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朱氏曰。此言已生之后。藉水谷之精气。资生营卫津液资养脏腑形身。而后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知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此总论人秉先后天之精气充足。营卫通调。骨肉丰满。可长享其天年。使道者。血脉之道路。
  本输篇之所谓
  间使之道。盖心包络之主血脉也。隧行列也。长者。环转之无端也。此言血气充足。循序而流通也。
  土基高以方者。肌肉浓而充于四体也。脉道流长。肌肉高浓。则营卫通调矣。三部者。形身之上中下。
  三里者。手足阳明之脉。皆起发而平等也。骨高者。少阴之气足也。肉满者。阳明之气盛也。如此者。
  寿之征也。倪氏曰。心包络主脉。包络三焦。乃肾脏所生之气。出归于心下。为有形之脏腑而主血脉。
  此先天之精气也。基墙者。土基浓而四壁坚固。此从天水谷之精气也。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颁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此言人之生长。从阴而生。自下而上。故曰其气在下。好走好趋好步者。春夏生动之气也。人之衰老。从上而下。自阳而阴。故肝始衰而心。心而脾。脾而肺。肺而肾。好坐好卧者。秋冬收藏之气也。
  肌肉坚固。血脉盛满。少阴阳明之气盛也。腠理空疏。发颇颁白。阳明少阴之气衰也。朱氏曰。人之生长。先本于肾脏之精气。从水火而生木金土。先天之五行也。人之衰老。从肝木以及于火土金水。后天之五行也。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数叶朔)
  此言人秉先天之气虚薄。而后天犹可资培。更能无犯贼风虚邪。亦可延年益寿。若秉气虚弱。而又不能调养。兼之数中风寒。以致中道夭而不能尽其天年矣。五脏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先天之气不足也。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又失其饮食起居之调养矣。数中风寒。
  又不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矣。致使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倪冲之曰。先天者。肾脏之精气也。然有生之后。惟藉后天以资培。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五脏主藏水谷之精者也。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是以先天之精气不足。得后天以资养。亦可以享其永年。故曰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久长。
  卷七
  逆顺第五十五
  属性: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也。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余伯荣曰。此论病气亦随血气出入于皮肤经脉之外内而刺之有法也。气有逆顺者。谓经脉外内之气。交相逆顺而行。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升降出入。脉有盛衰者。谓经脉外内之血气。有出有入。是以有虚有实。有有余有不足也。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方来之可刺也。与其方盛之未可刺也。与其已过之不可刺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 之热。
  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
  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逢叶彭)
  此言刺法有如兵法。当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按史记轩辕之时。神农时世衰。诸侯相侵伐。及蚩尤作乱。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故即以用兵之法。而为刺之大约。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是以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俟其气衰阵乱。然后击之。无有不克者矣。
  之热。热盛于皮肤也。漉漉之汗。邪盛在肌腠也。浑浑之脉。邪入于经脉也。病与脉相逆者。真邪相攻也。离合真邪论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知机之道。不可挂以发。盖邪之方盛不可迎。邪之以往不可追。俟其来去之时。如发机之速。不可差之毫发者也。刺其未生者。未生于脉中也。未盛者。邪来之未盛。已衰者。邪去之已衰。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谓邪气方盛。则真气大虚。故勿敢泻邪以伤正气。刺其已衰。事必大昌。上工治未病者。未病于脉中也。盖传溜于血脉。则有入腑干脏之患矣。余伯荣曰。按此篇篇名逆顺。而伯高曰。气之逆顺。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
  是虽论刺之大约。而重在气之逆顺。夫天道右迁。地道左转。四时之气。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升降出入于天地之外内者也。五脏者。生长化收藏之气。此皆阴阳相贯。环转无端。夫人皮以应天。
  肌肉应地。血脉应地之经水。气之逆顺。谓气之环转于经脉皮肤之外内。交相逆顺而行。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是以下工刺其方袭者。谓病之方袭于脉中也。与其形之盛者。谓病之盛于皮腠。
  而为 之热。漉漉之汗也。与其病
  之与脉相逆者。谓病邪始入于脉也。盖脉气之出于皮肤。从经而脉。脉而络。络而孙。孙络绝而后出于气街。邪之入于经脉。去皮肤而入于络。去络而入于经。是以病与脉之相逆也。夫邪去络入于经也。如涌波之起。时来时去。无有常在。其病气已衰。则顺脉而行矣。故曰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此篇重在知人气之逆顺。应天地四时五行。则知邪病之盛虚出入矣。
  卷七
  五味第五十六
  属性: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任谷庵曰。此章论五脏六腑。津液营卫。皆秉气于胃腑水谷之所生养。夫谷入于口。其味有五。
  各归所喜。津液各走其道。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所化之糟粕。乃传于小肠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也。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抟音团)
  任氏曰。此言入胃水谷所生之精气。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两焦。上焦中焦也。上焦出胃上口。中焦亦
