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冰心作品集-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里外就有许多农民,臂上挂着要送给我们的花环,在等候了。车门一开,这些穿着节日服

装的男男女女,一拥而上,拉着我们,在尘土飞扬的土道上,走向村里。他们一面挥着纸

旗,喊着口号,毛泽东,周恩来……这些名字,对于喜马拉雅山西边千千万万辛苦的农民,

并不是陌生的!我们的行列,愈走愈长,在村舍门口站着的妇女老人,都卷进了这热烈的队

伍。

最后我们被带进一所房子,门口和台阶上都用粉笔画着宗教的吉祥的图案,这是最隆重

的欢迎表示。在荫凉的屋里,我们饮着奶茶,吃着摆满我们面前的甜点心和鲜果,望着前前

后后围住我们站着坐着的、被阳光晒得红黑的脸,我们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表达出我们心里的

感动!

下午我们参观了那烂陀寺院的废墟。

那烂陀是梵语“施舍无边”的意思,这是一所佛教大学,在公元五世纪至十二世纪之

末,从佛教最兴盛的时代起,逐渐扩充增建起来的。我们唐朝的玄奘法师,当他在印度的时

候(六二九——六四五年)曾在这里攻研过五年。据他的记录,这所寺院,可容生徒一万

人,有道行甚深的大师在这里说法。玄奘自己的印度老师戒贤,那时便是这寺的住持。当时

的戒日王和王公富商,都曾对这寺院作过很大的施舍,寺里的僧徒们还受着附近二百个村庄

的供养,以后由于佛教的衰落,这座寺院也就慢慢地荒凉颓塌,以至于被流沙淹没了。

这废墟是五十年前才被发掘出来的,还不是那烂陀寺院的全部建筑。

我们从东边进去,上上下下走了好几次几十层红砖的台阶。僧院在废墟的东面,一间一

间的洞室,面向着广院。室内有石床,石壁凹进处可放经书,院里有井。佛殿和塔都在西

边,殿基上还可看出历代累建的痕迹。西南有一座大塔,旁边围绕着几座小塔,上面都有石

刻的佛像。这所寺院是砖石的建筑,比十七世纪的大理石建筑,有些不同,比我们后来参观

的石窟建筑,材料上又前进一步了。

斜阳下我们在废墟上巡礼,幻想哪一间洞室曾是唐僧住处;佛堂的哪一个角落,曾是他

和住持戒贤讨论佛法的地方;哪里曾是他登台说法,因着他的“辩才无碍”,而得到印度朝

野尊敬的地方。玄奘法师是交流中印文化,推进中印友谊的很重要的人物。十六世纪以后,

有了一千多年的宝贵历史的中印人民的友谊,也被帝国主义的流沙所淹没隔断。如今这道

“清新、纯洁、甘美”的友谊的活水,又在两国人民之间,汹涌奔流。而且我们中间的相互

了解与同情,比玄奘和他的印度师友们更深一步,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比他们更高一等,

因为我们不但是为着两国的佛教信徒,而是为着全亚洲和全世界的持久和平而携手奋斗了。

十二月二十六至二十七日,我们在安得拉省。越往南走,天气越暖,树木越青,妇女衣

着的颜色也越浓艳,印度人民欢迎我们的情绪也越炽热。这几十小时之中,我们经过数不清

的大站小站,每个站上都是红旗的海,鲜花的海,闪耀着汗光和热情的人面的海!二十六日

前夜是我们“和衣而卧”的一夜,在许多景象中,有一幅热烈的图画,是我永远不会忘记

的。

也同经过别的小站一样,火车停了,外面有人叩门,开了车门往下看时,十几支熊熊的

火把,簇拥着一面红旗,闪闪的火光,照耀着几十个兴奋素朴的脸。举着红旗的是一个瘦小

的女人,她带领着这一群衣服褴褛的农民,喊着欢迎的和“毛泽东同志万岁”的口号,眼睛

里闪着欢喜,激动,骄傲的泪光。我们拥抱着,我闻得到她破旧的衣巾上的太阳和尘土的香

气,她就是印度人民和土地上的一切,我把印度“母亲”,紧紧地抱在我的怀里了!

