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江山美人-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套银白色的铁制鱼鳞甲,为了美观,还在边角地方添加了铜,所以部分地区是金色的。这是按照王旭的要求打造而成,不过也只是勉强让他能够接受而已。
按王旭脑中的想法来说,这样的铠甲无论是防护力还是美观程度都离他的要求差得远。但他也知道这已经是目前比较先进的铠甲。
汉初的时候都是以青铜札甲为主流。到汉武帝之后,铁札甲的技术才趋于成熟并完全取代了青铜札甲。当然,不管什么时候皮札甲仍然是在用的,因为轻便灵巧,又具备不错的防护力,所以一直作为轻型兵种的主要装备。
到后来,波斯先进的鱼鳞甲通过丝绸之路传进了中原,汉朝的札甲技术就开始逐渐向鱼鳞甲过渡。到西汉结束时,札甲已经很少出现。鱼鳞甲就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并不断的改良。锁子甲也是这个时候从西方传过来的,在汉朝叫环锁铠,不过它制造工艺复杂,而且这个时候的技术也不成熟所以并没有大范围使用。
直到汉末三国与魏晋时期,连年战乱刺激军事技术的革新,终于出现了更加优秀的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等等,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就记录了这些铠甲。
所以,鱼鳞甲现在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装备,王旭也只能先将就着用。他想的是等将来时机到了,必定要把后世东西方铠甲的优势结合起来造出比较完美的铠甲。
西方后期的全身甲防护力很强,可惜太笨重。他可不想重演“阿金库尔战役”中重装骑兵那种噩梦。而东方的铠甲轻便灵活,更实用于千变万化的战场,但防护力也相对的就差了一些,所以必须尽量博取各方之长才行。
第二十六章朝廷的中央军(上)
当然,那是将来有自己的地盘以后才能做的事情,现在还是只能先将就着用。
除了这套鱼鳞甲外,王旭的家伙还有一把近二十斤的精铁长枪,以及一把普通的佩剑。不过长枪整个长度也只有一米六七的样子,所谓的长剑也明显偏于短小。这些东西都是根据他的身高和体型特制的,所以看起来更像是缩小版。
徐淑的装备也和他差不多,本来王旭压根儿就不想给她做,可徐淑的强烈要求让他实在没办法拒绝,就像现在要跟出去一样。
本来预计这些家伙要明年初才能用上,实在没想到会这么快。王旭感觉挺迷茫的,连黄巾起义的时间都变了,今后的路途还不知道有多么困难。
如果对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没有了把握,虽然自己有着先进很多的知识,但在这种乱世里,还真不知道究竟能不能和那些历史名人们一争高下。毕竟思想,文化与知识的先进并不一定能够在简单直接的乱世之中取得胜利。当然,脑袋里装着超越时代的技术知识就另当别论,但很可惜的是,他并不是装有大量科技资料的科学家!
想到这些,王旭不由自嘲地摇了摇头,轻声自语道:“如果仅仅依靠兵法战阵去和那些千古英豪们比,自己恐怕还差得远吧!”
一边胡思乱想,王旭也迅速将自己保命的家伙装到箱子里。仔细清点一番,确认没有遗漏后,才深呼了口浊气将箱子关上。
拍了拍手正准备离开,徐淑却突然走了进来。“你手脚还真快,已经弄好了?那我们现在就走吗?”
回头一看,王旭不由笑着点了点头道:“恩,怎么样?和她们告过别了吗?”
“嗯,只说要游玩一些时间,也没有反对。”说完,徐淑又略带犹豫的说道:“不知道这样好不好,早晚她们总会知道的!以后可不知道怎么交代。”
“呵呵!没事,以后知道总会多过几天安心的日子。而且,现在还少了很多麻烦。”说着,王旭便拉起徐淑的手道:“走吧,我们出去准备马车,一会儿叫人把这东西抬出去就行了。我估计庄园那边二哥一个人忙不过来,早些过去帮忙吧!”
