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父母只做三件事-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让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
如:“×老师没了解全部事实就训你,这的确是他不对。老师也会有错误的。而且,×老师很看重你(举出一些事实),我想他可能是对你期望很高,看到你的毛病就急了。你说呢?”
(3)直接评价孩子的行为
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是对的,对于这种事不应该袖手旁观,你应该把你这样做的理由告诉你的老师和同学。”“不,我不同意你这样做。小琴这样做很伤你的心,但你这种做法也会伤害她,何必要两败俱伤呢?”
(4)把孩子面对的问题清楚地说出来
如:“那么,你现在的处境是这样,同学以为是你向老师告状,所以都不和你说话,是吗?我能理解,你现在一定难受得很。”提供一些信息、建议和选择的机会。“听说今晚有场球赛,你和小金一起去看场球会不会感觉好些?你如果真想这样做,我可以给你钱。”“你觉得……怎么样?”“如果……会不会有帮助?”
(5)给予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如:“如果书本上的内容能通过一个机器输送到脑子里去,那就好了,听说科学家们正在研制这种机器呢。”
2.如何把握惩罚的分寸?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但是,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1)关键是保持冷静
明确你惩罚孩子的目的,你不是为了伤害孩子,不是为了剥夺他的权利,不是要报复他,甚至也不是为了要“教训”他,你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认识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以及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切勿惩罚孩子。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很难控制自己的怒火,孩子的注意力也完全放在怎样逃避父母的怒气之上,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保持冷静,并且了解事实真相。这通常是最难做到的。
A.在脑子里冲自己大喊一声:“要镇定!”
B.慢慢地深呼吸三次。
C.在心里缓慢从1数到10。
D.你用下面一些问话从孩子那里了解事实:
“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
“你在这么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那么做?”
(2)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第9节:自然惩罚法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3)自然惩罚法
有一位家长说孩子总是丢三落四,她的办法是什么呢,在孩子每个口袋里都放着钱,每个口袋都装上名片。
而另一位母亲,则全然不同。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说:“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列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
这个妈妈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曾经有一个家长说自己的儿子没有责任心,小黄帽一个学期丢了8个。我问:“你是不是丟一个给买一个?”他说是啊。我说:“你这样下去,孩子没法有责任心,他无所谓啊,丟了马上买新的,有什么可着急的?”“那怎么办呢?”我说:“他要是再丢了,让他自己找去,找不到,那就第二天光着脑袋去上学。”“那被老师批评怎么办?”“对呀,就是要让他受批评。”“然后呢?”“然后,用他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新的小黄帽。没有零花钱,就取消他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比如第二天要去麦当劳,那就不能去,因为那个钱要用来买帽子。这样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
(4)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一是让孩子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想想怎样改正。
二是让孩子写封信,说明自己做错的事,以及准备做些什么改正。
三是让孩子写信、打电话,或者当面向受害者赔礼道歉,如果需要,陪孩子一起去。
四是让孩子用零花钱赔偿弄坏的东西,或者将拿走的东西送回去。
五是让孩子说几件本来可以做的事取代错误行为。
第二件事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培养人品是最最重要的。
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即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也就是说,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人格的培养问题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后来,经过长期研究探索,我们重新发现,习惯与人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
第10节:起点要低
怎样培养习惯呢?
1.起点要低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这样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充分尊重儿童的权利,让他们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自己决定养成哪些好习惯、改正哪些坏习惯,自己决定采用哪些方法,并主动学会与成年人的合作,这应当成为习惯教育的第一原则。当然,成年人的引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只有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教育才能成功。
3.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每个父母与教师都需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看自己有哪些坏习惯需要矫正。一个勇于承认自己缺陷的人,才是现代人。学高为师,行高为范。父母与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必须为人垂范,否则何以服人?
虽然说,人无完人,但成年人毕竟会有不少好习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统会让我们受益多多。也许,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基础。问题是,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的孩子是在信息时代长大的,他们吸吮着改革开放的新鲜乳汁成长。他们身上有许多我们并不一定具备的优点和习惯。因此,我们不能只想着教育孩子,也要向孩子学习,科学的态度是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4.重在培养人格化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技能的,而技能必然包含一系列指标与规范的和谐混成。因此,希望能将习惯培养细化到惊人的程度。也就是说,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培养这些习惯应采取哪些具体步骤?应达到什么样的规范标准?都应当通过研究实践总结出来。当然,这是对研究者的要求。对于父母与教师来说,只需要针对自己的孩子的情况,确立培养目标及方法即可。
问题在于,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譬如,有人提出微笑服务时,要求服务者露出八颗牙齿。大家可以对着镜子试一下,露出八颗牙齿时的笑容确实是灿烂的。应当说,这一要求是有依据的,但是,稍有社会经验的人也非常明白,露出八颗牙齿的笑容未必发自真心,假笑、干笑、傻笑、狂笑等等,都可以露出八颗牙齿,这是人们所需要的吗?
由此,我觉得,习惯培养应当人格化而不能单纯的技能化。说具体一些,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
5.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按照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21天。这个数字当然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同时,专家还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七个秘诀,即:
(1)真正懂得重要性
(2)找出可行性分析
(3)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4)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5)每天前进一点
(6)借东风
(7)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
6.习惯养成的步骤
心理学家们认为,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步,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到底有哪些基本的环节和方法呢?可以概括出六大步骤:
(1)认识习惯的重要
(2)与孩子及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
第11节:铸造人品
(3)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4)持之以恒地练习
(5)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
(6)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
大家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培养一个好习惯或改正一个不良习惯是艰难的,也是必须的。
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
每一个父母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通过培养习惯铸造人品
1.正派
树不直,则难以长大成材,而在生长过程中也难以舒展,无法抵抗更多的风雨雷电。人的成长也一样,不正直则不能顺利地接受成长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一棵树要健康正直地生长,主要要依靠:
一是树根的扎实深刻,才能充分吸收养分。
二是树干的力度,才能保持正直生长的方向。
三是树枝的飘摇直上,才能潇洒自主。相对于求知和学习来说也是如此,“树根的扎实深刻”就是稳健踏实的作风,才能不断深入,从而具备钻研的底气和实力。“树干的力度”就是战胜怠惰克服干扰因素的力量,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求知欲。“树枝的飘摇直上”就是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爱憎分明,勇于选择,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生的影响,在全美国选出50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在后来收到的回信中,有两封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出中间的一个又大又红的,十分喜欢。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口,并把那个最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学会了不择手段,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抢,反正我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现在被送到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拿在手上高高举起,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3个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最大的苹果。我们三人比赛锄草,结果我赢得了它。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正派”的定义,所谓正派,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遵循公平的原则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