拉甲孟特莱的市民大会,是在站台上开的,这座安得拉省最古的,也曾受过最严重的水

灾的城市,对中国人民是有特别的感情的。在他们欢迎词中说:“为着你们紧迫的日程,我

们不能陪同你们巡游我们这座遭受水灾,而正在慢慢恢复的城市,我们只能在车站上欢迎你

们。我们衷心地感谢伟大的中国人民给我们的大量的捐助……”。在短短的十几分钟中,我

们在花环,礼物,致辞,道别的波浪中涌过……

维查耶华达车站的欢迎,是最使人喘不过气来的!我们几乎是脚不沾地的,顶着花环的

山,在人海的狂潮里,被推拥着下了月台,上了天桥,出了车站。街道上是五光十色的,横

幅的欢迎标语:英文的,泰鲁固文,印地文的“伟大的毛泽东万岁”,“中印友好万岁”,

“和平万岁”挂满了全城。在这座城里的节目,都是空前地热烈,人数也是空前地众多,但

是最突出的,还是我们访问凡努刻尔村的一段,因为在那里,我们接触了印度的“不可接

触”的“贱民”。

在印度历史上,除了僧侣;武士;工,商,农;奴隶;这四个阶级之外,还有一种“不

可接触”的“贱民”,这种“贱民”只能做些打扫街道,收拾厕所等等工作,其他阶级的

人,是不屑和“贱民”接触的,连“贱民”的影子,投射在他们身上时,他们都引为不祥,

握手拥抱,更是万不可能。我们的印度朋友告诉我们,这个阶级的人数,占全印度人数的百

分之二十五,在安得拉省,占本省人数百分之三十五。居住在凡努刻尔村的“贱民”,多半

是务农的。

在温煦的阳光下,那天的凡努刻尔村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家家门口画着吉祥图案,台阶

上站满了披红着绿笑嘻嘻的观看的妇女和儿童。我们一路接受着花环,一路又把花环投给她

们,她们就笑着争着来接。到了村里,匆匆到农园果圃参观了一下,便去赴群众大会。那里

一大片草地上,早已坐满了人,在广场的四周,椰子树下,榕树下,山坡上,水池边,也黑

压压地站满了人。我们注意到有一群妇女,远远地站在群众的背后,不好意思向前。我们听

说她们是“不可接触”的“贱民”的时候,我们便挤到她们前面去,和她们紧紧地握手,热

烈地拥抱。她们喜出望外地,迟疑地轻轻地接住我们的手,老大娘们流着泪把头靠在我们的

肩上,那种欢喜感激的神情,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的!我们又请求去参观她们的住处,她们

更加高兴地带我们进入路边树下土墙草顶的小屋,里面很阴暗却很干净,土台陶罐,位置井

井。可惜我们不通语言,也没有时间多坐,匆匆地道了谢,就又出来。在正午的烈日下,和

她们一同看了台上和场上的表演,又听了音乐,我们心里情感的沸腾,和天上的骄阳,成了

个正比例。

十二月三十日和三十一日两天,我们参观了阿旃陀和埃娄拉两处石窟。

阿旃陀石窟在西印度的海德拉巴省,阿兰格巴城北五十五里,阿旃陀村北边的一座山

里。这座簸箕式的山崖,高二百五十英尺,山间有一道清泉,曲折下泻,流入平原。三面山

崖上共凿有石窟二十九处,其中五处是佛殿,二十四处是神室,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

纪中间连续进行的巨工。这几百年是印度佛教全盛时代,这山峦回抱流水淙淙的“世外桃

源”,成了佛门弟子养静修行的地方,而那时印度劳动人民中的名工巨匠,也在这伟大的工

程上,表现了他们最神妙卓越的天才。

这二十九处石窟,好像是一座文化博物院,这里有绘画、有雕像、有建筑,综合了印度

艺术的大成。可惜我不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知道倾倒赞叹,而不知从何欣赏起。在这

