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暴露“大后方”城镇社会的黑暗,抨击反动势力。写于一九四年的五幕剧《鞭》,一名《雾重庆》,是作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剧本主要描写了几个流亡到重庆的大学生的沉沦。这群青年是满怀爱国热情跑到抗战“陪都”来的,但生活的压迫,恶浊社会风气的腐蚀,把他们推向没落:沙大千变成来往港渝之间发国难财的奸商;林卷抒见丈夫堕落极度苦闷,愤而出走,不知所终;老艾倒一心要创作,可贫病潦倒,终于被肺结核夺去了生命;万世修冒充“活神仙”批命论相,攀附国民党权贵充当帮闲;徐曼(即苔莉)生活无着,还要养活弟弟妹妹,被迫当了交际花……。剧本主要通过这群青年的遭遇,描绘出一幅国统区阴冷、污浊的社会图景,不仅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软弱性、动摇性,重要的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政治作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此外,剧中还刻划了一个努力上进的知识青年林家棣,虽然由于环境的限制对她所走的道路写得比较模糊,却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与沙大千等的没落相对照的作用,有助于表现主题。赵肃这个人物的设置,可以看到作者开拓剧本反映生活的广度的努力。从袁慕容身上,则形象地表明了作者把沙大千等没落的客观原因,直接归咎于国民党反动政权。
在及时揭露和抨击国民党腐败政治方面,《雾重庆》是当时最早出现的一部成功剧作。沙大千等所经历的矛盾冲突,他们的遭遇,是有现实基础的,人物性格是鲜明的。而且剧本所展示的生活画面比较开阔,时代气息浓重,结构紧凑,错综有致。因此,该剧在重庆等地演出时,在群众中特别是在青年知识分子中间,曾引起热烈的反响,收到良好的政治效果。作者由此显示的艺术才能,后来又有进一步发展。
于伶(常用笔名尤兢),是抗战初年曾在上海“孤岛”坚持战斗的一位有影响的剧作家。这时期他写下的作品有《女子公寓》、《花溅泪》、《夜上海》、《女儿国》、《杏花春雨江南》、《长夜行》和《大明英烈传》等。这些剧作多以上海的现实生活为题材,表现抗战的主题,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罪行的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艰难困苦和反抗斗争。作品的格调清新朴素,表现形式富于变化,人物对话蓄隽永,但有时剪裁不很适当,显得头绪纷繁。
写于一九三九年的五幕剧《夜上海》,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剧本以梅岭春一家在“八一三”沪战爆发后的活动为线索,比较宽广地反映了当时上海社会各阶层的动态,人民的苦难和抗日情绪的增长。它“是上海变成‘孤岛’后最现实的一个剧本”(注:于由:《评〈夜上海〉》,载1939年8月12日《大美晚报》第七版)。开明士绅梅岭春带领一家人逃难到上海,饱经忧患,大儿子和大儿媳被日寇打死,女儿萼辉因感激钱恺之帮助她家进入租界而错把终身托付这个纨绔子弟,结果被遗弃。在这“孤岛”之上,梅岭春一家尽管屡遭打击,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但他们保持着民族气节,不受敌人威胁利诱,最后决定回家乡跟着抗日游击队去“锻炼,磨炼”。剧本通过周云姑一家以及下层人民颠沛流离的苦难,汉奸孙焕君以及和他勾搭的钱恺之被群众打死与惶惶逃去,表现了人民群众在艰苦环境中抗日情绪的不断增长。剧中这些人物都有现实生活的根据,所反映的一九三九年前后上海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也是真实而有意义的。情节安排的不够谨严和部分人物性格的不够鲜明,则是剧本的不足。《夜上海》的续集为四幕剧《杏花春雨江南》,主要写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梅岭春一家回到故乡,和当地抗日救国军一起为保护家乡、保护油桐果而斗争的故事。由于作者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更兼思想认识上的局限,这个剧本的情节基本上是不典型的,而且流露了对重庆国民党政府的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写于一九四二年的四幕剧《长夜行》,是作者这时期最坚实的一部。剧本主要反映了“孤岛”沦陷前后爱国知识分子与敌伪斗争的情形以及社会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主人公俞味辛和他的爱人任兰多,都是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人生有如黑夜行路,失不得足。”——俞味辛时时以这句话警诫自己,在黑暗重重的环境中坚持下去。无论是生活上的贫病交迫或是政治上的威胁利诱,都未能阻止他们爱国的活动,动摇他们斗争的意志,终于在革命者陈坚的引导下走上更为坚实的道路。此外,剧本还写了卫志成一类小市民的苦恼、抱扎和潦倒,沈春发一类暴发户的冷酷、挥霍和无聊,褚冠球一类过桥名士(汉奸)的卑鄙、无耻和狠毒,韩英一类孤儿寡母的贫穷、愁苦和辛酸。剧中这些人物在当时的上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俞味辛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服于侵略者压迫的坚强意志,演出时收到良好的效果。
