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旧唐书-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七年五月,秘书监颜师古议曰:
明堂之制,爰自古昔,求之简牍,全文莫睹。始之黄帝,降及有虞,弥历夏、
殷,迄于周代,各立名号,别创规模。众说舛驳,互执所见,巨儒硕学,莫有详
通。斐然成章,不知裁断。究其指要,实布政之宫也。徒以战国纵横,典籍废弃;
暴秦酷烈,经礼湮亡。今之所存,传记杂说,用为准的,理实芜昧。然《周书》
之叙明堂,纪其四面,则有应门、雉门,据此一堂,固是王者之常居耳。其青阳、
总章、玄堂、太庙及左个、右个,与四时之次相同,则路寝之义,足为明证。又
《文王居明堂》之篇:带以弓,祠于高禖。下九门磔禳以御疾疫,置梁除道
以利农夫,令国有酒以合三族。”凡此等事,皆合《月令》之文。观其所为,皆
在路寝者也。《戴礼》:“昔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明
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周官》又云“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
堂一筵。”据其制度,即大寝也。《尸子》亦曰:“黄帝曰合宫,有虞氏曰总章,
殷曰阳馆,周曰明堂。”斯皆路寝之征,知非别处。大戴所说,初有近郊之言,
复称文王之庙,进退无据,自为矛盾。原夫负扆受朝,常居出入,既在皋库之内,
亦何云于郊野哉?《孝经传》云“在国之阳”,又无里数。
汉武有怀创造,询于摚穑月鄯兹唬瘴薅ň荩肆⒂阢胨隙陟胙桑�
明其不拘远近,无择方面。孝成之代,表行城南,虽有其文,厥功靡立。平帝元
始四年,大议营创。孔牢等乃以为明堂、辟雍、太学,其实一也,而有三名。金
褒等又称经传无文,不能分别同异。中兴之后,蔡邕作论,复云明堂太庙,一物
二名。郑玄则曰:“在国之阳,三里之外。”淳于登又云:“三里之外,七里之
内,丙巳之地。”颍容《释例》亦云:“明堂太庙,凡有八名,其体一也。”苟
立同异,竞为巧说,并出自胸怀,曾无师祖。审夫功成作乐,理定制礼,草创从
宜,质文递变。旌旗冠冕,古今不同,律度权衡,前后不一,随时之义,断可知
矣。假如周公旧章,犹当择其可否;宣尼彝则,尚或补其阙漏。况郑氏臆说,淳
于謏闻,匪异守株,何殊胶柱?愚谓不出墉雉,迩接宫闱,实允事宜,谅无所
惑。但当上遵天旨,祗奉德音,作皇代之明堂,永贻范于来叶。区区碎议,皆略
而不论。
又上表曰:“明堂之制,陛下已发德音,久令详议。但以学者专固,人人异
言,损益不同,是非莫定。臣愚以为五帝之后,两汉已前,高下方圆,皆不相袭。
惟在陛下圣情创造,即为大唐明堂,足以传于万代,何必论户牖之多少,疑阶庭
之广狭?若恣儒者互说一端,久无断决,徒稽盛礼,昔汉武欲草封禅仪,博望诸
生,所说不同,莫知孰是。唯御史大夫倪宽劝上自定制度,遂成登封之礼。臣之
愚诚,亦望陛下斟酌繁省,为其节文,不可谦拒,以淹大典。”寻以有事辽海,
未暇营创。
永徽二年七月二日,敕曰:“上玄幽赞,崇高而不言;皇王提象,代神功而
理物。是知五精降德,爰应帝者之尊;九室垂文,用纪处天之业。且合宫、灵府,
创鸿规于上代;太室、总章,标茂范于中叶。虽质文殊制,奢俭异时,然其立天
中,作人极,布政施教,其归一揆。朕嗣膺下武,丕承上烈,思所以答眷上灵,
聿遵孝享,而法宫旷礼,明堂寝构。今国家四表无虞,人和岁稔,作范垂训,今
也其时。宜令所司与礼官学士等考核故事,详议得失,务依典礼,造立明堂。庶
