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元史-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民各得安业。尔等宜益尽心,以图勋效。”

至元二年十二月,增侍卫亲军一万人,内选女直军三千,高丽军三千,阿海

三千,益都路一千。每千人置千户一员,百人置百户一员,以领之。仍选丁力壮

锐者,以应役焉。

三年五月,帝谓枢密臣曰:“侍卫亲军,非朕命不得发充夫役。修琼华岛士

卒,即日放还。”

四年七月,谕东京等路宣抚司,命于所管户内,以十等为率,于从上第三等

户,签选侍卫亲军一千八百名。若第三等户不敷,于第二等户内签补。仍定立千

户、百户、牌子头,并其家属同来,赴中都应役。

十四年五月,以蒙古军与汉军相参,备都城内外及万寿山宿卫,仍以也速不

花领围宿事。

十五年五月,总管胡翔请还侍卫军。先是,宿州蕲县等万户府士卒百人,有

旨俾充侍卫军,后从佥省严忠范征西川,既而嘉定、重庆、夔府皆下,忠范回军,

留西道。翔上言,从之。九月,以总管张子良所匿军二千二百三十二人,充侍卫

军士。

十六年四月,选扬州省新附军二万人,充侍卫亲军,并其妻子,迁赴京师。

二十四年十月,总帅汪惟和选麾下锐卒一千人,请择昆弟中一人统之,以备

侍卫,从之。

成宗元贞四年八月,诏:“蒙古侍卫所管探马赤军人子弟,投充诸王位下身

役者,悉遵世祖成宪,发还元役充军。”

大德六年二月,调蒙古侍卫等军一万人,往官山住夏。

仁宗延祐六年九月,知枢密院事塔失铁木儿言:“诸汉人不得点围宿军士,

图籍系军数者,虽御史亦不得预知,此国制也。比者,领围宿官言,中书命司计

李处恭巡视守仓库军卒,有旷役者则罪之,以惩其后,使无怠而已。而李司计擅

取军数,箠士卒,在法为过。臣等议,宜自中书与枢密遣人案之,验实以闻。”

制可。七年六月,以红城中都威卫系掌军务之司,属徽政院不便,命遵旧制,俾

枢密总之。

围宿军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命大都侍卫军内,复起一万人赴上都,以备围宿。

成宗元贞二年十月,枢密院臣言:“昔大朝会时,皇城外皆无墙垣,故用军

环绕,以备围宿。今墙垣已成,南北西三畔皆可置军,独御酒库西,地窄不能容。

臣等与丞相完泽议,各城门以蒙古军列卫,及于周桥南置戍楼,以警昏旦。”从

之。

武宗至大四年正月,省臣等传皇太子命,以大朝会调蒙古、汉军三万人备围

宿,仍遣使发山东、河北、河南、淮北诸路军至京师。复命都府、左右翼、右都

威卫整器仗车骑。六月,以诸侯王、驸马等来朝,命发各卫色目、汉军八百二十

六人至上京,复命指挥使也干不花领之。

仁宗皇庆元年六月,命卫率府军士备围宿,守隆福宫内外禁门。十一月,枢

密院臣言:“皇太后有旨,禁掖门可严守卫。臣等议,增置百户一员,及于钦察、

贵赤、西域、唐兀、阿速等卫调军士九十人,增守诸掖门,复命千户一员,帅领

百户一员,备巡逻。”从之。延祐三年十月以诸侯王来朝,命围宿军士六千人增

至一万人;复命也了干、秃鲁分左右部领其事。十一月,诏围宿军士,除旧有者,

更增色目军万人,以备禁卫。十二月,枢密院臣言:“围宿军士不及数,其已发

各卫者,地远至不能如期,可迁刈苇草及青塔寺工役军先备守卫。其各卫还家军

士,亦发二万五千人,令备车马器械,俱会京师。”制可。六年闰八月,命知枢

密院事众嘉领围宿,发五卫军代羽林军士,仍以千户二员、百户十员,择士卒精

锐者二百人属之。

英宗至治元年正月,帝诣石佛寺,以其墙垣疏坏,命副枢术温台、佥院阿散

领围宿士卒,以备巡逻。八月,东内皇城建宿卫屋二十五楹,命五卫内摘军二百

五十人居之,以备禁卫。

文宗天历二年二月,枢密院臣言:“去岁尝奉旨,依先制调军守把围宿,此

时各翼军人,皆随处出征,亦有溃散者,故不及依次调遣,止于右翼侍卫及右都

威卫内,发军一千一百二十六名以备围宿。今岁车驾行幸,臣等议于河南、山东

两都府内,起遣未差军士一千三名,以备扈从。”制可。五月,枢密臣又言:

