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重生之我是路人甲-第4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贾仁禄急道:“为什么不可能实现?”
甄宓道:“刘贵妃是哪里人,你难道忘了?”
贾仁禄一拍脑门,道:“老子怎么把她给忘了,她是单于义女,决不会让匈奴卷入鲜卑内部的混杀之中。”想了一会,道:“不管了,主意老子是出了,用不用可是刘备的事了。”
刘备给贾仁禄三天时间,贾仁禄当然充分利用,前两天他连朝也不上,搂着几位夫人听歌看曲,享尽人间艳福,到了第三天下午,方才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打坐用功,直想到了深更半夜,还是一点主意也没有,忽的灵光一动,心中大喜,嚎的一声叫了出来,有如夜半狼啼,将睡得正香的小贾睿等小子辈吵醒,大声啼哭。贾仁禄也不睡觉,挨到天亮兴冲冲的上朝,刘备一见到他,立即宣布退朝,将他召入宣室殿,屏退左右,密议一阵,贾仁禄施施然离去。
其实恢复科举考试的诏书早在年初就下发去了,此时东至辽西,西至敦煌,南至永昌,北至右北平,这消息已传到大汉广袤数千里疆域的每一个角落。那些饱受十年寒窗之苦的莘莘学子们听到了这个消息,脑海中似乎出现了一个画面,自己披红挂彩,策着高头大马游走在长安大街上,两旁人潮汹涌,万众瞩目,欢呼声震耳欲聋。万千美少女,拥在道旁,两眼直勾勾的瞧着自己,意乱情迷,嘴里燕语泥喃,轻轻地喊着自己的名字。想到这里不由得血脉贲张,热血沸腾,来不及说什么豪言壮语,抄起书本,带齐笔墨纸砚等文房必用之物,胡乱将破衣烂衫,包成一包,找隔壁大妈大婶借了几惯盘缠,大叫一声:“颜如玉、黄金屋,我来了!”跨上劣马向各州治所冲去。
七月到八月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弹指即过,章 武六年秋八月乡试在各州治所顺利进行。由于有了前一次科举的经验,考场布置依旧严密异常,使得那些妄图混水摸鱼的学子们缚手缚脚,只得硬着头皮提笔作答,至于是不是答非所问,以不是他们关心的了,他们此时只想把卷子涂满,要知道交一张白卷上去,解元可就没自己什么事了,好歹把卷子涂满,万一天可怜见,自己将所有的题目都蒙对了,这解元说不定就手到擒来。不过林中大了,自然什么鸟都有,学子中还是有些胆大包天之徒,妄图行险侥幸,或夹着几张字条,或在衣衫上抄满了四书五经,踱进考场。他们哪里知道这些早就是贾仁禄玩剩下的了,对付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这些人连考场都没进去,便被箅了出来,带着副大枷站在考场门口示众,以儆效尤。这些人看着众学子对自己指指点点,羞愧欲死,心里发誓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一定要出人投头,至于这个誓言管不管用,那就不得而知了。
考试很快结束,这次不像上一次那么急,过了十余日方才统计出结果,各地解员应运而生,豫州解元是邓艾,兖州解元是王基,扬州解元是王祥,并州解元是王昶。雍州解元是因年龄未到,改了岁数混到考场中体验生活的姜维,其次是石苞。考官都知道这两位出自贾府,只是小了几岁,无伤大雅,何况他们又没有作弊,凭真本事角逐,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贾仁禄对他们的这种胡闹的行径自是大大的头痛,不过生米既然作成熟饭,且他们的成绩都还不错,贾仁禄也不好说什么,厉声斥责几句,也就不了了之。几位夫人见他们如此了得,更是对他们呵护倍至。益州的解元是郭攸之。其余诸州解元也都有人,只不过其名不如这几个这么出名,左右不过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也就不一一表述了。
刘备欲借用匈奴来平息鲜卑内部纷争的诡计,果然被刘贵妃拐弯抹角打听到了。那日她特地来到刘备跟前,也不说话,几滴眼泪一掉。刘备心头一酸,嘴根一软,便答应不再施行此计,另想主意。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时光飞逝,章 武六年很快便过去。会试照规定将于三月份在长安礼部举行。年一过完,各地举子便纷纷拥向长安,官道上车马不息,人潮涌涌,好不热闹。
颍川国襄城县附近有一个小村落,村子西头住着一户人家,一贫如洗,仅有茅屋三间,一应生活器具也不齐全,家中人口单薄,只有母子二人。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为人浆洗衣衫,儿子就替人放牛,以此糊口。可风水总也轮流转之时,如今这个寒门敝户可是了不得,豫州解元便出在这户人家。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出间道平定蜀国的邓艾。他为人口吃,说话含糊不清,又是为避战祸,从外地迁来,不为当地人所喜,本来难有出头之日。不过贾仁禄提出的这个制度,以笔为媒,张扬自己,不用通过嘴。他虽然口吃,但胸罗万有,才华横溢,参加这种考试,自是得心应手,轻轻松松的拿下了豫州解元。
这本来是件大好事,只要他去长安参加会试,出人头地,封侯拜相,自是不在话下。可是他家实在太穷了,这次去许安城参加乡试的钱还是他千辛万苦凑来的,欠了他人一屁股债,至今还没还上。长安可比安城远多了,又是大都会,住宿什么的要花的钱更多,是以他明知试期日近,却仍像没事人似的,替人放牛,一句也不提上长安的事。
邓母自然知道儿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不由得暗暗焦急,可是这差旅费对他们这个小户人家来说,就是天文数字,实在没法子凑到。这日她再也忍不住了,问邓艾道:“艾儿,娘听说会试之期已近,你怎么不去长安?”
