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旧唐书-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政,则谓之视朔,亦曰听朔。虽有三名,其实一也。
今礼官议称“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者。臣谨按《春秋》:“文公
六年闰十月,不告朔。”《谷梁传》曰:“闰,附月之余日,天子不以告朔。”
《左氏传》云:“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人
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臣据此文,则天子闰月亦告朔矣。
宁有他月而废其礼者乎?博考经籍,其文甚著。何以明之?《周礼·太史》职云:
“颁告朔于邦国。闰月,告王居门终月。”又《礼记·玉藻》云:“闰月则合门
左扉,立于其中。”并是天子闰月而行告朔之事也。
礼官又称:“《玉藻》,‘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周礼·天官·太宰》,
‘正月之吉,布政于邦国都鄙。’干宝注云,‘周正建子之月,告朔日也。’此
即《玉藻》之听朔矣。今每岁首元日,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布政事,京官九品
以上、诸州朝集使等咸列于庭,此听朔之礼毕,而合于《周礼》、《玉藻》之文
矣。《礼论》及《三礼义宗》、《江都集礼》、《贞观礼》、《显庆礼》及祠令,
无王者告朔之事者。臣谨按《玉藻云》:“玄冕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
之外。”郑注云:“朝日,春分之时也。东门、南门,皆谓国门也。明堂在国之
阳,每月就其时之堂而听朔焉,卒事,反宿于路寝。凡听朔,必以特牲告其时帝
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臣谓今岁首元日,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及布政,自
是古礼孟春上辛,受十二月之政藏于祖庙之礼耳,而月取一政,班于明堂,其义
昭然,犹未行也。即如礼官所言,遂阙其事。
臣又按《礼记·月令》,天子每月居青阳、明堂、总章、玄堂,即是每月告
朔之事。先儒旧说,天子行事,一年十八度入明堂:大享不问卜,一入也;每月
告朔,十二入也;四时迎气,四入也;巡狩之年,一入也。今礼官立义,王惟岁
首一入耳,与先儒既异,臣不敢同。郑玄云:“凡听朔告其帝。”臣愚以为告朔
之日,则五方上帝之一帝也。春则灵威仰,夏则赤熛怒,秋则白招拒,冬则叶光
纪,季月则含枢纽也,并以始祖而配之焉。人帝及神,列在祀典,亦于其月而享
祭之。鲁自文公始不视朔,子贡见其礼废,欲去其羊,孔子以羊存犹可识其礼,
羊亡其礼遂废,故云:“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汉承秦灭学,庶事草创,明堂、辟雍,其制遂阙。汉武帝封禅,始造明堂于
太山,既不立于京师,所以无告朔之事。至汉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庶几复古,
乃建明堂、辟雍焉。帝祫祭于明堂,诸侯王、列侯、宗室子弟九百余人助祭毕,
皆益户、赐爵及金帛、增秩、补吏各有差。汉末丧乱,尚传其礼。爰至后汉,祀
典仍存。明帝永平二年,郊祀五帝于明堂,以光武配,祭牲各一犊,奏乐如南郊。