处石窟里,我最爱的还是壁画,而比较完整的只有六七处,在第一洞里的最为出色。这里的

墙壁上,仰顶上,厅柱上,都画有佛陀前生的许多故事,虽然大半剥落模糊,但其气魄之雄

大,形象之修伟,轮廓线条之自然工细,人物情态之传神逼真,较之以后的印度绘画,有过

之无不及,其他如走兽、飞禽、游鱼、鲜花……亦莫不奕奕如生,这些残缺的巨幅,仿佛是

一幕一幕的古剧,展览在我们的面前。剧中人物有王子、修士、舞女、象奴……以及形形色

色的男女老幼。每幕戏剧也都有它的绝好的背景,有宫廷、园榭、城市、民居、森林、丛

莽……每个故事,每个姿态,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七百年间印度人民生活的各方面,以及那个

时代居屋、器皿、服装、礼俗的形式样款。绘画的气派作风是那样的活泼,雄健,快乐,大

胆,没有一点沉郁的气息。

至于雕刻方面,印度的神像,佛像,“飞天”,以及其他的人像,都是半裸露的,充分

地表现出理想的健康的男女体格,所谓之“目如荷瓣,腰如狮子”,真是骨肉均匀,婀娜刚

健,尤其是舞蹈的神像和人像,把迅疾和翩婉的舞态,有力地在刀斧下刻划出来,使人瞻仰

之下,有“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春光”的感觉。第一洞佛堂里的说法大佛像,因着

洞外映射的光线,清晨,正午,黄昏,强弱浓淡的不同,在“巍巍满月”的巨大面庞上,会

呈现出微笑,欢喜,沉思,三种不同的神态,尤为杰出。

石窟殿堂的凿造,是印度建筑独特的色彩,这工程的巨大,布局的谨严,雕饰的精巧,

充分地表现出印度劳动人民的高度文化艺术水平,和坚韧的生活力。这里的二十九处石窟,

完全是佛教建筑形式。僧室的构造,是门外多有柱廓。门内是一个大厅,平的仰顶,厅内多

有整齐排列的大柱,柱上和仰顶上都有雕饰。三面石壁内有洞室,后壁中间洞内有佛堂。佛

殿的构造是正面门上有高大的穹窗,门边有守门神像。

各窟的构造,又因着时代的不同,而有差异。我不懂建筑,也就分辨不清,但是将整座

坚固的崖石,自外而内,用斧用凿,慢慢地将它挖成宽阔高大的殿堂,除了门窗洞龛,还得

曲折地留下柱子和佛像等等的位置。这坚韧的耐心和精密的计算,使我们不能不对于印度劳

动人民的坚强的活力,和高度的艺术水平,产生无限的佩服和赞叹!

在我瞻仰印度的建筑、雕刻、绘画……的时候,总使我想到几千年来千千万万智慧优秀

的印度劳动人民,在本国的封建主义和外国的帝国主义的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只能流血流

汗地为骑在他们头上的人们,建造些宫殿、陵墓、寺庙、城堡……供给这些人们穷奢极欲的

享受;到了人民能够快乐自由地为自己服务的时候,更不知会有多少更伟大更光辉的艺术作

品涌现出来,比如印度人民优秀的女儿拉克西弥·巴依的高大的纪念碑堂,或是年轻貌美的

她的擐甲执戈挺立在石壁上的雕像,那时印度人民的热情的朋友,更将如何的赞叹欢喜呢!

