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异世明皇-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郏蹈雒豢煽弧;瓢布缴僖乩矗憷拍歉鋈说交谱隰嗣媲埃艉舻牡溃�
“少爷你来评评理!我们上个月就将伙食费交给他了,现在他还来跟我们要!”
黄宗羲听了黄安的申诉转而望向那人,那伙夫久在驿站也见过不少达官贵人,虽然知道黄宗羲是清要显贵,但还是镇定的上前回话:
“小的见过大人!”
黄宗羲最近心情极好,和颜悦色的问道:“到底什么事情?”
那伙夫见大人没有怒色胆气更是壮了,把原委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是这样的,虽然黄安给了大人这个月的伙食,但是这个月米价上涨,所以大人给的伙食费就不够用了。大人可以到街上打听打听,现在米铺都要一钱五分才买得到一斗米,小人也是不得已才向黄安要钱。听说这几天米价还会上涨!”
“怎么米价上涨得这么厉害?江南一向不缺米粮!”黄宗羲不由得好奇的问道。整个大明除了湖广就是江浙地区的产粮最多,加上外购的粮食,江南最不缺的就是米!
“小人也不知道,听米铺的掌柜说现在卖米的贩子少了,没了进货,铺里没有屯米了!还有的人说,不知从哪里来了很多粮贩子,把南京城周围附近的余米都收购走了。”
“这样啊,黄安先把不足的钱补上!”黄宗羲顿时感觉到有些不妥,顾不得跟伙夫理论这些小钱。
黄安虽然不爽,但是少爷的面子还是不敢驳的,很不情愿的从兜里拿出几块碎银,掂量来掂量去才挑了块最轻的给伙夫。伙夫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走了,黄安忍不住道:
“少爷你就是心慈,这银子就不该给他!咱们又不知道在这里住多久,能省着就要省着点花!”
“饭总是要吃的!好了,我有事情出去!”说着黄宗羲停了会转而又出门了。
黄宗羲去的不是别的地方,而是来找陈文一。南京米价上涨可不是什么小事情,当初他离京的时候,皇上就嘱咐他多注意地方的物价。民以食为天,如果供应米粮出了问题,则各大城就要闹饥荒了。
陈文一自然也知道了这个消息,而且他比黄宗羲知道得还多了一点,这整个江南米价上涨的原因来自河对岸的河南省。
今年入夏之后,河南的降雨比往年要少,土地干旱,促使蝗虫大量繁殖酿成虫害!此时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蝗虫一来就把今年秋季的粮食给毁了。这意味着河南今年大部分地区都会缺粮,商人们正是看中了这点,趁着灾情还不是很明显的时候大规模购入粮食囤积,准备到秋后再高价抛出!
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对于这类奸商是该进行打击。但是,这些商家背后往往都是有高官撑腰,官府在这个时候未必会采取什么行动;而且当今圣上登基后,大大提高商人的地位,收购粮食也未有触犯大明刑律,贸然干涉是师出无名!
不过这样收购粮食的害处显而易见,陈文一也只能看着干着急,他是管刑部的,署理户部的沈缜都没有发话,他还能怎样呢!陈文一跟黄宗羲商量来商量去,只能去海关找李原吉。
李原吉的海关虽然是缴纳税收,但有很多外粜来的米粮都屯在他那!要想做好秋后平定粮价,就得事先准备好大量粮食,随时出粮赈灾。皇上将他们这一大群人调到江南来,当然不是为了历练这么简单,也是希望他们能够维持好江南的局面。只有江南不乱,大明财政才不会有大的变动。
李原吉更是为这件事情烦恼,因为他还兼着户部侍郎的衔,粮价的事他更不能不管。但是他手里也没有多余的粮食,除了每年运往京师的四百万石粮食不能少,海关每年还要运一百万石到辽东边镇,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多少余粮来赈灾。三人将这笔帐一算后都为这事烦的团团转,最后黄宗羲开解道:
“两位大人不用担心,只要撑过这一段时间,等江南收了夏粮那就不用怕没有粮食了!”