旷代阙文,获申于兹日;因心展敬,永垂于后昆。其明堂制度,令诸曹尚书及左
右丞侍郎、太常、国子秘书官、弘文馆学士同共详议。”
于是太常博士柳宣仍郑玄义,以为明堂之制,当为五室。内直丞孔志约据《
大戴礼》及卢植、蔡邕等义,以为九室。曹王友赵慈皓、秘书郎薛文思等各造明
堂图。诸儒纷争,互有不同。上初以九室之议为是,乃令所司详定形制及辟雍门
阙等。
明年六月,内出九室样,仍更令有司损益之。有司奏言:
内样:堂基三重,每基阶各十二。上基方九雉,八角,高一尺。中基方三百
尺,高一筵。下基方三百六十尺,高一丈二尺。上基象黄琮,为八角,四面安十
二阶。请从内样为定。基高下仍请准周制高九尺,其方共作司约准一百四十八尺。
中基下基,望并不用。又内样:室各方三筵,开四闼、八窗。屋圆楣径二百九十
一尺。按季秋大飨五帝,各在一室,商量不便,请依两汉季秋合飨,总于太室。
若四时迎气之祀,则各于其方之室。其安置九室之制,增损明堂故事,三三相重。
太室在中央,方六丈。其四隅之室,谓之左右房,各方二丈四尺。当太室四面,
青阳、明堂、总章、玄堂等室,各长六丈,以应太室;阔二丈四尺,以应左右房。
室间并通巷,各广一丈八尺。其九室并巷在堂上,总方一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
屋圆楣、楯、檐,或为未允。请据郑玄、卢植等说,以前梁为楣,其径二百一十
六尺,法乾之策。圆柱旁出九室四隅,各七尺,法天以七纪。柱外余基,节作司
约准面别各余一丈一尺。内样:室别四闼、八窗,检与古同,请依为定。其户依
古外设而不开。内样:外有柱三十六,每柱十梁。内有七间,柱根以上至梁高三
丈,梁以上至屋峻起,计高八十一尺。上圆下方,飞檐应规,请依内样为定。其
屋盖形制,仍望据《考工记》改为四阿,并依礼加重檐,准太庙安鸱尾。堂四向
五色,请依《周礼》白盛为便。其四向各随方色。请施四垣及四门。
辟雍,按《大戴礼》及前代说,辟雍多无水广、内径之数。蔡邕云:“水广
二十四丈,四周于外。”《三辅黄图》云“水广四周”,与蔡邕不异,仍云“水
外周堤”。又张衡《东京赋》称“造舟为梁”。《礼记·明堂位》、《阴阳录》
云:“水左旋以象天。”商量水广二十四丈,恐伤于阔,今请减为二十四步,垣
外量取周足。仍依故事造舟为梁,其外周以圆堤,并取《阴阳》“水行左旋”之
制。
殿垣,按《三辅黄图》,殿垣四周方在水内,高不蔽日,殿门去殿七十二步。
准今行事陈设,犹恐窄小。其方垣四门去堂步数,请准太庙南门去庙基远近为制。
仍立四门八观,依太庙门别各安三门,施玄阃,四角造三重魏阙。
此后群儒纷竞,各执异议。尚书左仆射于志宁等请为九室,太常博士唐眕
等请为五室。高宗令于观德殿依两议张设,亲与公卿观之。帝曰:“明堂之礼,
自古有之。议者不同,未果营建。今设两议,公等以何者为宜?”工部尚书阎立
德对曰:“两议不同,俱有典故。九室似暗,五室似明。取舍之宜,断在圣虑。”
上以五室为便,议又不定,由是且止。
至乾封二年二月,详宜略定,乃下诏曰:“朕以寡薄,忝承丕绪。奉二圣之
遗训,抚亿兆以初临,驭朽兢怀,推沟在念。而上玄垂祐,宗社降休,岁稔时和,
人殷俗阜。车书混一,文轨大同。检玉泥金,升中告禅,百蛮执贽,万国来庭,
朝野俱娱,华夷胥悦。但为郊禋严配,未安太室,布政施行,犹阙合宫。朕所以
日昃忘疲,中宵辍寝,讨论坟籍,错综群言,采三代之精微,探九皇之至赜,斟
酌前载,制造明堂。栋宇方圆之规,虽兼故实;度筵陈俎之法,独运财成。宣诸
内外,博考详议,求其长短,冀广异闻。而鸿生硕儒,俱称尽善,摚鹗孔樱�
奏该通。创此宏模,自我作古。因心既展,情礼获伸,永言宗祀,良深感慰。宜