邓艾道:“娘你最近身体不适,没人服侍怎么成?反正三年后又有会试,那时再去也不为迟。”
邓母缓缓地点了点头,嗯了一声,道:“没什么事了,吃了饭早点歇着,明天一早好给人放牛。”
正文 第576章 … 北地血战
更新时间:2009…8…29 17:10:27 本章字数:8914
当晚邓艾用过晚饭,说是晚饭其实不过是一碗稀得不能再稀的野菜汤,吃将下去,和没吃其实也没多大差别。他躺在床上,听着母亲那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咳嗽声,心中思如潮涌,各种想法纷至踏来,好似一团乱麻般纠缠在一起,说什么也理不清楚。
胡思乱想中,之前的一幕幕又在他脑海之中浮现。他原是荆州义阳人,和现在叱咤风云的中军将军魏延是同乡。魏延原先也不过就是义阳城里一流氓,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可是他现在是义阳的大名人,乡里乡亲终日魏延长魏延短,挂在嘴边说个不停,好像每天起来不念上几遍,这日子就过不下去一般。邓艾虽远在异乡,对他的大名,却也是耳熟能详,如雷贯耳。
他心里在想,同人不同命,这句话当真说的一点错也没有。魏延和自己出生在同一个地方,吃着一样的米,喝着一样的水,然而他现在如此风光,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建功立业。而自己本事也不比他差多少,每天却只能指挥着一群牛,吃草喝水,两人之间的际遇当真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撒手人寰,离他而去,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虽然艰苦,但好歹是本乡本土,倒也无忧无虑。可好景总是不长,也许是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于是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他没过几上年好日子,便赶上夏侯惇领军攻打荆州,新野襄阳一带沦为战场,兵凶战危,狼烟四起。他母亲害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带着他离乡背井,逃往汝南,替农民养牛糊口。十二岁那年,汝南那里闹饥荒,他母亲不得不再次迁徙,带他离开汝南来到颍川。半路上,他无意之中瞧见了故太丘长陈寔刻在道旁的碑文,里面有“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这么两句,邓艾见了,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范士则,可能是他觉得邓艾这个名字太逊,不能给他带来好运气,想改个名字转转运。可是他时运未至,老天爷专门和他作对,他到了颍川,发现村子里就有一个叫范士则的,只好老老实实的改回原来的名字,还叫邓艾。他们娘俩到了襄城县这个小村中,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总算是安顿下来,可却无以为生,于是邓艾干起老本行,替人放牛,当起了牛司令,这一干就一直干到现在。
他打小就对指挥作战十分感兴趣,每见高山大泽,就比比划划,安排军营处所,何处设伏,何处拦截,无不了然于胸。其他小孩子见他手上比个不停,嘴里嘟嘟囔囔,不明所以,还道他在发神经,常常取笑于他。他是个口吃,心里一急,更加解释不清楚,只好离群独居,每日里只和牛打交道。他把牛当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将心中所思所想和牛诉说。不过对牛弹琴,牛听不懂,对牛谈兵,牛自然也不明白。听得烦了,往往哞哞乱叫。可他却听不懂牛语,不知牛已经烦了,还在那喋喋不休,终于惹得群牛暴动,四散奔走,惊起哞声一片。
他除了对行军打战感兴趣之外,还很喜欢读书。当然他喜欢的行军打战和张飞马超所喜欢的打打杀杀大不相同,他对使用莽力狂攻猛突没什么兴趣,而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着实感兴趣。可想要学兵法,首先就要读书识字。倘若连兵法书上的字都看不懂,想要学会兵法,又从何谈起?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还是有些例外,有不少流氓,大字不识得几个,却于实战中习得兵法,一样能布勒千军万马,战必胜攻必取,贾仁禄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可是小聪明总有用尽的时候,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事家,还是要老老实实的苦读兵书。不过邓艾家里太穷,学习对他来说也是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是没有钱,上不起学,于是他就乘放牛的间隙,猫在学堂墙根下听白书。私塾先生姓陈,是个好心人,见他一心向学,孺子可教,本着有教无类精神,免了他的学杂费,见他着实聪明,举一反三,还时常给他开些小灶。这株幼苗在私熟先生的关照下茁壮成长。知识毕竟无法从娘胎里带将出来,这次他所以能成为解元,和私塾先生的大力栽培那是分不开的。
静夜之中,忽听得母亲重重的咳嗽几声。他的思路登时断了,侧声细听,只听得隔壁屋中传来一阵呼噜声,显是他母亲睡得正熟,心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饥寒交迫,落下了这个病根。近年来这病一天重似一天,得赶紧想个办法赚上很多很多的钱,给母亲治医。”沉吟片刻,又想:“现在最快的办法,就是参加会试,然后是殿试,若是考中了状元,便可是挤身官场,那时还怕没钱给娘治病?科举制这个法子也不是谁想出来的,那人能想出这么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法子来,着实令人好生佩服。他多半也是个郁郁不得志的穷苦人,知道穷苦人怀才不遇的难处。像我口吃,说话含糊不清,有哪个中正能看得上我?要等中正选举征辟,怕是一辈子也别指望出人头地了。科举制虽然给我一个一展所长的机会,可是这盘缠……”
他的想法倒不是无的放矢,历史上他就是因为口吃,不受中正待见,一直没有被中正推举,沦为下吏,直到遇到了司马懿,这一切才有所改变,不过他也因此在稻田里虚耗了二十余年的光阴。一个人才二十年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自是常人难以想像,可邓艾这块真金却被埋没在田里近三十年才被人刨将出来,白白错过了多少次发挥才能的机会,这怎能不叫人扼腕叹息?
