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体制迷墙-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德广这是一种行政化的习惯思维,舍不得放权,而有钱才有权,习惯于管人,支配人。中央一直在提倡淡化行政职能,可是教育系统做得很不够。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现代教育意识不够。必须看到,现在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可以统、包、管,学校也可以等、靠、要,但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已无力统、包、管了。淡化行政职能,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势在必行,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强监督、评估,不能陷入具体事务、拨款中去。
熊丙奇一边是政府给予学校的自主权不够,另一边是学校总是看政府的脸色,不敢动作,这是不是我国大学与政府之间关系的现状?
杨德广客观上说,这几年来,大学的自主权多了起来,但是,不少校长并没有用好这个自主权,他们凡事都要听政府的意见,生怕做错什么,不敢承担责任。
熊丙奇这与任命制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据说校长往往只有做事的责任,而很少有决策的权力,包括在副校长的任用上,也很少有发言权,是不是这样?
杨德广校长当然有一定的决策权力,但只有一票。这与国外大学校长有很大不同。同样是用人,同样要经过挑选、听取意见等环节,但国外大学最终的决定权在大学校长手中,而我们的校长最多在挑选时、听取意见时发表那一票的意见。就是在选择副校长时,也是如此。以我国目前的体制,校长无权选择副校长,副校长是上级任命的。有些高校党政一把手之间矛盾很大,严重影响了工作开展,因为都是上级任命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显然也是管理体系问题、制度问题。
熊丙奇有学者指出,这种用人办法,是违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校长有提名副校长的权利。
杨德广是的。我认为这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副校长选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但校长应有较大的权力,校长应有权决定提名某人。
作者补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我国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该拥有推荐副校长的权力,类似于“组阁制”,副校长由校长推荐,再由上级部门任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一条第三款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行使拟订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推荐副校长人选,任免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的职权。)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的副校长,主要来自于上级部门的直接任命,而校长可能对副校长的情况全然不知。有的学校改变了副校长的任命程序,推出公开招聘副校长的措施,而这事实上完全不顾校长应该拥有的推荐、提名的权利,即便校长也参加招聘委员会,但是他对副校长人选的决定权仅仅只有一票。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副校长,怎么可能与校长一起组成一个责任班子?校长又怎么可能向上级负责?往往是,有的副校长还会牵制校长的工作,甚至越过校长,向任命上级直接汇报,打破了组织管理的基本规则。
同样,大学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可院长也没有提名副院长的权力。学校副院长往往也是由学校负责干部管理、使用的组织部门选拔、任命的人选,院长在选任小组中也只能履行一票的权力。很显然,由此构建的学院领导班子,也难以真正负责。而另一方面,虽然学校校长对关键的副校长人选没有提名权,学院院长对关键的副院长人选没有提名权,可在学校中,校长却可以干涉到学院中系主任、副系主任的任命;在学院中,院长甚至要去决定一个办公室文秘的录用,而这本不属于院长和校长的职权范畴。这种跨越职权范围,导致职责不清的用人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导致用人失误却没有人对失误负责的问题。
熊丙奇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校长难以履行职责?
杨德广如果领导班子不和谐,就很难有效地开展工作。
熊丙奇大学校长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杨德广大学校长对于办好大学,实在太重要了。大学校长不一定非院士、博导不可,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精力、魄力、效力。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精力指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校长工作中去,有健康的体魄;魄力指决策能力;效力指有实效,有实绩。作为一名校长,必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学校。
熊丙奇具体而言,你认为我国大学校长自身存在哪些问题?