听了黄宗羲的话,陈文一跟李原吉相对苦笑。现在江南的土地兼并极为激烈,各府各县都是官绅占了大部分的良田,江南的米铺都是他们供米的,如果他们联合起来,米价仍旧不会得到平抑。皇上一登基便要开始官绅一体纳粮,这个风很快就要催到江南来了。江南官绅自然会趁此机会要挟朝廷,让皇上下召平定民心。
可这是皇上既定的国策,皇上会改变嘛?!
如果皇上执意如此,那么最后河南赈灾、平定米价的最后任务仍旧是回到他们身上。李原吉叹了口气道:
“此事非同小可,咱们三人就各自据实上奏吧!”
陈文一知道李原吉后边的意思,拉着黄宗羲起身告辞道:“那下官就跟黄大人告辞先了,一切还待圣意。”
×××××××××××
先不表李原吉他们写奏折禀明江南粮价,河南的黄道周现在是连坐的时间都没有了!原本皇上让他治理河南,很快就在赋税上出了政绩,但是偏偏河南境内有条黄河,年年都有水患,河南的赋税、米粮、人力全部都扑在了治理河道上。今年好容易黄河安静了,却闹出大面积的蝗害。他这个巡抚比别人做得要辛苦得多,但皇上将这重任交给他,他就不得不拿命去拼!刚从外边视察回来,劳累了几天的黄道周一边闭目养神,一边听下边的人回报:
“大人,郑老大人那说现在没有多余的粮食啊!”
“陕西也没有余粮,只借了一千石过来!”
“回大人,蝗虫已经由北往南飞了,恐怕洛阳附近也不保啊!”
“禀报大人,南京户部还没有回文!”
黄道周霍然睁开眼睛道:“南京没有消息,那皇上有旨意来嘛?”
一个幕僚道:“回巡抚大人,还没有旨意到!”
“再将这几天的情况整理下,三天一报写成奏折,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师!”
“是大人!”
“再有,广贴公告,让蝗虫所到之地,全部人等都出去灭蝗,不得苦等拜神。有地方官员不落力灭蝗的一律查办!”
“是,属下这就去办!”
“各府各县的大户不得囤积粮食,违令者全部没收!”
。。。。。。。。。
站在下边的官吏都随着黄道周的命令全部下去办事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官员。他正是皇上派出来到地方学习政务的崇祯元年状元曹文衡,他看人家都走了才上前道:
“大人您也累了,辛苦了这么多天,您要注意身子骨!”
黄道周叹了口气道:“文衡啊,现在这个时候我怎么有心思休息!”
曹文衡从内心上佩服这个顶头上司,他端起桌上的人参茶道:“大人身子要紧,河南的政务还要靠大人推行。这虫害总是会过去的,大人不必太过劳心!”
“唉,我不是担心蝗虫灾害,而是现在眼见到手的粮食就没了,下半年百姓靠什么度日呢?!各处都没有粮食可借,朝野内外还不知多少人想看着我在河南栽跟头呢!”
曹文衡闻言也是皱起了眉头,他思来想去突然想到一个法子,一脸喜色道:“大人,属下还有一个办法!”
“哦,说来听听!”
“属下有几个同年在江南,他们跟海关李原吉大人极为稔熟,海关每年从海外贸易来大量米粮,必然有所库存。咱们从他那借来粮食,便可解我河南之难!”
黄道周一拍手道:“好,海关的粮食也是大明的粮食,那文衡速速发文!我亲自写奏折跟皇上禀明此事!”