  并胃中。故曰胃之两焦。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大气。宗气也。胸中。膻中也。其宗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上出于肺。循喉咽以司呼吸。呼则气出。吸则气入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谷入于胃。化其精微。有五气五味。故为天地之精气。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其大数。常出三入一。盖所入者谷。而所出者。乃化糟粕。以次传下。其津液溉五脏而生营卫。其宗气积于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有三者之隧道。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余伯荣曰。
  按本篇言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此宗气之行于脉外也。盖肺主皮毛。人一呼则气出。而八万四千毛窍皆阖。一吸则气入。而八万四千毛窍皆开。此应呼吸而司开阖者也。邪客篇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此宗气之行于脉中也。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为一周。此应呼吸而脉行循度环转者也。故曰宗气流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盖行于脉外者。直下注于气街。
  而充遍于皮毛也。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谓尽言之。五谷 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
  薤苦。葱辛。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谓五色者。脾病者。宜食 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
  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粳同)
  余伯荣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以五色合五味。而各有所宜也。五脏内合五行。外合五色。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津液各走其道。以养五脏。故五脏病者。随五味所宜也。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余氏曰。五味五气。有生有克。有补有泻。故五脏有病。禁服胜克之味。
  肝色青。宜食甘。 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
  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夫色者气之华也。缓急燥湿。脏气之不和也。五脏有五气之苦。故宜五味以调之。用阴而和阳也。愚按、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而又曰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盖脾为阴中之至阴。而主湿土之气。乃喜燥而恶寒湿者也。故宜食苦以燥之。
  然灌溉于四脏。土气润湿而后乃流行。故又宜食咸以润之。是以玉机真藏论曰。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故宜急食苦以燥之。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谓如黔喙之属。艮止而不行。是以食咸以滋其润湿而灌溉也。盖脾为土脏。位居中央。不得中和之气。则有太过不及之分。是以食味之有两宜也。
  卷七
  水胀第五十七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覃音尽)
  余伯荣曰。此章论寒水之邪而为水。是肤胀鼓胀肠覃石瘕诸证。经云。太阳之上。寒水主之。
  寒者。水之气也。肾与膀胱。皆积水也。故曰石水。石水者肾水也。如水溢于皮间。则为皮水。寒乘于肌肤。则为肤胀。留于空郭。则为鼓胀。客于肠外。则为肠覃。客于子门。则为石瘕。皆水与寒气之为病也。夫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外之皮肤肌腠。内之脏腑募原。肠胃空郭。皆正气之所循行。气化则水行。气伤则水凝聚而为病。是以凡论水病。当先体认其正气。知正气之循行出入。则知所以治之之法矣。
  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余氏曰。此太阳膀胱之水。溢于皮肤而为水胀也。太阳之气。营运于肤表。此水随气溢而为病也。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循颈而下。目窠上微肿。水循经而溢于上也。其颈脉动。
  水伤气而及于脉也。咳者。水邪上乘于肺也。阴股寒。足胫肿。太阳之气虚。而水流于下也。腹大者。
  水泛而土虚也。水在皮中。故按之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音空鼓声 音杳)
  余氏曰。寒者。水之气也。此无形之气。客于皮肤而为虚胀也。无形之气。故 然不坚。
  气胀。故腹大身尽肿也。寒气在于肌腠。故皮浓 深也。夫水在皮中。故按之即起。此病在气。故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者。寒气在皮肤。而脾土未伤也。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余氏曰。此寒气乘于空郭之中。所谓脏寒生满病也。脏寒者。水脏之寒气盛。而火土之气衰也。
  身皆大者。脾主肌肉也。色苍黄。腹筋起者。土败而木气乘之也。
  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
  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脏。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脏旧文岁今改正)
  此寒气客于肠外而生覃也。夫卫气夜循脏腑之募原。行阴二十五度。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则卫气不得营行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者。此无形之气。相搏于肠外空郭之中。而着于有形之膏募也。是以血肉之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而成此覃。久则离于脏腑之脂膜。如怀子之虚悬。按之则坚。推之则移。不涉于脏腑。故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余氏曰。胞中。血海也。在少腹内。男子之血。上唇口而生髭须。女子月事以时下。寒气客于子门。则 门闭。而胞中之血。当泻不泻。留积而成 块。日以益大。状如怀子。血留胞中。故月事不以时下。覃瘕皆生于女子。治之者可导下之。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耶。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余氏曰。肤胀者。寒气客于外。鼓胀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