杨德广我国大学校长,专家型的多,管理型的少;理工科出身的多,文科出身的少;硬专家多,软专家少;事务主义者多,从事教育研究的少,教育观念滞后。如不少学校存在盲目攀比、不能正确定位的问题,这与校长的教育理念有关。各类学校要很好地分工,要安于本位,不要越位。有的学校要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有的学校要培养大批知识面宽、能力强的专门人才,还有的学校则要培养第一线的职业技术人才。我一直说,北大、清华、复旦、交大这样的学校,去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网络教育学院等,是没有出息的,他们应该集中精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应该更多地交给其他层次的学校。当然,他们可能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可以拿学校的金字招牌很好地招揽生源,但影响了整体教育水准的提高。
第14节:内部选拔模式
作者补记根据蓝劲松的《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学术背景之比较》一文,美国著名的私立“文理主导型”大学校长以文科学者为主,著名的私立“理工主导型”大学校长以出身理工科为多,著名的公立综合大学校长出自文科与理科的校长人数大致相当。这与中国无论学校学科构成如何,其研究型大学校长均以理工科学者出身为主的情况完全不同。另外,美国多数研究型大学(极个别例外)在所选择校长的“教育背景”方面“母校色彩”已经趋于平淡,但校长是否具有任职学校的“教育背景”或“职业背景”是能否任职该大学的一个重要考量。中国研究型大学校长选拔倾向于选拔母校毕业生或本校教师(个别学校例外)。总体而言,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倾向于“外部选拔模式”,而中国研究型大学校长倾向于“内部选拔模式”。(《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学术背景之比较》,蓝劲松,《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
熊丙奇我们经常说,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竞争,但是,国内大多数高校似乎没有多少紧迫感,反正我们有那么多的生源,不愁没有学生来读。
杨德广现在国外提出了建立“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会”的热潮,很值得我们借鉴。大学校长要关注学习。大学,首先要成为学习型组织。校长、教授们自己要多学习,要有广博的知识,宽阔的眼界,要有全球观念,国际意识。
熊丙奇你认为现在大学不是学习型组织吗?这可是一个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地方。
杨德广在现实社会中,“不学习的专家”、“不学习的教师”不乏其人。从大学里的领导层到大学教师普遍存在学习风气不浓的问题,以前有集体备课,有固定时间的业务学习,现在很多课已经不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也不再交流教学方法、教学心得了。不学习的老师很多,上课的教师凭借一点书本知识给学生上课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引起了很多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不满。大学校长们以及那些繁忙的中层干部,他们“日理万机”,看书看报也变成奢侈的事。而不看书学习,怎样跟踪最先进的思想,怎样获得最新信息呢?据我所知,正因为不少校长(书记)平时太忙,学习时间很少,逐步从知识渊博者变成知识贫乏者、信息闭塞者,他们的讲话稿、发言稿、发表的“论文”,多数是由他人代笔的。大学校长还要别人代笔撰写讲稿,实在不可思议。我担任了十年大学校长,深深体会到搞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自己不搞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决策权。当校长期间,我的讲话稿、报告稿、论文,都是我自己起草的。
原因5:一切行动听“命令”
跟风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但是最根本的一点是这个学校有没有自主权。
有一些来自主管部门的通知,时常让大学感到为难。
比如,2004年6月,教育部针对大学生在校外租借房屋问题发出通知,“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对已在校外租房的学生,应要求其搬回校内住宿;对极少数坚持在校外租房的学生,要向他们耐心说明可能产生的后果和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并逐一登记,建立报告和承诺制度,说明租房的原因、房屋详细地址、联系方式,承诺加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经本人与家长双方签字报学校备案。
据说,此举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鉴于大学生安全问题频发,禁租是为了大学生安全;二是加强大学生管理,尤其是可以利用学校公寓对大学生进行各种教育。
大学的领导们面对这样的通知,十分的为难。他们要表态:坚决贯彻通知精神,并制订实施细则。可是,他们不理解: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其实更多发生在学校内,而不是学校外,马加爵是在宿舍里杀的人,很多自杀的学生也是从学校大楼上跳下;就是学生备案登记,出了事情,学校又真能逃脱责任吗?他们也不能执行:一是有的学校目前的公寓十分紧张,学校甚至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住房问题,这可是从1999年大扩招时就想出的曾经受到主管部门表扬的好办法;二是学生有抵触情绪,理由甚多,极其不配合。再说,我国的法律也没有明文限制过哪类公民的租房自由呀。
时隔一年,2005年7月,教育部再次下发了《高校学生住宿管理通知》。这一次,不再禁止大学生校外租房,而是“对在校内宿舍和公寓安排确有困难,而须在校外租房的学生,学校也要制定切实措施,力求做到相对集中管理,努力为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有评论就说,教育部是自食其令(《教育部自食“租房禁令”引人深思》,邹云翔,《齐鲁晚报》,2005年7月25日。),政策就如孩儿脸。
第15节:一切行动听“命令”
不理解也得理解,不执行也得执行,最终的结果,是通知、文件管不了多长时间,一切还是恢复原样,再有新的通知、文件……
政府这种乐于发文的情况,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等上面的精神下来”。校长和办学人员的依赖性,在如此氛围中大大加强,很多学校已经没有独立的行使办学自主权的习惯了。
“一窝蜂”。政府的越权行为将导致学校的定位永远难以科学。政府不断地发通知,不断地发文件,而这种通知和文件可能没有可持续性,这就导致现在的办学定位没有持续性。有可能前一段时间,政府的文件要求我们这样干,于是所有的学校都采取一个行动;而隔一段时间政府又有另外一个导向,所有学校就又都采取另外一个行动,一窝蜂就是这样形成的。
对话观点:
大学存在跟风的现象,说明一些大学的校长缺乏独立的审视整个社会需求、审视整个形势的眼光。
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教育,不管你的指标有多好,但是最后历史来检验你的成果的时候,是不会只看你的目的的。好意也可以办坏事,大跃进也不能说是恶意,最后结果怎么样呢?