很快,各地的奏折都纷纷从驿站发往京师。
第七卷 辽东攻略 第七十九章多事之秋(上)
更新时间:2008…10…18 13:07:05 本章字数:4637
第七卷 辽东攻略 第七十九章多事之秋(上)
比之各地时不时有动荡的消息而言,京师繁华依旧,少了欺行霸市的恶少们,百姓安居乐业。相比之下,
京师的官员们则要忙得多,外出公干或回京师汇报的有官员往来不绝。当然最忙的还属六部,几乎没有哪天皇
上不召大臣们议事的。
此时皇上正在乾清宫召见几个内阁大臣及户部尚书毕自严,宫门口,四个带刀侍卫笔直的站着,既没有搭
话,也没有目不斜视,就纹丝不动的站着。而在门外,户部右侍郎王永佶不停的来回走动,神情有些焦急。他
一边往宫门里边望去,一边掂量了下手中的奏折,思虑着如何跟皇上回禀。
过了会,一个小太监走了出来唱喏道:“王大人,皇上有旨传见!”
“微臣准旨!”
行过礼后,王永佶忙跟着进去。乾清宫他们六部官员早已经熟悉,但是今天王永佶却走的异常忐忑。他手
里拿着的是河南巡抚黄道周的告急奏折,河南蝗灾原来由一州之害变成全省之患,已经到了失控的境地。蝗虫
吃的是什么,吃的就是地里的粮食。做了崇祯朝这么多年的户部侍郎,几乎不需要猜测就知道皇上处理的办法
必然是下旨户部全力赈灾。
可粮食从哪来呢?!
前一阵皇上还跟户部商议朝鲜事宜,说海运支助过去的粮食太少,朝鲜已经饿死了不少难民。从去年女真
人入侵朝鲜,大明朝廷已经投入了几十万石的粮食。但是对于数百万的难民而言,这些粮食并不能支持多久,
何况还有相当一部分要囤积起来做军粮。
而大明北面的九边驻兵粮饷,自从皇上登基后就每月准时发放,优先供应给边军。这一部分的粮食也是不
能减的!京师就更加不用说,每年四百万石的粮食供应着皇宫跟百官,更加不能少!这样算来算去,还真不知
道从何处挤粮食出来。
但是现在容不得他多思虑,进了乾清宫,王永佶跪下行礼道:“臣王永佶叩见皇上!”
“免礼,起来吧!”
我有点奇怪王永佶怎么会这么急着求见,户部的尚书毕自严不是还在这吗?有什么事情他不会禀报?!我
回头看了看毕自严,只见他也是一脸的茫然。
“微臣有紧急奏折禀报,河南巡抚发来急奏,河南蝗灾日趋严重已向全境泛滥。今年夏粮已然无望,黄大
人请求朝廷赈灾!”
“泛滥全境?!”
我在前世还是后世都没有见过蝗灾是怎样的,毕竟在后世现代人的眼中,蝗灾算什么呢!农药一洒,还不
全挂了。所以当初接到黄道周的报告后我并没有在意,让他组织人灭蝗就是了,想不到现在居然弄得全境都遭
了灾。
“回皇上,确实是如此,这是黄道周大人的奏折!”王永佶将奏折恭敬的呈了上来。
我看了黄道周的奏折不由倒吸了口凉气,奏折中讲到河南蝗灾起于四月间,开始只是各府县有报闻,谁知
越演越烈。蝗虫集群而来铺天盖地,由东往西一直扫到了洛阳。若非黄河跟颖河拦着,指不定山西跟湖北也要
接着遭殃。
看过之后,我将奏折给了在场的内阁大臣们,他们看过之后一时都沉默不语。每当蝗灾发生后,朝廷都会
命地方官员严厉扑杀,但事实上治蝗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按照民间的说法,蝗灾的发生是不敬蝗神的后
果,要到庙里烧香求神才能够解除上天派下来的灾难。一种看法就是要全民出动进行扑杀,将蝗灾遏制住,地
方上至于如何治蝗灾就看主事的官员怎么想了!
当然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朝廷要做的是能够调出粮食来赈灾!