命有司,及时起作,务从折中,称朕意焉。”于是大赦天下,改元为总章,分万
年置明堂县。明年三月,又具规制广狭,下诏曰:
合宫听朔,阐皇轩之茂范;灵府通和,敷帝勋之景化。殷人阳馆,青珪备礼;
姬氏玄堂,彤璋合献。虽运殊骊翰,时变质文,至于立天中,建皇极,轨物施教,
其归一揆。考图汶上,仅存公玉之仪;度室圭躔,才纪中元之制。属炎精坠驾,
睿宫毁籥,四海沦于沸鼎,九土陷于涂原。高祖太武皇帝杖钺唐郊,收钤雍野,
纳祥符于苍水,受灵命于丕山。飞沈泳沫,动植游源。太宗文皇帝盟津光誓,协
降火而登坛;丰谷断蛇,应屯云而鞠旅。封金贷岭,昭累圣之鸿勋;勒石丸都,
成文考之先志。固可以作化明堂,显庸太室。傍罗八柱,周建四门,木工不琢,
土事无文,丰约折衷,经始勿亟,阙文斯备,大礼聿修。
其明堂院每面三百六十步,当中置堂。按《周易》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
之策一百四十有四,总成三百六十,故方三百六十步。当中置堂,处二仪之中,
定三才之本,构兹一宇,临此万方。自降院每面三门,同为一宇,徘徊五间。按
《尚书》,一期有四时,故四面各一所开门;每时有三月,故每一所开三门;一
期十有二月,故周回总十二门。所以面别一门,应兹四序,既一时而统三月,故
于一舍而置三门。又《周易》三为阳数,二为阴数,合而为五,所以每门舍五间。
院四隅各置重楼,其四墉各依本方色。按《淮南子》,地有四维,故四楼。又按
《月令》,水、火、金、木、土五方各异色,故其墙各依本方之色。
基八面,象八方。按《周礼》“黄琮礼地”。郑玄注:琮者,八方之玉,以
象地形,故以祀地。则知地形八方。又按《汉书》,武帝立八觚坛以祀地。登地
之坛,形象地,故令为八方之基,以象地形。基高一丈二尺,径二百八十尺。按
《汉书》,阳为六律,阴为六吕。阳与阴合,故高一丈二尺。又按《周易》,三
为阳数,八为阴数。三八相乘,得二百四十尺。按《汉书》,九会之数有四十,
合为二百八十,所以基径二百八十尺。故以交通天地之和,错综阴阳之数。以明
阳不独运,资阴和以助成;阴不孤行,待阳唱而方应。阴阳两顺,天地咸亨,则
百宝斯兴,九畴攸序。基每面三阶,周回十二阶,每阶为二十五级。按《汉书》,
天有三阶,故每面三阶;地有十二辰,故周回十二阶。又按《文子》,从凡至圣,
有二十五等,故每阶二十五级。所以应符星而设阶,法台耀以疏陛,上拟霄汉之
仪,下则地辰之数。又列兹重级,用准圣凡。象皇极之高居,俯庶类而临耀。
基之上为一堂,其宇上圆。按《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
得一以为天下贞。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按《汉书》:
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又曰:天子以四海为家。故置一堂以象元气,并取四海为
家之义。又按《周礼》,“苍璧礼天”。郑玄注:璧圆以象天。故为宇上圆。堂
每面九间,各广一丈九尺。按《尚书》,地有九州,故立九间。又按《周易》,
阴数十,故间别一丈九尺,所以规模厚地,准则阴阳,法二气以通基,置九州于
一宇。堂周回十二门,每门高一丈七尺,阔一丈三尺。按《礼记》,一岁有十二
月,所以置十二门。又按《周易》,阴数十,阳数七,故高一丈七尺;又曰阳数
五,阴数八,故阔一丈三尺。所以调兹玉烛,应彼金辉,叶二气以循环,逐四序
而迎节。堂周回二十四窗,高一丈三尺,阔一丈一尺,二十三櫺,二十四明。