董卓西移,载籍湮灭,告朔之礼,于此而坠。暨于晋末,其马生郊,礼乐衣冠,
扫地总尽。元帝过江,是称狼狈,礼乐制度,南迁盖寡,彝曲残缺,无复旧章,
军国所资,临事议之。既阙明堂,宁论告朔。宋朝何承天纂集其文,以为《礼论》,
虽加编次,事则阙如。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更无异文。《贞观》、《显
庆礼》及祠令不言告朔者,盖为历代不传,其文遂阙,各有由绪,不足依据。今
礼官引为明证,在臣诚实有疑。
陛下肇建明堂,聿遵古典,告朔之礼,犹阙旧间,钦若稽古,应须补葺。若
每月听政于明堂,事亦烦数,孟月视朔,恐不可废。
上又命奉常广集众儒,取方庆、仁谞所奏,议定得失。当时大儒成均博士吴
扬吾、太学博士郭山惲曰:“臣等谨按《周礼》、《礼记》及《三传》,皆有天
子告朔之礼。夫天子颁告朔于诸侯,秦政焚灭《诗》、《书》,由是告朔礼废。
今明堂肇建,总章新立,绍百王之绝轨,树万代之鸿规,上以严配祖宗,下以敬
授人时,使人知礼乐,道适中和,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今若因循颁朔,每月依
行,礼贵随时,事须沿革。望依王方庆议,用四时孟月日及季夏于明堂修复告朔
之礼,以颁天下。其帝及神,亦请依方庆用郑玄义,告五时帝于明堂上。则严配
之道,通于神明;至孝之德,光于四海。”制从之。
长安四年,始制:“元日明堂受悲,停读时令。”中宗即位,神龙元年九月,
亲享明堂,合祭天地,以高宗配。礼毕,曲赦京师。明年驾入京,于季秋大享,
复就圆丘行事,迄于睿宗之世。
开元二年八月,太子宾客薛谦光献《九鼎铭》。其《蔡州鼎铭》,天后御撰,
曰:“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天地光宅,域中雍
熙。上天降鉴,方建隆基。”紫微令姚崇奏曰:“圣人启运,休兆必彰。请宣付
史馆。”从之。五年正月,幸东都,将行大享之礼。太常少卿王仁忠、博士冯宗
陈贞节等议,以武氏所造明堂,有乖典制,奏议曰:
明堂之建,其所从来远矣!自天垂象,圣人则之。蒿柱茅檐之规,上圆下方
之制,考之大数,不逾三七之间,定之方中,必居丙巳之地者,岂非得房心布政
之所,当太微上帝之宫乎?故仰叶俯从,正名定位,人神不杂,各司其序,则嘉
应响至,保合太和。
昔汉氏承秦,经籍道息,旁求湮坠,详究难明。孝武初,议立明堂于长安城
南,遭窦太后不好儒术,事乃中废。孝成之代,又欲立于城南,议其制度,莫之
能决。至孝平元始四年,始创造于南郊,以申严配。光武中元元年,立于国城之
南。自魏、晋迄于梁朝,虽规制或殊,而所居之地,常取丙巳者,斯盖百王不易
之道也。
高宗天皇大帝纂承平之运,崇朴素之风,四夷来宾,九有咸乂。永徽三年,
诏礼官学士议明堂制度,群儒纷竞,各执异端,久之不决,因而遂止者,何也?
非谓财不足、力不堪也。将以周、孔既遥,礼经且紊,事不师古,或爽天心,难
用作程,神不孚祐者也。则天太后总禁闱之政,藉轩台之威,属皇室中圮之期,
蹑和熹从权之制。以为乾元大殿,承庆小寝,当正阳亭午之地,实先圣听断之宫。
表顺端闱,储精营室,爰从朝享,未始临御。乃起工徒,挽令摧覆。既毁之后,
雷声隐然,众庶闻之,或以为神灵感动之象也。于是增土木之丽,因府库之饶,
南街北阙,建天枢大仪之制;乾元遗趾,兴重阁层楼之业。烟焰蔽日,梁柱排云,
人斯告劳,天实贻诫。煨烬甫尔,遽加修复。况乎地殊丙巳,未答灵心,迹匪膺
期,乃申严配。事昧彝典,神不昭格。此其不可者一也。又明堂之制,木不镂,
土不文。今体式乖宜,违经紊礼,雕镌所及,穷侈极丽。此其不可者二也。高明
爽垲,事资虔敬,密迩宫掖,何以祈天?人神杂扰,不可放物。此其不可者三也。