《大明英烈传》,是作者一九四一年写成的一部五幕历史剧。剧本以采石矶大战为背景,刻划了刘伯温、苏皎皎、唐力行、秀姑等决心推翻远室、“光复山河”的起义领导者和群众的形象,在宣扬民族意识、鼓动人民反抗侵略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陈白尘当时以擅长讽刺喜剧著称。他很早就写短篇小说,一九三四年前后写的《曼陀罗集》、《小魏的江山》、《茶叶棒子》;独幕剧《街头夜景》、《父子兄弟》、《虞姬》和多幕剧《石达开的末路》,受到了较广泛的注意。抗战爆发后,作品更多,独幕剧《未婚夫妻》、《禁止小便》(集于《后方小喜剧》),多幕剧《魔窟》、《乱世男女》、《大地回春》、《结婚进行曲》、《大渡河》等,标志着他的创作生涯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阶段。
《乱世男女》(三幕四场),写于一九三九年,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一部讽刺剧作。作者以尖锐泼辣的笔触,描写了抗战乍起由南京逃到“大后方”的一群都市“沉渣”的形形色色丑态。有人因此指责作者在散布对抗战的“悲观主义”,“只有‘暴露’”。作者回答说:“‘暴露’,在某一程度内是不该被非议的。讳疾忌医,不是一个民族的美德,而一个夸大的,不知自己短处的民族底命运,只有灭亡!”又说:“由于热爱着光明,而对黑暗痛加鞭挞的,是暴露,专意夸张黑暗去掩盖光明的,是悲观,是投降。我热爱光明!”(注:《〈乱世男女〉自序》,上海杂志公司1946年11月复兴第二版)剧中确乎写到象秦凡那样真心抗战的人物,虽然没有展开他的具体活动,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与那些“沉渣”对比的作用。剧本受到的责难,恰恰表明现实生活中果然存在着这些“沉渣”;对他们的鞭挞,于抗战正是一种推动。如果说剧本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对这些“沉渣”的解剖还不够深刻,只能引起观众的嘲笑和鄙视,却不易使观众由此进一步认识这些社会问题的本质和答案。
写于一九四年的五幕剧《结婚进行曲》,乃是在《未婚夫妻》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它是陈白尘这一时期的一部代表作。剧本通过女知识青年黄瑛为寻找职业而四处碰壁的遭遇,揭露了国统区社会的腐败。黄瑛不愿做男人的附属品,要做一个经济自主、有独立社会地位的人,为此她走出家门,到处寻找职业。但是,那个社会却根本不给她立足之地,为她准备的“职业”是陷阱和泥坑。她终于只能做一个家庭主妇和母亲,“在苦难生活中打滚”。她的丈夫刘天野,也在生活的重压下颓唐下去,以酒浇愁。这就形象地表明了:国民党反动政权为知识青年、特别是女青年所安排的前途。无非是不幸和灾难!剧本前三幕闹剧式的噱头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戏剧冲突所包涵的严肃的社会内容,降低了剧作的社会效果。另外,剧本也未能为这些青年暗示一个挣脱不幸命运的办法,似乎只能无可奈何的忍受下去。同年写成的独幕剧《禁止小便》(后曾改名“等因奉此”),笔锋犀利,富有特色。剧本直接暴露国民党一般行政机关那种浑浑噩噩、腐败不堪的情景。当官的终日享乐,下饭馆、打麻将、捧明星、娶小老婆等不一而足,脑子里装着的唯一公事,就是敷衍上边委员之类的“视察”;高级职员靠裙带关系升官发财,可以整天整月地不来办公;一切苦役则全部压在唯恐敲碎饭碗的下级职员身上。因此,平日在机关里只有几个下级职员虚应故事,他们无精打采地“慢慢儿地做”,一听委员要来“视察”,这才如临大敌,慌乱一团,即如拟一块“禁止小便”的牌子,也会闹得鸡飞狗跳。这些讽刺喜剧在揭露国统区社会面貌方面,都起了良好的作用。陈白尘的喜剧艺术,后来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有重要的发展。
搁笔已久的喜剧作家丁西林,这一时期也以他圆熟的技巧写成《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和《妙峰山》等剧作,为进步的抗战戏剧增添了光彩。写于一九三九年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主要嘲笑了国统区上层人物视钱如命以及警察之流趋炎附势、偷鸡摸狗的丑态。剧本生活气息浓郁,构思巧妙,对话饶有风趣,是“五四”以后有数的独幕剧佳作之一。同年写成的四幕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也颇有特色。剧本通过一个当汉奸的老头子家庭里夫妻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抗战爆发后,社会上层阶级民族意识的觉醒。不仅象留学归来的梁治和高中学生梁玉这些热血青年立场鲜明,断然与做汉奸的父亲决裂,就连年事已高的太太,也知道一个人“最要紧是要有气节”,把民族国家看得重于家庭,出乎子女们意料地毅然决定离开上海住惯了的家,和子女们一起走向内地。剧中人物真实,情节紧凑,结构布局上独具匠心。《妙峰山》(四幕剧)写成于一九四年。剧本虽然通过妙峰山寨主王老虎及其部下的抗日活动,寄寓了作者关于政治设施的某些有进步意义的主张,表现出作者的政治热情,落笔幽默,含意隽永;但由于作者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人物和情节,完全是凭空虚构”(注:见《妙峰山·前言》),因此还缺乏真切感人的力量。
