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元史-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部议:“海岸崩摧重事也,宜移文江浙行省,督催庸田使司、盐运司及有司发丁

夫修治,毋致侵犯城郭,贻害居民。”五月五日,平章秃满迭儿、茶乃、史参政

等奏:“江浙省四月内,潮水冲破盐官州海岸,令庸田司官征夫修堵,又令僧人

诵经,复差人令天师致祭。臣等集议,世祖时海岸尝崩,遣使命天师祈祀,潮即

退,今可令直省舍人伯颜奉御香,令天师依前例祈祀。”制曰:“可。”既而杭

州路又言:“八月以来,秋潮汹涌,水势愈大,见筑沙地塘岸,东西八十余步,

造木柜石囤以塞其要处。本省左丞相脱欢等议,安置石囤四千九百六十,抵御锼

啮,以救其急,拟比浙江立石塘,可为久远。计工物,用钞七十九万四千余锭,

粮四万六千三百余石,接续兴修。”

致和元年三月,省臣奏:“江浙省并庸田司官修筑海塘,作竹蘧篨,内实以

石,鳞次垒叠以御潮势,今又沦陷入海,见图修治,倘得坚久之策,移文具报。

臣等集议,此重事也,旦夕驾幸上都,分官扈从,不得圆议。今差户部尚书李家

奴、工部尚书李嘉宾、枢密院属卫指挥青山、副使洪灏、宣政佥院南哥班与行省

左丞相脱欢及行台、行宣政院、庸田使司诸臣,会议修治之方。合用军夫,除戍

守州县关津外,酌量差拨,从便添支口粮。合役丁力,附近有田之民,及僧、道、

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户内点倩。凡工役之时,诸人毋或沮坏,违者罪之。合行事

务,提调官移文禀奏施行。”有旨从之。四月二十八日,朝廷所委官,洎行省台

院及庸田司等官议:“大德、延祐欲建石塘未就。泰定四年春,潮水异常,增筑

土塘,不能抵御,议置板塘,以水涌难施工,遂作蘧篨木柜,间有漂沉,欲踵前

议,叠石塘以图久远。为地脉虚浮,比定海、浙江、海盐地形水势不同,由是造

石囤于其坏处叠之,以救目前之急。已置石囤二十九里余,不曾崩陷,略见成效。”

