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哈佛女孩刘亦婷-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趣。我兴致勃勃地查阅了学生自办的校刊《兰登新闻》,看到了一串得奖名单:
莫迪维与亨特,获得了哈佛大学与达特茅斯学院荣誉少年奖状。这是一项与学生综合素质有关的很有份量的奖,达特茅斯学院是与哈佛相接近的美国“长春藤”大学。
查普曼获得了《增进协调者奖》,这是一项表彰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的奖,兰登校方认为,能使大家协调一致地工作,是有领导才能的表现,这样的孩子,说不定将来能做大事。
克莉斯·莱恩获得了《公民奖》,这是一项表彰社会责任心的奖,与学习成绩也无关。
亚当·马尔克斯获得了《活动奖》,这是一项表彰课外活动成绩的奖。
查普曼和弗拉休两人,还共同获得了《道德规范奖》。这是一项与学习成绩无关,只与道德表现有关的奖。哪怕你什么本事都没有,能当个好人,也值得鼓励。
后来,我在兰登获得校级奖励的名单上,还看到过下列各种奖项:
《兰登学校父亲俱乐部公民奖》,是一项鼓励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奖项。
《威廉·哈里森三重奖》,是一项奖励学生综合素质的奖。
《哈夫·里德伯格毕业生学术成就奖》,这是为了奖励学习成绩而设的奖,这样的奖项在兰登学校只占少数。
《达特茅斯读书俱乐部奖》,这是专为鼓励学生多读好书而设的奖。
《哈佛大学普利策读书奖》,“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励,兰登学校设立这项奖,也是为鼓励学生们多读好书。
《威廉·利姆斯中学运动奖》,设立它,是为了鼓励学生发展体育才能。
《威廉姆斯·维斯低年级运动精神奖》。低年级的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跑不快,跳不高,有的学生还胆子特小。为了鼓励他们在运动场上放开胆子,重在参与,特地设立了这样的奖。
以上这些,通通是学校一级的奖励,获奖者大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以上。如果算上在班级和年级得奖的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一定非常大。
我很快就发现,兰登学校,当然还有圣安德鲁学校设立的各种奖项,跟我国中小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多元化的丰富色彩和大比例的覆盖面。而直接指向学业成就的奖项,占的比例却相当小。据说美国的绝大多数学校,也是这样。
这样奖,那样奖,只要是能推动学生们努力向上的奖,校方都在变着花样地推出来。看来在兰登,不论你在哪方面有点小本事,又愿意比别人多努一把力,就总能找到得奖的机会,只要是有价值的才能和行为,总能受到赞赏和激励、在这样的环境里,有失败体验的孩子,一定少得多,相当多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很棒。怪不得美国学生做起事来,一个个总是显得那样自信。
哪怕你什么本事都没有,也没关系,兰登学校获奖人数最多的一种奖,是《加里·马奎尔道德规范奖》,它的得主往往能在每年的校级奖励获奖者名单里占上一半。即使上帝没给你任何才能,认认真真当个有道德的好人,也一样会赢得赞誉。
看来,兰登学校(和美国很多学校)的奖励方法,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呢。
我品味着设立这项奖的用意,不禁拍手叫好。
对比起来,我国中小学的奖励体系,对学生素质的激励作用,过于狭窄地集中于分数方面,而对其他素质的激励却重视得太少了。
一个中国的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只知道努力学习能得到的最高荣誉是三好学生。
“三好学生”虽说有三项衡量标准,可是由于身体好和思想好都缺少“硬指标”来衡量,实际上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学习成绩。一般情况下,只要分数高,别的方面还过得去,就能当上三好学生。所以,三好学生的荣誉评价系统,发挥着以各门功课的分数高低为中心的导向作用。
其他经常使用的荣誉评价手段,不是在加强“分数就是素质”的倾向(例如各科目的竞赛获奖),就是难以与三好学生系列奖项相抗衡(例如道德品质、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较好表现,就难以获得真正有份量的奖项)。这种奖励体系单一化的倾向,实际上限制了多数学生其他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相当于让猫和狗都以捉耗子的数量来论成绩,只照顾了大花猫的成就,却埋没了小黄狗的才能。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的中小学校不妨也打破常规试一试。从校级到班级,设上一连串的奖项。想方设法让那些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孩子们,也能从老师或校长手中屡次接过那郑重颁发的大红奖状。让全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孩子,都体验过成功的喜悦与荣耀。这样的孩子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一定会走得更自信,更有光彩。
法语课与《欧洲之旅》
兰登学校上外语课,最大的特色,是把学外语与了解外国文化紧紧“捆”在一起。