首辅成基命站出来说话了:“回禀皇上,既然河南出现灾情,那么方才臣等与皇上商议运粮朝鲜事宜恐怕
就不合适了。微臣以为,还是先调出粮食解决我大明子民饥馁的问题。”
成基命说完,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毕竟朝鲜虽然是大明重要的藩国,又处在女真人的铁蹄之下,但是无
论怎么比较起来都没有自己百姓重要。之前,考虑大明今年的粮食还勉强够用,才挤出粮食来支援朝鲜。现在
朝廷自己都有困难了,自然就顾不上朝鲜这个小兄弟了。
钱龙锡进一步道:“陛下,微臣以为山东登州所存的五十万石粮食应立刻运往河南,以备赈灾之用!”
我知道他们说得对,只是想想朝鲜的百姓我心中也有些不忍。步入夏季后,女真人可能会对南方剩余的朝
鲜地盘发起进攻,南方的粮食产地一失去,朝鲜的处境会更加艰难。大明将他们拖入战火,事后再把支援给他
们断了,估计朝鲜要几十年的功夫才能恢复元气。但是,我更加不想河南闹出什么事情来。时势造英雄,谁能
预料民间还有没有比李自成、张献忠还更加猛的人呢?!再者,河南是我土地赋税改制的实验田,这里决不能
出什么差错,否则就算有我保全,黄道周的位置也坐不稳了!既然内阁提出来,我就顺势道:
“就依爱卿们所奏!五十万石粮食运往河南藩库赈灾!”
我准了内阁所奏,堂下的大臣们一下子也不知道说什么好。灾情报了,赈灾粮也拨了,那么接下来的议题
是什么呢?!正在冷场的时候,前来禀报的王永佶出声道:
“启奏陛下,微臣以为虽然调拨五十万石粮食到河南,但灾情未了,具体损失有多少还是未知,微臣以为
朝廷应早作打算。”
几个大臣听了王永佶的话都眉头微奏,毕自严跟钱龙锡更是大摇其头。我故作没有看见,赞许道:
“嗯,王爱卿说得对!各位爱卿怎么看啊?!”
内阁大臣们对视了一眼,老资格的曹珖出列道:“陛下,老臣以为户部掌管天下粮税,何处可节余应最清
楚,还是先请户部各位大人先说,臣等再补充!”
户部尚书毕自严见众人目光都望向自己,只得出列道:“户部中王侍郎分管米粮征调,就让王侍郎给皇上
介绍下,臣再做总结!”
王永佶没想到差事最后还是给推回到他身上,他也知道朝中大臣们最怕跟皇上商议粮税的事情,因为朝廷
处处都要用钱,户部的收支无法平衡。这么多年下来,大臣们也不好再打皇上内库的主意。户部面前只有两条
路可以走,一是开源,二是节流。想加税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从嘉靖年间起,加到辽饷已经是加了好几轮
了,皇上还透着心思要降低杂税,所以户部想从加税上增加国库收入的路是走不通。剩下的只有节流,可减免
钱粮都是得罪人的事情,谁愿意去碰这个烫手山芋,稍微一动作就是得罪一大批人。
现在粮食紧张,五十万石去支援一个省的百姓定然不足,若到后边再来商议,这担子最终还是压在他王永
佶身上,所以他才趁着这个机会一起提出来,让各上司们帮他分担一点。谁知两位大人话锋一转,还是得由他
出来。没办法,这里头就他官职最小,他还能推给谁呢?!
“回禀皇上,微臣以为当前最重要得是遏制住蝗灾,使其不再泛滥,否则倾举国之余粮也未必能抵住灾
情!”
“嗯,不错,赈灾就得先救灾!对付蝗灾大臣们可有什么办法?”
“这个”大臣们都沉吟不语。我的内阁大臣们都没有做过几年地方官,更多的是在京城,自然没有见识
过蝗灾,而我知道的办法却是后世的现代科技。
贺逢圣出言道:“皇上,微臣记得已故的徐光启大人所著《天工要略》中对于治蝗有不少办法,微臣以为
可以推而广之。”
“好,贺爱卿将此事发六百里加急给黄道周,朕想着如今治蝗,无论何种方法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