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书-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差四寸。则二百五十里而影差一寸也。况人路迂回,山川登降,方于鸟道,所校

弥多,则千里之言,未足依也。其揆测参差如此,故备论之。

○漏刻

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

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冬至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

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日未出前二刻半而明,既没后

二刻半乃昏。减夜五刻,以益昼漏,谓之昏旦。漏刻皆随气增损。冬夏二至之间,

昼夜长短,凡差二十刻。每差一刻为一箭。冬至互起其首,凡有四十一箭。昼有

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昏旦有星中。每箭各

有其数,皆所以分时代守,更其作役。

汉兴,张苍因循古制,犹多疏阔。及孝武考定星历,下漏以追天度,亦未能

尽其理。刘向《鸿范传》记武帝时所用法云:“冬夏二至之间,一百八十余日,

昼夜差二十刻。”大率二至之后,九日而增损一刻焉。至哀帝时,又改用昼夜一

百二十刻,寻亦寝废。至王莽窃位,又遵行之。光武之初,亦以百刻九日加减法,

编于《甲令》,为《常符漏品》。至和帝永元十四年,霍融上言:“官历率九日

增减一刻,不与天相应。或时差至二刻半,不如夏历漏刻,随日南北为长短。”

乃诏用夏历漏刻。依日行黄道去极,每差二度四分,为增减一刻。凡用四十八箭,

终于魏、晋,相传不改。

宋何承天以月蚀所在,当日之衡,考验日宿,知移旧六度。冬至之日,其影

极长,测量晷度,知冬至移旧四日。前代诸漏,春分昼长,秋分昼短,差过半刻。

皆由气日不正,所以而然。遂议造漏法。春秋二分,昏旦昼夜漏各五十五刻。齐

及梁初,因循不改。至天监六年,武帝以昼夜百刻,分配十二辰,辰得八刻,仍

有余分。乃以昼夜为九十六刻,一辰有全刻八焉。至大同十年,又改用一百八刻。

依《尚书考灵曜》昼夜三十六顷之数,因而三之。冬至昼漏四十八刻,夜漏六十

刻。夏至昼漏七十刻,夜漏三十八刻。春秋二分,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八刻。

昏旦之数各三刻。先令祖恒为《漏经》,皆依浑天黄道日行去极远近,为用箭

日率。陈文帝天嘉中,亦命舍人朱史造漏,依古百刻为法。周、齐因循魏漏。晋、

宋、梁大同,并以百刻分于昼夜。

隋初,用周朝尹公正、马显所造《漏经》。至开皇十四年,鄜州司马袁充上

晷影漏刻。充以短影平仪,均布十二辰,立表,随日影所指辰刻,以验漏水之节。

十二辰刻,互有多少,时正前后,刻亦不同。其二至二分用箭辰刻之法,今列之

云。

冬至:日出辰正,入申正,昼四十刻,夜六十刻。

子、丑、亥各二刻,寅、戌各六刻,卯、酉各十三刻,辰、申各十四刻,巳、

未各十刻,午八刻。

右十四日改箭。

春秋二分:日出卯正,入酉正,昼五十刻,夜五十刻。

子四刻,丑、亥七刻,寅、戌九刻,卯、酉十四刻,辰、申九刻,巳、未七

刻,午四刻。

右五日改箭。

夏至:日出寅正,入戌正,昼六十刻,夜四十刻。

子八刻,丑、亥十刻,寅、戌十四刻,卯、酉十三刻,辰、申六刻,巳、未

二刻,午二刻。

右一十九日,加减一刻,改箭。

袁充素不晓浑天黄道去极之数,苟役私智,变改旧章,其于施用,未为精密。

开皇十七年,张胄玄用后魏浑天铁仪,测知春秋二分,日出卯酉之北,不正

当中。与何承天所测颇同,皆日出卯三刻五十五分,入酉四刻二十五分。昼漏五

十刻十一分,夜漏四十九刻四十分,昼夜差六十分刻之四十。仁寿四年,刘焯上

《皇极历》,有日行迟疾,推二十四气,皆有盈缩定日。春秋分定日,去冬至各

八十八日有奇,去夏至各九十三日有奇。二分定日,昼夜各五十刻。又依浑天黄

道,验知冬至夜漏五十九刻、一百分刻之八十六,昼漏四十刻一十四分,夏至昼

漏五十九刻八十六分,夜漏四十刻一十四分。冬夏二至之间,昼夜差一十九刻、

一百分刻之七十二。胄玄及焯漏刻,并不施用。然其法制,皆著在历术,推验加

时,最为详审。

大业初,耿询作古欹器,以漏水注之,献于炀帝。帝善之,因令与宇文恺依

后魏道士李兰所修道家上法称漏制,造称水漏器,以充行从。又作候影分箭上水

方器,置于东都乾阳殿前鼓下司辰。又作马上漏刻,以从行辨时刻。揆日晷,下

漏刻,此二者,测天地正仪象之本也。晷漏沿革,今古大殊,故列其差,以补前

阙。

○经星中宫

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宫中。北极,辰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