兰登学校共开了三门外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不管那一门外语,都必定有一段时间专门讲授有关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法语和西班牙语是两门主要的外语,介绍文化的内容之多,当然不用说。汉语,在兰登是开设不久的外语,即使如此,同样也穿插了许多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和当前情况的介绍。而且每年都有一批对中国有兴趣、选修了汉语的兰登学生,不远万里飞到中国,参观、访问、交朋友,身临其境地体味中国文化。接待他们的,就是我的母校——成都外国语学校。
然而最典型的,还是为法语课专门安排的“兰登欧洲之旅”。
每一年,兰登学校学法语的高年级学生,都有机会到法国去作一次为期一个半月的异国之旅。旅游的目的,一是到地道的法国语言环境中,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二是实地感受浓郁的法国文化气息。
兰登学校在制定这个欧洲之旅计划的时候,特别使用了一个词Immersion…………沉浸。这个词十分形象地说明了,美国学生到了法国,就应该像海绵一样,浸泡、淹没在法语和法国文化中,尽可能多地吸收原汁原味的法国文化。
学生们一到法国,就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法语水平,就被编到几个程度不同的班里。法语学得不够好的,由美国老师教,便于随时辅导。基础好的,就由法国老师上课,便于深入掌握。
兰登的学生们在法国期间,一部分时间是法国学校的课堂度过的,学习内容很广泛。法国老师会如数家珍地向美国孩子介绍法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法国音乐,甚至驰名世界的法国葡萄酒。生动的讲解。不时结合法国语言语法和词汇学习。让美国学生受益匪浅。
下课以后,学生们还是在“上”法语课,因为身处法国,法语“课”就无处不在。
兰登学校为每个美国学生,都联系了一个法国家庭。美国孩子就像法国家庭的正式成员一样,自然而然的跟法国人生活在一起: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逛公园、参观博物馆。。。
所有这些法国家庭,都是自愿参加美-法学生交流计划的。先决条件之一,是这些家庭的大部分成员都必须会说英语。不过,不到不得已的时候,大家都不会开口说英语,宁肯让美国学生结结巴巴,比比划划地说法语。
法国家庭的成员们,大都会非常积极地参加这项交流计划的活动。家里来个美国人,既能给生活增添不少情趣,又能让法国孩子们了解另一种文化,开阔一下眼界呢。每天,美国学生一回“家”,法国家庭的大人小孩就会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不用说,全是用法语:
“杰克,今天又学了些什么?”“杰克,你想去卢浮宫吗?你可以看到好多有名的法国油画,还有罗丹的雕像。”“杰克,今天妈妈买了蜗牛,这是一道最好吃的法国莱。。。”广泛而有趣的话题,不光能提高法语水平,还能了解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法国人。
外出上街,也是计划内的重要的一“课”。法国的HostParents(东道主父母),会想方设法,把美国学生推到第一线。到咖啡馆点咖啡,到餐馆点法国菜,买单,给侍者小费,都是美国学生的联系机会、这可能一点也不轻松。咖啡馆里的咖啡名目繁多,每一种咖啡都要附加若干个动词或形容词才说得清。——“我要一杯黑咖啡,不放糖,但要加奶。。。”
法国菜肴,作为西餐首屈一指的代表,更是花样百出,稍微像样一点的餐馆,菜式动不动数以百计,真是难为了美国学生。
每次进一次餐馆,就像参加了一场法国语言考试,不过却很有趣。这大概可以看作日常生活中的法语“小测验”。
有的法国家长还把美国学生带到著名的菲彻斯考帕游乐园——这是法国最著名的游乐园,相当于美国的迪斯尼。但却不是为了玩耍游乐,而是要让美国学生经受更大的考验—一他们要求美国孩子去当一整天的导游,必须百分之百用法语:
“托尼,瞧,那位先生是从外地来的,他还没有来过菲彻斯考帕,给他介绍一下好吗?”于是,美国来的托尼就不得不搜肠刮肚,用不熟练的法语向法国人介绍法国的游乐园。这样的导游工作,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一天下来,法语进步可不算小。这大概可以算作参加法语“大考”吧。
还有的美国学生在法国的大街上忘了路,哪怕法国的家长就在身边,问路也是你自己的事。问完了路,还要为大家引路,左弯左拐,直到找到自己的家门口。
兰登的欧洲之旅,正好碰上法国的国庆一一一7月14日的“巴士底日”。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就是在这一天攻占了巴士底狱。这一天的法国,到处都是飘扬的彩旗、燃放的烟花和欢乐的人群、美国学生们被一家家法国人请去做客,由于法国人天生热情好客,一道又一道法国大案常常吃得美国学生肚皮溜圆。这一天也是了解法国文化的绝好机会。
交朋友,是《欧洲之旅》的又一个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和文化。40多天的朝夕相处,使美国学生和法国家庭很容易都会成为好朋友。如果法国学生还要到兰登学校回访,他们之间的友谊,就会更“铁”了。
有的美国学生从兰登毕业了,进了大学,甚至以后到国外去工作了几年,仍然会跟他们的法国朋友继续交往,联系不断。
美国民族,是一个有全球眼光的民族。美国的很多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总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了解美国以外的世界。有的是学校里就有印度孩子、海地孩子或日本孩子读书,或是美国学生自己就到法国、泰国或巴西旅游过。很多美国学生从小学或中学时代起,就已经积累了不少与其他民族打交道的经验。这种实实在在的“胸怀全球”,为美国以整个世界为舞台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世纪,中国人该怎样培养大量通晓世界事务的人才,这是一个大课题。也许,这也需要从外语课这样的小处开始着手?