“比奉令旨,放散军人。臣等议,常制以三月一日放散,六月一日赴限,今放散

既迟,可令于八月一日赴限。”从之。

仪仗军

世祖至元十二年十二月,上尊号、受册,告祭天地宗庙,调左、右、中三卫

军五十人为跸街清路军。

武宗至大二年十二月,上尊号,百官行朝贺礼,枢密院调军一千人备仪仗。

三年十月,上皇太后尊号,行册宝礼,用内外仪仗军数,及防护五色甲马军二百

人。四年二月,合祭天地、太庙、社稷,用跸街清道及守内外壝门军一百八十人,

命以围宿军为之,事毕还役。七月,以奉迎武宗玉册祔庙,用清路跸街军一百五

十人,管军千户、百户各一员。九月,以祭享太庙,用跸街清路军一百五十人,

千户、百户各一员。

仁宗皇庆元年三月,天寿节行礼,用内外仪仗军一千人。

英宗至治元年十一月,命有司选控鹤卫士,及色目、汉军以备卤簿仪仗。十

二月,定卤簿队仗,用军士二千三百三十人,万户、千户、百户四十五员。仍议

用军士一千九百五十人,万户、千户、百户五十九员,以备仪仗。

致和元年六月,以享太庙,用跸街清路军一百名,看糁盆军一百名,管军官

千户、百户各一员。九月,行大礼,用擎执仪仗蒙古、汉军一千名。

文宗天历元年十一月,亲祭太庙,内外用仪仗并五色甲马军一千六百五十名,

仍命指挥青山及洪副使摄折冲都尉提调。二年,正旦行礼,用仪仗军一千人。享

太庙,用跸街清路军一百名,看守糁盆军一百名,管军千户、百户各一员。天寿

节行礼,用仪仗军一千名。皇后册宝擎执仪仗,用军一千二百名,军官四员。

扈从军

世祖至元十七年三月,发忙古䴙、抄儿赤所领河西军士,及阿鲁黑麾下二百

人,入备扈从。

武宗至大二年,太后将幸五台,徽政院官请调军扈从。省臣议:“昔大太后

尝幸五台,于住夏探马赤及汉军内,各起扈从军三百人,今遵故事。”从之。十

一月,枢密院臣言:“去岁六卫汉军内,以诸处兴建工役,故用六千军士于上都。

臣等议,来岁车驾行幸,复令骑卒六千人,备车马器仗,与步卒二千人扈从。”

