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楚-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要见我,不知有何指教?”
“草民斗胆,敢问大王是不是要征伐匈奴?” 共尉有些意外的看着委敬,过了一会儿才点了点头:“不错。”
“草民以为不可。”委敬直截了当的说道。
“哦?”共尉来了兴趣,笑了笑。没有说话,先让人给委敬上了一杯水,看着他喝下去,然后才说:“愿闻高见。”
“大王,始皇帝奋六世之威,一统天下,三十万大军北征匈奴,五十万大军征南越,天下飞刍挽票。起于黄、睡、琅琅负海之郡。转输河北,三十钟而至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饷,女子仿棱不足于帷幕,天下困窘,是以陈王大泽乡一呼而天下响应,殷鉴不远,大王何以无视之?今大王一统天下,大战之后,人口耗减,尚不及始皇帝一统天下之时。且分封十万户侯十人,万户侯数十,天下户口归于大王者,不及始皇帝一半,而大王复远图匈奴,难道不怕重蹈始皇帝覆辙吗?”
共尉脸上的笑容慢慢的淡了,他看着眼前这个侃侃而谈的委敬,一声不吭。他倒不是恼怒委敬,相反。他对娄敬的眼光十分赞赏。委敬说的情况大致靠谱,他现在实际掌握的户口,确实不到始皇帝网刚一统天下的一半,如果仅以户口计,他现在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和穷兵默武的秦始皇并没有两样,至于他掌握的那些秦始皇不掌握的新式武器,当然不是委敬这个穷乡僻壤的人所能知道的,这个年代消息大部分还是靠口耳相传,咸阳的消息要传到这里。还需要不少时间,他能知道十个。十万户这样的事情,已经算是消息灵通的了。
因此,从委敬能掌握的情况来看。他能提出这样的看法并不错,相反。他不仅有眼光,更有胆量,敢于当面向他提出质问,比起那些一见到当权者就软了骨头的家伙,已经相当不错了。
“说得好。”共尉慢慢的又露出笑容:“那以你之见呢?”
“大王所虑,不过是匈奴侵扰边境。伤我臣民。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一定就要大军远征啊。”
“我开了边甫,每年也给了他们不少好处,可是,匈奴人好象不太习惯做生意,不太喜欢等价交换,他们还是喜欢来抢。”共尉微微的眯起眼睛,暴戾之气从他的眼神中毫不掩饰的倾泻出来:“既然如此,我也只好以暴制暴,赶尽杀绝了,我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我的子民被匈奴人杀吧。”
“大王为民着想,草民佩服,只是以现在的实力,想要与匈奴人作战。恐怕死伤的军民会更多吧?”粪敬不依不饶的说道:“为小愤而大动干戈,万一有所大衅,难道是大王希望得到的结果吗?”
共尉盯着委敬看了半天,忽然笑了:“那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匈奴人不再入境侵扰?”
妾敬也笑了:“草民有一策,可解大王之忧。
“尉摆摆手,有几分好奇的说 “和亲。”委敬胸有成竹的说道。
“和亲?”共尉一愣,听着这个熟得有些刺耳的词,他忽然从脑海里冒出一个。人来。刘敬,眼前这个委敬,就是那个建议汉高祖刘邦和匈奴人和亲,开创了汉初七十年和亲史的刘敬。一想到此,他的火腾的就上来了,要不是为上位者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他几乎当时就要发作。他忍着心中的不快,嘴角挑起一抹不屑的笑容:“和亲就能解决匈奴问题?”
“不错。”委敬信心十足的说道:“如果大王愿意与匈奴和亲,以后匈奴人就和大王是姻亲了。我大楚的王女。身份高贵,一定会当匈奴单于的阏氏,她生的孩子,将来也会顺理成章的成为匈奴单于,这样。匈奴人的单于就是大王的外孙,哪有外孙和外大父作战的道理呢?这样一来,边患岂不是消弥于无形?”
共尉差点将杯子砸到妾敬的头上,他笑了笑,摇摇头说:“不行,我女儿才几个月,你这办法根本行不通。”
妾敬既然能来献计,当然不会不知道共尉的女儿还没满周岁,根本不可能行和亲之计,他接着说道:“大王虽然现在不能以王女和亲,但是可以以宗室女行之。”
“宗室女也行?”共尉越听越恼。脸上的笑容却更盛了。
“虽然不如大王之女,可是总胜于无。”
“和了亲,匈奴人就不来了?”共尉又追问了一句,听起来似乎十分感兴趣。
“草民刚才巳经说了,和了亲,匈奴单于就是大王的晚辈,哪有晚辈和长辈刀兵相见的道理?”