吴祖光是当时出现的青年剧作家。他的第一部剧作名《凤凰城》,而使作者引起社会广泛注意的,则是一九四二年写成的四幕剧《风雪夜归人》。剧本主要通过京剧名旦魏莲生和官僚姨太太玉春的恋爱悲剧,控诉了黑暗的旧社会。在那个畸形的社会里,大官和阔老们把京剧演员当作他们“消愁解闷的玩意儿耍着玩”,可魏莲生起初却“人苦不自知”。妓女出身的玉春,则未被眼前灯红酒绿、婢奴环列的“幸福”迷惑,她从愁苦辛酸的经历中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所处的是受作践的地位。她立意要为自己寻求真正的自由幸福。当她遇到魏莲生这个也是穷苦出身、为人忠厚的年青人的时候,就勇敢地捧献出自己的一片痴情。在玉春启发下,魏莲生也开始醒悟。然而,那个社会是不允许下层人民来安排自己命运的,就在他们约定出走的前夕,悲剧发生了:他们被粗暴地拆散,魏莲生被赶走,玉春被送给另外一个男人。最后,奋斗了二十年仍然无路可走的魏莲生,死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黑夜里;玉春也失踪了。对剧中这些苦人儿的生活,作者是熟悉的,而且是满怀同情的。这正是剧本读起来凄楚动人的主要原因。
沈浮本时期创作的剧本有《重庆二十四小时》、《金玉满堂》以及《小人物狂想曲》等。这些剧作通过既平凡无奇又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描绘了抗战相持阶段大后方城镇的社会生活面貌。三幕剧《重庆二十四小时》写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重庆一所普通楼房里的人物和故事。故事的中心是一个从东北流浪到重庆来的既纯洁又脆弱的女青年,在几个进步戏剧工作者的帮助下,识破和摆脱了邪恶势力诱人下水的种种圈套,投入抗日进步戏剧工作。剧中几个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而性格截然不同的戏剧工作者的形象,刻划得颇为鲜明。四幕剧《金玉满堂》写的是重庆附近某乡镇一个地主家庭衰败的故事。这个挂着“金玉满堂”金匾的地主家庭,三代人中头两代男人已死去,由女人掌管家产,继承祖业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但第三代“聪明有余”、“道德不足”,不但保持不了财产,连生命也丢了。作者那时对农村的阶级斗争还不明确,某些情节不够真实,但剧本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地主财富造成的罪恶。这两个剧本戏剧冲突激烈紧张,技巧颇为熟练,在重庆及各地上演都取得较好的效果。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沈浮主要转向戏剧及电影的导演工作——
()
第十三章:在民族解放旗帜下的文学创作(一) 第四节:《屈原》及其他历史剧
历史剧同新文学的其他形式一样,也是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五四”以来,郭沫若、夏衍、阳翰笙、陈白尘等作家,就曾运用过这种文艺武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皖南事变后的国民党统治区,历史剧更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政治影响。郭沫若、阳翰笙、欧阳予倩、阿英等人这时期的历史剧,构成现代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当时,国民党统治集团疯狂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气焰嚣张,横行无忌。进步舆论遭到严厉压制,进步作家遭到残酷迫害。在没有一点言论自由的环境里行变化的具体形态。认为一物两体,一而不同,阴阳、刚柔、,人民大众“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正义要求难以直接反映。分裂和倒退的阴影沉重地压在人民的心上。一部分坚持斗争的革命剧作家转而致力于历史剧的创作,借古喻今,用中华民族以往坚持正义、反对邪恶的斗争史迹,来教育和鼓舞人民,通过历史人物之口,表达人民的要求和希望。
郭沫若,是这一时期历史剧作家的最杰出的代表。他作为进步文化界的旗手、诗人、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皖南事变后不久,他就曾指出:“文艺的内容断然无疑地是以斗争精神的发扬和维护为其先务。目前的中国乃至目前的世界东西即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便产生感觉和思想。感,整个儿是美与恶、道义与非道义斗争得最剧烈的时代,也就是最须得对于斗争加以维护而使其发扬的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因而也就再没有比现时代更为鲜明,更为迫切。现实,最迫切地,要求文艺须作为反纳粹、反法西斯、反对一切暴力侵略者的武器而发挥它的作用……”(注:《今天创作的道路》,1941年9月6日作,收于《今昔集》)。他随即拿起历史剧这种文艺武器,英勇地投身到这场维护民族生存、争取人民民主的严峻斗争中。他这个时期创作的六部历史剧,全都是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写成的: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写成五幕剧《棠棣之花》,一九四二年一月,写成五幕剧《屈原》,二月写成五幕剧《虎符》,六月写成五幕剧《高渐离》,九月写成四幕剧《孔雀胆》,一九四三年四月写成五幕剧《南冠草》;前后总共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些剧作中,郭沫若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棠棣之花》中的聂政、聂荧与侠累、韩哀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