无穷,三光迭耀,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贾逵、张衡、蔡

邕、王蕃、陆绩,皆以北极纽星为枢,是不动处也。祖恒以仪准候不动处,在

纽星之末,犹一度有余。北极大星,太一之座也。第一星主月,太子也。第二星

主日,帝王也。第三星主五星,庶子也。所谓第二星者,最赤明者也。北极五星,

最为尊也。中星不明,主不用事。右星不明,太子忧。钩陈,后宫也,太帝之正

妃也,太帝之坐也。北四星曰女御宫,八十一御妻之象也。钩陈口中一星,曰天

皇太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秉万神图。抱极枢四星曰四辅,所以辅佐北

极,而出度授政也。太帝上九星曰华盖,盖所以覆蔽太帝之坐也。又九星直曰杠。

盖下五星曰五帝内坐,设叙顺,帝所居也。客犯紫宫中坐,大臣犯主。华盖杠旁

六星曰六甲,可以分阴阳而纪节候,故在帝旁,所以布政教而授人时也。极东一

星曰柱下史,主记过。古者有左右史,此之象也。柱史北一星曰女史,妇人之微

者,主传漏。故汉有侍史。传舍九星在华盖上,近河,宾客之馆,主胡人入中国。

客星守之,备奸使,亦曰胡兵起。传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马,

或曰伯乐。星亡,马大贵。西河中九星如钩状,曰钩星,伸则地动。天一一星,

在紫宫门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战斗,知人吉凶者也。太一一星,在天一南,

相近,亦天帝神也,主使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灾害所生之国也。

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太帝之坐也,天

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一曰长垣,一曰天营,一曰旗星,为蕃卫,备蕃臣

也。宫阙兵起,旗星直,天子出,自将宫中兵。东垣下五星曰天柱,建政教,悬

图法之所也。常以朔望日悬禁令于天柱,以示百司。《周礼》以正岁之月,悬法

象魏,此之类也。门内东南维五星曰尚书,主纳言,夙夜谘谋,龙作纳言,此之

象也。尚书西二星曰阴德、阳德,主周急振无。宫门左星内二星曰大理,主平刑

断狱也。门外六星曰天床,主寝舍,解息燕休。西南角外二星曰内厨,主六宫之

饮食,主后夫人与太子宴饮。东北维外六星曰天厨,主盛馔。

北斗七星,辅一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也,故运乎天中,而

临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也。魁四星为玑,杓三星为玉衡。又象号令

之主,又为帝车,取乎运动之义也。又魁第一星曰天枢,二曰,三曰玑,

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枢为天,

为地,玑为人,权为时,玉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石氏云:“第

一曰正星,主阳德,天子之象也。二曰法星,主阴刑,女主之位也。三曰令星,

主祸害也。四曰伐星,主天理,伐无道。五曰杀星,主中央,助四旁,杀有罪。

六曰危星,主天仓五谷。七曰部星,亦曰应星,主兵。”又云:“一主天,二主

地,三主火,四主水,五主土,六主木,七主金。”又曰:“一主秦,二主楚,

三主梁,四主吴,五主赵,六主燕,七主齐。”

魁中四星,为贵人之牢,曰天理也。辅星傅乎开阳,所以佐斗成功也。又曰:

“主危正,矫不平。”又曰:“丞相之象也。”七政星明,其国昌。不明,国殃。

斗旁欲多星则安,斗中少星则人恐上,天下多讼法者。无星二十日。有辅星明而

斗不明,臣强主弱。半明辅不明,主强臣弱也。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皆曰三公,

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计天道。一曰上将,大将建威武。

二曰次将,尚书正左右。三曰贵相,太常理文绪。四曰司禄、司中,司隶赏功进。

五曰司命、司怪,太史主灭咎。六曰司寇,大理佐理宝。所谓一者,起北斗魁前,

近内阶者也。明润,大小齐,天瑞臻。

文昌北六星曰内阶,天皇之陛也。相一星在北斗南。相者总领百司而掌邦教,

以佐帝王,安邦国,集众事也。其明吉。太阳守一星,在相西,大将大臣之象也,

主戒不虞,设武备也。非其常,兵起。西北四星曰势。势,腐刑人也。天牢六星

在北斗魁下,贵人之牢也,主愆过,禁暴淫。

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坐也,亦十二诸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一曰太