妾敬的话还没说完,共尉就摇了摇头:“你很聪明,可惜,你的见识太了。”
毒敬的脸一下子红了,共尉这句话一下子刺中了他最不愿意被人触及的软肋。不错,他虽然聪明。可是他的见识太小了,他见过的天地。就是东牟县那一片天,如果不是这次服役,他见过的最大的官就是东牟县的县令,他这个曲阳里的才子,不过是在东牟县小有名声而已,而东牟县在整个天平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你见过匈叔人吗?”共尉又追问了一句。委敬咬着嘴唇。半晌才摇了摇头。
“我见过。”共尉直起身子。目光灼灼的看着妾敬:“不要说外大父,他们连亲生父亲都杀,还管你什么外大父。父杀子,子杀父,在匈奴人来说是家常便饭。头曼单于喜欢小儿子,就将长子冒顿送到月氏为质,然后又攻打月氏,想借月氏人的刀杀冒顿。冒顿命大,逃回匈奴,又要和我联手,击杀头曼,为此,他愿意将匈奴占去的河南地还给我。你说,这样的人会因为什么外大父的情谊再放弃唾手可得的财物吗?”
委敬瞪大了眼睛看着愤怒的共尉,显然是共尉说的情况让他十分震惊。可是,他又想不出来共尉有什么必要骗他。共尉身为王者,如果不想接受他的建议,直截了当的拒绝他就是了,根本不需要玩这种手段。可是,匈奴人真是这样吗?父亲故意让儿子送死,儿子为了单于之位,与敌人联手弑父?这”这和他的想象相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你是个。聪明人,可惜,了解的信息严重不足。”共尉淡淡的说道:“以你现在掌握的信息,能做出这样的判断,也算是不容易的事。听子期说。你读过书?”
“草民读过一些书。”娄敬惶恐的低下了头。
“东牟县的县令是怎么回事?”共尉有些不快的说道:“有你这样的见识,在东牟县应该是个人才了。为什么没有推荐到郡里去,还在这里当一个役夫?”
妾敬不吭声。
“这样吧,你跟我回咸阳,到太学里读几天书,以后还能谋个出路。”共尉建议道:“不知你意下如何?”
妾敬大喜,他本意就是要搏个出路,现在自己的计策虽然被共尉否决了,但是出路却有了,可谓是意外之喜。他连忙拜谢:“草民多谢大王。”
“嗯。”共尉摸着下巴想了想:“你跟子期是同乡,让他照顾你吧。有什么事。你直接跟他说,抓紧时间把家里的卓安排一下,过几天随驾动身。”
“蹦 ”委敬兴奋的大声应道。
虞子期领着委敬出去了,共尉在帐里转了几圈,让人把韩信叫了来。韩信不知是怎么回事,匆匆的进来,一看共尉脸色不好,有些吃惊:“大王,怎么了?”
“你所辖的地区去年推荐了多少人才?”共尉劈头就问:“东牟县推荐了几个,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韩信不解,他想了想,有些尴尬的说道:“这个我要去问一问王长史。我也不是太清楚。 共尉盯着韩信看了片刻,无奈的一笑:“你啊,也就是打仗在行。治民也不是你的长项。”
“大王说得正是。”韩信红了脸。低头说道:“大王,还是让臣去领兵作战吧。”
“这个不急,我会专门找你说这个事情。你先把王晨找来。”
韩信应了,返身出了大帐。把都尉高宝龙叫到跟前:“立刻去把王长史请来,大王要见他。”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五节 业有专攻
二晨匆匆赶到。口齿流利的将去看各县推荐的人才一 报絮,东牟县一个没有。最后他解释说,各郡县往上推荐人才,一方面会有循私舞弊、优先推荐自己亲友的现象,另一方面。又有从自身考功计,不愿意多事的情况。因为县里向郡里推荐人才,郡里向朝庭推荐人才,都要负担保的责任,如果这些人才出了事,或者名不符实,推荐的人要跟着倒霉的,因此,没有特别的交情,或者杰出的才能,一般来说都会不推荐。
“这怎么能行?”共尉勃然大怒。他深知人才这条路不通的后果,人才就是国家的新鲜血液,一个人血脉不畅会生病,一个国家血脉不畅也会快速的衰败。
“大王,这也是实情。”王晨有些紧张的看着共尉,共尉对人一向很和气,很少有看到他这么火大的时候。
“大王,臣治民不当,有负大王厚望,请大王责罚。”韩信一见共尉这么生气,连忙拜到。王晏见了,也紧跟着跪倒在地。共尉见他们这么紧张,叹了口气:“你们起来吧,这是我与三公的考虑不周,跟你们主,关
韩信和王员面面相觑,不敢吱声,这事怪到三公头上,已经不是他们能扛得起的了。
共尉仰着头,沉思了片刻,下定决心要回去和三公九卿商量一下,把人才培养机制和选拔机制做进一步的改革。不管什么时候,人才都是最宝贵的资源,可不能就这么浪费了。
“这件事我会考虑的,你们既然都在,我就和你们说说齐地的事情共尉招呼韩信和王晨坐下,组织了一下语言,对韩信说;“我知道。你希望去领兵作战。”
韩信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他和项羽差不多,都喜欢打仗,区别只在于项羽喜欢冲锋陷阵、号呼酣战的感觉,而他更喜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封十万户。他先是兴奋了好一阵子,可是后来又后悔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十万户是西楚除了王之外最高的爵位,也就是说,他已经没有可能再受赏了,既然如此,共尉为了避免出现不赏之功,就有可能干脆不给他们立功的机会,也就不会让他领兵作战了。一想到自己这么年轻就远离疆场,老死于床篑之上、妇人之手,他就十分不甘心。后悔自己这次过早的封了十万户。