庸田司与各路官同议,东西接垒石囤十里,其六十里塘下旧河,就取土筑塘,凿

东山之石以备崩损。

文宗天历元年十一月,都水庸田司言:“八月十日至十九日,正当大汛,潮

势不高,风平水稳。十四日,祈请天妃入庙,自本州岳庙东海北护岸鳞鳞相接。

十五日至十九日,海岸沙涨,东西长七里余,南北广或三十步,或数十百步,渐

见南北相接。西至石囤,已及五都,修筑捍海塘与盐塘相连,直抵岩门,障御石

囤。东至十一都六十里塘,东至东大尖山嘉兴、平湖三路所修处海口。自八月一

日至二日,探海二丈五尺;至十九日、二十日探之,先二丈者今一丈五尺,先一

丈五尺者今一丈。西自六都仁和县界赭山、雷山为首,添涨沙涂,已过五都四都,

盐官州廊东西二都,沙土流行,水势俱浅。二十日,复巡视自东至西岸脚涨沙,

比之八月十七日渐增高阔。二十七日至九月四日大汛,本州岳庙东西,水势俱浅,

涨沙东过钱家桥海岸,元下石囤木植,并无颓圮,水息民安。”于是改盐官州曰

海宁州。

龙山河道

龙山河在杭州城外,岁久淤塞。武宗至大元年,江浙省令史裴坚言:“杭州

钱塘江,近年以来为沙涂壅涨,潮水远去,离北岸十五里,舟楫不能到岸。商旅

往来,募夫搬运十七八里,使诸物翔涌,生民失所,递运官物,甚为烦扰。访问

宋时并江岸有南北古河一道,名龙山河,今浙江亭南至龙山闸约一十五里,粪坏

填塞,两岸居民间有侵占。迹其形势,宜改修运河,开掘沙土,封闸搬载,直抵

浙江,转入两处市河,免担负之劳,生民获惠。”省下杭州路相视,钱塘县城南

上隅龙山河至横河桥,委系旧河,居民侵占,起建房屋,若疏通以接运河,公私

大便。计工十五万七千五百六十六,日役夫五千二百五十二,度可三十日毕。所

役夫于本路录事司、仁和、钱塘县富实之家差倩,就持筐檐锹䦆应役。人日支官

粮二升,该米三千一百五十一石三斗二升。河长九里三百六十二步,造石桥八,

立上下二闸,计用钞一百六十三锭二十三两四钱七分七厘。省准咨请丞相脱脱总

治其事,于仁宗延祐三年三月七日兴工,至四月十八日工毕。

卷六十六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黄河

至正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

六月,又北决金堤,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

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东明、钜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罹

水患,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水势北侵安山,沿入会通、运河,延袤济南、

河间,将坏两漕司盐场,妨国计甚重。省臣以闻,朝廷患之,遣使体量,仍督大

臣访求治河方略。

九年冬,脱脱既复为丞相,慨然有志于事功,论及河决,即言于帝,请躬任

其事,帝嘉纳之。乃命集群臣议廷中,而言人人殊,唯都漕运使贾鲁,昌言必当

治。先是,鲁尝为山东道奉使宣抚首领官,循行被水郡邑,具得修捍成策;后又

为都水使者,奉旨诣河上相视,验状为图,以二策进献: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

其用功省;一议疏塞并举,挽河使东行以复故道,其功费甚大。至是复以二策封,

脱脱韪其后策。议定,乃荐鲁于帝,大称旨。

十一年四月初四日,下诏中外,命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

授以银印。发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万人,庐州等戍十有八翼军二万人供役,

一切从事大小军民,咸禀节度,便宜兴缮。是月二十二日鸠工,七月疏凿成,八

月决水故河,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水土工毕,诸扫诸堤成。河乃复故道,南汇

于淮,又东入于海。帝遣贵臣报祭河伯,召鲁还京师,论功超拜荣禄大夫、集贤

大学士,其宣力诸臣迁赏有差,赐丞相脱脱世袭答剌罕之号,特命翰林学士承旨

欧阳玄制河平碑文,以旌劳绩。

玄既为河平之碑,又自以为司马迁、班固记河渠沟洫,仅载治水之道,不言

其方,使后世任斯事者无所考则,乃从鲁访问方略,及询过客,质吏牍,作《至

正河防记》,欲使来世罹河患者按而求之。其言曰:

治河一也,有疏、有浚、有塞,三者异焉。酾河之流,因而导之,谓之疏。

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谓之浚。抑河之暴,因而扼之,谓之塞。疏浚之别有四:

曰生地,曰故道,曰河身,曰减水河。生地有直有纡,因直而凿之,可就故道。

故道有高有卑,高者平之以趋卑,高卑相就,则高不壅,卑不潴,虑夫壅生溃,

潴生堙也。河身者,水虽通行,身有广狭,狭难受水,水益悍,故狭者以计辟之;