况两京上都,万方取则,而天子阙当阳之位,听政居便殿之中,职司其忧,岂容
沉默。当须审考历之计,择烦省之宜,不便者量事改修,可因者随宜适用,削彼
明堂之号,克复乾元之名,则当宁无偏,人识其旧矣。
诏令所司详议奏闻。
刑部尚书王志愔等奏议,咸以此堂所置,实乖典制,多请改削,依旧造乾元
殿。乃下诏曰:“古之操插皇纲、执大象者,何尝不上稽天道,下顺人极,或变
通以随时,爰损益以成务。且衢室创制,度堂以筵,用之以礼神,是光孝享,用
之以布政,盖称视朔,先王所以厚人伦、感天地者也。少阳有位,上帝斯歆,此
则神贵于不黩,礼殷于至敬。今之明堂,俯邻宫掖,此之严祀,有异肃恭,苟非
宪章,将何轨物?由是礼官博士、公卿大夫,广参群议,钦若前古,宜存露寝之
式,用罢辟雍之号。可改为乾元殿,每临御宜依正殿礼。”自是驾在东都,常以
元日冬至于乾元殿受朝贺。季秋大享祀,依旧于圆丘行事。十年,复题乾元殿为
明堂,而不行享祀之礼。二十五年,驾在西京,诏将作大匠康纻素往东都毁之。
纻素以毁拆劳人,乃奏请且拆上层,卑于旧制九十五尺。又去柱心木,平座上置
八角楼,楼上有八龙,腾身捧火珠。又小于旧制,周围五尺,覆以真瓦,取其永
逸。依旧为乾元殿。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礼仪三
封禅之礼,自汉光武之后,旷世不修。隋开皇十四年,晋王广率百官抗表,
固请封禅。文帝令牛弘、辛彦之、许善心等创定仪注。至十五年,行幸兖州,遂
于太山之下,为坛设祭,如南郊之礼,竟不升山而还。
贞观六年,平突厥,年谷屡登,群臣上言请封泰山。太宗曰:“议者以封禅
为大典。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阙封禅之礼,亦可比德尧、舜;
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修封禅之仪,亦何异于桀、纣?昔秦始皇自谓德洽天
心,自称皇帝,登封岱宗,奢侈自矜。汉文帝竟不登封,而躬行俭约,刑措不用。
今皆称始皇为暴虐之主,汉文为有德之君。以此而言,无假封禅。礼云,‘至敬
不坛’,扫地而祭,足表至诚,何必远登高山,封数尺之土也!”侍中王珪对曰:
“陛下发德音,明封禅本末,非愚臣之所及。”秘书监魏征曰:“随末大乱,黎
民遇陛下,始有生望。养之则至仁,劳之则未可。升中之礼,须备千乘万骑,供
帐之费,动役数州。户口萧条,何以能给?”太宗深嘉征言,而中外章表不已。
上问礼官两汉封山仪注,因遣中书侍郎杜正伦行太山上七十二帝坛迹。是年两河
水潦,其事乃寝。至十一年,群臣复劝封山,始议其礼。于是国子博士刘伯庄、
睦州刺史徐令言等,各上封祀之事,互设疑议,所见不同。多言新礼中封禅仪注,
简略未周。太宗敕秘书少监颜思古、谏议大夫朱子奢等,与四方名儒博物之士参
议得失。议者数十家,递相驳难,纷纭久不决。于是左仆射房玄龄、特进魏征、
中书令杨师道,博采众议堪行用而与旧礼不同者奏之。
其议昊天上帝坛曰:“将封先祭,义在告神,且备谒敬之仪,方展庆成之礼。
固当于坛下阯止,预申齐洁。赞飨已毕,然后登封。既表重慎之深,兼示行事有
渐。今请祭于泰山下,设坛以祀上帝,以景皇帝配享。坛长一十二丈,高一丈二
尺。”又议制玉牒曰:“金玉重宝,质性贞坚,宗祀郊禋,皆充器币,岂嫌华美,
实贵精确。况乎三神壮观,万代鸿名,礼极殷崇,事资藻缛。玉牒玉检,式韫灵
奇,传之无穷,永存不朽。今请玉牒长一尺三寸,广厚各五寸。玉检厚二寸,
长短阔狭一如玉牒。其印齿请随玺大小,仍缠以金绳五周。”又议玉策曰:“封
禅之祭,严配作主,皆奠玉策,肃奉虔诚。今玉策四枚,各长一尺三寸,广一寸