我们带着浓郁的艺术气氛,跨过新年,在今年元旦的早晨,到达孟买。

孟买是西印度最大最整齐的城市,是许多印度的爱国运动开始、和第一个印中友好协会

成立的地方,也是文艺作家荟萃的地方。文艺界的欢迎会中,有两次是在作家们的家里举行

的,空气格外地温暖亲切。我们听了诗人的朗诵,音乐家的演奏,看了电影演员和戏剧演员

的表演,听了作家们对于印度近代文艺的简短的报告。群众大会是元旦之夜在一个医科大学

的体育场内举行的,在演讲献礼之后,台上场内同时举行了唱歌、音乐、舞蹈、角力、体操

种种表演,灯光如昼,万众欢腾,充满了新年的热闹和兴奋。

孟买印中友协的主席卡朗吉亚先生,在他的欢迎词里说:

“……今天,在一九五四年,印中友好成了我们世界中最大的需要了……我们必须从毁

坏与灭种的可能中,保卫对于我们具有神圣价值的文化与文明。这是当前印度朝野一致的,

最大的公共目标。我们的真诚的友谊,是深深地建立在我们的文化和我们人民的心底的。这

是和平的友谊,与国际间签订建立军事基地和侵略战争条约的凶手集团间的所谓‘友谊’,

是迥然不同的。为着欢迎这吉利的一九五四年,我们用壮观的节日典礼,来庆祝光荣的印中

友谊。我们除了请从中国来的兄弟姊妹们,看一看他们周围欢腾的无边人海,来表达我们对

于他们和中国人民的亲情和热爱之外,我们不能再说什么了。”

这是多么恳挚动人的词句啊!

一月七日,我们又回到东印度的加尔各答。

这个东印度最大的,也是文艺中心的城市,我们已经来过两次了。第一次是我们进境的

飞机,在这里降落,停留了一夜。第二次是去年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两日的正式的访问。

我们已经受过加尔各答人民的盛情款待,我们参加过文艺界的欢迎会(会中先是文艺作家的

赠礼——大半是他们的作品,就用去两三个钟头),参观过印度近代绘画展览会,参加过加

尔各答大学的毕业典礼,也参加过几万人的群众大会……这次我们觉得在归途中,就悄悄地

经过,不要再惊动我们过分热情的印度朋友了。不料我们一下了火车,除了“盛况如前”的

欢迎的茶会、宴会和种种的文艺招待会之外,还在我们“固辞不获”之下,开了一次充满了

文艺气氛的、几万人的送别大会!在这会上,又是文艺作家的赠礼,诗人的朗诵,印度国内

最有名的歌唱家的歌唱,和音乐家的演奏。这五个星期的逗留,使得我们对于印度的音乐,

有了初步的欣赏程度。那天晚上,除了“悠然神往”之外,还兴起了一种低徊的惜别的情

绪。

在此我要特别提到的,就是在这五个星期里,百十来次的集会之中,我所深深体会到的

印度广大人民对于韵律节奏的爱好!印度古代的圣书、史迹以及其他的文学科学作品,大多

数是靠着口头传诵而保留下来的。这些作品的词句,为着便于记忆,便于“琅琅上口”,也

几乎全部是有韵律的。因此,印度的广大人民,对音乐和诗歌朗诵,有着悠久历史的欣赏训

练和极深的爱好。但看演奏者和朗诵者兴高采烈地演奏朗诵,台下听众眉飞色舞地欣赏听

受,深浓的精神感染,从台前像波纹一样荡漾开来,直到会场的尽头——这天晚上,孟加拉

诗人泰戈尔(一八六一——一九四一年)的诗歌的演唱,尤其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

在印度,尤其是用孟加拉语文的省分,我们时常感觉到这位印度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

—泰戈尔,是怎样地受着广大人民的爱敬。他的大大小小的画像,在人家和公共场所的墙壁

上悬挂着,他的长长短短的诗歌,在男女老幼的口中传诵着。人民永远记得他怎样参加领导

了印度的文艺复兴运动;怎样排除了他周围的纷乱窒塞的、多少含有殖民地奴化的、从英国

传来的西方文化,而深入研究印度自己的悠久、优秀的文化。他进到乡村,从农夫、村妇、

瓦匠、石工那里,听取了神话、歌谣和民间故事,然后用孟加拉文字写出最素朴、最美丽的

文章。他创立音乐学院,开始纪录印度古代的乐谱,这些古印度文化遗产之整理与大众化,

对于印度日益蓬勃的民族运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