广难为岸,岸善崩,故广者以计御之。减水河者,水放旷则以制其狂,水隳突则

以杀其怒。

治堤一也,有创筑、修筑、补筑之名,有剌水堤,有截河堤,有护岸堤,有

缕水堤,有石船堤。

治扫一也,有岸扫、水扫,有龙尾、栏头、马头等扫。其为扫台及推卷、牵

制、珣挂之法,有用土、用石、用铁、用草、用木、用杙、用縆之方。

塞河一也,有缺口,有豁口,有龙口。缺口者,已成川。豁口者,旧常为水

所豁,水退则口下于堤,水涨则溢出于口。龙口者,水之所会,自新河入故道之

潱病

此外不能悉书,因其用功之次第,而就述于其下焉。

其浚故道,深广不等,通长二百八十里百五十四步而强。功始自白茅,长百

八十二里。继自黄陵冈至南白茅,辟生地十里。口初受,广百八十步,深二丈有

二尺,已下停广百步,高下不等,相折深二丈及泉。曰停、曰折者,用古算法,

因此推彼,知其势之低昂,相准折而取匀停也。南白茅至刘庄村,接入故道十里,

通折垦广八十步,深九尺。刘庄至专固,百有二里二百八十步,通折停广六十步,

深五尺。专固至黄固,垦生地八里,面广百步,底广九十步,高下相折,深丈有

五尺。黄固至哈只口,长五十一里八十步,相折停广垦六十步,深五尺。乃浚凹

里减水河,通长九十八里百五十四步。凹里村缺河口生地,长三里四十步,面广

六十步,底广四十步,深一丈四尺。自凹里生地以下旧河身至张赞店,长八十二

里五十四步。上三十六里,垦广二十步,深五尺;中三十五里,垦广二十八步,

深五尺;下十里二百四十步,垦广二十六步,深五尺。张赞店至杨青村,接入故

道,垦生地十有三里六十步,面广六十步,底广四十步,深一丈四尺。

其塞专固缺口,修堤三重,并补筑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通长二十里三百十

有七步。其创筑河口前第一重西堤,南北长三百三十步,面广二十五步,底广三

十三步,树置桩橛,实以土牛、草苇、杂梢相兼,高丈有三尺,堤前置龙尾大扫。

言龙尾者,伐大树连梢系之堤旁,随水上下,以破啮岸浪者也。筑第二重正堤,

并补两端旧堤,通长十有一里三百步。缺口正堤长四里,两堤相接旧堤,置桩堵

闭河身,长百四十五步,用土牛、草苇、梢土相兼修筑,底广三十步,修高二丈。

其岸上土工修筑者,长三里二百十有五步有奇,高广不等,通高一丈五尺。补筑

旧堤者,长七里三百步,表里倍薄七步,增卑六尺,计高一丈。筑第三重东后堤,

并接修旧堤,高广不等,通长八里。补筑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四处,置桩木,草

土相兼,长四十七步。

于是塞黄陵全河,水中及岸上修堤长三十六里百三十六步。其修大堤刺水者

二,长十有四里七十步。其西复作大堤刺水者一,长十有二里百三十步。内创筑

岸上土堤,西北起李八宅西堤,东南至旧河岸,长十里百五十步,颠广四步,趾

广三之,高丈有五尺。仍筑旧河岸至入水堤,长四百三十步,趾广三十步,颠杀

其六之一,接修入水。

两岸扫堤并行。作西扫者夏人水工,征自灵武;作东扫者汉人水工,征自近

畿。其法以竹络实以小石,每扫不等,以蒲苇绵腰索径寸许者从铺,广可一二十

步,长可二三十步。又以曳扫索綯径三寸或四寸、长二百余尺者衡铺之。相间复

以竹苇麻釭大纤,长三百尺者为管心索,就系绵腰索之端于其上,以草数千束,

多至万余,匀布厚铺于绵腰索之上,袴而纳之,丁夫数千,以足蹈实,推卷稍高,

即以水工二人立其上,而号于众,众声力举,用小大推梯,推卷成扫,高下长短

不等,大者高二丈,小者不下丈余。又用大索或互为腰索,转致河滨,选健丁操

管心索,顺扫台立踏,或挂之台中铁猫大橛之上,以渐缒之下水。扫后掘地为渠,

陷管心索渠中,以散草厚覆,筑之以土,其上复以土牛、杂草、小扫梢土,多寡

厚薄,先后随宜。修叠为扫台,务使牵制上下,缜密坚壮,互为掎角,扫不动摇。

日力不足,火以继之。积累既毕,复施前法,卷扫以压先下之扫,量水浅深,制

