理论。适不适合中国暂且不说,而今出版界向西方学习的“谦虚心态”实在令人惊叹。就连育人竟然也要全部照搬美国?
成功源于创造,而非模仿。教育或做事方法是不可以照搬的,只能靠自己对事物本质的领悟。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套用别人的东西是低能的,别人的经验未必适合自己。缺乏创造力是可怕的,对于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来说都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照搬别人而无自我的创新,就不会进步和发展,就会成为别人的附庸。说得实在一点,在育人和成才上的“全盘西化”、“崇洋媚外”之风将贻害甚深。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出版界的庸俗之风。追慕风潮、搭车赚钱之举,已然蔚为大观。每有一种“市场化运作”的新书出笼,屁股后头便会立马跟上一大堆追随者。也不管这新书的气味香臭如何,能否真正赢得读者。很多“好书”不是真好,而是书商和媒体“真情互动”,狂加猛料一通爆炒做得的“美味佳肴”。可有谁真正为读者的利益考虑过呢?读者如果不加分辨,盲目听信书商的“自卖自夸”,则只会落入“铺满鲜花的陷阱”。只由别人牵着鼻子转,没有自己的分析、领悟和创造,何以奢谈成功?
习惯或方法是没有穷尽的,绝不止书上说的那些。您大可不必受它的局限,尽可以自由地去创新,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创造自己的东西。创造的天空是没有边界的。对于这类书即使要随便翻翻,也只能是“仅供参考”,千万别奉为经典,照章去办。照搬别人注定是失败者,只会走向“杰出”的反面。古今中外,真正的杰出人物都是创造的“天才”,靠模仿别人不可能成功。
新近推出的这本“N种能力”的书,又打出“少年大学生”和“早期教育”的招牌。少年大学生成年以后还能杰出的几乎没有,各高校少年班的纷纷停办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甭管它号称出自什么专家或“杰出”人物的手笔,个人的心得和经验总是有局限的。如果你个性十足、崇尚创造,就不必受枯燥理论的束缚,尽可按照自己的目标自由地发展。这才是通向成功的正确道路。即使参考别人,也得多加分析,尤其对于商业化的书籍,只能怀有批判之思来阅读。0826(原载《光明日报》)
谁能为“天人合一”正本清源
在攀登珠峰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天人合一”的真谛,摒弃“人定胜天”等违背人伦天理的思想。“天人合一”理论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源远流长,它绝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利。任何一种思想都可能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我们不必过分囿于传统。而且,即便对于传统哲学精髓的理解,也不能简单草率,我们的理解未必准确。
您瞧,现在就有人急着跳出来要为“天人合一”理论来个“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