“这次到齐地来,我虽然还没有走多少地方,可是听了你们的汇报之后,也觉得你不是治民的合适人选”小共尉看着韩信说道:“我考虑了一下,决宾还是让你带兵去,对匈奴人的战事就由你总负责,项侯他喜欢驰聘疆场,后勤这一摊子事,他也没兴趣管,也管不好,一起交给你。治民的事情,交给更合适的人选来做
“谢大王韩信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又能带兵打仗了?而且还是负责对匈奴人战事的东线事宜,项羽也不过是他统领的一员先锋而已,区别只在于项羽的身份行殊,不能和其他的将领一视同仁而然了。共尉这么安排,也有让他监视项羽的意思,能不能让项羽既发挥作用,又不至于产生不好的后果,这个尺度就全在他的掌握了。共尉把这么敏感的事情交给他。就足以说明对他的信任无以复加。
“可是齐地初平,没有合适的人选镇守,你的仗也打不好。从你的幕僚里面选一些有治民之能的人出来。让他们担任各郡的郡守。
“喏。”韩信大声应喏。
“这件事交给你负责,尽快把这些人选的履历整理出来,报到令尹府。”共尉特地关照王员道。
“喏王昆激动得声音有些颤抖,共尉这句话,等于把韩信的一半家当转到了他的手里。这次一报,被选中的人终生都不会忘记他王废的功劳,同样,共尉也不会对他没有合适的委任。
“韩信去打仗,后方的事情由你总负责。这几个郡的事情也由你协调。无论如何,要保证抬重粮草供应及时。如果没有把握,那就宁可暂时不要动手,多准备几年再说。千万不要急在一时,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我想你们都明白共尉继续说道:“至于项侯,一万人的粮草。我想总不是难事。
“喏王晨再次点头应喏。
“你们几咋。对齐地比较熟悉小有什么意见,集中整理一下,到时候一起送呈令尹府,军事上的送呈上柱国府。”共尉顿了顿:“我回到咸阳的时候,应该能看到了吧?”
“请大王放心,臣一定会尽快准备好。”王晨信心满满的说道。
“不急在一时,做细一点。”共尉又叮嘱了一句,这才吩件王废下去,把韩信留了下来。
韩信坐在那里不动,静静的等共尉问话,共尉已经答应了让他继续带兵,他现在是心满意足,心情特别畅快。
“对匈奴的战事,不是短时间能结束的,可能会是一个长期的拉锯战。”共尉开门见山,把自己的宗旨对弗信点明:“朝庭的情况,我也不瞒你,手头很紧,不可能长年累月的供应数十万大军征战,所以,我不仅不能给你们增兵,相反,还要裁军。” 韩信早有准备,他微微颌首:“臣明白。”
“我想你也能明白。”共尉满意的看着韩信,笑道:“你跟我说说你的计划
“喏韩信咳嗽了一声,自信的光芒从他的眼中亮起。“臣年初在咸阳的时候,听到令尹府说,全国的户口大概只有四百七十万,臣就开始考虑这些情况了。大王仁义。与臣等共富贵,封臣等为十万户。臣等感激不尽。臣也深知,仅这十个十万户就占去了全国两成多的户口。大王能直接掌握的户口赋税不过两百五十余万。以五户供养一卒计算。我西楚现在有四五十万大军,已经是到了极限,不可能再增加。也不能再增加了。”
“嗯共尉叹了口气:“你能想到这些,很难得
“臣估算了一下,北疆的战事。以臣和北柱国为主力,大概总兵力不超过十万。匈奴人心下力大概在三十万左右。以十万对三十万。兵力上并不咨仇颍。但是匈奴人有匈奴人的弱点,他们各自为战,不能统一协调,只要我们不把他们逼得太紧,适当的使用一些策略分化他们,各个击破,并不是难事。”弗信口若悬河,将自己考虑的事情一一道来,共尉听得入神。连连点头。一说到用兵打仗,韩信立刻变了一个人,枝枝节节,无不考虑得妥妥贴贴。“我军虽然人数不足,可是装备精良,将士勇猛。又集中指挥,互相配合默契,只要不急于求成,耐心的寻找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完全可以弥补兵力上的劣势。大军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可以长期作战,不仅不会消耗国力,还可以将大军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韩信说到这里,抬起头看着共尉:“大王,臣有一言,请与大王商椎。”
“你说。”共尉笑了。
“臣在咸阳的时候,听到一些言论,说如今天下太平,应该马放南山。解甲归田,与民休息,不要再惹事端。臣对此,不以为然。”
“呵呵呵共尉连连点头:“你怎么个不以为然?”
“他们都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可是,他们都有意的不提后面一句:忘战必危!天下虽然太平了小可是如果忘记了战争,只知道放马南山。与民休息,那么用不了二十年。我西楚将无可战之兵,到时候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