《三国志》邓艾传有云:“……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从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中正以为邓艾口吃,不能但大任,便派他去看守稻田。同事们见他家贫,可怜他,常常资助,邓艾也是来者不拒,并不称谢。后来他因为干得出色稍稍升为典农纲纪这么一个小官,进京述职时见到司马懿,司马懿和他聊了几句,大叫:“人才啊!”把他留在了身边。邓艾这个苦大仇深的孩子这才拨云雾而睹青天,终于找到了组织。不过那时他已老大不小,蜀汉相争也已进行到了后期,诸葛亮早已成了朽骨一堆,前期所有轰轰烈烈的战争都没他什么事,要是他早为世人所知,魏国说不定能提前几年灭蜀,也未可知。
如今有了科举制,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再通过中正的嘴来决定了,这给他提前出山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可是魏汉制度不同,汉朝不实行屯田制,没有典农中郎将这样的组织,他虽到了作官的年龄,却不能和像历史上那样去看守稻田,只好继续替人放牛,可他家里实在太穷,出不起差旅费,没法到长安去参加考试。眼见着这么好的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却因没钱而白白错过,怎能不使他抓耳挠腮?
当然这钱其实并不难搞,只要他一句话,别说只是区区盘缠,便是百亩良田,也能轻易搞到手。他中了解元之后,在十里八乡大大的露了面,别说左近的几个村落,就是整个颍川国,乃至豫州,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的。这粉丝团很快就建立起来,而且人数还不少,当然以少女**居多。有不少趋炎附势之徒打算资助他上长安参加会试,盼着他日后飞黄腾达,自己能分润些好处。当地官员也对他着实巴结,襄城县令就亲自登门拜访,嘘寒问暖。甚至还有不少媒婆拥到他家,向他提亲,左右不过是张三的女儿,李四的闺女,这些庸姿俗粉他自然是看不上的。何况他为人冷傲,不喜食嗟来之食。最看不惯就是这种穷困时就看不到人,一旦富贵了就和苍蝇似在耳边嗡嗡地吵个不停的小人。历史上别人瞧他可怜,接济他,他连一声谢谢也不说,刻薄如此,如今对这些别有用心的卑鄙小人又怎会有好颜色?是以这种人来到他家只受到一种待遇,那就是吃闭门羹,连县令也不例外。当然有不少人不死心,屡次三番上门打扰,都被他关在门外,不由得死了心了,往地上吐了几百口唾沫,叫道:“不就是个乡巴佬,拽什么拽!”扬长而去。
人都给他得罪完了,这钱自然是没法搞到。他原以为从秋八月到来年春三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还有把子傻力气,区区几贯盘缠很容易赚到,既然能自力更生,为什么要拿人钱财,受人以柄,遭人蹊落?哪知天公不作美。由于刚实行科举制,各项制度还都有待完善,举人在当时可不像清朝时那样有势力,只是有参加会试的资格,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也就无法给他带来钱财。而乡里人知道他中了解元,想当然的以为他生财有道,而且他现在身份大大不同,自然不屑再干放牛这种小活了。于是原先雇佣他放牛的那人,亲自上门,拐弯抹角的将他给炒了鱿鱼。村里的其他人也不敢再雇佣他。虽然后来他好说歹说,终于又找到了一个雇主,可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离试期已近,连还债都困难,这盘缠说什么无法凑齐了。他没想到连老天都和他过不去,不禁喟然长叹。
当下他暗暗的骂了几句老天,寻思:“陈先生为人和善,我在他那读书,他从不收学费,本来找他借钱,倒也没什么。可是我去安城考试的钱就是向他借的。他家里也穷,教一年书也收不了几个钱,听说这些钱也是他向亲戚朋友借来的。原来的钱还没还上,我怎么好意思再向他借?本来想有半年多的时间,弄些许盘缠小事一桩,哪知太出名也不是什么好事,村子里竟没一个人敢雇我放牛。虽然我又找到一家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