中美两国中学生素质对比
我的访美活动即将结束了。美国老师和同学们主动为我用磁带录下了热情友好的临别赠言,还送给我许多小礼物,每个人都强调说:“这是我亲手设计制作的。”似乎不如此就表达不出惜别之情的真挚程度。这又一次让我感觉到,美国人对个人独创性的推崇已经到了深入骨髓的地步。
回顾一个月以来的所见所闻,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美国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发达和富裕。这些方面,我在到美国之前,就已经有很多耳闻,到美国后也已经见惯不惊了。
在长时间的回国飞行途中,我经常浮想连翩。纷乱的思绪最终被疏理成两个问题:这些物质上的成就是靠怎样的人创造出来的?这些人又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顺着这个思路,我把中美两国中学生的素质作了一番对比。尽管这种对比,更多的只是一些直接所见的印象。但我还是觉得把它们写出来,可能更有助于对素质教育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1,身体素质对比:美国学生占较大优势。
体育是美国学校里的重要课程。每天下午两三点钟开始,兰登和圣安德鲁的学生就把时间都用到了运动场上。美国孩子,从小学开始,简直就是泡在运动场上长大的。大量的体育锻炼,加上合理充足的营养,美国学生大都长得“牛高马大”。就连女孩子对体育也十分热衷。体育好学习也好的学生,才最受同学们的推崇。
身强体壮,就会精力充沛后劲足,往往也利于培养意志坚强,积极进取的性格。体育锻炼的好处确实很多。相反,一个身体赢弱,无精打采的孩子,意志力也容易受到损害。
在我们的不少学校里,“豆芽菜”式的体型比比皆是。“小胖墩”式的身材也越来越多,但是,那种肌肉发达、动作灵活的运动员型学生,却很少见。而这在美国的中学里,却是十分普遍的类型。
我很庆幸,十几年以来我的父母一直重视体育的功效。我也有几分遗憾,从小学到中学,锻炼的时间总嫌不够。
如果每个中国家庭都把孩子的体育锻炼,看得像语文数学的分数一样重要,就给自己的孩子送了一份终身享用的厚礼。如果重视体育能成为每所校园里的“硬政策”,那就更会给中华民族的未来,铸造无数坚实的基石。
2,独立能力对比:多数美国学生胜过中国学生。
一方面,这是因为美国家庭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另一方面,美国学生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也非常多。自己动手,几乎成了与生俱来的习惯。
不分担家务劳动的孩子很少见。不是操汽车,就是剪草坪。年级稍大的小学生,就可能当上了小报童,挨家挨户送报纸。钱虽然挣得不多,却从小小年纪就学着面对社会,独立处理问题。到中学阶段,好工变得更为常见。一到暑假,加油站、快餐店、超级市场,到处都有中学生在忙着干活。一个暑假下来,往往能挣两三千美元,这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笔大数目了。到了这个年龄,很多中学生都已经变得相当老练、自信了。
相比之下,很多中国家庭的父母,往往把得到好分数看成孩子的唯一任务,其他一切家务事,就通通由父母包办代劳了。这可不是帮忙,而是剥夺了培养他们能力的机会。其结果,在几年前震惊全国的《中日下一代的较量》中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在内蒙古草原上的野外生存比赛中,我们中国的下一代因为父母的溺爱和娇惯输给了日本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培养出来的寄生依赖思想,是我们这一代致命的弱点。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何不从小多给孩子一点“放单飞”的机会呢?
3,基础知识量对比:中国学生超过美国学生。
从我所见到的情况看,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量,特别是数理化方面,多于美国学生。这是中国学生的重要优势之一、然而中国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却不如美国学生那样灵活主动,富有探索精神。
这次访美期间,兰登学校的教学老师为我们安排了一场“国际数学友谊赛”。考题一共有10道,难度都在现有的教材之上。时间一到,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我们学校的高三的欧鹏做对了8道题。上海的高三学生任海云,十道题全都做对了,得了满分、再看美国学生,就连兰登学校最棒的数学尖子,也只做出了六道题,其他美国学生的得分当然就更低。
我也接触到不少大陆留美的中国学生,他们大都勤奋努力,学习成绩优秀。但最有成就的学生,却不一定是分数最高的学生。因为成就不光来自考试的高分,更要靠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中国的教育改革,如果能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继续保持基本知识扎实的长处,那么,中国学生的素质将不再比欧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