按《史记》,天有二十四气,故置二十四窗。又按《书》,一年十二月,并象闰,
故高一丈三尺。又按《周易》,天数一,地数十,故阔一丈一尺;又天数九,地
数十,并四时成二十三,故二十三櫺。又按《周易》,八纯卦之本体,合二十
四爻,故有二十四明。列牖疏窗,象风候气,远周天地之数,曲准阴阳之和。
堂心八柱,各长五十五尺。按《河图》,八柱承天,故置八柱。又按《周易》,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故长五十五尺。耸兹八柱,承彼九间,数该大衍之规,形
符立极之制。且柱为阴数,天实阳元,柱以阴气上升,天以阳和下降,固阴阳之
交泰,乃天地之相承。堂心之外,置四柱为四辅。按《汉书》,天有四辅星,故
置四柱以象四星。内以八柱承天,外象四辅明化,上交下泰,表里相成,叶台耀
以分辉,契编珠而拱极。八柱四辅之外,第一重二十柱。按《周易》,天数五,
地数十,并五行之数合而为二十,故置二十柱。体二仪而立数,叶五位以裁规,
式符立极之功,允应刚柔之道。八柱四辅之外,第二重二十八柱。按《史记》,
天有二十八宿,故有二十八柱。所以仰则乾图,上符景宿,考编珠而纪度,观列
宿以迎时。八柱四辅之外,第三重三十二柱。按《汉书》,有八节、八政、八风、
八音,四八三十二柱。调风御节,万物资以化成;布政流音,九区仰而贻则。外
面周回三十六柱。按《汉书》,一期三十六旬,故法之以置三十六柱。所以象岁
时而致用,顺寒暑以通微,璇玑之度无愆,玉历之期永契。八柱之外,修短总有
三等。按《周易》,天、地、人为三才,故置柱长短三等。所以拟三才以定位,
高下相形;体万物以资生,长短兼运。八柱之外,都合一百二十柱。按《礼记》,
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合为一百二十,是以置一百二十
柱。分职设官,翊化资于多士;开物成务,构春厦藉于群材。其上槛周回二百四
柱。按《周易》,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又《汉书》,九会之数有六十,故置二
百四柱。所以采坤策之玄妙,法甲乙之精微,环回契辰象之规,结构准阴阳之数。
又基以象地,故叶策于坤元;柱各依方,复规模于甲子。
重楣,二百一十六条。按《周易》,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故置二百一十六
条。所以规模《易》象,拟法乾元,应大衍之深玄,叶神策之至数。大小节级拱,
总六千三百四十五。按《汉书》,会月之数,六千三百四十五,故置六千三百四
十五枚。所以远采三统之文,傍符会月之数,契金仪而调节,偶璇历以和时。重
干,四百八十九枚。按《汉书》,章月二百三十五,闰月周回二百五十四,总成
四百八十九,故置四百八十九枚。所以法履端之奥义,象举正之芳猷,规模历象,
发明章、闰。下璟,七十二枚。按《易纬》,有七十二候,故置七十二枚。所以
式模芳节,取规贞候,契至和于昌历,偶神数于休期。上璟,八十四枚。按《汉
书》,九会之数有七十八。又按《庄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司马彪注:
天地四方为六合。总成八十四,故置八十四枚。所以模范二仪,包罗六合,准会
阴阳之数,周通气候之源。枅,六十枚。按《汉书》,推太岁之法有六十,故
置六十枚。所以兼该历数,包括阴阳,采甲乙之深微,穷辰子之玄奥。连栱,三
百六十枚。按《周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