扫厚薄,叠之多至四扫而止。两扫之间置竹络,高二丈或三丈,围四丈五尺,实

以小石、土牛。既满,系以竹缆,其两旁并扫,密下大桩,就以竹络上大竹腰索

系于桩上。东西两扫及其中竹络之上,以草土等物筑为扫台,约长五十步或百步,

再下扫,即以竹索或麻索长八百尺或五百尺者一二,杂厕其余管心索之间,俟扫

入水之后,其余管心索如前珣挂,随以管心长索,远置五七十步之外,或铁猫,

或大桩,曳而系之,通管束累日所下之扫,再以草土等物通修成堤,又以龙尾大

扫密挂于护堤大桩,分析水势。其堤长二百七十步,北广四十二步,中广五十五

步,南广四十二步,自颠至趾,通高三丈八尺。

其截河大堤,高广不等,长十有九里百七十七步。其在黄陵北岸者,长十里

四十一步。筑岸上土堤,西北起东西故堤,东南至河口,长七里九十七步,颠广

六步,趾倍之而强二步,高丈有五尺,接修入水。施土牛、小扫梢草杂土,多寡

厚薄随宜修叠,及下竹络,安大桩,系龙尾扫,如前两堤法。唯修叠扫台,增用

白阑小石。并扫上及前几修扫堤一,长百余步,直抵龙口。稍北,栏头三扫并行,

扫大堤广与刺水二堤不同,通前列四扫,间以竹络,成一大堤,长二百八十步,

北广百一十步,其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二丈五尺,通高三丈五尺;

中流广八十步,其颠至水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五丈五尺,通高七丈。并

创筑缕水横堤一,东起北截河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又一堤东起中刺水大堤,

西抵西刺水大堤,通长二里四十二步,亦颠广四步,趾三之,高丈有二尺。修黄

陵南岸,长九里百六十步,内创岸土堤,东北起新补白茅故堤,西南至旧河口,

高广不等,长八里二百五十步。

乃入水作石船大堤,盖由是秋八月二十九日乙巳道故河流,先所修北岸西中

刺水及截河三堤犹短,约水尚少,力未足恃。决河势大,南北广四百余步,中流

深三丈余,益以秋涨,水多故河十之八。两河争流,近故河口,水刷岸北行,洄

漩湍激,难以下扫。且扫行或迟,恐水尽涌入决河,因淤故河,前功遂隳。鲁乃

精思障水入故河之方,以九月七日癸丑,逆流排大船二十七艘,前后连以大桅或

长桩,用大麻索、竹縆绞缚,缀为方舟。又用大麻索、竹縆用船身缴绕上下,

令牢不可破,乃以铁猫于上流之水中。又以竹縆绝长七八百尺者,系两岸

大橛上,每縆或二舟或三舟,使不得下,船腹略铺散草,满贮小石,以合

子板钉合之,复以扫密布合子板上,或二重,或三重,以大麻索缚之急,复缚横

木三道于头桅,皆以索维之,用竹编笆,夹以草石,立之桅前,约长丈余,名曰

水帘桅。复以木支拄,使帘不偃仆,然后选水工便捷者,每船各二人,执斧凿,

立船首尾,岸上搥鼓为号,鼓鸣,一时齐凿,须臾舟穴,水入,舟沉,遏决河。

水怒溢,故河水暴增,即重树水帘,令后复布小扫土牛白阑长梢,杂以草土等物,

随以填垛以继之。石船下诣实地,出水基趾渐高,复卷大扫以压之。前船势略定,

寻用前法,沉余船以竟后功。昏晓百刻,役夫分番甚劳,无少间断。船堤之后,

草扫三道并举,中置竹络盛石,并扫置桩,系缆四扫及络,一如修北截水堤之法。

第以中流水深数丈,用物之多,施功之大,数倍他堤。船堤距北岸才四五十步,

势迫东河,流峻若自天降,深浅叵测。于是先卷下大扫约高二丈者,或四或五,

始出水面。修至河口一二十步,用工尤艰。薄龙口,喧豗猛疾,势撼扫基,陷裂

欹倾,俄远故所,观者股弁,众议腾沸,以为难合,然势不容已。鲁神色不动,

机解捷出,进官吏工徒十余万人,日加奖谕,辞旨恳至,众皆感激赴功。十一月

十一日丁巳,龙口遂合,决河绝流,故道复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