制可。

看守军

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十一月,以军守都城外仓。初,大都城内仓敖有军守之,

城外丰闰、丰实、广贮、通济四仓无守者。至是收粮颇多,丞相桑哥以为言,乃

依都城内仓例,每仓发军五人守之。十二月,中书省臣言:“枢密院公廨后,有

仓贮粮,乞调军五人看守。”从之。

成宗大德四年二月,调军五百人,于新浚河内看闸。

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帝御大安阁,枢密院官奏:“尝奉旨,令各门置军守备。

臣等议,探马赤军士去其所戍地远,卒莫能至,拟发阿速、唐兀等军,参汉军用

之,各门置五十人。”制可。

仁宗延祐元年闰三月,隆禧院官言:“初,世祖影殿,有军士守之。今武宗

御容于大崇恩福元寺安置,宜依例调军守卫。”从之。三年二月,岭北省乞军守

卫仓库,命于丑汉所属万户三千探马赤军内,摘军三百人与之。

英宗至治元年,增守太庙墙垣军。初,以卫士军人共守围宿,故止用蒙古军

四百人,至是以卫士守内墙垣,其外壖止用军士,乃增至八百人,复命佥院哈

散、院判阿剌铁木儿领之。四月,敕搠思吉斡节儿八哈失寺内,常令军士五人守

卫。

巡逻军

仁宗皇庆元年三月,丞相铁木迭儿奏:“每岁既幸上京,于各宿卫中留卫士

三百七十人,以备巡逻,今岁多盗贼,宜增百人,以严守御。”制可。仍命枢密

与中书分领之。延祐七年五月,诏留守司及虎贲司官,亲率众于夜巡逻。

镇遏军

仁宗延祐元年闰三月,枢密院官奏:“中书省言,江浙春运粮八十三万六千

二百六十石,取日开洋,前来直沽,请预差军人镇遏。”诏依年例,调军一千名,

命右卫副都指挥使伯颜往镇遏之。三年四月,海运至直沽,枢密院官奏:“今岁

军数不敷,乞调军士五百人巡镇。”从之。七年四月,调海运镇遏军一千人,如

旧制。

镇戍

元初以武功定天下,四方镇戍之兵亦重矣。然自其始而观之,则太祖、太宗

相继以有西域、中原,而攻取之际,屯兵盖无定向,其制殆不可考也。世祖之时,

海宇混一,然后命宗王将兵镇边徼襟喉之地,而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则以蒙

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淮、江以南,地尽南海,则名藩列郡,又各以汉军

及新附等军戍焉。皆世祖宏规远略,与二三大臣之所共议,达兵机之要,审地理

之宜,而足以贻谋于后世者也。故其后江南三行省,尝以迁调戍兵为言,当时莫

敢有变其法者,诚以祖宗成宪,不易于变更也。然卒之承平既久,将骄卒惰,军

政不修,而天下之势遂至于不可为,夫岂其制之不善哉,盖法久必弊,古今之势

然也。今故著其调兵屯守之制,而列之为镇戍焉。

世祖中统元年五月,诏汉军万户,各于本管新旧军内摘发军人,备衣甲器仗,

差官领赴燕京近地屯驻:万户史天泽一万四百三十五人,张马哥二百四十人,解

成一千七百六十人,叱剌四百六十六人,斜良拔都八百九十六人,扶沟马军奴

一百二十九人,内黄铁木儿一百四十四人,赵奴怀四十一人,鄢陵胜都古六十五

人。十一月,命右三部尚书怯烈门、平章政事赵璧领蒙古、汉军,于燕京近地屯

驻;平章塔察儿领武卫军一万人,屯驻北山;汉军、质子军及签到民间诸投下军,

于西京、宣德屯驻。复命怯烈门为大都督,管领诸军勾当,分达达军为两路,一

赴宣德、德兴,一赴兴州。其诸万户汉军,则令赴潮河屯守。后复以兴州达达军

合入德兴、宣德,命汉军各万户悉赴怀来、缙山川中屯驻。

三年十月,诏田德实所管固安质子军九百十六户,及平滦州刘不里剌所管质

子军四百户,还元管地面屯驻。

至元七年,以金州军八百隶东川统军司,还成都,忽朗吉军戍东川。十一年

正月,以忙古带等新旧军一万一千人戍建都。调襄阳府生券军六百人、熟券军四

百人,由京兆府镇戍鸭池,命金州招讨使钦察部领之。十二月,调西川王安抚、

杨总帅军与火尼赤相合,与丑汉、黄兀剌同镇守合答之城。

十二年二月,诏以东川新得城寨,逼近夔府,恐南兵来侵,发巩昌路补签军

三千人戍之。三月,海州丁安抚等来降,选五州丁壮四千人,守海州、东海。

十三年十月,命别速䴙、忽别列八都儿二人为都元帅,领蒙古军二千人、河

西军一千人,守斡端城。

十五年三月,分扬州行省兵于隆兴府。初,置行省,分兵诸路调遣,江西省

军为最少,至是以南广地阔,阻山溪之险,命铁木儿不花领兵一万人赴之,合元

帅塔出军,以备战守。四月,诏以伯颜、阿术所调河南新签军三千人,还守庐州。

六月,命荆湖北道宣慰使塔海调遣夔府诸军士。七月,诏以塔海征夔军之还戍者,

及扬州、江西舟师,悉付水军万户张荣实将之,守御江中。八月,命江南诸路戍

卒,散归各所属万户屯戍。初,渡江所得城池,发各万户部曲士卒以戍之,久而

亡命死伤者众,续至者多不着行伍,至是纵还各营,以备屯戍。安西王相府言:

“川蜀既平,城邑山寨洞穴凡八十三所,其渠州礼义城等处凡三十三所,宜以兵

镇守,余悉撤去。”从之。九月,诏发东京、北京军四百人,往戍应昌府,其应

昌旧戍士卒,悉令散归。十一月,定军民异属之制,及蒙古军屯戍之地。先是,

以李鋋叛,分军民为二,而异其属,后因平江南,军官始兼民职,遂因之。凡以

千户守一郡,则率其麾下从之,百户亦然,不便。至是,令军民各异属,如初制。

士卒以万户为率,择可屯之地屯之,诸蒙古军士,散处南北及还各奥鲁者,亦皆

收聚。令四万户所领之众屯河北,阿术二万户屯河南,以备调遣,余丁定其版籍,

编入行伍,俾各有所属,遇征伐则遣之。

十六年二月,命万户孛术鲁敬,领其麾下旧有士卒守湖州。先是,以唐、邓、

均三州士卒二百八十八人属敬麾下,后迁戍江陵府,至是还之。四月,定上都戍

卒用本路元籍军士。国制,郡邑镇戍士卒,皆更相易置,故每岁以他郡兵戍上都,

军士罢于转输。至是,以上都民充军者四千人,每岁令备镇戍,罢他郡戍兵。六

月,碉门、鱼通及黎、雅诸处民户,不奉国法,议以兵戍其地。发新附军五百人、

蒙古军一百人、汉军四百人,往镇戍之。七月,以西川蒙古军七千人、新附军三

千人,付皇子安西王。命阇里铁木儿以戍杭州军六百九十人赴京师,调两淮招讨

小厮蒙古军,及自北方回探马赤军代之。八月,调江南新附军五千驻太原,五千

驻大名,五千驻卫州。又发探马赤军一万人,及夔府招讨张万之新附军,俾四川

西道宣慰使也罕的斤将之,戍斡端。

十七年正月,诏以他令不罕守建都,布吉䴙守长河西之地,无令迁易。三月,

同知浙东道宣慰司事张铎言:“江南镇戍军官不便,请以时更易置之。”国制,

既平江南,以兵戍列城,其长军之官,皆世守不易,故多与富民树党,因夺民田

宅居室,蠹有司政事,为害滋甚。铎上言,以为皆不迁易之弊,请更其制,限以

岁月迁调之。庶使初附之民,得以安业也。五月,命枢密院调兵六百人,守居庸

关南、北口。七月,敕更代广州镇戍士卒。初以丞相伯颜等麾下合必赤军二千五

百人,从元帅张弘范征广王,因留戍焉。岁久皆贫困,多死亡者。至是,命更代

之。复以扬州行省四万户蒙古军,更戍潭州。十月,发炮卒千人入甘州,备战守。

十二月,八番罗甸宣慰司请增戍卒。先是,以三千人戍八番,后征亦奚不薛,分

摘其半。至是师还,宣慰司复请益兵,以备战守,从之。

十八年正月,命万户张珪率麾下往就潭州,还其祖父所领亳州士卒,并统之。

二月,以合必赤军三千戍扬州。十月,高丽王并行省皆言,金州、合浦、固城、

全罗州等处,沿海上下,与日本正当冲要,宜设立镇边万户府屯镇,从之。十一

月,诏以征东留后军,分镇庆元、上海、澉浦三处上船海口。

十九年二月,命唐兀䴙于沿江州郡,视便宜置军镇戍,及谕鄂州、扬州、隆

兴、泉州等四省,议用兵戍列城。徙浙东宣慰司于温州,分军戍守江南,自归州

以及江阴至三海口,凡二十八所。四月,调扬州合必赤军三千人镇泉州。又潭州

行省以临川镇地接占城及未附黎洞,请立总管府,一同镇戍,从之。七月,以隆

兴、西京军士代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