政府在学校规划方面只能做三件事:一是提供信息,二是进行监督,三是制定好如何办好学校的规则,这是十分重要的。
对话人:唐安国
熊丙奇不同层次大学的发展,应该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现在我国各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并不清晰,很多专科学校一味追求升本科,本科学校追求硕士点、博士点。你觉得各个大学该怎样定位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政府应该怎样导向?
唐安国学校要各定其位,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大学有三重功能,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就是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三重功能对于一个大学来说都应该有一点,或者说各个大学的侧重不一样,有些大学侧重于人才培养,有些大学更侧重于科学研究。怎样确定侧重点呢?这要由各个学校自己来考虑。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校在这三重功能上都做得好,肯定要有所偏颇和侧重的。现在一些学校叫研究型大学,它偏重科学研究,就是第二重功能。有一些学校叫教学研究型大学,强调以培养人才为主,同时适当地开展科学研究,教师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学上,如果有一定的精力再从事研究。还有一些学校干脆不提研究的功能,就是教学型大学。这几种类型的学校都是社会需要的,不是说哪一种学校好,哪一种学校不好。我们现在如果说研究型大学好,是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要变成研究型的大学?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向一种标准看齐。都是研究型大学,这样行不行呢?肯定不行。在我们国家,我认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比例,应该是1∶3∶6。就是说各定其位,学校适合做什么,就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社会就会很满意,并不需要你做的时候你一定要去做,拿中国一句成语说就是“欲速则不达”。
熊丙奇可是很多学校都希望自己的学校具有“研究”特色。我去过一所高职学校,这所学校居然也要求老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作者补记杨德广教授说大学不是学习型组织的话,还在耳边。可我发觉,崇尚研究,其实是我国所有学校的特点。因为即便在幼儿园,老师要升职称,也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就更别提小学、初中和高中了,你上课上得再好,也必须有论文发表,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在大学,论文则上升到通行证的高度,没有论文,别想在大学里安身。不学习的组织,居然能产出那么多的论文,有时真佩服我们老师的水平。
唐安国事实上,定位问题在整个高等教育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是层次上的定位,我国大学中有“985”工程学校,有“211”工程学校,有研究生培养的学校,有本科生培养的学校等好几个层面。二是学科发展上的定位,我们不可能使所有的学校都变成综合型的大学,综合型的大学毕竟是少数。在现在1500多所高校当中,综合型大学不到10%。大学的发展也要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目前,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校安于其位,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积极引导,使一些够条件的学校专升本。大学扩招以后,相当一部分学校不满足于现在的层面,要专升本,要变成大学,这当然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原来的规模很小,现在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现状。但是,如果所有的大学都这样做的话就有问题了。
熊丙奇这几年来,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操作上也更容易。拿2004年来说,上海有3所学校升本,山东有4所学校升本。
第16节:校长独立判断
作者补记专科学校为何热衷升本?专家们列出几条主要理由(《专科学校升格要不要降温》,唐景莉,《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24日。),一是我国本科教育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客观上对增加本科教育资源有强烈的需求;二是从社会反馈的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信息看,本科生的就业率高于专科生,专科学校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就可能会创造条件升本科;三是在市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