五分,厚五分。每策五简,俱以金编。其一奠上帝,一奠太祖座,一奠皇地祇,
一奠高祖座。”又议金匮曰:“登配之策,盛以金匮,归格艺祖之庙室。今请长
短令容玉策,高广各六寸。形制如今之表函。缠以金绳,封以金泥,印以受命玺。”
又议方石再累曰:“旧藏玉牒,止用石函,亦犹盛书箧笥,所以或呼石箧。今请
方石三枚,以为再累。其十枚石检,刻方石四边而立之。缠以金绳,封以石泥,
印以受命玺。”又议泰山上圆坛曰:“四出开道,坛场通义,南面入升,于事为
允。今请介丘上圆坛广五丈,高九尺,用五色土加之。四面各设一阶。御位在坛
南,升自南阶,而就上封玉牒。”又议圆坛上土封曰:“凡言封者,皆是积土之
名。利建分封,亦以班社立号。谓之封禅,厥义可知。今请于圆坛之上,安置方
石,玺缄既毕,加土筑以为封。高一丈二尺,而广二丈,以五色土益封,玉牒藏
于其内。祀禅之土,其封制亦同此。”又议玉玺曰:“谨详前载方石缄封,玉检
金泥,必资印玺,以为秘固。今请依令用受命玺以封石检。其玉检既与石检大小
不同,请更造玺一枚,方一寸二分,文同受命玺,以封玉牒。石检形制,依汉建
武故事。”又议立碑曰:“勒石纪号,显扬功业,登封降禅,肆觐之坛,立碑纪
之。”又议设告至坛曰:“既至山下,礼行告至,柴于东方上帝,望秩遍礼群神。
今请其坛方八十一尺,高三尺,陛仍四出。其禅方坛及余仪式,请从今礼。仍请
柴祭、望秩,同时行事。”又议废石阙及大小距石曰:“距石之设,意取牢固,
本资实用,岂云雕饰。今既积土厚封,足与天长地久。其小距环坛,石阙回建,
事非经诰,无益礼义,烦而非要,请从减省。”
太宗从其议,仍令附之于礼。
十五年,下诏,将有事于泰山,复令公卿诸儒详定仪注。太常卿韦挺、礼部
侍郎令狐德棻为封禅使,参考其议。时论者又执异见,颜师古上书申明前议。太
宗览其奏,多依师古所陈为定。车驾至洛阳宫,会有彗星之变,乃下诏罢其事。
高宗即位,公卿数请封禅,则天既立为皇后,又密赞之。麟德二年二月,车
驾发京,东巡狩,诏礼官、博士撰定封禅仪注:
有司于乾封元年正月戊辰朔。先是,有司斋戒。于前祀七日平旦,太尉誓百
官于行从中台,云:“来月一日封祀,二日登封泰山,三日禅社首,各扬其职,
不供其事,国有常刑。”上斋于行宫四日,致斋三日。近侍之官应从升者,及从
事群官、诸方客使,各本司公馆清斋一宿。前祀一日,诸卫令共属:未后一刻,
设黄麾半仗于外壝之外,与乐工人俱清斋一宿。
有司于太岳南四里为圆坛,三成、十二阶,如圆丘之制。坛上饰以青,四面
各依方色,并造燎坛及壝三重。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每简长
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刻玉填金为字。又为玉匮一,以藏正座玉策,
长一尺三寸。并玉检方五寸,当绳处刻为五道,当封玺处刻深二分,方一寸二分。
又为金匮二,以藏配座玉策,制度如玉匮。又为黄金绳以缠金玉匮,各五周。为
金泥、玉匮、金匮。为玉玺一枚,方一寸二分,文同受命玺,封玉匮、金匮。又
为石,以藏玉匮。用方石再累,各方五尺,厚一尺,刻方石中令容玉匮。
旁施检处,皆刻深三寸三分,阔一尺。当绳处皆刻深三分,阔一寸五分。为
石检十枚,以检石,皆长三尺,阔一尺,厚七寸。皆刻为印齿三道,深四寸。
当封玺处方五寸,当通绳处阔一寸五分。皆有小石盖,制与检刻处相应,以检擫
封泥。其检立于旁,南方、北方各三,东方、西方各二,去隅皆七寸。
又为金绳以缠石,各五周,径三分。为石泥以泥石,其泥,末石和方色
土为之。为距石十二枚,分距隅,皆再累,各阔二尺,长一丈,斜刻其首,
令与隅相应。
泰山之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