“恩!”
两人迅速赶到外院,吩咐一些人将箱子抬上马车后,便毫不停留地往城外的庄园疾驰而去。
坐上了马车的王旭,心情却突然前所未有的平静下来,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透过不停飘飞的窗户帘子,他看到了马车两旁飞速消逝的熟悉街道和商贾行人。说不出是一种不舍,还是一种愁思!
不过,王旭深深的明白一点。从明天开始,他平静的生活就会彻底结束。而他也不知道这种动荡究竟需要持续多久,或许这三国乱世因为他的到来,历史发生了变化,会迅速的统一。又或许他根本就无法与那些“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名将和谋臣们抗衡。
以前玩游戏的时候,总觉得那种征战天下的感觉非常快意,看穿越小说的时候总觉得征战天下是如此的热血澎湃,轻松而又惬意。可是今天,因缘际会之下,当自己真正亲身去面对一切的时候,心里却沉重的让人窒息……
徐淑当然是最能明白王旭的人,也同样是能感觉到压力的人。只不过她很聪明的将所有重担都卸下了肩头,不去多想,也不去背负那些。在她的思想中只考虑着最单纯的事情,怎么样珍惜和王旭在一起的每一刻。
也正因为如此,她没有了沉重的包袱,又能不时地安慰王旭的心灵,或许这就是两人的默契吧!王旭从来都没有想过,奇妙的经历竟然让他与徐淑不知不觉间彻底的扮演好了一对理想的恋人,完成了上一世一直没有完成好的任务。他承担所有风浪,而她则永远是他的港湾!
“老公!”轻轻地呼唤将王旭从沉思中拉了回来。
徐淑笑意盈盈地望着王旭道:“你又一个人在闷闷的想什么呢?再这样下去我看你真的要未老先衰了,看你心情也不怎么好,反正离城外庄园还有很远,不如我们聊聊天吧!”
王旭柔和的一笑,也暂时抛开了脑子里乱七八糟的一切,深吸了口气。“好吧!那你想说什么?”
“嗯……”徐淑眼珠子转了转,右手食指拨了拨自己的嘴唇,想了片刻后说道:“还能说什么,现在当然只有谈黄巾贼了。你说皇甫嵩、朱儁(jun)和卢植那三个老家伙现在有没有受命出兵呢?”
“这个嘛!”略微想了一下目前的形势,王旭摇头道:“应该还没有吧,以东汉朝廷办事的效率和那点可怜的兵力就算他们想快也快不起来。”
这话一出,徐淑顿时疑惑起来。“咦?什么意思?朝廷的兵很少吗?不会吧!这么大一个国家,现在黄巾之乱才刚刚开始,怎么会没有兵了呢?”
“没有骗你,确实很少!”说着,王旭略微压低了自己的声音道:“光武中兴后的东汉朝廷军力一直就不多,汉末的军力更少!”
“不对吧!就我所知,东汉好像不只有边防军和郡府兵,还有专门的中央军。而且我还听说过什么南军、北军的,军力怎么会少呢?”徐淑还是有些不相信的质疑起王旭的话来。
听到徐淑提起朝廷中央的军队,还怀疑自己,王旭顿时不屑地说道:“你以为这个时候的南军,北军是和后代的明清时期一样,动辄数十万吗?这么说吧,这个时候所谓的中央军总共只有一万多不到两万人。”
“这么少?”