微为衡。衡,主平也。又为天庭,理法平辞,监升授德,列宿受符,诸神考节,

舒情稽疑也。南蕃中二星间曰端门。东曰左执法,廷尉之象也。西曰右执法,御

史大夫之象也。执法,所以举刺凶奸者也。左执法之东,左掖门也。右执法之西,

右掖门也。东蕃四星,南第一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

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西蕃

四星:南第一星曰上将,其北西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将,其北中华西门也。第

三曰次相,其北西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相。亦四辅也。东西蕃有芒及摇动者,

诸侯谋天子也。执法移则刑罚尤急。月、五星所犯中坐,成刑。月、五星入太微

轨道,吉。

西南角外三星曰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明堂西三星曰灵台,观台也。主观

云物,察符瑞,候灾变也。左执法东北一星曰谒者,主赞宾客也。谒者东北三星

曰三公内坐,朝会之所居也。三公北三星曰九卿内坐,主治万事。九卿西五星曰

内五诸侯,内侍天子,不之国者也。辟雍之礼得,则太微诸侯明。

黄帝坐一星,在太微中,含枢纽之神也。天子动得天度,止得地意,从容中

道,则太微五帝坐明,坐以光。黄帝坐不明,人主求贤士以辅法,不然则夺势。

又曰太微五坐小弱青黑,天子国亡。四帝坐四星,四星夹黄帝坐。东方星,苍帝

灵威仰之神也。南方星,赤帝熛怒之神也。西方星,白帝招距之神也。北方星,

黑帝叶光纪之神也。

五帝坐北一星曰太子,帝储也。太子北一星曰从官,侍臣也。帝坐东北一星

曰幸臣。屏四星在端门之内,近右执法。屏,所以壅蔽帝庭也。执法主刺举,臣

尊敬君上,则星光明润泽。郎位十五星,在帝坐东北,一曰依乌,郎位也。周官

之元士,汉官之光禄、中散、谏议、议郎、三署郎中,是其职也。或曰今之尚书

也。郎位主卫守也。其星明,大臣有劫主。又曰客犯上。其星不具,后死,幸臣

诛。客星入之,大臣为乱。郎将一星在郎位北,主阅具,所以为武备也。武贲一

星,在太微西蕃北,下台南,静室旄头之骑官也。常陈七星,如毕状,在帝坐北,

天子宿卫武贲之土,以设强毅也。星摇动,天子自出,明则武兵用,微则武兵弱。

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招摇、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

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主寿。次二星曰中台,

为司中,主宗。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又曰三台为天

阶,太一蹑以上下。一曰泰阶,上星为天子,下星为女主;中阶,上星为诸侯三

公,下星为卿大夫;下阶,上星为士,下星为庶人。所以和阴阳而理万物也。其

星有变,各以所主占人。君臣和集,如其常度。

南四星曰内平,近职执法平罪之官也。中台之北一星曰大尊,贵戚也。下台

南一星曰武贲,卫官也。

摄提六星,直斗杓之南,主建时节,伺禨祥。摄提为楯,以夹拥帝席也,

主九卿。明大,三公恣,客星入之,圣人受制。西三星曰周鼎,主流亡。大角一

星,在摄提间。大角者,天王座也。又为天栋,正经纪。北三星曰帝席,主宴献

酬酢。梗河三星,在大角北。梗河者,天矛也。一曰天锋,主胡兵。又为丧,故

其变动应以兵丧也。星亡,其国有兵谋。招摇一星在其北,一曰矛楯,主胡兵。

占与梗河略相类也。招摇与北斗杓间曰天库。星去其所,则有库开之祥也。招摇

欲与栋星、梗河、北斗相应,则胡常来受命于中国。招摇明而不正,胡不受命。

玄戈二星,在招摇北。玄戈所主,与招摇同。或云主北夷。客星守之,胡大败。

天枪三星,在北斗杓东。一曰天钺,天之武备也。故在紫宫之左,所以御难也。

女床三星,在其北,后宫御也,主女事。天棓五星,在女床北,天子先驱也,

主忿争与刑罚,藏兵,亦所以御难也。枪棓皆以备非常也。一星不具,国兵起。

东七星曰扶筐,盛桑之器,主劝蚕也。七公七星,在招摇东,天之相也,三

公之象,主七政。贯索九星在其前,贱人之牢也。一曰连索,一曰运营,一曰天

牢,主法律,禁暴强也。牢口一星为门,欲其开也。九星皆明,天下狱烦。七星

见,小赦;五星,大赦。动则斧钅质用,中空则更元。《汉志》云十五星。天纪

九星,在贯索东,九卿也。九河主万事之纪,理怨讼也。明则天下多辞讼,亡则

政理坏,国纪乱,散绝则地震山崩。织女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主果瓜丝

帛珍宝也。王者至孝,神祗咸喜,则织女星俱明,天下和平。大星怒角,布帛贵。

东足四星曰渐台,临水之台也。主晷漏律吕之事。西之五星曰辇道,王者嬉游之

道也,汉辇道通南、北宫象也。

左右角间二星曰平道之官。平道西一星曰进贤,主卿相举逸才。角北二星曰

天田。亢北六星曰亢池。亢,舟航也;池,水也。主送往迎来。氐北一星曰天乳,

主甘露。房中道一星曰岁,守之,阴阳平。房西二星南北列,曰天福,主乘舆之

官,若《礼》巾车、公车之政。主祠事。东咸、西咸各四星,在房、心北,日月

五星之道也。房之户,所以防淫佚也。星明则吉,暗则凶。月、五星犯守之,有

阴谋。东咸西三星,南北列,曰罚星,主受金赎。键闭一星,在房东北,近钩钤,

主关钥。

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房心东北,主权衡,主聚众。一曰天旗庭,主斩戮之事

也。市中星众润泽则岁实,星稀则岁虚。荧惑守之,戮不忠之臣。又曰,若怒角

守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