没有理会徐淑的惊讶,王旭直接继续解释道:“这么和你说吧,朝廷的中央军确实有南北两军,北军经过不断的裁撤和整编,在汉灵帝时期只有五校人马,也就是传说中的北军五校。所谓的南军实际上就是近卫军。而且,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汉末时期,已经没有南军这一说法了。”
第二十七章朝廷的中央军(中)
“现在的南军可以称之为皇室的近卫军,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部是九卿之一的光禄勋所统管的七署。分别是五官郎署,左、右郎署,虎贲左、右署和羽林左、右署。另外一部则由九卿之一的卫尉所统管,包括南、北宫卫士和左,右都侯旗下的剑戟士以及诸宫门司马的守门卫士。”
“此外,城门校尉手下也有一支守城军队!而且,中尉寺虽然在东汉后期已经将大部分权利都移交给了卫尉,但手中还是有两百余人的缇骑和五百余人的持戟士。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些就是目前在洛阳城内的全部近卫军。”
听到王旭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名字,徐淑觉得自己的头有些发晕,当即摇了摇自己的小脑袋,抱怨道:“怎么这么多编制?太繁杂了,让人头疼!”
但沉默了良久后,又实在忍不住心中的好奇,不由叹了口气,再次开口问道:“既然编制这么多,为什么军队还很少呢?”
看到徐淑满脸的纠结,王旭不由咧嘴笑了出来。就知道以这妮子的xing子,没有刨根问到底是绝不可能罢休的!“其实,这个问题我也不能确定。但就我当初从《后汉书百官志》上看的记载来说。虎贲中郎将率领虎贲甲士千五百人,而羽林中郎将掌管羽林郎,大概有一百多人。而羽林左,右监分掌羽林左右骑,羽林左骑有八百多人,羽林右骑有九百多人。”
“此外,卫尉手下的南宫卫士有五百多人,北宫卫士四百多人。左都侯手下有近四百人,右都侯有四百多人,各宫门司马手下则是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不等。至于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射声四校尉帐下是七百多人,长水校尉最多,在千人上下。至于城门校尉的部曲,大概是三千人左右吧!”
“没了?”看到王旭没有继续说下去,徐淑有些茫然地问道。
“嗯!所有的兵力都说完了。”王旭肯定地点了点头。
但他话音刚落,徐淑那双明亮的大眼睛顿时一睁,难以置信地惊呼道:“有没有搞错,才这么点人?那五官郎署和左右郎署呢?而且好像还有东南西北四中郎将呢?他们没有部下吗?”
“我脑袋又不是电脑,怎么可能全部记下来嘛!”面对徐淑层出不穷的问题,王旭头疼地挠了挠后脑勺,略带不满瞥了她一眼。
说完却还是认真地回忆起自己看过的所有典籍。良久,才迟疑着接道:“我只记得五官郎署的五官郎都是年过五十而有特殊才华的人,编制里并不是很多。他们也只负责轮流守护皇宫,保护皇室安全和等待皇帝的派用。至于左右郎署的士兵有多少,我确实不知道,估计也就和其它郎署差不多吧!而东南西北四中郎将是不经常任命的,根本就没有直属部队,只在出征的时候临时任命,比如卢植征讨黄巾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北中郎将。”
“原来是这样啊!”听到王旭的回答,徐淑不由失望地叹了口气。但片刻之后,眼睛一转,又突然笑道:“那按照我们现在的状况来说,五官郎署那些年过五十的老头子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大内高手’呢?”
“大内高手?”王旭张了张嘴,对于徐淑的脑袋也有点无法理解了。不由摇头苦笑道:“这个我也不敢确定,反正以前我认为是一些很聪明又有经验的人,而且很可能有特殊才能。比如说精通毒药,机关,阵法等等。但按照现在连内力都存在的诡异情况来看,五官郎署里的人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高手护卫吧!而且还应该精通不少奇门异术才对。”
其实五官郎署的问题也一直是王旭心中的疑惑,实在想不通一群五十多岁的老兵养来干什么?现在总算是找到了一个比较靠谱的答案,虽然这个答案实在有些离奇,但内力的出现本就已经推翻他以往的认知……
“这么说来,朝廷中央的部队最多也就两万人左右。这真是太离谱了,这么大一个王朝怎么就这么一点主力部队呢?真不知道那些将军究竟能带多少兵打仗。小小的校尉和中郎将就已经足够带这些兵了。”说到最后,徐淑小巧可爱的脸上也露出了感概的神色。
但王旭却立刻惊讶地打断了她的臆想。“老婆,你竟然连常识都不知道?跟我这个历史迷这么久,不会一点皮毛都没学到吧!”
“学到什么?”
看徐淑一脸的迷茫,王旭痛苦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苦笑着道:“亏你还即将和我一起上战场了,将来还要看到那些名震一方的官员。按你这样子,要是去乱说一通,还真得出大事!”
说着又长长地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解释起来。“老婆啊!中郎将和我刚才提到的那种带称号的校尉在东汉时期可不是小官。可以说,他们才是真正的带兵将领。至于那些将军,是不经常有的,只在有战事的情况下才临时任命。”
王旭话还没说完,徐淑立刻就疑惑地反驳道:“可我记得三国时期好像有很多将军名号啊?”
“唉!那是之后的事情了,乱世一开始,天天打仗,立功的人多了,当然就缺职位。而且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现在这种军队编制根本就不够。如果曹操的百万大军没有将军的话,什么军令都下到每个校尉,那曹操还不累死?可现在朝廷的中央军就那么点人,任命一大串的将军出来,那这些将军往哪儿放?”
“那这么说来,校尉就是大官了?”
看到徐淑一副好奇宝宝的样子,王旭也只有耐心得解释道:“校尉不是什么大官,你要明白那种带名号的校尉和普通校尉之间的区别。这么说吧,在东汉各郡都有郡府兵,是吧?郡有郡尉,县有县尉。他们平常只负责协助太守或者县令维持治安,战时则听从上级调令投入战斗。这些尉官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校尉,但他们的官也很大吗?”
王旭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才最容易懂,因为汉朝的军制真的挺复杂,而且很容易错乱!当初他也研究了不少时间才勉强明白一些。
因此,看到徐淑还是略有迷惑的样子,王旭皱着眉头思考了半晌,才组织语言继续解释道:“这么说吧,汉朝时期的军制基本上是部,曲,屯,队,什,伍的编制。五个人为一伍,设伍长。每十人为一什,设什长。五十人为一队,设队率。一百人为屯,设屯长。五百人为一曲,总长官是军候。两曲为一部,也就是一校,总长官是军司马,或者说直接任命一个校尉,然后军司马做他的副手。”
“校尉比军司马的官要大,有时候校尉手下有好几个校的兵力,所以就有好几个军司马做属下。而且军队人数编制也不是确定的,有时候两百人就编成一曲,一部才四百人。总之,汉朝部队的编制几乎都是看实际需要来定,但基本上还是由二或五进制来编排。懂了吗?”
第二十八章朝廷的中央军(下)
听到这里,徐淑终于恍然地呼了一口气。“哦……懂了,也就是说校尉的直属手下其实只有一个校,也就是一部的兵力,但也可能带领着数校的兵马。他们具体统管的部曲不固定,而且连军队的基本编制也不固定,对吧!”
“对!就是这个意思,汉朝时期的军制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分配,只有大概的官阶制度。实际统帅的兵力也不是固定的!”
看到这点说通,王旭总算笑了起来。“所以,虽然可以称一些郡尉、县尉为校尉。但实际上他们只有一个四百人的小部,甚至一曲,一屯的兵都有可能。因此,这些所谓的校尉只能算是地方的治安官。”
说着王旭话音一转,又立刻接道:“但中央任命的校尉就不同了。像长水校尉那种,虽然兵只有一千,但是地位很高。如果战事发生,他们出征很可能带着上万人。例如边塞地区的护羌校尉等,其部曲就有数千乃至上万的兵力。”
“有些边疆地区的部曲因为屯,曲,部的编制仍然不满足要求,还增加了各种特殊的统属编制。比如在曲,部之间加上一个官职,以便于大规模部队的管理。这类事情在汉末诸侯混战的时候经常发生,各诸侯兵力动辄数万,数十万,所以必须增添一些编制,不然无法管理军队。”
说完,王旭微笑着看了看嘟着嘴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